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9, 2021

鄉魂旅思之有緣再見

 


鄉魂旅思(一二九)

鄉魂旅思之有緣再見

太皮

不知不覺,《自己報》博客專欄“鄉魂旅思”斷斷續續已寫了四年,這篇是本專欄的第129篇,也是跟讀者暫別前的最後一篇⋯⋯

2015年年中,應《自己報》創辦者的邀約,我們幾個作者開始在這個平台上發表作品。《自己報》給作者的待遇很好,先不說公道合理的稿費,還有精美的版面配合,乃至在臉書專頁和微信公眾號上推介文章,使得我們的文章曝光率大大提高,穩袋稿費之餘,也賺了不少虛榮心。

我盡力經營這個專欄。平台叫《自己報》,英文簡稱是代表澳門幣的“MOP”,本土意味濃烈,我的專欄也着力於書寫本土情壞。我在一篇解說欄目名稱的文章裡提到:

本博客欄目叫“鄉魂旅思”,在這裡,“鄉魂”指的是作者對故鄉(馬場木屋區及舊時澳門)的思念之情,而人生好比旅途,“旅思”就是對當下生存的思考。作者雖有“鄉魂旅思”,卻無酒入愁腸之意,只是想到故鄉是沒法回去的、故人也沒法相見,已有斷腸之感了。

“鄉魂旅思”的寫作,讓我回憶過去,思考當下。我確實也寫出了不少自認滿意的作品。其中一篇《Bobo可否不要老》,得到2.7千個臉書的like and share,也許是我至今最多人看過和關注過的一篇文章了,沒有《自己報》這個平台,就沒有這個讓自己津津樂道的成績。當然,也有不少引起責罵和誤解的文章,令我有機會面對閱讀水平不一的讀者,也清楚明白到網上文章的傳播無遠拂屆,讀者不一定理解我的背景,好容易會對文章產生不同的解讀。

猶記得2016年上半年,我手頭上有兩個紙媒專欄、兩個網媒專欄和一個修訂版小說連載,即是每一周有五篇文章出街。那時自己確實有點瘋狂,下班回家吃完飯後小睡半小時,便一直寫東西至深夜三四點,作息不定時,壓力大,清減了一些的身體便開始復胖。

要減少寫作量了。先是其中一個網媒專欄改變營運方向不再發表作家專欄,及後我因時間花不過來停止了一個紙媒的專欄寫作,而這期間,也由於自己的原因:找不到題材、懶惰,“鄉魂旅思”經常脫期,曾經一度中斷了兩三個月,要不然,至今應該寫了過200篇才對。說來慚愧,多年來,我的紙媒專欄未曾脫過期,皆因一脫期,會為別人帶來很大麻煩,報刊編輯便要臨時找文章填補你的空位,但網媒則不同,最多不更新你的內容而已。

當然,也不能站着說話不腰痛啊,讀者期望你更新,而平台當初找你也是希望你勤加寫作,創造流量。對此,我不能不表示歉意。

“鄉魂旅遊”暫別後,我只剩下《澳門日報》一個專欄了。寫專欄,事實上我也感到疲倦,畢竟十年來每周寫一至幾篇專欄並非易事。每篇專欄實際上的寫作時間可能只有一個鐘或幾個鐘,但構思和收集材料耗費的時間不少,未交稿也有心理壓力,有時壓力大到影響日常生活。也許,這是一個好好的休息機會吧。

曾參與或開設的幾個專欄:《華僑報》“新生代生活誌”及“字字屈機”、《澳門日報》“漫兩拍”及“金漆皮毛”、《自己報》“鄉魂旅思”及另一家網站的“鎚心鎖欲”。有些主動終結,有些被動停止,竟發覺寫專欄好似正經歷另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現在是漸趨平淡,保留最後陣地。

這些年來,我見證了《自己報》的成長,由零開始,慢慢累積人氣與關注度;專題採訪越來越吸引,離不開一班用心的編輯和記者,努力是有目共睹的。現在,《自己報》有新的發展方向,博客欄目會暫停更新,但大家仍可以繼續在平台上閱讀我過去的文章,見證我與《自己報》及《自己報》讀者這四年來的緣分,體味我的“鄉魂”與“旅思”。

有緣再見!

(原刊於2019年6月底。現時《自己報》網頁已關閉,已不能找到發表在那裡的內容,所有“鄉魂旅思”專欄已移至“太皮的Blog”及“一向年光有限身”Blog。)


Saturday, December 18, 2021

男士侍產假反映女性的社會地位



 鄉魂旅思(一二八)

男士侍產假反映女性的社會地位

太皮

  以前我會覺得男人放侍產假(陪產假)好奇怪,還覺得“不公”:生育的又不是男人,放假來做乜?沒打算結婚生子的男人豈不是好蝕?

  當年沒計劃成家立室,又未成為父親,因此才會有這種念頭,但現在自然是沒此幼稚的想法了,尤其是親身體會後,更覺得男人好需要放侍產假。我的工作單位有幾天侍產假放,也感到不夠用,而澳門《勞動關係法》中,規定男性只有兩日無薪侍產假(根本不是福利,而是為免被僱主“抽秤”的“合理缺勤”),更是杯水車薪。

  表面看來,男性放侍產假好像“得益”的是男人,但實際上是社會對女性關懷的一種體現,男人在那幾天假期不是無所事事,而是與另一半共同肩負起照顧初生嬰兒的責任。──其實這樣說也不對,因為更需要照顧的,是那個剛生產的媽媽,男人放產假,更多的優點是可以照顧另一半,照顧不了,也起碼減省她的壓力。因此,反方向來說,男士侍產假的多寡,可看出一個社會對待女性的態度。

  澳門政府與民間開始意識到《勞動關係法》中男性只有兩日無薪產假的不足,正在討論,勞資雙方都有不同的論調,而當局亦有新設五日男士有薪侍產假的建議,我希望會有一個好結果。畢竟我們工作都是為了家庭,若果無法好好照顧家庭,工作效能也一定降低。

  最近看Netflix的影集Explained(《流行大百科》),其中一個單元令我更堅定男士侍產假是體現女性社會地位的想法。該單元探討“男女工資差距”,指出從工資差距中能看出職場對女性的歧視,但這歧視並非因男女分別所致,主要原因是女性通常還有一個角色──母親。每當一個女性選擇生兒育女,就表示職場生涯的中斷,而僱主也會因女性成為母親而戴上有色眼鏡。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在影片中受訪時就講了一件趣聞:曾經有一個雜誌欄目的主持回覆讀者說:如果你是男人,就要把家庭的照片貼滿整個辦公室,因為人們會覺得你是一個很好的經濟支柱;如果你是女性,就不要在辦公裡放置任何兒女的照片,因為人們會覺得你不專心工作。

  影片介紹到,冰島透過同時提供可觀的女性有薪產假和男性有薪侍產假(前者180天,後者90天,這數字與我在網上看到的資料有稍微出入,詳情可看Parental leave),長遠地有效縮窄了男女薪酬的差距。因為男女都要放產假,僱主的歧視與比較就減少。至於這些改變,卻是冰島女性在社會上取得重要地位後而慢慢作出的。

  一個女性生產後確實需要休息和受照顧,而充當照顧者的當然首選丈夫了。丈夫是否有得放侍產假,體現了女性的社會地位及社會對女性的重視,也彰顯女性在權力結構上的比重。

  當然,正如上面的影集中有受訪者提到,社會不應該懲罰一位母親,但也不應該懲罰一個小企業老闆。是的,對大企業而言放員工幾天產假也許不痛不癢,但對中小企而言卻可能有所影響。因此,男士侍產假的釐定,絕對是一個複雜的政策問題。只是,可以肯定的,現在澳門的兩日無薪侍產假,肯定遠遠不夠,作為打工仔一員,我當然希望越多越好。

  (原載2019年5月)


Saturday, December 11, 2021

在漫威十年,期待漫威廿年

 

官方“復聯4”海報


鄉魂旅思(一二七)

在漫威十年,期待漫威廿年

太皮

  Avengers: Endgame(《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的trailer有一段Iron Man的獨白:“那像是一千年前的事,我從洞穴裡殺出重圍,成為鋼鐵奇俠……”其實不止他,我自己也有類似感覺,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MCU,漫威電影宇宙)的開局之作《鋼鐵奇俠》,好像也是很久遠之前的作品了(那時自己還是肥宅一名),但其實只是十年前而已,也許這十年間MCU作品源源不斷,話題太多,時間在MCU作品上發揮更厚重作用,令我有過了好久的錯覺。

  十年前我已成年,雖不至於說與MCU作品“共同成長”,但由抓住青春尾巴到成為名正言順的中年漢,十年間,漫威電影確實是我公餘生活中一件比較關注的事情。我只是千千萬萬平凡影迷中的一個,皆因MCU至今21部電影的總票房已累積超過40億美元,可想而知MCU的受歡迎程度無遠弗屆,對於全球影迷來說,每一部新作上映都是盛事,trailer溫完又溫,彩蛋解說視頻睇完又睇。

  有評論家說《紅樓夢》百二回的總字數為70萬字,但相關研究文章的字數已是該書的數十倍上百倍,其實MCU電影何嘗不是?Avengers: Endgame未上映,相關分析視頻已令人目不暇及,若是21部電影加起來,怕是一世也看不完。

  青少年時我十分愛看漫畫,主攻港漫日漫,後來文化傳信還是玉皇朝取得版權,出版X-Men,可能不太受歡迎,沒多久停刊了。我們兄弟買了幾期,作為漫畫而言,其複雜的構圖、龐大的世界觀和水蛇春咁長的對白未能吸引我,卻讓我有機會接觸一眾變種英雄。

  在追看漫畫的那些年,沒機會看到太多Marvel原著(上世紀九十年代網絡並非十分普及,且要撥號上網,在網上看到漫畫“資源”是十分罕有的事),但知道一些英雄人物:蜘蛛俠和變形俠醫是童年就認識的,造型有點“娘”的美國隊長和雷神索爾也偶有看到,神奇四俠聽聞過,唯獨鋼鐵奇俠呢,卻是印象模糊,不記得在電影上映時是否已經認識。

  後來《蜘蛛俠》和《變種特攻》電影的出現令“超級英雄”這個概念大受歡迎,一時風麾全球爆米花觀眾。當我聽說有電影製作公司會推出另一套超級英雄電影《鋼鐵奇俠》,最初我興味索然,皆因這個英雄毫無知名度,不是我杯茶,以為會像電影《神奇四俠》般,但聽到不少報道說此片大受歡迎,票房頻傳捷報,我便感到好奇,然而電影已落畫了,唯有在網上找來高清“資源”一看,讚嘆的粗口不禁脫口而出,真是驚為天人啊!那精緻的特效、那扣人心弦的情節、那桀傲不馴的性格,都令我為之一“震”!。由開場時Tony Stark發現傷害自己的軍火竟是自家公司出品,到結尾在記者會上宣稱自己就是鋼鐵奇俠,這一切都令我印象深刻。

IMAX版“復聯4”海報

俄國版“復聯4”海報將俄國人黑寡婦放中間

外國網民盛讚中國版“復聯4”海報


  片尾Nick Fury的出現又是一驚喜,而鋼鐵奇俠竟然還現身在另一套電影《新變形俠醫》中,作為觀眾我感到十分興奮,知道了漫威公司的野心及MCU即將有的龐大敘事,接着,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復仇者聯盟》了。正如Iron Man漫畫其中一個現役編輯(還是畫師)說過,《鋼鐵奇俠》上映時,他住所方圓十里都沒人知道Iron Man,但電影上映後,Iron Man可謂家喻戶曉了。

  MCU 21部電影我都已看過,有的還不止看一次,由最初下載“資源”、到買盜版碟、到戲院,再到貴賓影院,有時又會透過正版的渠道(如iTunes和Netflix)重溫,漫威在我的心頭有一定的份量。當然,我相信對不少人來說也是一樣。都市人總要找消遣,若愛看電影的話,也總會特別愛上某種類型,可以說,是我們找到MCU,也是MCU(透過各種龐大的宣傳工具)找上了我們。

  作為MCU第三階段(Phase 3)結尾的《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媒體和觀眾都猜測(或可以肯定),現任美國隊長Steve Rogers會光榮退役,未知傳位給酷寒戰士呢還是獵鷹;至於Iron Man仍然負擔開導蛛蜘俠的責任,相信未必會功成身退,最低限度還有可能客串吧,而且他也曾表示對接拍第四部《鋼鐵奇俠》持開放態度。《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之後MCU會踏入Phase 4,會有下半年上映的《蜘蛛俠:決戰千里》和計劃開拍的《銀河守衛者3》及《黑豹2》。當然,我最期待的是已經幾乎落實於今年六月開拍、由Scarlett Johansson(我眼中目前最迷人的荷里活女星)主演的《黑寡婦》了。

  期待MCU下個十年!

  (原刊於2019年4月)

傳聞美國隊長Steve Rogers會光榮引退

期待“黑寡婦”獨立電影

由羅拔唐尼飾演的鋼鐵奇俠是觀眾最熟悉的漫威英雄



Saturday, December 04, 2021

由螺絲山行番石排灣

 

氹仔海濱休憩區(單車徑)

鄉魂旅思(一二六)

由螺絲山行番石排灣

太皮

在以前電單車(機車)代步的日子裡,由台山新城市到筷子基狗場,或由祐漢街市到關口,我都會以電單車代步,雙腳好像是跛的,那段日子超肥。後來拋棄電單車,除上下班以私家車代步,其餘大部分時間均以步行為主,慢慢發現步行之美好,有時以雙腳重踏上面提到的出發點及目的地,會驚訝自己當年一兩百米都要揸車到底是甚麼玩法。

如今我步行的時候越來越多,距離有時也較遠,例如中午放飯會由北區走到新馬路吃完飯再回北區。澳門很小,雙腿仍能邁步的話,若然多帶了一兩套替換衣服以便汗流浹背後更換,那麼步行有時可能是一種比使用交通工具更便捷的移動方式。

專家建議,一天行 10,000 步有益身心(但有紀錄片揭穿這個說法只是當年日本公司為推銷“萬步計”的噱頭而已),按照我手機程式的不認真統計,10,000步大概七八公里吧,這距離相當於繞水塘三個多圈,或由紅街市來回隧道口八九次。可以說,大部分澳門市民每天來回居住與工作單位的路程,未必能達到走10,000步的要求——當然,要“跨島”或“跨境”工作就另當別論。

去年十一月大賽車的幾天,由於塞車加上冇車位,我例牌改搭巴士配搭步行返工放工。那次我忽發奇想,不如試吓放工行返屋企怎麼樣?我住在石排灣,公司在賽道旁的螺絲山一帶,在網上地圖上量度過,大概一程有十公里吧?十公里,以前對我來說是天文數字,但近年為減肥也跑了不少步,十公里已是家常便飯。不多想,當天只換了一雙徒步鞋,並沒特意穿運動服,放工後就急急腳起行,由螺絲山行返石排灣。

過程中,比較多障礙的是由公司到嘉樂庇大橋橋頭一段,由於放工時間人流多,加上又要過馬路甚麼的,拖慢了整體步伐,且途中還遇到同事,一邊吹水一邊行,好在對方也是行得之人,我們互為領先,在水坑尾分開,我繼續前進。

上了嘉樂庇大橋。由於大橋已成為公交專道,車不算多,但除了的士外都是巨型巴士,駛過時呼呼生風,使我也有一點心慌慌。如果對澳門情況有一點了解,就知道目前澳氹三條跨海大橋中,只有嘉樂庇大橋是可以步行通過的,且步行方向也有規定,就是行人與旁邊的行車道一定要逆向而行,以便行人能夠察看來車。我遵守規則,但途中仍遇到不少迎面而來的人,有人更想讓路給我,我一看大巴正衝過來,便遠遠制止對方,否則對方只要肩膀稍稍露出馬路上,應該就會被順利地撞開到十多米外。

由螺絲山行返石排灣用了兩個多小時 


下了大橋,右轉上氹仔海濱休憩區(單車徑),路況自然是十分良好(除了賽馬會南側一段東亞運大馬路至百老匯酒店斷開了一闕外),沿途也有不少風景看,而且也幾乎不用過馬路,一直走到澳門大學橫琴校區人行隧道口一帶,才須要過一兩條馬路,未幾就回到家中。

打開手機的跑步app一看,記錄顯示此次一共走了12.35公里,花了2小時多一點,時速每公里約11分鐘。平時開車連取車泊車,這路程大概花我30分鐘至45分鐘吧(順利搵到位的話),至於搭巴士有時要轉車等車,則大概花1小時至1.5小時,如此一對比,這個步行時間其實也不算太長。

話雖如此,兩個小時的步行實在是有點沉悶,又不能像搭巴士時可以專心玩手機,若果每日重複走一程,必然難以持久(但我計劃每年的大賽車都可以行一次),況且有意見認為行得多未必一定好(長距離步行對身體的影響科學界有不同意見);還有,兩個多小時的步行花了不少體力,過程中除了感到疲累,心理上也有一種“仲未望到家鄉”之感。這些感受加起來,連同沒有均衡步速和慣性作用,同樣是12公里,步行比起慢跑要辛苦得多!

我忽發奇想,未來嘉樂庇大橋旁的隧道建成通車後,是否有條件將該大橋變做單車及步行專道?然後再借助新城 B區建設的契機,在澳門沿海建一條單車和步行徑,連接大橋,那麼將來由北區步行或騎車來回路環就不是夢了。也許將來我可以安全地騎單車上下班,既省錢又做了運動,實在是一舉兩得!(原發表於2019年4月)

嘉樂庇大橋是唯一能夠徒步往返澳門與氹仔間的通道

氹仔海濱休憩區(單車徑)

在單車徑上得以用不同的視角看西灣大橋

在單車徑上得以用不同的視角看西灣大橋

對岸橫琴景色

白天時的路環單車徑

黃昏時路環單車徑旁的生態保護區



Wednesday, December 01, 2021

隔 離






隔 離

太 皮

    寫了戴口罩的經驗,寫了驗核酸的經驗,想不到,竟然有機會寫被隔離的經驗。

    正當我將被隔離人士當作談資誇誇其談之時,忽然接到衛生當局來電,對方有點焦急地(看來他打了很多電話都沒有人接)告訴我在上月底曾與某病例同時出現在某超級市場內,屬共同軌跡,按規定須要隔離接受醫學觀察。

    甚麼?!我大感愕然,哭笑不得:明明早上還想着颱風天值班,忽然劇情來個大轉折,幾乎不搭巴士的我,竟然也同軌了。那超市在家附近,上班日一般不會前往,因下班時人多要排隊,偏偏那天去了,並且“幸運地”給我遇上。

    當局人員要我當天前往報到,否則健康碼會變紅色。我對那名確診者的“新”行蹤要相隔一段時間才被發現(估計借助天眼)感到無奈,但我認同遲到好過無到,如果我“奶嘢”的話,估計會牽連甚廣。多做一兩次核檢,大家都安心,為了不添煩添亂,立即請假回家,與家人相討好安頓措施,趕在八號風球懸掛前,抵達北安碼頭辦理隔離手續。

    確認身份、驗核酸(撩鼻!)、簽署隔離同意書,便與其他人一同等待前往隔離地點。現場大概有十多人,我隨口一問,得悉有人如我一樣在超市內“bingo”,有人則是搭巴士時“邂逅”。大家靜靜地坐着,大概半個鐘,當局組織我們坐大巴前往路氹城的隔離酒店。入住手續尚算流暢,很快便進入房間,並且吃到了第一頓隔離餐。

    窗外風雨漸緊,我不忘同家人通報隔離的消息,也忍不住向一些朋友分享自己的奇遇,以抒發內心那無奈之感。其實我只須隔離三日兩夜,但朋友對我期許過高,認為可減幾公斤,又或寫出幾萬字的著作。在我減肥疲累加上連專欄也寫得吃力的時候,只能回以一個哭笑不得的Emoji。

 我實際上在酒店裡只隔離了兩日兩夜,若宅在家中看書、寫作或煲劇,“彈指之間”就能度過,況且在五星級酒店裡“奉旨躺平”,還保證沒有人闖入你的私密空間,有甚麼比這更爽?只是心有罣礙,近四十八小時裡都有點坐立不安,不過,還是苦中作樂煲了些劇集。

    由於不能出門,儘管通訊無阻,孤獨是免不了的。打開窗簾,看着對面樓同在隔離的人正百無聊賴地或坐或站,想到正有三、四千人與我面對相同處境,也就沒有甚麼好不滿。

    不過,膳食方面較為輸蝕。或說風頭火勢,難道還想人家炮鳳烹龍?先旨聲明,我並沒有“投訴”之意,我完全明白同時處理四千份膳食甚為困難,也明白沒有可能符合各人胃口,我只是反映對隔離餐的真實感悟,正如一個癩子不會因救人一命而變成俊男,平庸的食物也不會因高尚理由而變得好吃。我知道這不是廚師和酒店的真實水平,如果量不是這麼大,食物熱一點,味道就不是一個層次。作為尊重,我幾乎每餐都吃光。

    還有一點要指出的是,我之所以被隔離,是因為與某確診者同軌跡。也許那間超市行蹤在後期被發現,當局認為沒有必要公佈或更新,然而,這對被隔離者不公平,若其他確診者中有人從事奇奇怪怪的行業,隨時會造成人們對被隔離者的誤解。居民配合當局的防疫政策,當局也應完善確診者的行蹤公佈。

    完成隔離,離開酒店的手續順利,由退房、領取證明,到步出酒店,大概只花了五分鐘。其實我寫這篇文章有點得了便宜還賣乖,皆因這次隔離日子較短,更適逢打風,倒是一個有趣的體驗。我想說的是,防疫是眾人之事,疫情一日未完,防疫措施未改變,居民大眾都應盡量配合當局的疫情防控工作。澳門是個脆弱的城市,正在疫情大潮中顫顫巍巍,只有眾志成城,大家一條心,這城市才能度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