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30, 2021

減肥先減糖



 減肥先減糖

太皮

一,含糖飲料

    近年為了減肥,透過書本和網絡,陸續汲取了一些健康知識,只是自己仍相當胖大,甚少分享心得,以免貽笑大方;加上“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我怎能長期抵受蛋糕的引誘?又怎會為了符合睡眠充足的標準而放下正追看的劇集呢?不過,有一樣東西,我已對其惡毒的本相認識得比較清楚,並幾乎割席——說的是含糖飲料。

    透過電視廣告,從小就常看到冰凍的含糖飲料在角色喉頭滑下的動人畫面,還有那在空氣中顫抖着的“ha”的一聲,以及整個青春活力又愉快的廣告形象,令到豪飲含糖飲料成為窮小孩的心願之一。

    我的體形第一次被含糖飲料征服,是小學某一年的暑假。那時仍住在木屋區,搬了一次家,剛好住在兩間士多中間,我和弟妹經常吵着要拿錢買零食,母親嫌煩,便與其中一家士多老闆商量,容許我們賒帳。

    母親的決定打開了我步入肥胖人生的潘多拉盒子。汽水公司正打着促銷廣告,憑“蓋掩”可換領禮品或獲得贈飲,為了禮品,為了滿足口腹之慾,我開始在士多中記帳買汽水。最初一瓶一瓶地買,但實在不痛快,索性先斬後奏,一整架一整架(一架有二十四瓶)搬回家去,幾兄妹一天喝幾瓶,一個暑假下來,我成功加入肥仔行列。

    所謂“甜酸苦辣”,甜,在世界的主流文化中似乎都被賦予正面意義,是美好的象徵,故我過去一直不認為飲料有問題,可以隨意地喝飲料,人生才有意義。儘管沒限制飲用,但年少時畢竟沒太多零花錢,不能無止境地喝,而消耗大,新陳代謝又快,在踢球後喝汽水乃至一整杯珍寶可樂,對體質也不會有明顯影響,只是“肥底”的烙印是改變不了的。

    在工作穩定後,體重卻直線上升,這其中,含糖飲料可謂作出了勞苦功高的貢獻。

二,脂肪黃袍加身

    致肥原因不一而足,包括無節制飲食(促使胰島素頻繁波動)、睡不夠(壓抑瘦素且釋放飢餓素)、缺乏運動(不用說吧)及壓力大(增加皮質醇)等。而含糖飲料,絕對是致肥的助燃劑。

    回想我工作後吸收含糖飲料的經歷,可謂觸目驚心:做記者時出席飲宴活動,有意無意地不停讓侍者倒汽水給我,又因彈性工作,在外時間多,難忍口腹之慾常買飲料來喝;有大半年時間做賭場,辦公室中長期放置大量含糖飲料隨便飲用,員工餐廳的汽水機更是從不設防(我那時還喜歡一天吃一盒聲稱含有維他命的健康糖果);後來做社團常要應酬,被大量含糖飲料及高熱量酒精攻陷,脂肪黃袍加身,定格在體重峰值。

    除了認為自己吃得多,過去並沒有深究肥胖原因,反而被大量電視廣告洗腦,以為果汁、乳酸菌飲料、運動飲料及聲稱有助腸胃蠕動的飲品,都對健康有益,卻不知它們有個罪惡共通點:糖。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與老婆剛拍拖時,我為了“健康”,每天喝一瓶蘆薈汁或酸梅汁,以為可憑藉當中的纖維減肥,卻不知喝下大量糖份,變本加厲。最可笑是十年前第一次決心減肥(堅持兩三個月以上),常在運動後喝下一瓶運動飲料,想像會擁有電視廣告角色一樣的苗條身形,卻不知,糖,已暗地裡令我的努力付諸流水。

    有一回與朋友到珠海踩單車,令我對糖萌生了戒心。半路上買飲料解渴,朋友選的是蒸餾水,我選的是果汁。我問他為何不選果汁?他說“會肥”,我用恥笑的口吻說:“果汁咁健康,點會肥?”他有點惱怒地說:“好多糖!”我對他的話不以為然,冷笑着喝下整瓶果汁,心想在維他命C及纖維的加持下,此次騎乘必能去脂減肥。

    雖然我那天態度輕佻,但後來多了個心眼,慢慢知道了糖的為害。

三,吃熱量 不要喝熱量

    小時候曾因病入院,被打葡萄糖點滴,一直以為葡萄糖是好東西;又知道葡萄糖是腦部燃料,至關重要。看過一則故事說,有個作家患嚴重蛀牙,只因喜歡寫作時吃糖果,堅信有助增強“腦力”。事實上,我們吃下肚的碳水化合物,幾乎都會轉化為葡萄糖和果糖,現代社會飫甘饜肥,根本已不用特意補充。

    以前常喝含糖飲料,但自己好像又不是特別愛甜,明明更喜歡吃辣。為何飲料含大量的糖卻感受不到呢?已有研究證明,低溫可以令甜味改變,汽水灌下去,在你舌頭感到甜之前,已進入腸道了。一瓶普通汽水,其含糖量可能已超過世衛建議的日攝取上限。

    “阿金飲食”、“生酮飲食”乃至“原始人飲食”等皆強調碳水化合物危害,於我而言,一年到晚不吃澱粉質是不可能任務。不過,含糖飲料的話,在揭開其真面目後,也只有旅行或偶爾放縱時才會喝,一年裡也沒喝幾次。

    網上一個健身專家說過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吃下卡路里,不要喝下卡路里。儘管卡路里影響體重的機制有不同說法,但可肯定的是卡路里也有優劣之分,含糖飲料中的糖份是空熱量,只提供能量,沒有養份,更會引致血糖上升,導致肥胖。相同熱量的含糖飲料與垃圾食物,前者空有熱量,後者起碼有飽腹之感,對口腹之慾而言,含糖飲料更是多此一舉。食物脂肪是否會引致肥胖,醫學界仍在爭論,但糖的影響已幾乎有定論,世界某些地方開始徵收糖稅,可見一斑。

    體形標準的人由於胰島素敏感度高,只要不是一天吃五六餐,加上運動充足,糖份影響也許不大,而肥胖人士一般有胰島素阻抗及炎症,所謂活得開心自在就好,而餐餐pizza炒牛河,只會越來越肥,生活,還必須有點兒節制。話說回來,知易行難,人是抵抗不了荷爾蒙的,肥人如我,只能一點一點地找回身材。


Wednesday, January 27, 2021

“讓局”的品格



“讓局”的品格

太皮

  不同人對男子漢氣概有不同定義,有人認為要夠Man,有鬚根,大隻,一掌可以打死一頭牛,才是真男人;有人定義男人大丈夫應該負責任、肯擔當;也有人說,能屈能伸、鋤強扶弱才是真男人。紙巾廣告都有賣,有男子漢氣概唔夠,要吃得開,還得“有時都幾溫柔㗎”,這樣的男人,唔怕冇女人吼。

  說到男子漢氣概,我記得小時候有一種很“上道”的行為,叫“讓局”。 格鬥遊戲Street Fighters(即街頭霸王或快打旋風)第一代推出時,已採用三局(round)兩勝制的遊戲方式,“讓局”指的是,對戰雙方中第一局勝利的玩家,到第二局就要主動輸給對方。無論第二局自己是壓倒勝地打到對方只剩一滴血,還是棋逢敵手,都要故意敗陣,予對方扳回一局的機會,好讓第三局重新開始,再一決高下。

  原先第一局贏的人,到第三局未必可以取得最終勝利,“讓局”是平白喪失了優勢,承擔可能出現的惡果,是怎麼樣的動力驅駛一個人願意放棄既有優勢(既得利益)呢?

  打機不是男人專利,因此說那動力是“男子漢氣概”似乎有點不對,應該說那是強烈的道德感和真正的精神文明,一種屬於武士道精神和西部牛仔性格中的核心的內圍或核心的外圍的元素,與武俠片灌輸的價值觀相契合,總之,“讓局”就是不能過於以強欺弱、不能過分屈機,要講道義,要得饒人處且饒人,是對對手(客觀存在的人)的終極關懷(有種越說越嚴重的感覺)。

  升上中學後已甚少進入機舖,就算難得打幾舖機也沒留意是否仍有“讓局”的存在,我以為“讓局”這種偉大的精神文明品格是一個不會消失的傳統。後來,在江南上大學,有時無聊去打機,發現當地是不作興甚麼“讓局”的,見過有人挑機,其中一方一連打了十幾舖都贏不了對手,結果惱羞成怒出手打人才“終結”屈辱。那勝者也不會偶爾輸一兩局,給對方一點面子,算是自取其辱,兩敗俱傷。──其實打機也可以好有哲理。

  回到澳門後,有段時間又是因為無聊和拖延症關係,曾進出機舖,我不幸地發現,“讓局”已經不再存在了,像紅白機一樣,與八十年代一起塵封於人們幽遠的記憶之中。

  我想,那“讓局”帶給我的只是小時候曇花一現的對世界美好的想像,可能只是一班小孩子自發形成的風氣,根本不曾流行過,而且那種講求道義、謙讓以及對對手的尊重,在現今異化的社會裡,更只會是一種白痴的行為而已,屈機才是最實際。


Saturday, January 23, 2021

讓路奇譚

 



鄉魂旅思(三十七)

讓路奇譚

太皮

  走在街上,對面若有人迎面而來,狹路相逢,總有一個人要讓路,否則就會肩碰肩兩敗俱傷。也許走得快,也許生得體形龐大,在與其他路人迎面交錯的時候,我經常都會是讓路的一個,但我畢竟也不是好好先生,有時讓路了,見對方慢條斯理趾高氣揚的在身邊走過,就會有點不是味兒的感覺,心想早知就不讓路,看看相撞的後果邊個會傷啲?

  小時候,母親帶我們幾兄妹出街,走在馬場狹窄的道路上,母親總會很留意前前後後的形勢,發現後方有人快步走來,就會將我們拉到一邊,要我們不要阻住別人,禮讓別人先行。這大概有點像日本人“不要麻煩他人”的處世哲學。久而久之,我也養成了讓路的習慣(十分趕時間及心情不爽除外),但我這個人脾氣古怪,又很反感不公平,有時自己讓了路而對方又黑口黑面好似我本不應存在於世界上一樣時,我又會恨得牙癢癢的。話說回來,若然千載難逢遇到有人讓路,我反倒又不好意思了,像磁場相拒般避過一邊去,好像我與對方中間還有一個人要穿過似的。

  有時我也很犟,見對方來勢洶洶神阻殺神佛阻殺佛的樣子,我就會立心不讓路,要與之來個硬碰硬──當然,這只限於年輕的男人,對年長者或女士我還是優待的,或對孱弱的學生我也留有一手。只是,面對一些與我差不多(當然通常比我瘦)的男人,如果對方要硬闖的話,我也絲毫不客氣,像一個相撲手般等待覺悟的一刻。

  有時我會蓄意教訓學生──那些學生食飽飯三五成群走在路上耍鬧,像連環船一樣向你駛至,完全沒考慮你要走過去,遇到這情況,我會先來個怒睥,不起效用的話,就會有兩招對應:一,如對方沒少女,我就像坦克車般衝過去,話之你死;二,如對方有少女,我就“企定定喺度得正正喺度”等連環船駛過,他們往往會當你死物一樣繞過你,然後又若無其事地重新連結一起(其實他們走過時我口中是念念有詞的)。總之,我想說的是,現在的少年人普遍欠缺了禮讓意識,有些學生像大爺一樣,連過馬路的時間也足夠吃一碗雲吞麵,真不知哪來的傲氣──也許我只是老了。

  講到自己好像很暴躁隨時會攞把刀斬人一樣,但其實這些情況出現的機會不多(我也不會吝嗇出招的機會),大部分時間我已早早讓路了,雖然心有不甘,但畢竟自己走得快啊,這個世界上,永遠只有快的人讓慢的人,沒有慢的人讓快的人的道理。不想因讓路而帶來心理的不平衡,走快一點也是一種有效的心理轉換方式,到其時你不是讓路,只是繞過障礙物而已。


Saturday, January 16, 2021

雨夜隨筆

 


鄉魂旅思(三十六)

雨夜隨筆

太皮

  資訊實在太濫,加上網絡世界傳播方便,各種頭條、各種突發新聞,像靜候於草叢裡的猛獸一樣,一發現你腦袋有空白,就立即撲躍而至,吃乾你的空餘時間和思考空間。我們反感洗腦,但其實我們每一天都被現代社會的訊息洗腦,洗到記憶力都變差了。總是有新的證據推翻舊的見解,總是有新的信條驅逐舊有的信仰,一刻不得消停。

  有時,我在網上浩如煙海的資訊世界瀏覽時,會突然感到一陣膽戰心驚,然後無力感就洶湧而來:這些資訊,有多少是我記得下來的?有多少真的有用?又有多少嚴肅的新聞被娛樂化了?有多少受傷受損的人被我們不知不覺間消費?

  我不想做“道德忍”,有時卻不得不思考我們被資訊牽着鼻子走的狀況,尤其當社會將那些不關心政治、不關心社會的人標籤為“澳豬”的時候,我們更必須趕頭趕命去吸收新的資訊,甚至得迅速有一套個人見解,還得選好立場。對於每一日都像強逼症般走進那個被不同焦點洗版的社交網絡,有時會感到自己庸人自擾,生活如此擠逼匆忙,真不知所為何事?

  前年曾一度關閉臉書三個月,我發現不上臉書,其實我的世界是一樣的,反而省卻了不少八卦和應酬的時間,只是我也失去了一個渠道去同朋友的生活接軌,或者說,失去一個渠道去炫耀和攞威。臉書的世界是好虛幻的,不要太相信那些like和going,基本上都是自high而已,所以金句王黎明都講:“鍾意就鍾意,唔鍾意就唔鍾意,唔好講咩L.I.K.E。”係,好玄,能意會就好。

  倒不如多花些時間去讀書、去思考、去回憶新近發生的事情。可能我的情況比較獨特,我總是較容易遺忘掉近期的事情,這可能是我生活庸碌吧,沒時間沉澱,不過,我也歸咎於那些不工作、不寫作、不讀書的空餘時間都被臉書、微信甚至手遊霸佔了,根本沒能好好地回味生活;也可能只是生命中很多新鮮的事情都遇過了,已沒有當初的激動,現在的生命只是不停重覆舊日的足跡;也可能是朋友說的,這是年齡漸長的跡象。

  不如在春雨連綿中觀看一棵木棉樹,靜靜地看上一整天,看落花一地,然後重溫生命中各種感動。生活太累,連幻想也是奢望。


Wednesday, January 13, 2021

血腥玻璃線



 鄉魂旅思(三十五)

 血腥玻璃線

太皮

  我那個只有七八歲的侄子不喜歡到街外玩,用槍指着他的頭也許都不會就範,他手捧一部iPad,等於擁有全世界,他對iPad遊戲的掌握程度至少等同於十五、六歲的階段。我對於他那種透過平板電腦來認識世界的情況很是擔憂,我很想讓他知道他的父親和他的伯父童年時不是這樣的,我們的童年基本都在戶外度過,生活多采多姿,一如那池塘裡的三蚊婆、非洲鰂、七星魚、食蚊魚、蝌蚪、福壽螺和蛤拐。

  話說回來,如果我的童年也有iPad,或者也買得起任天堂而不用租機,甚至只要電視台一整天播《IQ博士》和《變形金剛》,也許我也會在家中“宅”個天昏地暗──假設的東西不去談它,想想童年的那片菜田、那片綠野,抬頭望天,有幾隻風箏在飄啊飄,遠遠地,兩隻風箏慢慢接近了,其中一隻突然斷線,像蝌蚪一樣游走了,游到不知甚麼地方去,另一隻繼續耀武揚威,幻想自己是宇宙飛船。

  風箏,我們又叫紙鷂(紙鳶),馬場木屋區能買到的都是菱形那種,由普通的竹骨架和油紙片造成,小童在下端貼上兩條從報紙剪下來的紙條,繫上線,扯着它在小路上奔跑,輕易飛上天去。馬場木屋區空曠,建築低矮,風箏無拘無束,秋高氣爽的時候,每天都見到有人放。

  說來慚愧,由於天資愚鈍,我自古以來未曾成功將風箏放上高空,最多只放到唐樓天台的高度,之後不知怎麼,那風箏就軟弱無力地倒下了。一邊看着朋友瀟灑地捲線轆收線,我一邊像在水井打水般繞回地上的線和那隻不長進的風箏。有一次好像放得好高,但轉眼間就被別的風箏打敗了,不知被哪一個追風箏的孩子撿了做戰利品。

  馬場的士多大多有風箏出售,多是那種普通的類型,有一間士多離我家較遠,出售的式樣則較多,價格很貴,天文數字,我曾希望成長後有錢買那些奇型怪狀的風箏,但在我成長前那裡已被歷史之火燒成灰燼了。那士多還出售“玻璃線”,就是那種鬥風箏互(界刂)時,將對手的線割斷的武器。那裝在瓶子裡、閃閃發光的東西,後來卻令我聞風爽膽。

  我曾經見到有人製作玻璃線。將燈膽或玻璃瓶打碎,搗成粉末,加入漿糊甚麼的,煮成膏狀。找一個場所,如放置建材的地方,反正要人跡罕至,在四處繞上普通的風箏線,開始塗上玻璃粉;有小惡霸索性霸佔公園的“氹氹轉”曬玻璃線。陽光猛烈,我曾誤闖其他大小孩曬玻璃線的場所,見那閃閃發光的線,不明就裡,伸手一摸,立即便劃了兩道口子,鮮血直流了,眼見那大小孩兇神惡煞的模樣,不敢哼聲,落荒而逃。

  又有一次,看到另一個大小孩與人鬥風箏,好像處於下風,他情急之下,徒手拉扯玻璃線,結果也是滿手鮮血,甚至是血肉模糊。誰勝誰負,我沒印象了,只記得那大小孩後來甚少再步出家門,有一天,我在他家門外經過,透過紗門,剛巧看到他,只見他一隻手缺損了兩個指頭,我一驚,難道他的手指被玻璃線割斷了?我記得他的手指原本是健全的啊……還是做了甚麼事情受到大人的懲罰?

  不得而知,無法求證,也許只是我記錯了。總之,玻璃線給了我較為可怕的童年回憶。用玻璃線鬥風箏似是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的事兒,就像卡勒德‧胡賽尼在小說《追風箏的孩子》裡描寫的阿富汗兒童那樣,對此,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Saturday, January 09, 2021

即時通訊的屈機





 鄉魂旅思(三十三、三十四)

 

即時通訊的屈機

太皮


(一)已讀不回的絕望


  現代人喜歡自尋煩惱,使用即時通訊軟件便是一例。好端端跟一個人打電話講幾句不可以,偏偏要虐待手指,打一些冷冰冰沒有聲調語氣的文字出來,打錯字說錯話又有理說不清,還有諸如“已讀不回”的憤懣,明明心情清爽,卻被那些像烏蠅一樣的訊息搞到周身唔聚財。

  當然,上面講的只是負面情況,正面的情況還真不少,例如使用者可以在開會時跟某一也參與會議的人沆瀣一氣,一邊開會一邊用即時通訊軟件竊竊私語,像傳紙仔一樣,又好像《愛‧回家》中馬家那些擁有“低調特異功能”的家庭成員般,動動眼眉就能夠用心靈感應的方式交談,當中快感自然是正常的交流方式不可比擬。

  只是我還是想談談即時通訊軟件對生活的影響。在以前沒有手機短訊息、沒有即時通訊軟件的時代,我們的生活還不是如此過?我們的心理和物理性的成長不見得有任何差異,反而不用花太多時間在處理人際關係上──其實即時通訊軟件中那些人際虛無飄渺,有多少聊得興高采烈的人真的着緊你?

  Whatsapp的即時通訊功能更是將這種庸人自擾發揮得淋漓盡致,連對方何時上線、何時收到訊息乃至何時閱讀都顯示得一清二楚,當你的訊息旁出現兩個藍色剔號的時候,表示對方已看過了。問題就來了,這個“雙藍剔”,會引伸出一種“已讀不回”的絕望處境,有人覺得明明對方都看了,怎麼一直不回覆呢?等你十分鐘不回,再等你一個鐘還是不回,從而引起一陣心理壓力(不是我說的)。其實人家不一定是忽略你,只是閱讀訊息容易,回訊息卻不易,忙完手頭上的事情後,可能又忘記回覆了。你有閒情,不代表別人有逸緻。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使用即時通訊軟件時,能回覆我盡量回覆,能搭訕我盡量搭訕(轉發性質的東西如短片等則未必理會了),然而這又引出很多“已讀不回”的不必要的苦惱。我覺得那是一種對自尊心潛移默化的傷害,就好像你和一班朋友聊天,你說了一句話,大家都聽到了,其他人硬是沒有回應。最屈機是別人帶起話題,你禮貌地回應,並作出適當的延伸,你的話框出現“雙藍剔”了,但沒人有聲氣,那個發起話題的人也不回應(你會想像到其漠然的嘴臉),就連可憐的Emoji符號也不給你一個。當此之時,實在很難不令人有抓狂的感覺,尤其是對於認真的人。明明你想湊熱鬧,卻變得更孤獨了。


(二) 你的人品如何,你的Whatsapp品也必如何


  可能有人說不應該把那些即時通訊所產生的狀況看得太嚴重,所謂“認真你就輸了”(看到Facebook上有心靈雞湯圖配文云:“難道不認真你就贏了?”講得好啱),當然,我也認為不應該太在意,但省去那些非故意的情況不說,我想弄清楚的是,既然即時通訊軟件目的是取消空間阻隔,從而達到社交目的,只是溝通形式的改變,不是改變溝通的內容,那麼,我們又怎能認為正常溝通可能產生的負面情況去到Whatsapp上就蕩然無存呢?(我記得一位朋友說過,有一個多年沒通訊的舊學生,某天忽然發whatsapp來查詢一個詞語,朋友迅即回答了,對方連“多謝”也沒哼一聲。)難道現實生活中應有的禮儀,換做Whatsapp就可以忽略?

  除非是對話中已出現Emoji圖案(神奇的對話終止符號)或“謝謝”、“ok”等,一段對話,怎可以有頭冇尾?尤其當你主動展開對話,對方回覆了,你又怎可以不了了之呢?(我指的是一般社交情況,很熟的或親人情侶則另當別論。)

  關於Whatsapp,我想說的其實是:“你的人品如何,你的Whatsapp品也必如何”。(說得嚴重了,戴個頭盔先,老老實實,我有時(極少)也會忽略了人家的訊息。)

  其實即時通訊軟件產生的是額外的人際狀況,原本,你要跟一個人溝通,最直接的方式自然是當面說話,或以一種間接的方式,就是透過書信來往,以達到交流目的;後來有電話了,很多事情可以透過電話解決了(連國家元首們也是透過電話來對話,決定世人命運),電話對話是有聲調語氣的,雖然看不到對方表情,但語氣能夠反映一切。有文字訊息後,溝通變得頻繁,加之文字沒有聲音,一句話任憑接收者演繹,就易產生磨擦。

  以前書信來往,你希望收到朋友來信,不會覺得是種打擾,收不到的話,就會好擔心,好似杜甫沒有李白音訊,將心情寫成詩還被選入《唐詩三百首》,引出千古基情疑雲。現在的訊息,卻多到你未必想收了。即時通訊軟件看似方便,其實也帶來麻煩,你原本沒那麼多問題想討論,沒那麼多事情想知,沒那麼多生活想分享,卻因為科技的便利而變得頻密了,反而浪費了更多時間……有些朋友乾脆退出各類型的group,務求耳根清淨。

  不過,Whatsapp縱有萬般不是,有一項作用卻是功德無量的,就是其可以將辦公室的“閒偈”由嘈嘈切切轉變成靜音模式,因為陣地已轉移到Whatsapp了。(可惜通常只有女士如此,男人卻不然,此消彼長,男人的“閒偈”便變成辦公室主流了。)

  你問我,是不是以後都不用即時通訊軟件?傻的嗎?點會唔用?麻煩都要用㗎!唔通人哋喺group度話請食飯我唔想去咩?人哋“已讀不回”點算?咁咪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囉。就係咁簡單。係啊,就係咁冇品啊。



Wednesday, January 06, 2021

柑橘之秋


柑橘之秋

太 皮

    不知是否家貧見識少,小時候,澳門能吃到的水果種類少之又少,不外乎蘋果、橙和香蕉等,而時令水果不是一年四季能吃到。現在則不然了,無論是超市還是街市檔口,水果種類繁多,甚麼藍莓和牛油果等以前聽都未聽過的水果已成為常駐貨品。

    能買到的水果種類增多,我想有幾個原因:一是內地引種且繁殖成功而大量流入市面的,如火龍果等;二是近年的健康風潮,致使全球商人和果農大量種植某種水果,遠銷世界各地;三是澳門經濟發展,各大賭場度假村需求大,商人批量將貴價水果運來仍“有數圍”,自然有不少會分發給商戶零售;四是最主要原因:澳門人有錢了。

    水果果糖含量高,在營養界某些派別中,果糖被稱為“不會醉的酒精”,同樣加重肝臟負擔。我口渴時也想吃幾片冰凍的鮮橙,但卻不會大啖地吃,或當做早餐或宵夜了。時令水果的果糖尤其厲害,如龍眼、荔枝、榴槤和西瓜等,這些都是我的喜愛,以前,我以一次吃一袋龍眼荔枝、一次幹掉一個西瓜或一次吞下一盒榴槤著稱,然而如此痛快地“吸糖”,近年已少有了。吃得多,會肥。(話說最近因女兒和太太生日,我口不擇食下一周重了三公斤。)

    除了西瓜,時令水果價值都不算便宜,但有一種時令水果比西瓜更實惠,那就是柑橘。每到秋天,柑橘就會上市,有綠皮的酸到盲公開眼的品種,也有黃綠斑駁較甜的,無論哪一種,我都愛吃,一口柑橘由食道滑下,總令我有季節流動的儀式感。除了吃,我也喜歡剖開果皮時,那飄散在秋涼空氣下的幽幽的清香,秋天與果皮一樣斑駁,好個天涼時分。吃個柑橘,也充滿了詩意。

    秋天就是柑橘,柑橘就是秋天。儘管現在的鮮果琳琅滿目,但要吃過柑橘,才能進入秋天。

Saturday, January 02, 2021

憂鬱肥佬趣怪Blog

 


鄉魂旅思(三十二)

憂鬱肥佬趣怪Blog

太皮

  最近有點兒忙,首先在安家活命的工作上已有大量事情要做,難靜下心來胡思亂想;工餘時間還得每周寫幾篇專欄文章,有靈感則一個鐘搞掂,靈感偷懶時則磨你老半天,早前有些專欄因連載長文關係,一氣呵成寫了幾篇(其實構思和草稿已花了長時間,只是一次交幾篇而已),如此一來,我將可以調撥的時間拆東牆補西牆,應付專欄任務還是綽有餘裕的。但那些存貨已相繼使用完畢,這幾周開始要用兵來將擋的方式寫稿,疲於奔命。

  更攞命的是,我的散文集《夜遊人》於三月底開始的書香文化節期間出版,這個多月來,選稿和校對工作也耗費我不少心力,而近來又有一些關於文學的會要開,又有一些書想讀,還有很多雜事要處理……於是乎,又出現了我“間歇性面對電腦虛擬A4紙想不到寫甚麼東西失調症”症狀,對着鍵盤像對着一堆瑪雅文字,真的想畫幅四格漫畫算了。

  是的,吸收和思考的速度,有時真的追不上輸出的速度。

  好吧!當然也不是那麼絕望,這個地方明明就叫做“博客”嘛!毋忘初衷,何不在這裡寫寫blog聊聊天呢?過去在這裡寫的都算是文學的東西,但我甚少在這裡聊文學,好吧,今天“鄉魂旅思三分鐘廢話檔案”就講講一宗關於文學的案件吧!

  以下為事主獨白:

  時間實在不夠用,我與大多數人一樣,也渴望有中六合彩的一天,當然我沒有甚麼“嘆世界”的念頭,我只希望獲得經濟自由,就可以讀很多書,認真構思小說,做文學上面的研究,過犬儒的生活,在東南亞或太平洋的小島國上,一邊吃炸蟋蟀,一邊寫一部關於澳門的曠世巨著。

  有人會質疑我何以有那麼多時間寫稿,當然我也不必向人解釋新年等公眾假期我在拼命地寫,周末也大多時間在寫,平日有時也寫到深宵兩三點,甚至連大假也拿來寫東西,一本書就好像一個大隻佬那身虬結的肌肉一樣,不是變出來的,是花時間和毅力做出來的。我始終確信時間就像乳溝,擠一擠就有了,儘管大量工餘時間都用來寫作了,但只要有心,還能騰出時間來看書、放狗、做運動,不過,時間很公道,你寫作的時間多,你看書的時間就必然少了,看書的時間少了,你寫的東西就欠缺了一種神奇的潤滑劑。

  我現在拼命寫作,當然基於我喜歡寫,另有部分原因,是希望賺點停車費和水電費,還有是希望繼續積累讀者。我享受寫的過程,但寫得多就不單純是享受,當中還有更多考慮。有人說,寫專欄可以將一個人掏空掏淨,也有人說,不停地寫作能獲得更多靈感。兩種講法都正確,按我現在寫作的頻度,能寫的應該很快就寫完了(當然,隨着時間的推移,現在不便寫的和不便抒發的感受,將來也可以形諸筆底),確實有種被挖空的感覺,而在寫的過程中,我也確實能捕捉到不少新靈感……只是,我相信最後總會到一個臨界點,我也許就會暫時拋下手中的筆,做一個讀者。其實寫文章有時真像做藝員一樣,你消失兩三年,很快別人就會忘記你了,你離開某一個專欄版位,要回來也就不容易,除非你真是大作家。現在唯有在這個矛盾中繼續寫下去吧,寫到勉強不來為止。

  前年與李展鵬和水月合編了友人金珮珊的遺作《情是真的,只是已隔天涯》,又出版了中篇小說《懦弱》;去年,則有短篇小說集《神跡》及我主力參與的《澳門作家訪問錄2》相繼面世。今年,我也繼續有新書推出,下周末,我的散文集《夜遊人》即將出版,這散文集原先並不在我今年的寫作和出版計劃之內,但既然有好機會我當然不會放過,我和編輯設計團隊都用心做好這本書,務求達至專業水準,希望效果令讀者滿意。當然,如果幸運的話,今年也可能還有其他有我參與的出版物面世。

  另外,年底我也預留了一個十多天的長假來閉關寫作,即將徵稿的澳門中篇小說獎也可能參加,也希望參加外地的比賽和投稿到外地刊物,當然,也希望多看書……但我還有家庭生活……還有工作……神啊!快啲畀我中六合彩啦!我咁誠心誠意,冇可能唔中嘅!對不對?

  嗯,這篇blog絕對是《自己報》推出大半年以來,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blog!掂,我做到了!(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