Tuesday, May 29, 2012

(七十三)又是綠巨人



  上周談到超級英雄Hulk或曰變形俠醫或曰綠巨人或曰浩克的英雄事跡,當然只是講了些很皮毛的東西,其實在互聯網時代裡,每個人只要上網,幾乎就擁有了龐大的數據庫,只要有心有力有時間,相信大家都可以寫部Hulk研究專著出來。不過,我還是有點意猶未盡,想無聊續談其他「綠巨人」。

  首先說說街機《街頭霸王》(Street Fighters)的角色「青狼」(Blanka)。青狼是街霸第二代八個基礎角色之一,全身綠色加上一頭紅髮的造型,似怪獸多過似人,其通常技是旋轉攻擊和人肉閃電,由於造型獨特,發電時模樣可愛,一直以來都是玩家喜愛的角色。在九十年代大受歡迎的港漫《街頭霸王》中,青狼的設定是受到核輻射影響的人類,春麗更是他同母異父的姐姐,在《街霸》後來的異變作品《超霸世紀》中,青狼變成了「南獄獸」。

  本來,除了大家都是綠色之外,Blanka與Hulk大纜都扯唔埋,但偏偏,在我二十多年前購得的一本Street Fighters非官方貼紙冊中,竟介紹到Blanka是變形俠醫班納博士的兒子,其參加格鬥大賽的目的也是為了尋找父親下落。由於內容獨特,我一直記到現在,還以為那真是官方設定,後來翻查資料,發現原來只是惡搞一場。在電子遊戲《Marvel VS Capcom》中,Hulk及Blanka均有入選,兩人終於可在遊戲機世界中碰頭,一同較量。

  另一個較多人熟悉的「綠巨人」,便是做了四集動畫電影主角的史力加(Shrek)。綠色的巨型生物彷彿都是詼諧有趣的東西,史力加也不例外,當然在他身上表現出來的終極精神是愛與勇氣與謙卑,但更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他憨厚可笑之處。史力加與Hulk一樣都反英雄,只是所走路徑不同,史力加是以小人物的身份顛覆英雄,而Hulk則是以英雄的身份揭露英雄的不幸。目前兩人還未有機會合作,如果他們合拍電影,建議名字可參考德國球隊,叫「史浩克」。

  除了Blanka和Shrek,大家熟知的「綠巨人」應該還有《忍者龜》(Teenager Mutant Ninja Turtles)四子。四個忍者龜本來只是被主人棄養的寵物龜,跑到坑渠,遭基因突變,向一隻同樣遭基因突變的大老鼠學功夫,練就一身武藝,保護人類。《忍者龜》多次被拍成卡通和電影,最近,《變形金剛》電影導演Michael Bay的公司宣布會製作新一代《忍者龜》電影,並將於明年底上映,然而,因他宣稱忍者龜在新作中會變成外星人,結果遭到大批Fans柴台。到時要看外星忍者龜的表現,才好評價他們與Hulk誰比較厲害。

  無論是Hulk還是Blanka還是Shrek還是TMNT,其實他們都不是最厲害的角色,最厲害的「綠巨人」生活在M城,它們以巨型巴士的形態,在道路上橫行霸道,以撞死人、夾到人、飛站、自炒及自相殘殺等方式,對M城居民產生巨大的心理震懾,惶惶不可終日。為此,居民向隱居多年的綠色奇俠「綠氈上的囚徒」求救,期望他可以出關,解決M城居民的危難。據說這是發生在遙遠外太空的故事,太無聊,這裡暫且不表。

  (原載澳門華僑報2012年5月29日)

Tuesday, May 22, 2012

(七十二)變形俠醫綠巨人



  《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中,幾乎每個角色都十分出彩,鋼鐵俠、美國隊長及雷神托爾已在各自的電影中Show出了真本領,其中《鋼鐵奇俠》更拍了兩集,接下來還有第三集,風頭可謂一時無兩。其實,在Marvel Studio構建的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裡面,《變形俠醫》同樣拍過「兩次」電影,只是兩部電影導演和選角不同、情節屬於平衡宇宙,雖然各自有出彩之處,但比之《復仇者聯盟》中變形俠醫浩克既霸氣又可愛的表現,受歡迎程度差得遠了。

  李安版的《變形俠醫》(Hulk,內地譯作《綠巨人》),2003年由環球影業出品,以文藝手法來拍攝超級英雄電影,班納醫生因擁有改造基因加上受伽瑪射線影響,一發怒就會變身成綠巨人浩克而成失控,雖然電影解構了班納醫生的童年陰影及其對科學的執着,希望電影拍出來不是一部不用經大腦就能看懂的作品,但構思與觀眾看「爆米花」電影的心理預期有差,且電腦特效做得較遜,變身後的浩克更是King Kong上身,結果票房慘敗,還差點葬送了李安的前途。此劇班納醫生的飾演者是Eric Bana,他曾拍過一些著名電影,但此劇的造型,卻像一個八十年代的南美球星多於一個醫生。

  基於對李安版的批評及種種原因,Marvel Studio於2008年重新啟動更忠於原著漫畫及電視劇的浩克電影《新變形俠醫》(The Incredible Hulk,內地譯作《無滴浩克》),由Louis Leterrier執導,Edward Norton主演,他一改前作班納醫生的陰柔形像,更有男人味,雖然未變身,卻已具備一定身手。情節特意不跟第一集銜接,但可以對得上,班納醫生一直在逃亡及躲避政府追殺,過程驚險,視覺效果震撼,觀眾過足癮。這部電影亦正式納入了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中,與《復仇者聯盟》中出現的角色互通,在片尾處,鋼鐵俠還出場Show了一下。縱然此電影得到不少積極評價,其票房卻仍是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各片中最低。

(廣告支持)--> (請查看詳情)  

  《復仇者聯盟》中的班納醫生本擬續由Edward Norton扮演,但最後談不攏,改由Mark Ruffalo飾演,比之前兩部電影,片中的班納醫生性格又是一變,變得有點神經質及經常地不知所措,而浩克也由李安版的金剛feel,到新版的霸氣feel,再到復仇者版的霸氣可愛Feel,逐漸調整到一個觀眾喜愛的程度。電影中,浩克憑一己之力打死幾條比珍寶客機還巨大的外星怪物,隻揪打贏大奸角洛基,隨便一揮拳就將雷神打飛,令人印象深刻。

  五十年前即1962年的五月份,Marvel出版了第一期的Hulk漫畫,而浩克在電影版中的發展史,恰恰也像其原著漫畫經歷不同階段一樣,經過五十年的發展,浩克擁有了豐富的內涵及不同的詮釋。香港漫畫能引起人們思考的作品不多,美國的超級英雄漫畫,雖然大都以令人「過目即忘」為己任,卻往往有更多港漫所沒有的元素,港漫也有一些長青作品,但與美漫相比,還是缺少了哲理和人文關懷等文藝作品的靈魂。

    (原載澳門華僑報2012年5月22日)

Tuesday, May 15, 2012

(七十一)從《復仇者聯盟》看團隊合作



  電影《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講述的是超級英雄解救世界厄難的故事。有關天外來客、地球遭劫或者秘密科技等等相關事情,我們普通人一般是無從知曉的,往往在危難已經發生、地球可能毁於一旦時,超級英雄與侵略者鬥個天翻地覆,場面收拾好,我們普通人透過電影才能知道英雄們的事跡。今次也不例外,由神盾局局長牽頭,找來一班具特異功能人士或不正常科學家,抵抗一班由好戰外星種族組成的大軍,過情凶險萬分,不知不覺間,一大桶爆米花、一份熱狗和一支珍寶汽水已然落肚。

  所謂「超級英雄」,實際上也是具有「超級弱點」的英雄,這種弱點並非外在的,而是內在的,深具哲理和宗教意味。過去已累積了大量影片資源去描述超級英雄的成長史,其實都是大同小異,因此,現在的原創超級英雄電影或故事新編超級英雄電影,幾乎都不會花巨大篇幅解釋超級英雄何以成為超級英雄,反正出場不久就天下無敵,然後電影再將他們當成一般偉人和成功人士去解構,描述他們所遭遇不能解決的事情,以將強者降格變成一般人,滿足弱小者心理。李安版《變形俠醫》之所以失敗,是他將故事方向倒轉了,超級英雄電影並非勵志片或文藝片。

  《復仇者聯盟》中每個超級英雄都有弱點,這種描繪是近年的主流,也切合實際,但他們透過組成團隊,足以揚長避短,花腐朽為神奇。描述優秀團隊的磨合過程,我認為才是這部商業片的靈魂所在。

  美國隊長思想不合時宜,對現代生活一無所知,能力也不是最強,但他具軍事知識,一上戰場就是專家,能迅速地閱讀戰場,而且有天生的領導才能,下命令絕不含糊,令人折服;

  鋼鐵俠生性浮誇,行事乖張,不喜歡聽從指揮,但大局觀念重,識英雄重英雄,其獨特性格亦適合在作戰時產生奇思妙想(我們所說的創意),離經叛道卻事半功倍;

  變形俠醫「由白變綠」後就是一個不可理喻的怪獸,破壞力驚人,遇神殺神,只要認清方向,就會一往無前,在團隊合作中對他作出適當引導,給予他合適的發揮機會,他就會付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貢獻,對團隊成敗起關鍵作用;

雷神托爾是外星人、是神話人物,與團隊的風格可謂格格不入,加上敵對陣營中有其親屬在內,進入團隊本不適合,但正因如此,使他在團隊的地位不可或缺,除可令同伴知己知彼外,也可起到牽制敵人及引開敵人注意力的作用;

  黑寡婦沒有神功護體,也沒有可發射愛美神導彈的超級盔甲,對敵人的破壞力極其有限,但在團隊中,卻起到中和及平衡作用,一個漂亮異性,使得以男性為主的團隊生活不會過於枯燥,令團隊績效大大提高,憑着與鷹眼積極配合,最終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鷹眼一開始遭遇逆襲而失去理智,但作為團隊一員,同伴並沒放棄他,對他的處境給予充分理解,在團隊合作中他按照自己的實際能力,不好大喜功,以打掩護為主,協助其他同伴以「出風頭」的姿態完成任務;

  有這一切都還不夠,沒有獨眼局長這個極具魅力的上司的信任、激勵、包容與維護,工作是沒可能完成的。

  《復仇者聯盟》講的是超級英雄的故事,講的是抗擊強敵的故事,講的也是團隊磨合的故事,看這部電影,我們知道我們每個人在各自生活中都是當然主角,我們每個人都有獨當一面的能力或在某方面有出色的技能,但加入到一個團隊裡,我們就應該一條心共同面對問題,揚長避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發揮最大的功用,能屈能伸,樂見他人成功,這樣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超級英雄!

  (原載澳門華僑報2012年5月15日)

Wednesday, May 09, 2012

(七十)戲曲與我



  五月一日晚我有幸欣賞了今年澳門藝術節的開幕節目──新編歷史京劇《漢蘇武》,這算是我首次現場完整地看完一齣京劇。我對表演藝術的認識是門外漢級別,難以精切地剖析該劇目每一段西皮和二黃的好壞,但表演總體的編、導、演和製作在我看來都很不錯,感覺良好,尾段高潮處更頗精彩。

  劇目全長三小時,對於由快餐文化哺育長大的我來說,實嫌稍長了一點,如果可以將時間壓縮,那就皆大歡喜了!當然,我知道這是沒可能的,並非所有觀眾都如我一樣只看故事,更多觀眾是衝着那些高超的唱段而來,對他們尤其是當中的票友來說,每一段演唱都如天外來音,平時難得親聽,就像我在現場聽張學友一樣。

  我這門外漢還是不要在此亂彈琵琶,以免丟人現眼,說說其他無聊話吧! 記得小時候,一聽大戲音樂我就會大皺眉頭,澳門能聽到甚麼大戲呢?當然就是粵劇了,那些大戲,明明一句說話好好的不說,偏要矯揉地唱出來,明明好好一個俊哥兒,非要塗上大花面,我不解,電視一播粵劇節目,我便會唱着流行曲跑出街玩。後來飲了文學的迷湯,縱然知道粵劇蘊含大量文學元素,對這種表演藝術仍是不感冒,因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這是阿婆阿公的玩意兒,後生仔女不應老氣橫氣。不過,任劍輝和梅蘭芳的大名我是知道的──呃,梅蘭芳是京劇名家才是……其實年輕時也沒機會接觸京劇,但看樣子也是大花臉,與粵劇也許差不多。

  上大學後,選修戲劇美學,老師是曾經在澳門出席過華文戲劇節活動的朱棟霖教授,有一節他播放了一齣有關三國故事的京劇讓學生觀看,在他的解說下,我才認真的看了一次京劇,感覺是比粵劇好多了,至少不會令人想起老人家。此後,我對京劇自然未產生過特別濃厚的興趣,但這麼多年來,還是或多或少接觸過一些,尤其以前做記者的時候,除了京劇,還接觸了川劇、昆劇、越劇和閩劇等種種可以被稱為“大戲”的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習慣成自然,也就覺得這不是甚麼令人納悶的東西──雖然由始至終這些藝術都以老人家為主要粉絲。由是之故,我對粵劇的看法也有所改變了,對於正式的有着裝的表演,我甚至會耐着性子看一段時間──不過,由那些穿着反光珠片旗袍、捧着曲譜的名媛上陣的粵曲對唱節目,我仍是不怎麼喜歡。

  也許,戲曲於我而言,只是異種的電影,看戲曲我只着重看故事,至於一切唱、唸、做、打,我是無從評價的,如果有更純粹的劇本集,例如像《西廂記》或“元雜劇選集”一類的,我寧願捧着書本來細細閱讀。當然我現在也不會抗拒看戲曲,有機會還是要欣賞欣賞,尤其是到澳門來演出的大多是有來頭的人物,例如今次《漢蘇武》的主角扮演者,便是國家京劇院三團團長張建國,認真難得。(呃,大家看完文章應該知道我與戲曲沒甚麼關係吧,有關係都是硬拉扯的,題目明顯騙人。)

  (原載澳門華僑報2012年5月8日)

Wednesday, May 02, 2012

(六十九)總算看完一本雞腸書(下)



  The Elvis Sightings這本書買回來初期,我根本沒能力看得懂。那些讀英語學校,具良好學業水平,加上有家庭底蘊的高中生,要看完這本書一點都不難,但我在根正苗紅的中文學校唸書,那時英文的學習還局限於背課本,記問答,對課文的理解能力有限,對英語語句的層次也分不清,英語成績不是特別標青,不要說一本,連看完一頁都覺困難,於是這本書便唯有作為一樣特別的藏品擺在家裡。

  大學時英語水平沒怎麼提升,唯是工作之後,認識了一些英語水平頂瓜瓜的朋友,又加入一家出版中英文商業雜誌的機構工作,日常以英語交流,日積月累,對一些商業英語(尤其新聞和講稿中經常出現的套話)的理解水平有所提升,後來也幫助過朋友做一些將英文文稿翻譯做中文文稿的工作,加之在網上接觸不少英文資料,雖然表達能力和聽力依然不行,但我的英語水平總算可以把一般英語文章看出個大槪來,只要不懂的生字不起關鍵作用就好。

  於是,我再拿起The Elvis Sightings,我發現其實並不難讀,不少內容我一看就能理解,早前,我終於下定決心,要將這本十五年前就買回來的書讀完。雖然書只有一本,但我卻看了三次,第一次將全文通讀一遍,把不懂得或不確定或想進一步理解其意思的生字及詞組圈下來,對不理解的地方盡量先不查字典,而是按照上文下理猜測其意思;第二次主要是翻譯生字,同時對應自己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確;第三次就是在解決生字問題後,重新將內容讀一次。斷斷續續,花了兩個禮拜,終於把書看完。

並不奢忙今後我的英語水平會得到多大提升,因我已錯失了學習高峰期,但往後我還是會盡量找一些英文原著來看,這樣才可在不經翻譯的情況下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也會沿用我那三次式閱讀方法,一直到我平均每一頁不認識的生字不多於兩個為止(沒可能)。

  介紹一下The Elvis Sightings。這本書1993年由紐約的Avon Books出版,作者是Peter Eicher,目前在網上書店仍有售,明顯十分滯銷,因為只賣幾毛錢美金。全書共有二十多個章節,正如之前所說,主要是記錄貓王死後,全美一些目擊他仍然在生的個案和故事。為了加強那些故事的可信性,作者分析了貓王製造死亡騙局的原因,包括他因要避開世俗的煩擾,尋找生活的寧淨,又或者他秘密為美國進行打擊販毒活動等;至於貓王如何混過喪禮的說法就十分無稽,例如說喪禮上出現的屍體其實只是蠟像。

  全書數十個目擊事件,有些記錄得十分詳盡,似杜撰居多,故事中的貓王更變成了道德高尚者及智人,不但導引吸食大麻的青年走入正途,更能透過結合宗教觀、宇宙觀和哲學的話語打動一個剛離婚不久的成年人重新尋找希望,其他故事的場景還包括海、陸、空甚至跳降傘,與其說是目擊貓王,不如說作者借貓王之名來導人向善。

  其實,撇開貓王,單單看那些故事,也是不錯的,特別對我這個英語水平蹩腳的學習者來說。

   (原載於2012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