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29, 2020

瘋搶的背後



瘋搶的背後
太皮

    雖然成長於基(貧)層(窮)家庭,但我幾乎自高中做兼職開始,就對一般日常用品及食品的價格敏感度偏低。如今收入能滿足生活,除非商品超過一百元或者得批量購買,在超市購物時,我更加不會諗過度過或者格價,通脹對我的影響也許只屬溫水煮蛙。

    日前某超市再創新猷,繼“價格策略”後,又“折騰”老百姓一番,推出限時特價供應花生油的促銷活動,吸引大批老人家前往搶購。從網上片段看到,老人家爭相湧入超市,有人跌倒叫痛,要警員處理。

    先評論一下超市的手法。一般超市搞優惠都是長達一個月左右的,搞三天的促銷活動不多見,不知目的為何,也許是想衝人氣或向網民賣乖。想不到弄巧反拙(年輕網民只會食花生,不會買大樽裝花生油),臨場應變不足,活動策劃不夠深思熟慮,效果就像玩弄長者,要人出醜。

    其次,我也想到基層居民的生活狀況。正如廣東流傳着穿人字拖、着背心短褲且繫腰包的人其實都是包租公的“都市傳說”一樣,搶油的長者中相信不乏有坐擁兩三個物業收租只是慳家成性者,卻也一定有人生活困難、貧窮度日。曾在社團工作,親眼目睹不少貧窮家庭慘況,儘管我當時好不到哪裡,但別人絕對比我慘。

    是的,正如有人說,澳門是高收入地區,消費水平水漲船高合理。然而,這“合理”是對真正高收入人士而言,社會上還有一些人得領取每月五千元收入補貼、得靠經濟援助過活,再加上現時不少家庭有成員放無薪假,收入大減,前景未明,因此,區區幾十元的優惠也能令人趨之若鶩。

    可能,那些長者平時走慣拱北買食油,順便帶水貨賺錢,現時既不能買平貨,又走不到水貨,對貧窮老人來說,或是巨大影響。嘲諷“廢老”容易,表象背後的因素卻千絲萬縷。

    近日政府開始對市場物價發聲,希望有助紓緩“價格策略”亂象。

Tuesday, May 26, 2020

漫兩拍:澳門漫畫雜談,兼談文創

澳門陳小春攝


漫兩拍:澳門漫畫雜談,兼談文創
太皮

(一)澳門本地漫畫創作前景

  上一兩期,本版報導了首屆穗港澳動漫遊戲展及澳門漫畫創作的相關消息,似乎大家有一個美好願景,就是幾年內澳門漫畫可以發展至一個足以引人關注的地步。我不是潑冷水,自己也曾參與過本地同人誌創作,知道要在澳門進行漫畫創作及發展漫畫產業,確實是困難重重。

  總體來看,澳門的漫畫創作目前仍處於鴻濛階段,某些漫畫創作者十年前和十年後推出的都是同一部作品,沒有資金和市場上的支持,一個漫畫創作者要堅持創作確實相當困難。我認識過一些具天才的本地漫畫創作者,他們大多在少年時就擁有巨大的創作潛力,奈何隨着年紀漸長,不少人都得面對現實,放下畫筆,做一些與理想毫不關連的工作。

  要發展漫畫到足以引人注目的程度,必須要有一個產業群落,以澳門的規模,無論如何都只能以業餘的形式進行。

  記得早前一個文化產業研討會上,當談到在澳門發展電影時,一位台灣學者毫不客氣地認為在澳門發展電影業沒有優勢,人材一定會被鄰近的香港吸光,台灣也正面臨被外地吸走電影人才的危機。澳門發展漫畫業,單靠幾撮人各自為政始終不能有大氣候,況且一旦出現編劇、策劃或編繪人才,也很容易被挖角到大海彼端。

  除了大環境外,在澳門要購買基本的繪畫工具和設備,也是不容易的。記得十年前左右,整個澳門只有一間設計專門店可買到G字筆嘴,以及一間只餘少量地圖筆嘴存貨的文具店,可買到的網紙也是少之又少。不知現在情況如何,可能會好些。

  要在芸芸日漫港漫中尋求破口,獲得本地讀者的喜愛實不容易,更遑論打開內地市場,而我始終堅持一個理念,就是一個在本土都不受歡迎的作品,是很難佔據外地市場的。

  我認為,在澳門發展漫畫,起點應該要高,不要抱着在澳門可以得過且過的心態,不要給自己時間和資源不足的藉口,最少要達到港漫的八成質素,否質無論你創作和發行多少,最後只會淪為爛鬼樓地攤上的「一蚊一本」。建議本地創作者也不要「塘水滾塘魚」,真的有志創作漫畫的話,應當將眼光擴大一點。

  雖然在澳門創作漫畫困難重重,但澳門是一個卧虎藏龍的地方,我相信會有異數出現。





(二)本地人才最重要

  《動漫玩家》創版半年左右,迅速茁壯成長,由一版變成兩版,實在可喜可賀!除了擴版外,本版也由原來着重消費方面的內容轉而成為一個更具文化內涵和實用意義的版面,看得出編輯們實在是有心推動澳門的動漫事業發展。

  澳門一直以來確實沒有一個持續性的漫畫作品發表平台,除了斷斷續續地出現過一些較有誠意的同人刊物外,澳門過去就只有一些影印出來的同人刊物,有些熱心又有才華的人來了又走了,有些人堅持了十多二十年。隨着香港漫畫產業的日漸衰落,市場日漸窄小,感覺上澳門有志於畫漫畫的年輕人比九十年代少得多。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好的是政府明確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澳門的人氣也在急升,為發展漫畫增添了不少優勢;壞的卻是澳門的業界並沒有作好準備,無論電影、漫畫和文學,都好像相當慢熱,水平問題先不說,大家吵了一整天發展文化產業,卻沒有作品出現。

  還是引述我上一期提到的研討會,一位本澳出版及圖書界的代表曾發言,曾一部在內地播放的關於澳門的故事片,只有資金部份是澳門人的!確實如此,如果大家看過那些描述澳門的電影,就知道那些電影(包括最近的《濠情歲月》)所描述的澳門是多麼的不倫不類。

  另一位內地專家說得好,真正發展文化產業,還得靠本土人材,只有本土人才了解當地人的真情實感,只有他們才能發展出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當然,漫畫比起電影,操作起來簡單得多,澳門動漫界以現在的規模,反而借助外力不失為一個催化劑,在劇本及分鏡構圖方面以澳門人為主導,至於繪畫及後期借助外地有經驗的人士協助,加快製作流程,逐漸提升本土業界水平。

  事在人為,無論地方大小。正如人口只有三百萬不到的阿聯酋曾經打入過世界盃,人口只有六十多萬的卡塔爾曾經在世界盃外圍賽上給中國這一泱泱大國製造麻煩。說到底,文化產業的主要結構是人,只有一定數量的人才,而且是舊的人才願意發掘新人才和給予新人才機會,這個地方的文化產業才有希望。希望那些有志於漫畫產業的朋友們,趁着這個時機,創作好作品,發表好作品,再借着動漫玩家這個平台,起碼也能在年輕一輩產生一定影響力。




(三)不可或缺的本土性

  要發展澳門的文化產業,其中一項就是要確保產品的本土性,如果說發展文化產業只是提供資金給外地人開拍關於澳門的電視劇(而內容則不倫不類)、只是提供場地讓外地的作品發表甚至只是支持本地藝人到外地發展,那最終受益的未必是澳門人,發展起來的也不是澳門的文化產業。

  談到本土性,不能不提香港電影“麥兜三部曲”:《麥兜故事》、《麥兜菠蘿油王子》及《春田花花同學會》,這三部電影中,除了主角是本地原創的卡通人物外,導演袁建滔及趙良駿在片中更肆無忌怛地運用了眾多香港人日常生活的詞匯,諸如甚麼菠蘿油啊、常餐快餐啊、一碌葛啊等等,不少香港的街道名字及風俗例如搶包山等頻繁出現,一點都不怕外地人看不懂,足見香港人對自身文化及身為香港人的自豪感。

  澳門的文化創作者們,缺乏的就是對自己文化的自豪感,缺少文化自豪感的創作人,又怎能培養喜愛本地文化及本地創作的欣賞者呢?一方面是對自身文化沒有信心的創作人,一方面是看不起本土製作的欣賞者,結果是惡性循環,最後澳門只會出現比香港的《伊莎貝拉》更加將澳門怪異化的作品。只要這兩方面沒法打開一個缺口,澳門的文化產業發展都舉步維艱。創作人不能再老是抱怨澳門觀眾的欣賞水平,因為創作人本來就不夠深入生活,不能反映出澳門人的所思所想。

  澳門人要發展起本地的文化產業,就應該有信心地運用屬於本地人的創作素才,甚至是本地人才知道的物事,正如偉大的文學家馬爾克斯所說:“最民族的也是最世界的。”在全球化時代,澳門人不能再以別人的認同來肯定自己,澳門人本體性應該得到確認。澳門人有屬於自己的集體回憶,既然這些集體回憶一日存在,本地創作便有發展空間。

  關於澳門文化產業的探討,大家可參閱一下本地作者李爾在本報《新園地》的文章,以下是他在自己博客上的結集:

  “文化.創意.產業”系列(上)(http://iamleer.blogspot.com/2007/10/blog-post_10.html
  “文化.創意.產業”系列(中)(http://iamleer.blogspot.com/2007/12/blog-post.html





(四)對澳門動漫產業發展的建議

  在澳門發展動漫文化產業的議題,之前熱過一輪,最近好像沒有新進展,澳門的動漫文化產業到底甚麼時候可以成型?像樣的作品甚麼時候可以推出市面?看來仍是一個謎。作為漫畫愛好者,加上對社會和出版的一些研究,筆者對今後發展澳門動漫產業有以下的建議:

     一、確定自身發展方向:相信沒有一位在澳門參與漫畫創作的人士會認為自己的水平能與歐美日媲美,而與港台內地比起來還有一段大距離,在現今漫畫出品爆棚、網上任看的情況下,澳門發展自己的動漫事業有甚麼優勢和必要性?如果真正是人才的話,投身香港漫畫圈也會被接納,何必留在澳門?因此,我們發展動漫產業,首先就得給自己一個發展的必要性,否則沒辦法做下去。我認為,澳門動漫界的起點不宜定得太高,應該將發展動漫業定位為一種社會公益活動,以推動澳門文化,以年輕人較易接受的方式凝聚澳門人,這樣比起誇張其事更能獲得大眾支持及政府的政策傾斜。

     二、成立漫畫創作總會: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有本澳漫畫創作者出版同人誌等刊物,但一直以來只是地下性質,到近年才有些漫畫組織走上檯面,其中一些人更代表澳門參加國際性和區域性的漫畫會議活動。其實,澳門民間尚有很多漫畫創作力量被忽略或未被發掘,加上澳門始終是一個社團社會,建議澳門的漫畫創作組織成立總會,這樣的話,不但凝聚了澳門本來一盤散沙的漫畫創作力量,也有利於向政府爭取資源,再在總會名下成立公司,推動動漫產業的發展。

     三、建立創作基地:一項落後於人的事業要有較具規模的發展,創作基地必不可少,不像香港、日本等由市場導向而成型的漫畫同業,澳門處於起步階段的動漫業要獲得支持和凝聚力量,創作基地不可或缺,否則大家永遠於由住宅改建而成的,或者與其他協會混用的會址裡埋頭創作和搞活動,最後只會越搞越不像樣。草堆街及關前街一帶地利好、租金便宜和需要發展,很適合提出用來做動漫產業基地。不過,考慮到與內地人才的銜接,澳門動漫業的創作基地設立在橫琴的粵澳發展區域,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又叫澳門動漫人搞公益,又叫他們搞公司,會不會自相矛盾?不會,下期再向大家介紹我的點子。

  澳門動漫業要得以發展,得從多個方面入手,包括確定自身發展方向、成立漫畫創作總會及建立創作基地等。筆者認為,澳門動漫界的起點不宜訂得太高,應該將發展動漫業定位為一種社會公益事業,這個公益是指以推動澳門文化為主要目的,補澳門在動漫事業上的空白,然而,搞公益也得吃飯,而且也不能因為有聊備一格的思想而放棄進一步發展,因此,動漫界以行業公會牽頭組織一家公司,配合澳門其他的產業開發動漫產品,相信有助澳門動漫業的持續發展,以下是我的觀點:

  與旅遊業結合:特首何厚鏵常說,發展多元產業,不是說在旅遊業以外推動一兩個其他產業就叫多元,多元產業應該同旅遊業相結合。事實上,澳門旅遊業及博彩業的蓬勃,照理該帶給動漫界有很多機遇,奈何準備不足,機會已經白白浪費。由行業公會組成的公司,可以與澳門旅遊局等機構合作,創作澳門旅遊形象的漫畫、動畫及相關紀念品。

  世界上不少旅遊熱點都有屬於自己的漫畫形象,例如新加坡動畫化了的魚尾獅,該國甚至有多套宣傳新加坡傳說的動漫片。在澳門欠缺知名人士代言旅遊業的情況下,設計鮮明的漫畫形象,例如媽祖漫畫等,讓人一看到這個漫畫就想到澳門,利用這個形象出版漫畫和製造不同的主題紀念品,相信能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

   輸入人才:我們得承認一點,澳門就算有多麼頂尖的人才,但礙於數量,本土是難以聚集出一個產業群落的,因此,如果真的有心去發展動漫產業,確保出品質素,必定需要大量的從業員。在澳門人主導的情況下,不妨從鄰近地區聘請一些輔助人員,以確保產品質量。

  定期出版刊物:如果連一本定期出版的漫畫雜誌都沒有,而去告訴別人要發展動漫產業,相信相當難以令人信服。在政府肯資助的情況下出版定期刊物相信並非難事,定期刊物有助提升漫畫創作者的質素,積纍成果,亦能對漫畫產業起到主導作用。

     舉辦權威性比賽: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要體現一個漫畫作者的水平,體現澳門動漫界由編劇、構圖分鏡及繪畫的整體創作水準,一個公認的具份量的比賽相當重要。有該比賽的獎項作橋樑,不但能發掘更多優秀的漫畫人才,同時也製造機會讓外地相關從業員認識澳門的動漫產品,產生更多機遇。

     努力生產:像這篇文章一樣,澳門的動漫產業理論有很多,但真正落手創作具質量的作品卻相當少,無論如何,出品是最重要的,一本完整的作品都拿不出來,只能永遠停留在初階,不要說甚麼產業了。

     總的來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隨着越來越多的本地文藝作品受到外地關注,甚至改編電影和電視劇,相信只要澳門的動漫界肯投入心血進行創作,有朝一日,也許會有電影公司改編澳門的動漫作品搬上銀幕。





(五)澳門元素必不可少

  近日有朋友拿了一本本土作者所創作的漫畫草圖給我看,我略一欣賞,只見構圖、人物造型及情節均有可取之處,而且有完整的故事脈絡,是少見的澳門漫畫長篇作品,朋友亦有意將之出版。然而,我總覺得有一點遺憾,這部作品好像缺少了一點甚麼似的,到底是缺乏甚麼呢?我想,缺乏的就是澳門元素。

  本地作品為甚麼要有澳門元素?我相信原因不用我說了吧。辜勿論一部由澳門人創作的漫畫的綜合水平,與大中華地區一流的水平仍有一段很大的差距,就當你創作的漫畫水平一流,但市面上仍有不少漫畫與你競爭,要殺出重圍,真不是一件易事。

  況且,平心而論,澳門漫畫目前總體的創作水平仍然未夠班,如何拼出一條血路,在澳門人心中留下印象,在大中華漫畫圈中留下腳印,應該是澳門漫畫界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澳門元素,就是決定性因素。

  有一定資歷的漫畫讀者,一定記得當時為池上遼一的《淚眼煞星》出現澳門大三巴及狗賽的場景而驚喜吧!連日本漫畫家都來澳門取材,為何我們對於自己的土地卻那麼視而不見呢?十多年來,我一直關注澳門漫畫(連環圖)的發展,除了極少數作品會將澳門題材或澳門地名放入漫畫外,絕大多數澳門漫畫創作,均沒有出現過“澳門”兩字,更遑論澳門的街名、風景了。

  我見到的大部分作品中,如果故事天馬行空的,就會模仿日本漫畫的場景,如果是寫實的,其場景就是生安百造,那些作者對於自己生活的澳門,倒好像聞所未聞一樣!出現這樣的情況,我相信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試想一下,如果大雄家裡用的是中國的交椅而不是榻榻米、蜘蛛俠爬的是日本的古寺而不是紐約的摩天大廈、老夫子描繪的是農村生活而不是香港的都市,這樣的漫畫在本地漫畫連中還有甚麼吸引力可言?怎能成為日本、美國及香港文化的象徵,從而令全球讀者喜聞樂見?

  漫畫作為大眾文藝的一種,能夠成功的最重要一點,就是要普羅大眾喜聞樂見,要夠通俗,通俗的東西就是大家都認識的東西,在澳門,漫畫創作理應訴說澳門人的故事,你畫一場鎗戰,可以出現澳門的賭場或者雀仔園街市的場景,你描繪一場愛情,可以出現水坑尾或者皇朝K場的名字,這樣,你的作品才算有了一點澳門特色,澳門的讀者才會感到親切,提起閱讀你的作品的欲望,而得到本地讀者的支持,你才有能力進一步擴展自己的藝術空間。

  由於絕大部分本地創作的漫畫,無論是同人誌還是少量單行本,創作主體都只有一個人,闊氣一點的充其量只有一兩個助理貼貼網紙,因此在畫景方面一直都相當單薄,這可能是澳門作者寧願用簡單的線條畫一些場景的緣故,因為你要指名一個地點,例如議事亭前地,景物的相似度就應該八九不離十,這對於時間不多的業餘澳門漫畫家而言有一定難度。

  然而,隨着數碼攝影及繪圖軟件的普及,用攝影再改變成圖像的形式已十分方便,一些出現景物的單格構圖,完全可以靠這個方式代勞,那麼描繪澳門場景就變得容易了。澳門的實地場景、澳門的故事、澳門中的人物和情感,也是時候在本地漫畫中出現了。

  澳門漫畫創作者得看清楚的事實是,目前本地漫畫創作與亞洲整體水平仍有一段差距,如何在強者之林中有立足之地,澳門元素實在不可缺少,如果你硬要創作沒有澳門元素的作品而又希望成功,那麼,祝你好運!





(六)期待文化產業新景象

  最近,有消息傳出澳門特區政府將就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個可行性的方向,包括成立文化創意產業基金和文化創意產業委員會等,這一消息令人欣喜,雖說有關舉措不一定代表政府會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但最低限度表示了誠意,也讓文化產業有了發展的可能。

  相信行政長官崔世安會在三月的施政報吿上有進一步明確的叙述,筆者只希望,文化創意產業基金成立後,其審批能夠透明和公允,讓眞正需要扶持的作品面世,而委員會的委任能夠讓業界有廣泛的認受性,能眞正代表澳門的文化產業,將澳門形象推廣出去。要不然,多隻香爐多隻鬼,只怕搞不好會令本已有苗頭的文化產業倒退。

     事實上,澳門發展文化產業舉步維艱。澳門文化創意出品的產量甚少,與產業(Industry)根本扯不上關係,而且本地市場沒有消化空間,也沒有足夠的渠道去發表和討論。面對這麼多難題,為甚麼澳門一定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呢?是不是只為了幾個從業者的慾望?

     無論澳門發展文化產業如何舉步維艱、條件如何薄弱,我都認為一個城市如果沒有文化產業的輔助,就稱不上為國際都會。哪一個被稱為國際城市的地方沒有響噹噹的文化娛樂事業?哪一個城市沒有文化形象代表?唯獨是澳門這個所謂的國際都會,文化外延力極其薄弱。在澳門經濟實力不斷提升的今天,我認為是個絕好的時機去推廣澳門的文化形象,從而提升澳門的知名度和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因此,在澳門推廣文化產業應是一件必須做而毋須討論的事。

     我覺得,在文化創業產業(文學、電影、小說和流行文化等)發展上,有兩點要注意的:一是忌盲目自滿,二是忌妄自菲薄。不要因為自己有條件在本地表現就滿足,因為澳門幾乎沒有市場淘汰機制,你站在台上有時只是一種畀面派對,就算你永遠在舞台上出現,也不一定代表你受歡迎,我們要糾正這種心態,明白自己在一個甚麼位置上,再謀求發展。

  最近,澳門歌手杜俊瑋在台灣“超級偶像”舞台上大放異彩,雖說還未走紅,但已有一些台灣粉絲,有實力的澳門人去到哪裡都有人認同,這還包括小肥、余翠芝和古卓文等。

     雖然沒有人做統計,但筆者觀察所得,澳門的電影、小說、漫畫和唱片,在過去兩三年取得一定發展,但出版量每年還是個位數。我過去一直呼籲有志從事漫畫創作的人要多出版,但事實上,在沒有任何鼓勵機制、沒有任何看得見的市場情況下,要一個業餘漫畫愛好者畫本漫畫出來,談何容易?希望有關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政策出台後,澳門人的作品能越來越多,越來越成熟,最終將澳門的城市品位提升起來。





(七)澳門動畫應以短取勝

  以前的章回小說經常用一句套語: “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有故事就用較長的篇幅來表述,沒有的話就幾筆帶過。此話用了幾百年,但到了廿一世紀,卻好像受到了考驗,因為越來越多的故事被濃縮到幾分鐘內搞掂。一個情節簡單的廣告,一段MV短片,也足以令人記憶猶新,大受感動。

  動漫作品自誕生以來,一直都有篇幅短小的優良傳統,我們由細看到大的《多啦A夢》就是一例,在二十多頁或者十多分鐘內將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講完,不少片段成為我們珍貴的集體回憶。隨著網絡時代的到臨,Youtube等短片分享網站及相關技術的大行其道,動畫短片更有進一步縮短的趨勢,本欄曾介紹過的《搞笑漫畫日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每集只有五分鐘,卻有兩三個故事,集集令人捧腹大笑。

  比 “日和”更短的還有每集只有分半鐘的《監獄兔》(Usavich),本版已經作過介紹,該動畫連載了三季一共三十九集,兩個監獄兔逃獄成功,並且搗毀了一個犯罪集團。“監獄兔”每集幾乎都有一些相類似的背景音樂及故事進度,配以意想不到的暴力情節,令人一看就目不轉睛。

  其實此動畫有更深的寓意,例如暴力紅兔基廉列克代表的是一種不受規則所限的創意和行為,而綠兔普京則代表了一種逆來順受和對規則的恪守(連發夢也要跳哥薩克舞),人類永遠受到這兩種意志的影響。

  此外,還有本地較少人談論的動畫短片Happy Tree Friends(《開心樹朋友》,也有人譯做《快活林》),主要人物是一班得意有趣的小動物,一不留神,會以為這是一齣低齡動畫,因為片頭配樂是小動物的歌聲,不過,當你欣賞到一分鐘左右,極度血腥的畫面就會出現,幾乎每個出現的可愛小動物都有意想不到的死法,每集都黑色幽默兼異常血腥啜核。雖然如此,短片還是大受歡迎,現已製作一百五十多集,周邊產品更是熱賣。

  除了上述動畫,還有大家熟悉的“賤兔” mashimaro,雖然現在聲勢已大不如前,但它應該是最早在網絡走紅的動畫短片。這些作品大都沒有對白,令它們得以無國界的輸出到任何國家,廣受歡迎。這對於致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澳門來說,不正是一種啟示嗎?好作品一定能夠獲得輸出的機會,只要你夠創意,只要你夠膽,只要你創作出市場上沒有的東西,就一定會有出路。

  可能有人會質疑將動畫片免費Share上網,等於白幹一場,毫無收益,但現在的文化產業不會單靠作品本身來獲取利益,更多的是來自於周邊產品所產生的收入。

  誠然,要靠一部動漫作品來產生巨大的回報,一定要有長篇連載才行,例如《龍珠》等,但以澳門目前的情況,創作長篇的漫畫和動畫獲得成功的機會似乎微乎其微,倒不如集中力量,搞一些動畫短片,以澳門元素(例如賭業、漁港風情和地小車多等)創作故事,並且與本地漫畫家亞正等人合作,以他們的畫風製作,相信可以事半功倍。假以時日,澳門一定可以製作出最低限度媲美於《賤兔》的短片。





(八)關於澳門漫畫

  我在本欄談論澳門漫畫時,多次提到推動澳門動漫文化產業發展,一定要有創作、要有出版刋物,哪怕是很稚嫩的作品,只要透過不斷實踐和磨練,在過程中吸收經驗,才有成長的可能,才能引起澳門人對這個“邊緣又邊緣”的“文化”產生關注。

     友人F君幾個月前約我見面,給我看了湖水藍《Dark Angel》的漫畫初稿。略一翻閱,一股感動湧上心頭。可能說得有點誇張,但我眞的很久(或者很少)見到有澳門人的漫畫創作了。我佩服創作者的魄力,頁數這麼多的漫畫,不是單憑一腔熱血就可以完成,當中一定有抱負,也有對這個行業的使命感。故事的概念不錯,描寫一名科學家利用罪犯做人體實驗,將他們變成生化武器,成為半人半機械的另類執法者,打擊罪行。雖然題材“大路”,但由於尙算超脫了“澳門思維”的限制,可塑性大,有一定可觀性。

     不過,我緊接着又有其他念頭了:這漫畫缺乏“澳門元素”。雖然我本身並沒怎麼參與過澳門動漫創作,但一直以來都比較留意,除了很少見到本地有完整的、長篇的漫畫外,“澳門式”的作品更未曾發現。我只記得很久以前在一本同人誌上看到預吿,是一幅畫着葡京銅馬雕像的畫,名字好像叫“銅馬廣場之戀”,那時我就有種要購買的衝動,可是,我等到現在,還未見到那漫畫出現。

     我們不是生活在外太空,我們的創作需要有生活的依據,就算是科幻或古代的故事,我們所創作出來的作品也得出於現世的經驗。著名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家馬爾克斯有一句說話:最民族的也就是最世界的。這話說明每種獨特文化的重要性,也許我們可以理解為:最本土的作品也就是最世界的作品。澳門的創作,首先應着眼於澳門元素,就像香港漫畫起步時,畫的是“李小龍”,打的是“荃灣十五狼”。試想一下,在起步階段的澳門作品,描述的不是本土故事,為甚麼澳門人要看你?為甚麼外地人要看你?

     雖然故事沒有指明實際的人物和團體,但《Dark Angel》有一些景是在澳門取的,希望將來作者可以大膽採用澳門的景物,加強讀者的親切感。

     近來,澳門要發展文化產業的呼聲越來越響亮,但只有我們小貓三四隻出一兩本漫畫、在報上發幾句“噏風”,不能說是甚麼產業。產業,就算不談規模的問題,最少要有產;有產,這個行業才有發展的可能性。而且,文化產業中任何一個產業部門單打獨鬥都不會做出甚麼“標靑”的成績,文學、音樂、電影、漫畫,要互相交流、貫通、扶持,才可茁壯成長,澳門的漫畫創作,也要作此考量。

     這本由湖水藍創作的《Dark Angel》,雖然畫功、故事推進、人物性格及分鏡等仍有改進的空間,但瑕不掩瑜——我不是說這本作品有多偉大,但在澳門這五十萬人的地方,這漫畫已具備一定欣賞價値,至少,是澳門近年甚為零落的出版當中,一道難得一見的沙漠清泉。希望這本漫畫能起到抛磚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有志者投入漫畫事業,出版更多優質的漫畫。





(九)澳門漫畫雜感

  由於澳門在市場、出版及發行等方面的先天不足,要在本地靠漫畫(這裡主要指連環圖)創作賺取生活費,基本上是沒有可能的事。如果痛心疾首地認為自己的漫畫銷不出去是因為報攤不願擺放的話,那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報販沒可能讓一本賺不到錢的漫畫長期佔據自己生財的地方,就好像你不會免費幫老闆打工一樣,哪怕大家都是澳門人。

  事實上,在澳門新創辦一份報刋,也同樣受到市場狹小和銷路有限的制約,不過由於有廣吿關照,尙可以勉強支持,但規模不可能擴展;至於漫畫,就不能靠廣吿一途了,就算有廣吿商願意投放廣吿,澳門也沒有一本漫畫期刋可以承接。

  在現今香港本土漫畫市場也因互聯網發達而日漸萎縮,剩下一些名家及名牌作品苦苦支撑的時候,在漫畫工業上幾乎完全空白的澳門更加沒可能倒轉這個歷史潮流,雖說每年有幾千萬人次的外地人到澳門旅遊,但若認為這些旅客會衆裡尋他千百度去找一本澳門漫畫,也只是美好的想像。

  况且,本地沒有一套漫畫市場機制,愛好者若想做出成績來,要比在其他地方付出更多心力。哪怕你本身很有本事,要出人頭地也是難如登天,不像其他市場條件較好、機制較成熟的地方,只要你肯努力、有本事、懂創意,雖然也可能十年窗下無人問,但總有機會一舉成名天下知。

  本地漫畫創作愛好者不少,能做出成績的卻絕無僅有,部分人士的概念、構思、畫風,甚至創作用料及繪圖方式仍停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港產漫畫的階段。一方面,是舊人未能夠與時並進,另一方面,是新加入者越來越少,漫畫愛好者寧願玩Cosplay都不願畫漫畫。

  一些年輕的漫畫愛好者以臨摹為樂,畫出涼宮春日Feel甚或H漫Feel的單幅漫畫,然後沾沾自喜,拿去參加展覽,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幅,能創造具故事性的作品則是寥寥無幾。

  當然,我也不是沒見過優秀的作品,曾協助一個社團舉辦漫畫比賽,雖然徵得的作品不多,但參賽作品無論是故事和畫功都不差,有些甚至具日本同人誌的水平。然而,總的來說,我見到更多澳門作者的漫畫卻是誠意欠奉,缺乏熱情,像畫速寫一樣,有些甚至連畫一個討好一點的人物面相的能力也沒有。

  在市場條件缺乏、行業機制空白、愛好者不熱情的情况下,要政府去扶持澳門的漫畫創作,比起搞幾個會展活動分餠仔更來得沒有名目。我認識有朋友替那些有意出版漫畫的人出版,問題是交到貨的人很少,有些人又企望一步登天,認為畫出一本漫畫就應該受到萬民敬仰,似乎愛好畫漫畫的人總有一份童眞,而未看清楚事實。

  我在這裡痛心疾首,也許有人正在悶聲發大財,我只希望搞漫畫的人能有多點良心,推動更多本地漫畫創作和出版。當然,為本地漫畫創作設定一個“因何而畫”的目的,也是相當重要的事。





(十)動漫雜談

  最近在Facebook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轉載自內地騰訊網動漫頻道,發表於2008年,題為《揭秘!日本動畫 從業者透露慘淡實情》,披露了動畫從業員不足為外人道的苦況,包括工時特長(超過十二小時)及收入微薄(平均一個月只有10萬日圓)等等,哪怕是監督、導演及聲優等職位,收入也高不到哪裡去,而且由於多是短期合約工種,因此連退休金等相應社會保障也沒有。

  由於網上假訊息特多,我不能確定這篇文章是否眞實,但如屬實的話,我們每天在電視上看到的、在網上看到的、在手機App上看到的動畫作品,通通都是低收入人群的血汗成果,看了這篇文章,相信大家會在看動畫時有與別不同的感受。文章網址為http://www.wretch.cc/blog/yorozuya/10156138,有興 趣的讀者不妨看看。

  反觀我們澳門,無需透過甚麼出品,已有人可以憑搞漫畫致富了,但實情澳門漫畫(這裡主要指連環圖)產業仍未起步,漫畫創作者水平仍有待提高,而且最重要的一項是,澳門漫畫創作者缺乏作品推出市場,可以說根本就不存在漫畫這個行業。至於搞搞漫畫節之類的活動,不能算是漫畫產業,只能算是會展產業,因此政府有關官員在硏究文創問題時,應該將投放資源的對象區分開,找出眞正須要資助的漫畫家,以免出現“尋租行為”。

  早年,曾聽說過澳門有人搞過一份用漫畫來反映時事的報紙,奈何到其結束小弟也無緣一見,如果創作者眞有誠意的話,我覺得實在値得支持。一幅作品有否誠意、創作者的水平去到哪裡、是否經過長期刻苦鍛煉,以及創作者存在的潛力等等,其實行家及資深的漫畫迷一眼就能看出,騙不了人的,但就是有太多人馬虎了事,自欺 欺人,結果水平幾十年如一日,任由自己從小到大的夢想荒廢。

  說到報紙與漫畫的結合,香港九月份創刋的《爽報》,就有牛佬與倫裕國聯 合編繪的《至“喪”檔案》連載,內容主要改編和演繹時事,由於涉及色情內容,一度引來各界聲討,但至今仍在連載。

  《爽報》的賣點是可讀、可看、可聽,《至 “喪”檔案》有相應的短片,我在澳門看不到印刷版,卻可透過App觀看與原作不同風格的動畫版,雖然每集只有短短兩三分鐘,但由於畫功討好(不過人物面相有時重複使用)、配音得宜,實在是不錯的娛樂。我每日開App第一件事,就是看《至“喪”檔案》,可見短篇動畫確實存有一定吸引力。

  其實這樣的短片澳門人是否沒有能力沒有智慧沒有技術做到呢?我認為不是,欠缺的只是那顆心而已。澳門有志創作漫畫的人,應該不斷進行創作,不斷進行磨練,不 斷出版漫畫,哪怕你不能夠成功,但你的努力總會吸引到有潛質的後進,他們也許可以發光發熱,那麼你的努力便不會白費。





(十一)從香港漫畫星光大道說起

  近日,香港動漫畫聯會獲當地政府撥款五百多萬,於九龍公園設立漫畫星光大道,展示當地漫畫角色的塑像、部分漫畫家或角色的手印或代表物,營造社會上的創意氣氛,向當地及海外推廣香港漫畫,並擴大漫畫市場的規模。

  由於涉款巨大,更被懷疑閉門造車,在香港漫畫壇引起了一場小風波,有人在社交網站建立頁面聲討這個用政府錢為自己裝門面的神秘組織及其首腦香港漫畫教父黃玉郎,張萬有、林祥焜等更在「香港人網」及「動漫廢物電台」大吐槽,牽引出目前香港漫畫前景及漫畫從業員待遇的論爭,畢竟,現在漫畫助理的工資相對微薄,非當紅主筆的待遇也好不到哪裡去,而漫畫大佬卻強輕易而舉獲政府撥款搞面子工程,自然會引來各方詬病。

  不過,社交網站上那個名為「我們不要漫畫星光大道拿政府500萬閉門做車」的頁面開設五天也只吸引到七百多人加入,與其他相同級數活動的號召力根本沒法可比,當中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多數香港漫畫迷認為漫畫星光大道的計劃應該支持;二是新世代已對港漫漸漸失去興趣,喜愛以社交網站交流的,已經不喜歡看港漫了。前者也算正常,後者則讓人擔憂,說明了港漫如果不能與新媒體結合,其衰敗為時不遠了,搞幾多條星光大道都沒用。

  香港漫畫星光大道是否真的一無是處?筆者無法判斷,作為普通的漫畫迷,沒有漫畫人的切膚之痛,卻有點希望樂見其成,因為香港漫畫確實有其歷史積澱,而且這區區五百萬元的撥款還包含了一系列活動和宣傳,與澳門那些動輒上千萬元的活動資助,可謂小巫見大巫,而且效益也更長遠。

  不過,話說回來,與其做這種貼金的工夫,香港政府倒不如關心一下漫畫人的生存狀況,香港是商業社會,當然沒理由出現澳門甚麼都講資助的局面,但正如政府資助電影拍攝一樣,資助一些非主流漫畫出版,關注助理員的待遇,讓更多漫畫人才出現,更多好作品面世,比起設立漫畫星光大道更具長遠效應。《哈利波特》作者J.K.羅林成名前寫作,也得過政府資助,可見有時來自於官方的助益實在不容忽視。

  澳門對漫畫產業的資助,也應該以支持創作為主,只有湧現大量創作,擁有成功的例子,其他宣傳和展覽交流活動才有立根之本。澳門目前能見得人的家當不多,勉強拿出外交流,倒不如敝帚自珍,努力鑽研創作和拓寬出班渠道更加重要。

  近年,澳門大力推廣會議展覽業,雖然成績並非在區域內首屈一指,但某些著名的展會已經建立了品牌效應,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質素保證,例如每年一度的「澳門貿易投資展覽會」及連續數年在本地舉行的「亞洲國際博彩博覽會」等,這些活動的成功,加上澳門會展空間的增多,不少大型展會都願意落戶澳門,包括「亞洲太平洋旅遊會議」年會,就曾經兩度在澳門舉行,說明了澳門舉辦大型展會、大型盛事的能力。澳門會展業有今天的名聲,花了不知多少金錢和汗水,多得各界的熱情投入。

  可是,正當大家都愛護着得來不易的成果,守護着難得的名聲的時候,卻有人在拖澳門會展業的後腿,以殺雞取卵、尋求一己私利的方式,慢慢謀殺着澳門的會展業。繼年前舉辦的澳門國際電影節爆出黑幕登上內地報章之後,在去年舉辦的一個與動漫有關的大型活動,亦爆出有人懷疑強逼外地角色辦演者在澳門進行賣旗活動的醜聞,在珠三角圈子裡引起廣泛討論,不但影響澳門文創界,也影響了會展業界的名聲,實在令人汗顏,也令人痛心。




(十二)給澳門動漫聯盟的一些建議

  近來看到一些令人驚喜與振奮的消息,包括有本地動漫愛好者製作的手辦模型在日本的同人誌展會上大賣,有澳門漫畫作者的作品在內地漫畫刊物上刊登等等,而澳門動漫創作界似乎也漸成氣候,組成動漫聯盟,謀求更廣闊發展空間。作為一個旁觀者,我實在樂見其成,並希望大家透過這個平台,將澳門漫畫發揚光大,創作出令澳門人自豪的作品來。

  其實,要創作令澳門人感自豪的作品是相當困難的一回事,大多數澳門人從來不會為自己地區的文藝作品感到自豪,你的作品無論有幾猛,甚至曉飛,不少人還是嗤之以鼻,但有時也難怪大眾,因為作品推出市場之前就遇到了宣傳和發行上面的斷層。澳門的作品要引起鄉親們當作一回事,最快捷的方式是先讓外地人重視,你的作品在外地受歡迎了,獲獎了,成名了,澳門人就會關注你了。

  舉一個比較俗一點的例子,如果原本作為澳門人的李嘉欣和梁洛施不是在香港名成利就且嫁了富豪或為富豪誕下麟兒,而是在澳門的《唱x舞台》聲嘶力歇地Jam歌的話,誰會重視她們呢?這個世界很現實,而澳門尤甚。我以前曾經一直強調澳門漫畫人應該在本地獲得肯定和喜愛,作品受到歡迎,才可更好地去打開外地市場,但近年的種種事實卻令我覺得,這絕對不是一個好辦法,甚至是一個“笨法”。

  我現在認為,澳門的動漫創作者應該分兩部分發展自己的事業,第一部分,堅持在澳門發表作品,堅持鍛煉和練習,不停創作;第二部分,參加外地的動漫比賽,以獲獎為目的,並尋求在外地發表作品的機會。

  希望澳門動漫界的一些新秀能看清現實,不要以為自己的作品天下無敵,畫出來的一定是驚世之作,因此惜墨如金,等到日本漫畫公司的社長三顧草廬才開始創作。任何人要成長,任何人在其獲得肯定之前,都經歷過數之不盡的鍛煉,因此,堅持不停地畫畫畫,才可讓自己保持水平,才可在漫長的創作過程中靈光一閃,畫出優秀作品。

  定期的、內容豐富的漫畫雜誌實在必不可少,現在幾個會聯合起來,相信獲取資源的難道將會大大降低,問題是澳門的動漫人如何由“講動漫”,過渡到“畫動漫”,我堅定不移地認為只有創作出引人入勝、扣人心弦的故事,創造出性格鮮明的角色才是動漫產業的王道,而這些故事和性格更需要有澳門、有嶺南乃至有中國的文化特色和底蘊,如果只是狗尾續貂地製造一些與別人類同的作品,那麼,能引起外地關注、在外地獲獎的機會該不會太大。

  說實話,我看過的一些本地創作,給予我最深的印象是“求其”,讓人感受不到誠意,而這些卻是最起碼的東西,此外,我也未見過一些故事完整的優秀作品。也許我孤陋寡聞,我希望有人可以提點一下,指點我找到一本既有誠意又有故事性的澳門漫畫作品。

  誠意和完整的故事是一部作品最基本的東西,沒有這些,如何談產業呢?澳門目前有不少優秀的小說,漫畫創作者不妨找一本《澳門文學作品選──小說卷》來看看,一定可以找到適合自己改編的題材。

  我認為,澳門動漫聯盟應不要先談產業,當務之急的工作,是釐清澳門漫畫創作的現狀和水平,先由會員的動漫鑒賞能力、繪畫基本功、故事創作等方面逐一梳理好,組織人才力量,創辦雜誌,遴選和推薦漫畫作品參加國際比賽,逐步豐富澳門動漫創作的作品總量,而產業就在這些豐富多彩的作品資源上建立起來。

  我跟一些動漫聯盟的朋友認識,不少是我的前輩,我知道大家都有心為澳門動漫產業的發展出一分力,以上建議謹供參考,只希望自己作為一隻“懶螞蟻”提供一些想法,如有冒犯,請多包涵。最後,我希望,澳門人不要自我矮化,認為自己的水平總及不上人家。整體水平當然及不上,但作為一個創作個體,充分砥礪自己的才能,努力不懈,尋找機遇,總會有實現夢想的一天。只是到那一天,那個成功的人可能已經不屬於澳門了。





(十三)漫畫,再出發!

  寫“漫兩拍”專欄原來已達五年之久,由2007年六月開始,每月一篇,雖然不是很密,但也累積了五、六十篇文章。每一次,我都盡力把文章寫好,也許有時深度不夠、也許有時說話得罪人,只要對得住自己,盡己所能就好了,不管那麼多。我不知道還可堅持多久,畢竟本地漫畫創作界不算活躍,我亦甚少參與其中,而看漫畫時間也買少見少,老本啃得差不多,要不是編者督促,估計“漫兩拍”早已成為歷史。

  我現在生活離不開文字,謀生的加上興趣的,每日平均得寫數千字,如果世界從來沒有出現電腦,以我不正確的握筆姿勢,手指應該早變成畸形了。除了寫作外,其實我小時候也很喜歡美術及繪畫,只是繪畫講求耐性和天分,這兩種元素都欠奉的我,只得揚長避短,選擇寫作,放棄繪畫,但我仍然喜歡塗塗畫畫,從小到大,幾歲到三十幾歲,我無聊時總免不了在筆記本和Memo紙上畫上幾個公仔,滿足心癮。

  說到這裡,我不禁想起了中學時代,那時,我除開始文學創作(主要由寫詩開始)外,還受到一位筆名叫“泳輝林”的同學影響,積極地學習各種繪畫漫畫的技巧,還加入漫畫同人誌,皮毛地參與過漫畫創作及出版。

  記得那時我除了要上學外,還得做兼職幫補生活費,每周只有周二和周四兩個可憐的晚上有空,碰巧同人誌每星期聚會的時間安排在周二晚上,讓我得以有幸參加。

  一開始我和友人都充滿熱血,也發表過作品,後來雖然不知怎麼慢慢地懶散了、放棄了,但到今天我還很回味那段充滿激情的日子。中學畢業後,我和泳輝林都不再去做難以維生的漫畫創作美夢,各自為學業和生活而忙碌,但我和他之間,由於有中學時期那段熱血的經歷,始終對漫畫創作有一個難解的心結。我還好,因為文學創作取得一點小成績,足以填補漫畫方面的遺憾,但友人的生命因為缺少了漫畫,總不免有點黯淡。

  早前,我和他專門為創作漫畫,在我中學做兼職的快餐店分店開了一個小會,泳輝林表達了他渴望創作的欲望,我感覺得到這次他的真誠和強烈的衝動,於是我們商討了合作細節、擬定了應該創作的內容、構思了一些嶄新的題材。

  很快,我們決定了第一本作品的具體內容和方向:我主要負責主編,包括劇本創作及繪製分鏡草稿,泳輝林則主要進行繪畫及後期製作,初步決定收錄三篇主要作品,一篇改編自小說作者太皮(也就是在下)的賭場愛情小說《食蕉連皮》,第二篇為我創作於大學時期,在完全沒有任何文字底稿的情況下直接在小本子上編好的武俠短篇,第三篇則為泳輝林提供意念,我與他共同創作的魔幻故事,此外,集子中也會收錄我們中學時曾發表的創作,包括獲獎作品。雖然還未接觸出版社,但早前我已與一位搞漫畫出版的朋友討論過,只要我們製作好了,出版是不成問題的。

  泳輝林也許不是我見過澳門本地最有才華的漫畫創作者,但他肯定是具有靈氣、最認真的創作者之一,他可以花幾個月用G字筆嘴練習畫線,也可以用半晝時間繪畫一格風景,他畫出來的黑稿,有時甚至讓人以為是印刷版。

  現在,在電腦科技的配合下,由他一人擔當繪畫及助理的工作,絕對可以勝任。我們不急於求進,我們預算了一年的工餘時間來到製作,我們也不會太過計較得失,畢竟製作漫畫只是實現我們的理念,在他是滿足終生志趣,在我則是尋求文字以外的另一種藝術表達。希望下一年的暑假,我會在此宣佈新漫畫出版的消息!(按:最後沒有成事。)




(十四)本土元素很重要

  現在才來談論PSY的《江南Style》及其騎馬舞步,似乎有點遲了,但遲到好過冇到,對照澳門的動漫創作,實在很值得說上幾句。PSY紅是紅在其《江南Style》MV,至今在Youtube的點擊率已是可怕的五億多人次,MV演出的是韓國人,歌曲內容描述的更是小範圍到首爾江南地區的生存狀態,換句話說,這首大放異彩的作品,並沒刻意去取悅整個韓國、整個亞洲及整個世界的觀眾,卻又出奇制勝地受到全世界的歡迎,實在很值得我們去思考。

  試想想,如果PSY製作的是《紐約Style》,描述的是美國人的思想感情,還會受到那麼廣泛的歡迎嗎?肯定不會,一個不在紐約生活的韓國人描寫紐約,無論如何都不及當地製作人做得出色,“猛龍不及地頭蟲”就是這個道理,文藝一點的說法,還是那句“最本土的就是最世界的”。

  新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描寫的是中國農村,而不是非洲農場或美國農莊。當然,我相信他要寫的話,經過深入的資料搜集和實地生活體驗,也可以寫得出色,但一定不能達到獲獎的級數,因為他始終不會與自己所不熟悉的土地產生深厚感情,不會與土地有不可分割的生存經歷,不會熟知土地上流傳的故事,無論如何都隔着一層紗。

  我還是堅持那個觀點,澳門文化產業,尤其是動漫方面,要有所成就,一定要有紥實的本土基礎,以澳門為故事創作原點、以澳門人的眼睛看世界,以身為澳門人自豪。當我看到本土製作的手機應用程式HiComic中,大部分均為以澳門為背景的故事,甚至出現澳門實景時,實在感到一點感動,這是一個好的嘗試,也是一種證明。

  當然不是說澳門人就應該只局限於創作有關本土的故事,但沒有本地眼光,沒有一個立足點,所創作的一切都不會成功。日本漫畫有時描述架空時空的故事,但背後都有很濃郁的日本文化。說到底,如果澳門的漫畫有市場的話,市場就只會是內地,而澳門元素就是殺手鐧,也許有朝一日澳門動畫可以衝出中國、衝出亞洲,那麼那時整個中華文化都是我們的立足點。

  正當我為HiComic中的本土元素感到高興時,卻又在Youtube上看到一個由本地製作的同人誌動畫短片,雖然極具質素,但人物照搬日本涼宮春日式的插畫不特止,對白更全是日文,令人看得不是味兒。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有創作的自由,而且只打算玩玩同人誌的話,這種創作方式也是無可厚非的,但這種所謂的“創作”我卻實在不敢苟同,跟臨摹書法家的字、跟唱卡拉OK沒有分別,任你寫得多好、唱得多動聽,你寫的始終是別人的字、唱的始終是別人的歌,你只是做了別人的附庸,沒能開創自己的世界。




(十五)創作不足窒礙動漫事業發展

  經過兩三年前風風火火的一輪輿論關注後,關於發展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的討論,最近似又降溫不少。無他,當人們對一件事物傾注大量關注後仍取不到進展,熱情自然會冷卻下來。社會的善忘使得大家憶起文化創意產業的論爭時,像是遠古的故事了。

  當然,澳門的動漫社團並沒停下腳步,一直在一步一腳印地向前邁進。由於漫畫並不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澳門又沒有獨特優勢,加之動漫面向的群體──少年兒童,又可透過大量唾手可得的替代品來無視動漫的存在,要在澳門將動漫發展成單獨產業,可能性不大,但不是說澳門就不應該發展這方面的事業,因為文化的表現手段是多樣性的,澳門的文化應該透過文學、音樂、電影及動漫表現出來。

  只是大部分人像我一樣,對於動漫發展,說的多,做的少──但這不能怪我,我是搞文學創作的,我的職責是創作文學作品,動漫評論是我的副業(確切點說只是一點感想),我的定位很清晰,就是只講不做。

  然而,如果一個人是創作動漫的,自稱為漫畫家或漫畫從業員,若只是光說不練就大有問題了。澳門有多少漫畫家一年沒畫過一個上百頁的完整故事?有多少抱怨澳門沒人支持漫畫的漫畫創作者畫過一個起承轉合畫功分鏡兼顧甚至有兩頁彩稿的短篇?也許我有點武斷,但我相信並不太多──至少,出版的不多,或者說,出版了,透過傳統媒體或新興媒體讓人知道的不多。

  也許有人說,這是一個有雞先還是有蛋先的問題。如果政府肯給錢支持動漫界,澳門的動漫人就會發揮所長,畫出好作品來!很抱歉,世事並沒我們想像般美好,正如我們做打工仔,從來都是付出了一個月的辛勤勞動,才可獲得老闆倨傲的報酬,經濟不景時,老闆有否能力出糧都成問題;也像我寫這篇稿,寫完,編輯認為沒問題,發表了出來才可有稿費。遊戲規則本來就偏向於有資源的一方,全世界都是這樣。沒有作品,又叫人如何支持?

  我們也可以幻想,突然有家內地出版社獲得仁慈的澳門基金會贊助,要出版三十卷本、每本四百頁的澳門漫畫家作品集,哪怕對質素沒有要求,我們的漫畫家們,又是否有足夠數量的作品呢?像埋怨樓價高,卻連三萬元儲蓄都沒有的人一樣,阻礙澳門動漫發展的一大因素,是創作根本並不活躍。

  事實上,澳門人本身對本土的文化創作抱持着一種相對鄙視的態度,漫畫作品還好,因為觀者可以不用費神,粗略看過覺得漂亮還是會給予中肯的評價,例如“這些畫幾靚!”“畫功幾好!”等等,雖然說不到點子上,但對比於文學創作,更多人連看都不願看,就說:“澳門啲嘢唔掂!”,動漫界還是幸福得多。

  怎麼說都好,以漫畫家或作者自居的人,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停止創作或不去創作,就算面對失敗和負評,我們都要勇於推出自己的作品。負評總好過沒有評價,當作品(指正經的故事性作品,而非不倫不類的圖冊之類)推出了沒人看,再去埋怨吧,否則應該埋怨自己,根本就畫不出一本漫畫來。

  鑑於澳門漫畫的發表平台狹窄,建議團體應與澳門基金會合作,仿傚澳門文學獎,舉行兩年一度的漫畫創作獎,以此提升漫畫創作水平和推動產量,也許有人又要擔憂只會引來一些討好評判的作品,但這總好過將幾倍資源都白白給予只講不做者身上。

  (原載於《澳門日報‧動漫玩家》,約寫於2010年至2015年,署名麻油王子)

Sunday, May 24, 2020

認真不會輸



認真不會輸
太皮

    親人之中,我應該是第一個大學生,在年少時,也沒人認真地跟我分享過大學生活點滴,那時我主要靠書本來想像大學。不知為何,我得出一個印象:大學生,應該要蹺課,否則就不算上過大學了。這竟成為我在大學時代實踐得最多的“信條”,只要睡過頭或心情不爽,都不去上課。我不知道自己其實在踩鋼線,邀天之幸,最後還是順利畢業。

    我一直對此沾沾自喜,直至一句話令我改觀。大概在十六、七年前吧,那時,某位博彩企業核心管理層前往內地出席活動,我隨同採訪,由於只有我一位記者,回程時,便與那高層同車,路上大家聊起來,我問他讀大學時的專業,他告訴我讀的是數學。我便打趣地問:“你有沒有經常蹺課?我讀大學時常常不上學。”他對我的嬉皮笑臉不以為然,正兒八經地說:“當然沒有。上大學是為了學習,蹺課的話為何還要上大學?豈不很浪費?”

    此句“老生常談”,在當時那輛豪車中,令我一時啞口無言。這是一個簡單道理,經權威人士一說,卻顯出一定份量,醍醐灌頂。不禁反思自己的學習態度,雖然在蹺課期間我有看書、寫作和“增廣見聞”,總的來說,卻沒善待真正學習知識的時光。

    好像得到甚麼啟示似的,自那以後,只要有上課機會,我都會認真起來。無論是記者時代的一些培訓課程,還是現職的強制或非強制進修機會,我皆金睛火眼聽講,只要睡魔不來襲,都難以影響我學習。當然,多麼認真聽書,爾後還可能會遺忘,但起碼,在學習的一刻,我對得住時光。

    生活上,有時聽到人說,認真便輸了。這句話,用來解嘲或安慰別人時無不可,且很管用,但若有人認真工作、認真生活、認真對待問題,我們卻不能嘲笑別人太認真,不能認為認真是負面的,他們只是想對自己和時光盡責而已。

Friday, May 22, 2020

消費券之“澳門人嘅超級作家”



消費券之“澳門人嘅超級作家”
太皮

  原本皆大歡喜的“消費補貼計劃”劇情反轉,竟引起社交媒體群情洶湧,不少食米唔知米貴的澳門青年化身格價專家,爭相揪出趁機抬價的黑心商戶,事件高潮是消委會高調“DQ”某超市“誠信店”資格,稍息民憤。

  對於同一件貨品在不同超市有不同的售價,我深有體會,但除了相差十多二十元以上我會在意,其餘實在難以斤斤計較,每次去超市最少都要放下四五百元冇走雞,如果逐項貨品格價,時間成本實在太高。

  也許看准這種心理,加上消費券唔係自己錢,近期商戶不是抬價,就是出現所謂的“價格策略”,又或“標錯價”。有超市訴說來貨價高了,我不知是否屬實,只知不少餐廳正在減價吸客,證明縱使折讓仍有利潤空間。

  有一個重要機制來制衡物價,那就是“拱北機制”。住在石排灣的不少阿婆阿伯每日奔波珠澳兩地食飯買餸消費,過去我除了戥他們辛苦外,總覺得事不關己,回想起來,他們聯同其他北上市民實際上起到了平抑澳門物價的重要作用。現在“封關”,市民未能北上,加上數以萬計內地勞工滯澳,只能硬食超市高價。

  市民對大型超市反感度大升,如此局面,可見公眾對公帑的最終歸屬十分敏感,同時也是對長期高通脹的反彈,更深層次,我認為,這是市民對某些企業的作風感到厭惡,尤其當某超市以“澳門人嘅乜乜乜乜”自居時。當年一家剛轉型成立的超市,有甚麼資格如此大口氣代表澳門人(尤其最初其分店將顧客當賊扮強制存包存袋)?在這個甚麼都說“你不能代表我”的時代,如果我自稱“太皮,澳門人嘅作家”,一定也會被人恥笑。綜觀事件,也典型地反映了企業欠缺公關技巧、沒有危機管理意識,也是企業長期不重視客戶體驗及社區聯繫所帶來的惡果。

  消費券情節如此超展開,着實令人嘖嘖稱奇。

Tuesday, May 19, 2020

漫兩拍:香港漫畫雜談



漫兩拍:香港漫畫雜談
太皮


(一)港漫主角,無限復活

  最近,香港漫畫家溫日良(肥良)主編的《武神》進入了全新一輯《海虎地獄》,相隔十年,海虎白軍浪這個傳奇角色再次出現於讀者眼前,海虎亦同時進入港漫角色「死唔斷氣」的「殿堂」。

  《武神》這套漫畫約在十年前開始連載,人物、武學和故事與肥良的前作《海虎》有極大關連,但《武神》並沒出現《海虎》中的角色,只描寫海虎後人的故事,作者福至心靈,創造出白愁(與肥良一部前作《我若為王》的角色名字相同)、白武男、大刀武神等形象鮮明、讓人津津樂道的角色,連載三百期完結。

  第二部《武神鳳凰》由鄭建和(和仔)接手,雖然沒有第一部的氣勢,但另闢溪徑,同樣有不俗的反應,連載一百多期由於和仔離開海洋出版社而結束。

  隨後溫日良重新接手編繪第三部《武神飛天》,卻顯得有點力不從心,駕馭不到人物了,雖然保持了一貫的爆炸力,但故事的舖排明顯沒有過去令人熱血沸騰,連載一段時間,銷路停滯不前,於是便將故事改名為《武神海虎地獄》,作為第四部,讓過去的經典角色海虎、地獄、白武男和剎暗天統統復活,打算來一場終極大戰,用來刺激銷路。

  香港漫畫的作者和讀者對號召力強的經典角色有「舖」不離不棄的癮,結果王小虎打了三十年還未死、華英雄化身無名在《風雲》中翻雲覆雨、聶風和步驚雲幾次死過返生、問天在《神兵玄奇》系列中隨時駕到、陳浩南劈友劈足十幾年,而一些新角色無論怎樣經作者培養,都受不起讀者的考驗,於是乎個個主角都成為畫壇長青樹,勁過鄭少秋。

  港漫給人的感覺是故事薄弱、畫面欠缺個人風格、工廠式流水線製作,加之主角打極唔死,難怪不少自認為有鑑賞能力的人士對港漫表示死心。

  港漫也不是未曾嘗試打破主角壟斷的局面,當《風雲》故事中兩個主角死戰第一次「死亡」時,主筆馬榮成曾讓劍聖後人龍兒來擔正,但最後無法吸引讀者喜愛,風和雲復出,龍兒淪為大配角。在風和雲第二次「死亡」時,以為易風、步天和藍武這些主角後代可以背起大旗,作者也聲稱不會再出風和雲,但結果還是改變不了大局。

  這樣看來,不但港漫本身,連讀者看來也是了無新意的了,那麼港漫的銷量為甚麼仍可以每期幾萬本?而為人津津樂道的日本漫畫,難道就沒有主角打極唔死的現象?下回再跟讀者分解。



(二)港漫為何長壽?


  除了港漫外,美國漫畫和日本漫畫也有不少長篇連載,主角一樣是死唔斷氣,例如美國Marvel Comics的“超級英雄”系列、日本的《多啦A夢》等,就算原作者死了,連載還會繼續進行,比港漫猶有過之。香港漫畫無論從包裝和行銷手法方面,較與美漫接近,而畫風則有不少畫家受到日本池上遼一等人影響。
  
  雖說美日也有“走不到終點”的作品,但港漫更為突出,除了個別港漫會在銷量大好的情況下作個了斷,一般漫畫只需還有點營利便會苟延殘喘。

  消費模式是導致港漫長壽的原因之一,雖沒有正式數據支持,但港漫的消費群一般認為是以收入不多的年輕人及草根階級為主,叫他們一次付出高昂的費用去消費未必捨得,但每周花十多元去買一本漫畫,則既可不花太多錢,又可滿足消費及娛樂的欲望,在慣性消費的帶動下,不少港漫便可延年益壽。

  另外,相信也是最主要原因,是因為香港ACG(動漫產業)相對落後。一本漫畫好比一個品牌,好漫畫在漫畫迷心目中有無上地位,美日市場大,ACG產業蓬勃,漫畫有條件在完結後,透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滲透到漫畫迷的生活中,漫畫可以改編成動畫、電影、電玩、玩具和精品,這些延伸產品,間接在漫畫迷心目中延逐了神話,滿足了他們對某套漫畫的想念。

  因此,你會見到此刻《龍珠》不斷有新game出、手塚的漫畫再度改編動畫、聖鬥士的公仔出完一隻又一隻,實則上與港漫的“長出長有”異曲同工,只是形式不同。

  香港漫畫既不能擴展外地市場,由於人物程式化而容不下延伸產品,也沒有人才和條件將之動畫化,就算是電影改編,也搞到像電影《龍虎門》般不倫不類!漫畫的產品沒法外延,漫畫家和漫畫公司不能透過源源不絕的版稅收入來賺錢和支持新漫畫!結果只能食老本,靠一本好銷的漫畫來支持公司運作,直到創作出另一本更好賣的為止。

  香港漫畫行業十分奇特,一家公司通常只有一本漫畫銷得,例如玉皇朝的《神兵》系列、天下出版社的《天下畫集》及海洋的《武神》等,一本漫畫停刊也就表示刊物的十多個助理要重新就業,前景未必樂觀。市場、消費模式和公司的運作決定了港漫的長命。



(三)連載的魅力

  無綫的處境電視劇《同事三分親》其實真的很好看。此劇本來預算拍120集,由於受歡迎的關係而添食至328集,集數的加長令到一眾三流角色也有發揮機會,那些叫不出名字的演員與主角互鬥演技分庭抗禮,有不少讓人驚喜的表現。

  雖然沒完沒了的連載故事會讓人覺得主線不集中及支離破碎,但給予小角色發圍的機會,或者撿起一條被編劇自己所忽略的伏線再作處理,就很能讓我激賞。

  現在的漫畫無論是長篇短篇、港漫日漫,大都離不開連載,只不過大部分日漫都已經有完美的故事藍本,小角色就是小角色,很難有機會出現突破。沒有預算的連載就有獨特魅力,那種給予被忽略的角色和被忽略的情節發揚光大的機會,並不是一般已成定局的故事可以媲美。

  日漫中《龍珠》可算是異數,其故事發展脈絡,例如人物死了可以翻生、冥界的人物可以回陽界呼風喚雨等等,矛盾之處足以與《龍虎門》等港漫相比。

  不過,就是這樣的連載給予我們很多驚喜,看紅巾軍情節時,誰(包括鳥山明自己)想到製造「科學怪人」人造人8號的基洛博士,最後會將自己變成人造人20號,還生產了對故事影響深遠的斯路出來呢?大家也想不到無閑會無厘頭地與人造人18號結婚吧?這些就是連載漫畫給人的驚喜。

  到目前為止,我印象最深刻的由跑龍套上升為主角的人物,非《黑豹列傳》中的人狼無疑。本來的黑豹成員有十人,但故事開始時大多已經死去,只剩下黑豹鐵義、鐵忠、龍三及人狼等四個。

  故事初期人狼絕對是鐵忠身邊一個普通跟班,跟出跟入,對話及出場不多,然而連載了數十期後,當時的作者溫日良突然之間發現了這個人物的可塑性,然後便給予他發圍的機會,回塑到他以前出場的片段,將那些本來沒甚麼特別的場面加以心理描寫,將他多年來視鐵忠鐵義兩兄弟為摯友、隱藏實力的心跡逐漸披露,又安排他為鐵忠單挑神武不死,實在讓人看得十分感動。諸如此類在連載中由小角色進而發揮出色的還有《風雲》的龍兒及劍晨等。

  可是,不知是香港漫畫創作者再沒有這種激情還是漫畫產業的不景氣令到漫畫家不敢再作嘗試,現在的小角色想發圍已經很難了,反而是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天下,《武神》系列中重新出現的所有強者、《風雲》中永恆不死的聶風和步驚雲,以及《黑豹》中再度出現的神武不死等。

  漫畫是次文化產物,一定程度反映了社會現狀,香港漫畫再沒有讓小角色發圍的機會,只有強大角色的存在,是不是反映了這個社會的心態轉變了?



(四)香港恐怖漫畫的式微

  近日看電影《塚愛》,有不少驚喜。導演彭發為製造懸念,某些鏡頭以女主角妹妹的視角來敘述,這個妹妹因為喜歡看鬼故事和鬼漫畫,終日疑神疑鬼,觀眾不慎因為她而掉進了導演的敘事圈套中。其中有一個場面拍攝到小妹妹手中拿着一本漫畫,那漫畫竟是停刊十多年的《怪異集》,這個鏡頭反映了香港恐怖漫畫的式微。

  曾幾何時,恐怖漫畫或者叫“鬼書”在香港大行其道,最為受歡迎的有《怪異集》(主要編繪者為漢民和李志清)、《迷離境界》和《鬼書皇》等,此外還有一本以文字為主的《鬼世界》。

  那些恐怖漫畫每期以數個短篇單元為主,題材多樣,又注入些色情和暴力元素,一度在市場中佔有大量的讀者,與《玉郎漫畫》一起,培養出不少漫畫界的中流砥柱,例如《街頭霸王》的編劇鬼才李中興及《海虎》、《武神》的編繪者溫日良等,馬榮成在創作《中華英雄》之前,也畫了一些恐怖漫畫。

  記得小時候看了一本鬼書後,一定會害怕上老半天,因為漫畫中的氣氛強烈,視覺效果簡單直接。與日本的恐怖漫畫不同,日本的恐怖漫畫有時伴隨太多哲理,比較著名的有《漂流教室》等,也許讀者會被書中氣氛吸引,但很少會在看完之後還疑神疑鬼。

  當然日本也有些可以用“得人驚”來形容的恐怖漫畫如《怪談新耳袋》等,但由於太富有地方色彩,不夠描繪隨街可見的“龍婆”類的香港鬼書來得恐怖。

  由於恐怖漫畫有大量色情賣點,到九十年代更加泛濫,導致該類漫畫的吸引重心轉移,讀者也只着眼於其色情與暴力元素,到後來同樣色情與暴力兼備的《古惑仔》之類江湖漫畫的誕生,恐怖漫畫也就式微了。

  玉皇朝集團一直想恢復鬼書的輝煌,同時藉此用低成本培訓新秀,出版了不少鬼書,也出版過《S周刊》等刊物,不過讀者的口味已變,那些出版物往往出不到十期便要摺書。這些鬼書雖然壽命短暫,但夏偉義及陳利等人的短篇還是讓人回味。

  以前香港漫畫由於有鬼書的存在,讓人感到港漫還是較多元化的,現在的漫畫只有一種,雖然包裝不同,但所有故事都講述“拳頭=權力”這一命題,漫畫已經成為一種集體回憶,總之睇開就睇。印象中澳門的同人誌及自資出版漫畫好像沒有鬼古,其實鬼古的故事容易處理,又多氣氛位及效果位,很適合澳門的漫畫人用來鍛煉畫功,培養讀者。



(五)港漫狂食老本

  雖然市道不景,但香港漫畫界卻在去年底頻有搞作,推出不少作品,但這些作品大多是“舊酒新瓶”:舊的漫畫架構和經典人物,新的演繹和編繪手法,無一不予人既親切又耳目一新的感覺。

  這些作品包括《神掌龍劍飛》及《黃玉郎醉拳》等。溫日良的海洋出版社更直接將十五年前大受歡迎的《海虎》重新修訂和分色,附加一個連載外傳重新出版,改名字為《海虎無限》,雖然新鮮感不足卻頗有驚喜。但是,不禁令人納悶的是:港漫難道已經走到末路?

  其實,這種將原創故事重新演繹的“食老本”方式,美國漫畫早已有之,例如《蜘蛛俠》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誕生以來,每隔十多年就會將經典人物重新演繹一次,綠魔及八爪博士等歹角就被重新編繪三次以上。

  主角蜘蛛俠還好,無論造型和角色性格都維持一貫的基調和風格,只是在美學及人性上更上層樓,但其他一些漫畫例如《蝙蝠俠》等,角色性格和基調就曾經出現過極大的變化,主角蝙蝠俠甚至曾被賦予過詼諧的性格特質。

  美漫的“超級英雄”漫畫角色的邊際利益被極大地發掘,除了經典新繪外,還有大量的外傳,例如《X-Men》就有“人狼外傳”等故事。這種概念後來被香港漫畫人引入,發揚光大者為黃玉郎,除了替其《神兵玄奇》出版多套外傳、前傳及後傳外,他亦將故事尾大不掉和糜爛不堪的《龍虎門》重新演繹,出版《新著龍虎門》,將漫畫人物的經歷和故事重新講起,注入時代氣息和新的筆風,獲得成功。

  黃玉郎乘着這氣勢,最近向文化傳信取得了《如來神掌》及《醉拳》的版權,重新繪製推出市場。其中,《神掌龍劍飛》賣點是與牛佬合作,之前牛佬曾與梁偉傑合作《新著如來神掌》,成績不過不失,但就給予了黃玉郎搞噱頭的機會;《黃玉郎醉拳》署名邱福龍編繪,主要製作人員都是老班底,包括人物美術袁家寶等。《新著龍虎門》、《神掌龍劍飛》及《黃玉郎醉拳》等,重新構建了黃玉郎三十年前的輝煌時代。

  美漫重新演繹獲得成功,那是因為他們市場大,包括電影等周邊產品極多,不斷培養的愛好者得以支撐漫畫重新演繹。然而,香港漫畫來來去去都在原來的漫畫迷中取生意,而內地盜版嚴重,市場拓展不了,一味重新演繹可能暫時會取得商業上的成功,但到頭來發掘不出新題材,培養不到新讀者,最後受損害的還是整個產業本身。



(六)正在沒落的港漫

  記得去年,筆者還口口聲聲說自己是香港漫畫家許景琛的死忠fans,還說如果他編繪《街霸4》的話,我一定會捧場,結果他真的與編劇李中興合作製作《街霸4》了,但我卻沒有留意到,後來才用其他方式“欣賞”了的。

  對於這套漫畫,我只能用“不忍卒睹”四個字來形容,漫畫人物面相“走樣”,駁身技巧差劣等不在話下,全電腦彩稿上色,令到畫面顯得過分陰沉,故事更是無厘頭,結果這漫畫在一片鬧聲中,短短十五期便結束了它的生命,一些角色甚至還未有機會出場!

  香港漫畫──或者說香港主流技擊漫畫,近年的生存已經越來越受到打擊和擠壓了,一來是當地物質生活太優越了,很多人都不再需要靠簡簡單單的打鬥漫畫來做“精神食糧”,轉而玩玩Wii,打打PSP;二來是互聯網的發達,不少人非法上傳漫畫到網上分享,由於很多網站都在內地,又沒有涉及到商業運作,因此很難禁止,畢竟一本看過就算的薄裝漫畫就要十多元一本;三來,也就是漫畫家本身的不思長進,畫功日差,食老本問題嚴重,令讀者唾棄。

  就以《街霸4》為例,許景琛在出版前接受訪問就說明要靠此“食老本”,希望吸引那些舊捧場客繼續支持,於是乎,故事開始是主角赤龍和Ken又再一次做地盤佬,又再次受到師父的處罰,Ken與鐵面又再次是情敵,然而,事過境遷,當年《街頭霸王》時期玩Cross Over,玩抄襲還可以,因為食正街機興起的勢頭,但年輕的新讀者不會那麼純情,老讀者又已厭倦,要成功,除非有奇跡。

  還有一個狂食老本的漫畫家是溫日良,據網站資料,他將身邊所有得力助手和拍檔都罵走後,有實力的助理少之又少,結果在助理均為大部分新人的情況下,竟然創出了神奇的“影印道”(這是網友惡搞的名詞),將過去已經用過的由拍檔鄧志輝繪畫的面相和資深助理製作的軀體或背景,用Photoshop簡單改動(甚或不改)重新用到新畫面中,結果巨鯊武神和海虎的面相用完又用,甚至達到十次之多,一些身體部位,例如新助理沒辦法處理好的手部,更是東拼西湊,試過在一個單格中用PS鏡面複製,令人咋舌。

  這一切,都令到港漫進一步沒落,除了《天下畫集》和《新著龍虎門》等漫畫還有死忠讀者苦苦支撐外,不少人已經寧願在網上看漫畫了,哪怕要受到被海關檢控的危險。可以想像,這些漫畫家再不轉形或者認真一點對待自己的專業的話,相信下一代人再不會對他們感興趣。

  其實,除了大家平時在報攤見到的薄裝漫畫,香港還有很多優秀的漫畫家和漫畫作品,例如利志達、劉雲傑、黎達達榮和歐陽應霽等,他們的漫畫雖然不是主流,商品味道不濃厚,但就一直都受到讀者的喜愛,還有既是主流但又有所堅持的漫畫家如鄭健和等,他們才是香港漫畫藝術的未來。


(七)旁白不除 港漫無救

  剛勇奪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及最佳男主角等五項大獎的《星光夢裡人》(The Artist),雖然是21世紀的電影,但全片以默片形式呈現,在當今令人眼花繚亂口水多過茶的商業電影中殺出重圍,彷彿說明一件事:電影最基本的是影像和分鏡表達,任何觸動人心的旁白都只是在影像的基礎上附加上去的。

  其實漫畫也一樣,最本源的單格漫畫或諷刺畫,除標題等極有限的文字外,一切文字都應該是多餘的,你在畫面中寫字越多,你漫畫的藝術水平就越低,如果你畫的漫畫脫離文字解說就不能生存,那頂多表明你的作品只是一幅插圖。

  同理,作為融合電影與漫畫藝術的連環圖,除人物對白外,也不應有多餘文字。看過港日兩地連環圖的人都知道,日漫幾乎沒任何旁白,《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中人物對案情前因後果的解說,已經是日漫畫面所能承載的極限了,尚幸我們理解能力不差,就算日漫沒多少旁白,都知道漫畫家想表達甚麼。

  不同的是,港漫太照顧讀者的智力了,也許受到內地小人書影響,早早就出現「旁白」的傳統,且有越演越烈之勢。「小人書」一頁一格,所表現訊息容量豐富,也並非單靠畫面來推進故事,是一種圖案與文字配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形式,然而,港漫從其分格、構圖及內容來看,都比較接近美日漫畫以畫面推進故事類型,不同的是有很多無釐頭的「旁白」而已。

  好比看《天與地》,黑仔等人正要吃家明的時候,忽然有一段旁白插入:「望着奄奄一息的家明,三人摸着轆轆的饑腸,正下着一個可怕的決定。」這樣不但是累贅,更是低能與白痴,也侮辱了觀眾智慧。優秀的漫畫實不應該加旁白,悟空出元氣彈,我透過畫面就知道它有多大多勁了,你不用再加一句:「悟空使出了一個接近一公里直徑長的元氣彈,給敵人帶來強大壓逼力!」

  我認為,港漫旁白的誕生與當地漫畫家水平有限、出版周期短和偷工減料等因素有關。水平有限,畫面表現不出人物面相美醜,便唯有加一句旁白說「這女子美若天仙」;出版周期短,助理處理不及大場面,畫了小貓三四隻,便加一句「姬發領來了千軍萬馬」作旁白;偷工減料,一個畫面只有綠色曲線,卻說成了茂密森林。可以說,旁白大行其道與港漫的流水作業分不開,消極影響下,令到漫畫內容過於淺顯,流於低俗。

  港漫旁白的高峰期應在2000年前後,那時的《天下畫集》、《武神》、《天子傳奇》、《小魔神》,甚至《古惑仔》都有大量對話和旁白,即行內叫的「起字」。有些作品畫面平平無奇,卻又在旁白中賣弄文筆,特別是邱福龍和牛佬,看得人頭昏腦脹,到最後故事講甚麼我都記不了,只記得那些九唔搭八的旁白令我痛不欲生。

  當然,也曾有異數,例如中文書沒多看幾本的溫日良,其早期的旁白由於十分率性又火爆,加上行文大異常人,曾頗受歡迎,只是到後來也是慘不忍睹。

  香港漫畫家不是沒有改變的想法,當年馬榮成在完結《風雲》第一部後,起用龍兒擔任第二部主角,就曾消去大量旁白,但最後不知是龍兒不夠威還是讀者作賤自己,旁白最後又成為該漫畫的王道,龍兒也變成二打六。如果大家不同意我說的話,不妨找一本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看看,對比市面任一本港漫,相信都可作出公允的評判。




(八)追看動漫的那些年

  就接觸動漫產品而言,現在的孩子真要比我們過去幸福。我四歲的侄兒,已懂得拿着iPad,用Apps來看各個動畫卡通視頻,《多啦a夢》和《喜羊羊》等看了一集又一集。(當然,年紀這麼小機不離手也不是好事。)反觀我們兒時,除了“捕”在電視機前,等卡通播出,再目不轉睛地生怕錯過一個鏡頭,幾乎就別無他法了。

  八十年代社會經濟環境差,有錄影機的家庭不多,就算有也不是高智能品種,而且租錄影帶的店子也不會製作電視卡通影帶,一旦錯過某集,就唯有等待重播機會了。

  很記得當年追看《龍珠》和《聖鬥士星矢》等動畫的情景。無綫電視最初安排《龍珠》在下午放學時段播放,一周播足五集,那時每天只待放學鈴響,就迫不及待奔回家觀看,隨後因趕上日本進度,動畫停播一段時間,再安排在周末早上播,後來電視實施分級指引,又改在深夜播放了;《星矢》因內容暴力,一開始就放在周六深夜播出,那時無論多睏,我們都要看完才心息,配合相關的漫畫、玩具和貼紙,構成了我們童年的生活場景之一。

  除了動畫卡通,現在內地有大量漫畫網站,任睇唔嬲,當然你瀏覽一次就是參與了一次盜版行為(內地仍有法律空白),好吧,就算透過正常途徑,以港漫為例,你也可以上官方網站,花一兩元就可看一期,有些期數更免費可看。在我讀中學時,要看一本新鮮出爐的港漫,幾乎只有乖乖犧牲兩日早餐錢買書,又或到租書檔,丟下一兩元,坐着將最新一期看完。

  那時,我所知的租書檔主要有北區兩個,一個在筷子基,一個在祐漢露天街市,租書檔只提供幾本最熱門的新期港漫,不容許將書帶走,漫迷只能坐着看完。後來,可將漫畫借回家的租賃店興起,初時只租日本漫畫,後也有商家將幾期港漫組釘借出。

  較舊的港漫不能在租書檔看到,當時也沒互聯網,要看舊漫畫,還有一個最重要途徑,就是去舊書攤淘寶。我說的舊書攤是指蓮溪廟地攤或舊貨鋪,當時還未鸚鵡學舌叫“天光墟”。那時,我對漫畫的熱愛程度現在回想也覺不可思議,除定期購入大量漫畫,還隔三差五跑到那裡去逐間店和地攤訪尋,生怕有人剛放棄的珍貴舊漫畫立即被捷足先登。

  我在那裡找到大量簇新的早期《中華英雄》、劉雲傑《段段情濃》共二十期及永安巧的《流氓俠醫》等,還有一些有收藏價值的漫畫,並尋回一些漫畫欠缺的期數。雖家貧,但由自己擁有一套漫畫的願望卻又十分強烈,為儲一套池上遼一的《英雄本色》,我就曾經在蓮溪廟找到三種不同版本,包括台版及盜版的期數,剩下一些找不到,剛好玉皇朝出版香港正版讓我可以補齊,七拼八湊,終儲齊一套12卷,像集郵票一樣有滿足感。

  過去收集到的漫畫,雖因家居空間有限而丟棄了部分,但當年那份尋找舊漫畫的記憶和執着卻是無法忘懷。不要說透過互聯網看漫畫,現在經濟條件改善,也用不着為儲一套漫畫而東翻西找了,而且我也甚少逛舊書店或破爛店,當然,如湊巧遇到珍貴漫畫禾稈冚珍珠,我相信我還是會買下來的。

  (約寫於2010年左右,刊於《澳門日報‧動漫玩家》,署名麻油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