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17, 2012

(八十)小籠包大作戰(二)

無錫王興記小籠


  在蘇州吃的一般是半發酵小籠,被稱作無錫小籠,半發酵的外皮吃起來很柔靭,口感很好。在當地吃小籠包,一定要去專門店或小食店吃,不要到朱鴻興之類的麵店去,因為大多數麵店的小籠包用麵粉發酵製作,吃起來與吃“縮水版”的肉包沒分別。

  至於無錫,比較著名的小籠包店叫王興記,與內地很多著名的餐飲店一樣,採用“食客分級制”,吃幾塊錢的普通小籠的客人得到快餐廳模樣的地方去自助排隊領取,而吃二十多元一籠的蟹粉小籠,就可以舒服地安坐在裝修得古色古香的餐廳等服務員侍候你。這些都不要緊,最要緊還是小籠包的外形和味道。那裡的小籠簡直是在澳門吃到的兩倍大,冒着熱氣的蒸籠裡,躺着八個肥肥白白的小寶寶,黃油正從它們的摺口處冒出,就算是減肥人士也難以抵受引誘。我曾一氣吃下十二隻,任憑蟹粉肉汁在舌尖上打滾,滋味難忘。其實,我對一切水產都有抗拒,能不吃就盡量不會吃,也很怕蟹膏的腥味,但蟹膏與豬肉裹在粉皮裡蒸騰過之後,卻是天衣無縫的絕配。

  聽說小籠包起源於上海南翔地區,而著名的上海南翔小籠包店在豫園商城裡,每天都有中外遊客在那裡排隊購買小籠,當中,最普通的一種個子很小,一口一個,味道不錯,但沒甚麼肉汁,而且因為客人太多,服務員幾乎就是將籠子裡的小籠包往飯盒裡一扣,配一對筷子就把小籠包給你。在南翔小籠包店吃東西也是按不同價格享受不同待遇,如果你沒到樓上吃貴價的蟹粉小籠,那麼你在樓下排隊之後,也只能靠着一些欄杆之類的地方吃,冷冰冰的感覺一點不好受,吃到的小籠包也味道大減。現在,在各地上海餐館吃到的小籠包基本就是南翔小籠這一類。年前世博期間我到上海去,打算買份南翔小籠包頂頂癮,結果見到那裡排隊買小籠的人,感到無法可想,打退堂鼓。

  在江南,小籠包除了可以堂食之外,還可把冷卻的熟小籠帶走。店家會製作一定數量的小籠,待涼透後用兩塊竹箕夾住,給你作為手信帶回家蒸熱來吃。

  (原載於2012年7月17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