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28, 2024

(金漆皮毛)消失的光陰散在風裡




 (金漆皮毛)消失的光陰散在風裡

太 皮


    轟轟的賽車引擎,在窗外轟鳴。那一年一度的聲音我從小聽到大,雖然吵耳,但不聽不舒服。近年上班地點在跑道旁,每逢聲音響起,總要打開辦公室窗戶,探頭看賽車從遠處呼嘯而至,在著名的髮夾彎處小心翼翼地轉彎,再衝往漁翁街去。

    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被喻為世上最難完成的街道賽事,其實除了賽道難度無法複製,賽道周圍的人文特點亦然。賽車所到之處,包括山丘、海傍、碼頭、賭場、民居、學校、醫院、軍事炮台、政府機關、博物館、廟宇、供奉聖母處、伊斯蘭清真寺,乃至拜火教徒墓地,在短短約六公里的賽道旁有如許多元素和特色,世上難找第二處。

    這些年來我慶幸有大賽車的存在,畢竟城市變化,使澳門免於成為“忒修斯之船”的功臣,除世界文化遺產外,就是幾乎七十年不變的東望洋賽道,對保留澳門記憶居功至偉。

    你說澳門小吧,真的小,由南至北,直線距離約十二公里,半天能走完,跑個半程馬拉松也得繞來繞去;你說澳門大吧,真的大,有時大得如同東望洋賽道一樣融合各種元素,又大得各種生活場景竟然沒有交集,各種文化自成一國,只有那些像擁有雙重國籍一般的人士遊走於不同社群,才能體味澳門的雜、澳門的大,然後又慨嘆一聲“澳門真小”。大與小,在澳門有時是一個流動概念,沒有對立。

    外地人可能認為澳門這麼小,在街上碰到熟人不難。卻不然,以我中學同學為例,除有保持聯絡者外,其他同學在畢業二十多年竟從未碰過臉,間接說明澳門的“大”。偶爾碰到一兩個,驚覺對方怎麼如此老了?估計對方也有同樣感受吧。曾經關係好的打個招呼寒暄一兩句,以“下次出來”作結;關係差的裝作沒看見,畢竟只是彼此人生的過客。

   儘管中學時曾有過一段鬱悶日子,惟想深一層,我慶幸能在位於杮山的中學校園就讀。如果說東望洋賽道風馳電掣地勾勒出澳門二十世紀的發展歷程,那麼杮山卻緩慢地流佈着十九世紀以來小城的日常風韻。

    杮山即大炮台山,又叫史山,與澳門不少地點一樣,都是一地多名,過去廣植杮子,因以為名,現在泛指山的南坡。杮山周邊,是澳門半島的中心腹地,也是澳門歷史的精華所在。與南灣的商埠氛圍和內港的漁港風情相對,杮山顯示的是山城特色。

    學校旁沒巴士直達,要在周邊較遠的車站搭車,徒步上下課。或從內港經草堆街,闖十八間及周邊星羅棋佈的小巷,在萬有書店淘舊書,饒有趣味地觀看待售的雀鳥,到爛鬼樓蹲下看地攤舊物;或從水坑尾下車,在心嚮往之的澳門日報社外幻想碰到作家或記者,到星光書店打書釘;或由南灣上大廟頂,感受街區平和的南歐風情。

    中午若不回家吃飯,就在學校周邊四處遊蕩,窺探哪吒古廟、女媧廟、玫瑰堂和市政廳,逛雅明商場,在天神巷的盜版光碟店買最新的歌手唱片,爬幾乎是全澳最陡的大炮台斜巷,或到大關斜巷旁的無牌機舖打遊戲。放學時跑到大三巴牌坊前數石級,到白鴿巢公園探單眼佬(賈梅士像),在還未有大量遊客的議事亭前地,看人鋪砌葡式石仔。我將整個杮山周邊囊括成自己的成長場域。

    我由小學時聞着校舍旁邊廟宇的神香上課,到中學時被後來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建築物環抱,這些元素描畫出畫風迷幻的童話繪本,使我在成長過程中產生了不少奇思妙想。若加上家族的華僑史和農村史一攪和,摻入自身的海邊木屋區童年生活和江南求學經歷,就有了絮絮叨叨的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素材。這些素材加起來最終雖仍是小菜一碟,也沒法將我變為成功人士,卻有助我書寫,乃我所欲也。

   有時回想,在與杮山最親密的那些年,若然膽子大一點,再自信一點就好了,家貧令自己畏首畏尾,缺乏探索和問詢的勇氣,平白浪擲了許多光陰。於是,所經歷的成長場景多只徒具外表,缺乏與建築物內部連結的記憶。儘管如此,六年來的歲月,一點一滴的意象疊加,我還是能夠在成年之前,編織了屬於自己的澳門經緯。

    我對世界的最初想像由木屋區和海邊出發,基調總帶點洪荒。其後,我參照杮山及其周邊區域來想像世界,例如讀《巴黎聖母院》時,我聯想到主教座堂的鐘樓;讀《駱駝祥子》我想起議事亭前地騎樓下的車伕;在杮山上下坡,我將景物和感受融入到《悲情城市》的九份及宮崎駿的動畫場景中……縱然這些實物參照都有一點異化,其本身是混血、變形、非正宗,這狀態也刻印在不少澳門人的成長脈絡裡。

    在那些場景裡,我經歷了澳門回歸前那個蕭條、荒誕而黑暗的時代。穿校服走過福隆新街,會被多時沒生意的店家抓住硬要買豬肉乾;在黃色事業失控時期,妓女走到大街上,對穿校服的男生問“去不去”;回歸前黑幫火併無日無之,三天兩頭就有一宗命案。

    有一回不聽勸告,與一班朋友深夜在《古惑仔》取景地點融和門下喝酒聊天,唱着《友情歲月》。不少香港歌手經過歲月的加持,其歌曲都成經典了,雖鄭伊健好像還不能進入殿堂,但他獨特的唱腔無可替代:消失的光陰散在風裡,彼此想不起再面對……似通不通的歌詞,陪伴一代人成長。隔天,聽說附近又發生命案了……

    我不知道澳門是怎樣熬過來的,我也不知道自己怎麼就成年了。

    大學畢業後做記者,第一個重遇的中學故人竟是校長。他同伴客氣地說他又培養出一個人才,他只是笑了一聲。事隔多年,不知他是否仍記得當年見家長,要我停止與那位霸凌我的班主任對抗的事了。

    校長的笑聲有點尷尬,想來是忘了我。幸虧他當年出面,調和了我與那位教師的緊張局面,儘管後者造成的傷害已無法挽回。

    用廣東話說,師生關係大概也是“人夾人緣”,有傷害我的老師,也有幫扶和挽救我的師長。

    一位陳姓主任,她在上下課途中見到我,總會拉着問長問短,叫我路上別走那麼快,說話不要那麼急,是學校裡少有關心我有否發表文章的人;另一位也是姓陳的主任,在我成績倒退至幾乎全班最後一名時,她在課室上心痛地說不該如此,又說我本質是一個純品又好學的學生。

    多年之後,在欣賞一個演出活動時重遇高中班主任束老師。她的上海口音在當年那個環境偶會被壞學生當作嘲笑對象,她也不是省油的燈,嚴厲時令人生畏。卻對我友善,十分關顧我學業,在我最低潮時期,信任並委任我當班長。那天,她重提當年的一些情況,包括我每周收集同學二十元作畢業旅行經費的事,說我盡責將紙幣一張一張整理好交到她手上。其實我都不太記得了,她卻仍放在心上。

    沒有這些師長的幫助和關注,我大概在高中就已經可能輟學,或有不可逆料的倒霉人生吧!在杮山度過的青蔥歲月,看來要比我一直認為的要好。

    現在人們說:“不要由別人來定義你。”我卻感謝當年那些師長定義了我,畢竟與家中長輩間的交流是存在着隔閡的,沒有他們的定義,不知如何是好。哪怕現在我與成功不沾邊,卻始終努力做一個好人,並起碼有穩定的職業和生活,能透過正式渠道出版和發表作品,也算有個交代。

    杮山包含的是風物,也是人情,是澳門的縮影。澳門小,徒步可走完大半個城市;澳門大,幾百年中西交匯的歷史,有說不完的故事。人可以定義另一個人,城市也可以定義一個人。我在這個城市慢慢地成長,慢慢地老去,慢慢地感受歲月的形與色,我感到十分美好。(原載2023年12月澳門日報,獲澳門文學獎)


Wednesday, December 25, 2024

(金漆皮毛)手機不能取代紙巾






 (金漆皮毛)手機不能取代紙巾

太 皮


    “港澳通關互用二維碼”措施日前推行,兩地合資格居民進出對方口岸毋須再掏身份證,拿起手機一“嘟”就得,認真方便,我們又少了一個帶錢包出街的理由。不過,當局提醒,過境還必須攜帶有效證件,以備阿Sir查證。

    以前我出門除記得穿衫褲鞋襪之外,通常也帶備五件套:錢包、鑰匙、手錶、手機和紙巾,少一樣都周身唔聚財,像出廠玩具少了配件似的。自從智能手機普及,電子支付盛行,錢包和手錶已不再重要,偶有落下,也不像以往般若有所失。有些住宅用密碼鎖和門卡,門卡可配對手機NFC(某些汽車也可配對操作),如此一來,鑰匙也可慳返,只有手機是必需品,沒了它不少人會以為自己活不成了。

    只是紙巾,暫時還無可取代。當然,我大可像落後地區孩童,髒兮兮用衣服擦汗水、鼻涕、嘴角飯粒或眼屎,但作為全球最富裕城市之一的成年人,總不好意思委屈衣服,儘管我三分之二的上衣都是深色的,已具備強大掩飾功能。除非未來手機連紙巾功能都能兼顧,否則,一包紙巾(近日天熱我更是帶兩三包出街),必不可少。

    吾乃天生爆汗工場,吃碗湯麵必大汗淋漓,粵語所謂“飇汗”,用在我身上毫不誇張;加之討厭嘴巴殘留肉汁肥油,吃飯時總是幾口就用紙巾擦一下;易鼻敏感,有時要擤鼻涕;再就是人有三急,儘管現在公廁都配有廁紙,意外卻是難說……若短暫外出只容許帶手機或紙巾其中一樣,我會傾向選擇後者。飯可不吃,大汗不能不擦。

    我慣用的是那號稱濕水比其他品牌堅韌多百分之一百的紙巾,感覺確實厚實,用慣就沒改變的需要。忽想起一位舊友曾經很迷某日本牌子紙巾,幾乎每一種類都收集了,對於其嗜好我不能理解,但我相信對某一事物着迷的人總有可愛之處。多時不通音問,不知那人現在過得怎樣?


Wednesday, December 18, 2024

(金漆皮毛)熾熱大三巴



 (金漆皮毛)熾熱大三巴

太 皮


    大三巴牌坊早前被雷電擊落了石塊,位置有點刁鑽,據官方調查,那落石應為早期的修補石料。牌坊有四百餘年歷史,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至今屹立不倒,必然有其道理。

    牌坊旁是哪吒廟,結構甚小,在空間和氣勢上對牌坊未構成威脅,卻也保佑一方水土安寧,住民免受瘟疫侵襲。日前哪吒誕,廟方在廟前平地辦盆菜宴和神功戲酬神,澳門筆會獲邀,我叨光蹭飯。坐的位置可看到牌坊底層,感覺有點怪異,因我視野的一邊是個大香爐。我一直有衝動想去查看落石位置,只是怕座位被人挪到不知甚麼地方,加之美食當前,實不忍稍離。

    那盆菜是我迄今吃過最美味的。雖也是“一鑊熟”形式,但各食材間沒有串味,尤其十分容易將其他食材味道毀於一旦的江瑤柱竟安分守己。席間的花語為文說:慶賀神誕而特意製作的食物,無有不新鮮不好味……我們所食用到的,也是神靈所享用到的,欺神的行為就不要做。

    由於天氣悶熱難當,我由栢寧停車場前往時而熱汗涔涔,遊客又多,恨不得吃上Mario的無敵星星一路撞開途人。吃盆菜時我身體像增生了幾倍毛孔,汗是止不住了,只苦了坐我周邊的女作家和一包又一包陣亡的紙巾。盆菜實在太美味,我只感不虛此行,熱得有道理。

    想不到十多天後,又在牌坊旁再熱一次,這次熱也是同樣有道理。在澳門酒薈的天台,筆會舉行第二期“澳門聲音”青年文學沙龍,不但天時與盆菜宴一樣熱,同樣也有美酒佳餚。佳餚都精緻可口,不說那“重本”的串燒,連切片沙樂美腸也非凡品。更重要是現場有年輕作家和詩人的聲音,而我被深林的夾娃娃故事吸引了。李觀鼎榮譽會長的點評更是精彩,我恨不得拿出身份證將出生年份塗改,當一回年輕人。

    那裡可以望到大三巴牌坊,我又想到找天要看那個落石位置。

Wednesday, December 11, 2024

(金漆皮毛)眼不見 心不煩




 (金漆皮毛)眼不見 心不煩

太 皮


    歐洲國家盃進入十六強階段,我一場直播乃至精華片段也沒看過。過去,我定會用“如火如荼”來形容賽事,畢竟也是半桶水球迷,大賽又怎可錯過?然而今屆我對歐國盃可說是心如止水,要不是打開社交網絡看到朋友帖文,都不知道英格蘭靠悶和對手首名出線。

    出現如此狀況,我總結原因有三方面:

    一是內地體育資訊網站“雪緣園”關停。多年來我賴之以知悉賽果,起床第一件事,是迷迷糊糊撿起手機關掉鬧鐘,打開澳日網頁版看新聞或雪緣園看賽果。後者賽果頁面的版面配置和排列格式已根植我腦中,其詳盡資料庫也十分好用,看其他網站總不慣。自從其不再更新以來,我也沒特意從其他渠道吸收賽事資訊,久而久之,連帶全球足球運動在我的感覺裡好像也偃旗息鼓似的。

    二是本地電視台沒有直播。直播歐國盃是本地電視台多年來優良傳統,一直為不少麻甩佬增添幸福感。最貼心是同時作網上直播,就算我家中電視被女兒的兒童台壟斷,又或深夜不便,我仍可透過手機來“機中窺波”,不看全場,看最後幾分鐘也十分過癮。電視不直播,市面不搞活動,我又甚少看體育版,過去能感受到的氣氛銷聲匿跡。

    三是投注站撤離社區。先旨聲明,我並非鼓吹賭博,只是說個事實,就是遇到一些話題性的賽事,我會小注怡情一下,歐國盃之類的大賽,更會怡情兩下、三下。只是經過不同法例實施,加上場所業權變動,市面的投注站買少見少,馬會經營權結束,那裡的投注站也結業,於是我心血來潮買波的機會就幾乎沒有了(那裡可以偷雞停車,而且投注者十分少)。至於進入其他投注站是要有一定決心的,不能心血來潮,畢竟被熟人看見的機會極高,總有點偷偷摸摸之感。由是觀之,當初那些減少社區賭博風氣的舉措相信是有成效的。

  現在同時進行的還有美洲盃,而七月底還將迎來夏季奧運會。過去這些體育盛事我都十分關注,只是除了前說的原因外,還有個人關注面的變化,已甚少看體育新聞,久而久之,竟對體育資訊“免疫”了。看來我並非半個球迷,而是假球迷。

    有健身專家表示,要減肥,其中一個辦法是關掉電視。何解?主要是因為新聞會帶給人太多負面情緒,增加壓力荷爾蒙釋放,從而導致肥胖。關掉電視,世上就沒有戰爭了嗎?社會上就無殺人放火?非也,只是眼不見為淨,你不去主動接觸這些信息,這些信息也不會找上門來,那麼你就不會常看到小孩被炸掉雙腿的慘狀。

    要不要把社交網站也關了呢?也不一定,因為社交網站的喜好設定和演算法能一定程度將你的眼光局限於自我為中心的一個小圈裡,接觸到的是同溫層信息居多,負面信息你忽略一兩次,就會減少出現。

    話說回來,社交網站上一些表面上看來美好的事物,卻可能更令你容易抑鬱:為何別人有好工作?為何別人伴侶那麼好?為何他朋友那麼多?為何她做甚麼都成功?人們在社交網站上分享的都是美好一面,然而這些“美好”,對他人而言卻可能有負面影響。正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只要眼不見,心就不煩。這正好說明了我為甚麼當下對體育盛事不再有感,原因也許是我已較少透過綜合式的電視新聞和報紙來吸收資訊,取而代之的是被社交網站和手機應用程式的推送牽着鼻子走。

    信息個性化是大勢所趨,另一方面也令我們少了共同話題。我想,近一兩年香港華語片的票房節節上升,是因為大家都想在網絡時代找一個共同話題和記憶點,人們潛意識裡希望拋開成見,並透過具香港身份象徵意義的電影來找到群體的認同。

Wednesday, December 04, 2024

(金漆皮毛)閱讀效率


 

(金漆皮毛)閱讀效率

太 皮


    正如傳統的理財方式是開源節流一樣,加大閱讀量的辦法也不外乎增加閱讀時間和提升閱讀效率,後者有一些秘技,從網上能找到不少分享,我想其核心離不開專心。專心,效率自然能提升。

    偶在小紅書看到有人在讀書博主的筆記下留言,說自己以上班“摸魚”(類似粵話的“偷雞”或“蛇王”,都與動物有關)的時間,三天內讀完《百年孤獨》。我嘖嘖稱奇,假設那人上班全天候讀小說,三天也只是二十四小時而已,看兩本推理小說還可以,讀完該書每一段都相當於一篇短篇小說份量的文字(我的感覺),對我來說是不可能的任務。煲劇能快進,閱讀我真不忍心一目十行,對於這種名著,我更只會用虔誠的地氈式方法來閱讀。

    我的閱讀速度慢,之前好像談過了,不過,我發現,在閱讀沒有頁碼(只有進度條甚或把進度條隱藏起來)、不知道書本厚度的電子書時,我的閱讀速度竟會提升。於是,近年我已不再執迷於實體書(雖然最近“六一八”又買了一大批),打開電腦、手機就能閱讀,有時用手機讀一本簡單的英文公版書,遇到不認識的或有疑惑的字詞、句子,輕鬆點選一下就能翻譯,十分方便。

    雖然我始終很喜歡實體書,尤其書籍散發的油墨或紙張香氣使我癡迷,但某些實體書(特別是精裝書)捧讀時不舒服,放在桌上不是,拿在手上又累人。有時看書看得累了,我就躺下來,那麼閱讀效率不是慢,而是消失了,因為沒有比這更易使我進入夢鄉。不過,當我用電腦閱讀電子書時,竟奇跡地投入和集中,忘了時間,不知疲倦。這不能不歸功於那始終發光的電子屏幕,使我像吸收了高濃度咖啡因一樣。

    我也知道電腦屏幕發出的光對眼睛不好,但反正不看書時也是用電腦來煲劇看電影,視力問題,老了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