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漫畫.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漫畫. Show all posts

Sunday, March 31, 2013

(六十五) 創作不足窒礙動漫事業發展



  經過兩三年前風風火火的一輪輿論關注後,關於發展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的討論,最近似又降溫不少。無他,當人們對一件事物傾注大量關注後仍取不到進展,熱情自然會冷卻下來。社會的善忘使得大家憶起文化創意產業的論爭時,像是遠古的故事了。

  當然,澳門的動漫社團並沒停下腳步,一直在一步一腳印地向前邁進。由於漫畫並不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澳門又沒有獨特優勢,加之動漫面向的群體──少年兒童,又可透過大量唾手可得的替代品來無視動漫的存在,要在澳門將動漫發展成單獨產業,可能性不大,但不是說澳門就不應該發展這方面的事業,因為文化的表現手段是多樣性的,澳門的文化應該透過文學、音樂、電影及動漫表現出來。

  只是大部分人像我一樣,對於動漫發展,說的多,做的少──但這不能怪我,我是搞文學創作的,我的職責是創作文學作品,動漫評論是我的副業(確切點說只是一點感想),我的定位很清晰,就是只講不做。然而,如果一個人是創作動漫的,自稱為漫畫家或漫畫從業員,若只是光說不練就大有問題了。澳門有多少漫畫家一年沒畫過一個上百頁的完整故事?有多少抱怨澳門沒人支持漫畫的漫畫創作者畫過一個起承轉合畫功分鏡兼顧甚至有兩頁彩稿的短篇?也許我有點武斷,但我相信並不太多──至少,出版的不多,或者說,出版了,透過傳統媒體或新興媒體讓人知道的不多。

  也許有人說,這是一個有雞先還是有蛋先的問題。如果政府肯給錢支持動漫界,澳門的動漫人就會發揮所長,畫出好作品來!很抱歉,世事並沒我們想像般美好,正如我們做打工仔,從來都是付出了一個月的辛勤勞動,才可獲得老闆倨傲的報酬,經濟不景時,老闆有否能力出糧都成問題;也像我寫這篇稿,寫完,編輯認為沒問題,發表了出來才可有稿費。遊戲規則本來就偏向於有資源的一方,全世界都是這樣。沒有作品,又叫人如何支持?

  我們也可以幻想,突然有家內地出版社獲得仁慈的澳門基金會贊助,要出版三十卷本、每本四百頁的澳門漫畫家作品集,哪怕對質素沒有要求,我們的漫畫家們,又是否有足夠數量的作品呢?像埋怨樓價高,卻連三萬元儲蓄都沒有的人一樣,阻礙澳門動漫發展的一大因素,是創作根本並不活躍。

  事實上,澳門人本身對本土的文化創作抱持着一種相對鄙視的態度,漫畫作品還好,因為觀者可以不用費神,粗略看過覺得漂亮還是會給予中肯的評價,例如“這些畫幾靚!”“畫功幾好!”等等,雖然說不到點子上,但對比於文學創作,更多人連看都不願看,就說:“澳門啲嘢唔掂!”,動漫界還是幸福得多。

  怎麼說都好,以漫畫家或作者自居的人,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停止創作或不去創作,就算面對失敗和負評,我們都要勇於推出自己的作品。負評總好過沒有評價,當作品(指正經的故事性作品,而非不倫不類的圖冊之類)推出了沒人看,再去埋怨吧,否則應該埋怨自己,根本就畫不出一本漫畫來。

  鑑於澳門漫畫的發表平台狹窄,建議團體應與澳門基金會合作,仿傚澳門文學獎,舉行兩年一度的漫畫創作獎,以此提升漫畫創作水平和推動產量,也許有人又要擔憂只會引來一些討好評判的作品,但這總好過將幾倍資源都白白給予只講不做者身上。

   (原載於3月澳門日報動漫玩家)

Thursday, February 28, 2013

(六四)追看動漫的那些年

舊版《小魔神》,是我從地攤淘回來的收藏品之一。

  就接觸動漫產品而言,現在的孩子真要比我們過去幸福。我四歲的侄兒,已懂得拿着iPad,用Apps來看各個動畫卡通視頻,《多啦a夢》和《喜羊羊》等看了一集又一集。(當然,年紀這麼小機不離手也不是好事。)反觀我們兒時,除了“捕”在電視機前,等卡通播出,再目不轉睛地生怕錯過一個鏡頭,幾乎就別無他法了。八十年代社會經濟環境差,有錄影機的家庭不多,就算有也不是高智能品種,而且租錄影帶的店子也不會製作電視卡通影帶,一旦錯過某集,就唯有等待重播機會了。

  很記得當年追看《龍珠》和《聖鬥士星矢》等動畫的情景。無綫電視最初安排《龍珠》在下午放學時段播放,一周播足五集,那時每天只待放學鈴響,就迫不及待奔回家觀看,隨後因趕上日本進度,動畫停播一段時間,再安排在周末早上播,後來電視實施分級指引,又改在深夜播放了;《星矢》因內容暴力,一開始就放在周六深夜播出,那時無論多睏,我們都要看完才心息,配合相關的漫畫、玩具和貼紙,構成了我們童年的生活場景之一。

  除了動畫卡通,現在內地有大量漫畫網站,任睇唔嬲,當然你瀏覽一次就是參與了一次盜版行為(內地仍有法律空白),好吧,就算透過正常途徑,以港漫為例,你也可以上官方網站,花一兩元就可看一期,有些期數更免費可看。在我讀中學時,要看一本新鮮出爐的港漫,幾乎只有乖乖犧牲兩日早餐錢買書,又或到租書檔,丟下一兩元,坐着將最新一期看完。那時,我所知的租書檔主要有北區兩個,一個在筷子基,一個在祐漢露天街市,租書檔只提供幾本最熱門的新期港漫,不容許將書帶走,漫迷只能坐着看完。後來,可將漫畫借回家的租賃店興起,初時只租日本漫畫,後也有商家將幾期港漫組釘借出。

  較舊的港漫不能在租書檔看到,當時也沒互聯網,要看舊漫畫,還有一個最重要途徑,就是去舊書攤淘寶。我說的舊書攤是指蓮溪廟地攤或舊貨鋪,當時還未鸚鵡學舌叫“天光墟”。那時,我對漫畫的熱愛程度現在回想也覺不可思議,除定期購入大量漫畫,還隔三差五跑到那裡去逐間店和地攤訪尋,生怕有人剛放棄的珍貴舊漫畫立即被捷足先登。我在那裡找到大量簇新的早期《中華英雄》、劉雲傑《段段情濃》共二十期及永安巧的《流氓俠醫》等,還有一些有收藏價值的漫畫,並尋回一些漫畫欠缺的期數。雖家貧,但由自己擁有一套漫畫的願望卻又十分強烈,為儲一套池上遼一的《英雄本色》,我就曾經在蓮溪廟找到三種不同版本,包括台版及盜版的期數,剩下一些找不到,剛好玉皇朝出版香港正版讓我可以補齊,七拼八湊,終儲齊一套12卷,像集郵票一樣有滿足感。

  過去收集到的漫畫,雖因家居空間有限而丟棄了部分,但當年那份尋找舊漫畫的記憶和執着卻是無法忘懷。不要說透過互聯網看漫畫,現在經濟條件改善,也用不着為儲一套漫畫而東翻西找了,而且我也甚少逛舊書店或破爛店,當然,如湊巧遇到珍貴漫畫禾稈冚珍珠,我相信我還是會買下來的。

  (原載2月份澳門日報)

Saturday, December 22, 2012

(六二)鄭健和必成大器(下)

《脫北者》構思獨特,是港漫不可多得的作品。


  我認為,一本漫畫好看與否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其有否依賴旁白。TVB的電視劇哪怕劇情多麼不合理,都起碼不會像大部分港漫般,角色一邊說話、一邊做動作,還有一把慌死你唔明的畫外音在介紹劇情。

  港漫旁白盛行的成因我沒作過研究,但猜想應沿襲自以前流行的一頁一格的公仔書有關,那些公仔書圖畫與文字分離,文在圖之下,對話都放在文字裡,而不會放在畫面中,這種小人書表現形式相對沉悶,當然不夠現在流行的形式吸引。又或者港漫多些旁白的話,可令三十多頁的漫畫耐看一點吧!

  甚少人對港漫的旁白提出質疑,久而久之,旁白成為某些漫畫家偷工減料的主要手段,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更是旁白的「癲瘋」時期,劉定堅就曾揶揄馬榮成與溫日良不是鬥故事和畫功,而是鬥旁白多,邱福龍的《小魔神》更運用大量「懶」有文采但實情冷冰冰毫無個性的旁白,令人慘不忍睹。

  旁白不是特色,只是糟粕。鄭健和令人佩服的一大特點,就是他的漫畫絕少旁白,甚至摒棄不用,完全透過畫面來說故事,他不會透過旁白來誇大角色的表情和言過其實地描寫場面,也甚少讓角色在出招前裝模作樣地告訴對手自己正要出乜招物招,保持打鬥場面的流暢。這種突破已賦予他的漫畫有與別不同的神采,令他在編繪時單純以畫面來思考,作品充滿漫畫感。

  在構圖分鏡方面,不少漫畫家都採用全知全覺的敘事模式,似乎描寫好場景就算了,而不在乎到底「誰」在描寫場景,就像我們看着別人吃一碟豆腐火腩飯,而不是自己吃的一樣,大部分掛名黃玉郎的作品都有這個通病,加上旁白的阻隔,難令讀者投入。

  鄭健和則不同,他是敘事天才,畫面調度十分出色,作品刻意用不同人物的視角去描述故事,並透過畫面的位置編排及人物角度表現出來。名作家白先勇曾說,敘事角度的轉變就像駕車轉方向盤一樣,一定要好小心,鄭健和就做好這一點,可參考他的近作《脫北者》。其實這不算甚麼獨門秘方,只是很多漫畫家都輕視視角的運用,結果一本漫畫看下來,讀者只知道故事梗概,而不能與人物同喜同悲。溫日良的顛峰作品《武神》,描寫白五世犧牲自己救助父親、描寫狂風武神與天尊武神的愛情等段落,就是視角運用恰到好處的範例,令人難忘。

  說到編故事的功力,鄭健和也表現出極強天賦,從他兩部三期完短篇作品《野狼與瑪莉》及《脫北者》就可看出,兩作品都有完整的架構及開放性的結局,前者講述宅男漫畫家與變態殺手之間的故事,情節曲折,峰迴路轉,看得讀者十分過癮,獲得一致好評,到底瑪莉是否同性戀也耐人尋味;後者諷喻極權統治下人性的扭曲,場景只有車站一處,符合短篇故事創作原則,內容過於「正經」,褒貶不一,因不合一般港漫讀者審美喜好。我卻認為這本漫畫恰到好處,不可多得。

  目前鄭健和仍未成為大家,仍處於建基立業的階段,但我相信他絕對有能力取得更大成就。

   (原載於2012年12月)

Saturday, December 01, 2012

(六一)鄭健和必成大器(上)

鄭健和主編的《封神紀》

  我們見到成功者表面風光,久而久之,有時會覺得那些成功是理所當然的,而忽略成功者曾經付出的汗水和經歷過的兇險。澳門鉅記手信現在開到成行成市,老闆豬籠入水,但在回歸前,鉅記只不過是一個車仔檔,為了拓展生意,老闆毅然將物業抵押出去周轉,結果證明他成功了。「按咗層樓」說得輕鬆,但在機會面前,不一定人人敢試。香港漫畫新世代的靈魂人物鄭健和,當年脫離海洋創作自立門戶時,也將物業出售換取資金,到今天他的壹本創作已佔有了市場地位,而鄭健和本人,也成為延續港漫血脈的重要人物。

  一開始我真的完全不看好鄭健和,他最早為人所知的是幫《拳皇》系列漫畫勾頭,由於我本身對鄺氏出品有偏見,加上除了八神庵畫得型仔之外,其他角色並不出色,沒有自己的風格,感覺較一般,而且勾頭勾得好也最多成為另一個倫裕國(幫《古惑仔》勾頭出名),層次高一點就是鄧志輝(《海虎》及《武神》繪畫),只能成為畫匠,不能成為創作者、藝術家。

  後來鄭健和(人稱和仔)離開鄺氏,加入海洋,真正成為主編及繪畫,創作《魔神傳》、《風林火山》及《絕地天行》等作品,雖然是當時喜歡的海洋出品,但並沒引起我的興趣買來或借來看,因我偏見地認為,出身自鄺氏的勾頭高手,絕對無可能創作出高質素漫畫的。

  直到他接手溫日良(肥良)主編《武神鳳凰》,我才逐漸折服於其故事構思、敘事手法和分鏡繪畫,雖然一開始故事去得並不暢順、架構比較含糊,但那種強烈的風格令人不忍釋卷,隨着故事展開,飛歷、斷海、希望和誅天武神的命運扣人心弦,他們個性之鮮明使人印象深刻,而且除了打鬥場面吸引外,一些文戲也十分出色,顯示出作者驚人的天賦,猶記得失常後的斷海與希望之子天空結成忘年之交的情節,至今依然感動。有人說,《武神鳳凰》要不是和仔離開海洋而提早結束,是一定會超越《武神》的,我認為《武神鳳凰》最少可以與《武神》並駕齊驅,因為肥良只有才華,而和仔除了才華外,還有一份不可多得的情懷。《武神鳳凰》的成功,相信也是肥良後來進退失據的導火線之一。

  和仔後來自立門戶成立壹本創作,先出版《火龍》厚裝漫畫,後出版《殺道行者》及三輯《封神紀》等主流漫畫,邀得肥良以前的拍擋鄧志輝及其他助理加盟,作品具質素,取得不俗成績,在畫壇站穩陣腳。他是香港「薄裝周刊漫畫界」中,極少使用旁白甚至已摒棄旁白的第一人,沒有九唔搭八、懶係有文化的旁白,只用畫面來表達故事,以港畫的出版周期和篇幅而言,絕對是實力的證明。

  (原載於2012年11月)

Thursday, November 01, 2012

(六十)本土元素很重要

HiComic的澳門元素:惡搞觀音像


  現在才來談論PSY的《江南Style》及其騎馬舞步,似乎有點遲了,但遲到好過冇到,對照澳門的動漫創作,實在很值得說上幾句。PSY紅是紅在其《江南Style》MV,至今在Youtube的點擊率已是可怕的五億多人次,MV演出的是韓國人,歌曲內容描述的更是小範圍到首爾江南地區的生存狀態,換句話說,這首大放異彩的作品,並沒刻意去取悅整個韓國、整個亞洲及整個世界的觀眾,卻又出奇制勝地受到全世界的歡迎,實在很值得我們去思考。

  試想想,如果PSY製作的是《紐約Style》,描述的是美國人的思想感情,還會受到那麼廣泛的歡迎嗎?肯定不會,一個不在紐約生活的韓國人描寫紐約,無論如何都不及當地製作人做得出色,“猛龍不及地頭蟲”就是這個道理,文藝一點的說法,還是那句“最本土的就是最世界的”。

  新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描寫的是中國農村,而不是非洲農場或美國農莊。當然,我相信他要寫的話,經過深入的資料搜集和實地生活體驗,也可以寫得出色,但一定不能達到獲獎的級數,因為他始終不會與自己所不熟悉的土地產生深厚感情,不會與土地有不可分割的生存經歷,不會熟知土地上流傳的故事,無論如何都隔着一層紗。

  我還是堅持那個觀點,澳門文化產業,尤其是動漫方面,要有所成就,一定要有紥實的本土基礎,以澳門為故事創作原點、以澳門人的眼睛看世界,以身為澳門人自豪。當我看到本土製作的手機應用程式HiComic中,大部分均為以澳門為背景的故事,甚至出現澳門實景時,實在感到一點感動,這是一個好的嘗試,也是一種證明。當然不是說澳門人就應該只局限於創作有關本土的故事,但沒有本地眼光,沒有一個立足點,所創作的一切都不會成功。日本漫畫有時描述架空時空的故事,但背後都有很濃郁的日本文化。說到底,如果澳門的漫畫有市場的話,市場就只會是內地,而澳門元素就是殺手鐧,也許有朝一日澳門動畫可以衝出中國、衝出亞洲,那麼那時整個中華文化都是我們的立足點。

  正當我為HiComic中的本土元素感到高興時,卻又在Youtube上看到一個由本地製作的同人誌動畫短片,雖然極具質素,但人物照搬日本涼宮春日式的插畫不特止,對白更全是日文,令人看得不是味兒。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有創作的自由,而且只打算玩玩同人誌的話,這種創作方式也是無可厚非的,但這種所謂的“創作”我卻實在不敢苟同,跟臨摹書法家的字、跟唱卡拉OK沒有分別,任你寫得多好、唱得多動聽,你寫的始終是別人的字、唱的始終是別人的歌,你只是做了別人的附庸,沒能開創自己的世界。


  (原載於2012年10月)

Monday, October 01, 2012

(五九)漫畫書還有升值潛力嗎?(下)

最近《蝙蝠俠》創刊號拍出八十五萬美元的天價


  對於漫畫(尤其是港漫)是否可有升值空間,我持的態度比較消極,畢竟漫畫印刷品並非真正的藝術品或收藏品,本身只是漫畫內容的一種載體,受歡迎的漫畫可透過印刷和數碼化等方式無限量複制,甚至透過借閱的形式流通,儲存又相對不困難,種種因素相加,實難以看到舊漫畫有炒賣的價值。

  此外,漫畫也受到地域文化等因素影響,以港漫為例,除了香港和東南亞外,對港漫有需求的地方其實不多,嚴重局限了港漫的升值潛力。況且,港漫的售價已脫離實際,三十頁賣到十五元,其性質既像雜誌,又是單行本,商業味濃厚,藝術性薄弱,實難經得起時間磨煉,是當之無愧的速食文化消耗品。

  我閱讀和收藏漫畫書二十年以來,漫畫書總體只在不停貶值,能升值的鮮少,當初那些甚麼特別版和紀念版,只是換個封面就賣得比普通版貴,下場也是成為舊書攤上的貨品,哪怕有漫畫家簽名,也不能為漫畫增值多少,先不說那些漫畫家本身實力參差,單就其每年出席大小場合簽名簽到手軟來看,在他有生之年,製造的簽名印刷品真是多不勝數。因此,漫畫,尤其是港漫,唯一的收藏理由就是你打算經常重溫,或者真的十分喜愛。

  當然,內地市場龐大,縱使不是最受歡迎的品種,港漫真品在市場上仍是有需求的,只是銷售速度較慢,叫價不能太高。上淘寶網或孔夫子舊書網,就可以找到不少港漫,售價約是原價的三分之一。

  不過,也不是所有漫畫都沒有升值潛能,一些在全球漫畫工業發展初階的產品、因戰爭或時間流逝而買少見少的漫畫書、一些讀者總量巨大或名氣逼人的作品,創刊號創出的高價令人瞠目結舌,根據國外媒體報導,今年中,有收藏家藉《復仇者聯盟》熱潮及《蝙蝠俠:夜神起義》即將上映,拍賣其收藏的《蝙蝠俠》漫畫創刊號,最終以85萬美金售出。在1940年創刊時,該漫畫只需要10美分便可以買到,72年間升值8,500,000萬倍。

  台灣《中國時報》2011年7月的一篇報導更寫到:“近來幾位漫畫‘英雄’都在拍賣市場上創高價。去年2月,1939年初版《蝙蝠俠》以107萬美金飆新高(麻油王子按:應是指蝙蝠俠初次出場的《偵探漫畫》第27期),沒想到3月底美國網路拍賣1938年《超人》的首刷漫畫,締造150萬美金天價。今年3月,同樣是透過美國網路上拍《蜘蛛人》1962年創刊本,也以110萬美金高價售出。”

  美漫與港漫不能同日而語,蝙蝠俠與王小虎在名氣和藝術層次上也不相當,加上香港沒有如美國的漫畫書評級機構(CGC Comics),但至少反映了,早期香港漫畫的創刊號,包括《小流氓》(《龍虎門》前身)、《中華英雄》、《醉拳》、《如來神掌》及《天下畫集》等,雖然現市價只是幾百幾千元,但仍是有一定升值潛力的,當中尤以仍在連載中的作品例如《天下畫集》等有較大升值機會,因為一旦在未來的日子裡該漫畫或其衍生產品大受歡迎,買少見少的創刊號或《風雲》開始連載的第五期就會吸引收藏家和愛好者眼球,出高價徵索。此外,將來內地若正視版權問題,網上未授權發佈漫畫被取締,都將有助漫畫升值。至於那些數之不盡的由始至終都沒有受過歡迎的作品,自然沒甚麼收藏價值。

  (原載於2012年9月)

Saturday, September 01, 2012

(五八)漫畫書還有升值潛力嗎?(上)

已有超過二十年歷史的《天下畫集》創刊號,售價不過百元。


  最近我已越來越少購買漫畫書了,識上網的人都知道原因是甚麼,在此不必多說。想當年,為了買漫畫書,我拼命將做兼職賺來的錢省下,一個禮拜最少花一百幾十元去購買,在香港書展及漫畫展舉行的七月份,錢包更是大出血,我寧願不吃午飯不作其他消費,漫畫卻是不能不買。澳門有很多漫畫店租書極為方便,我之所以一定要買,與其說是為了便於閱讀和欣賞,倒不如坦白說是為了收藏“投資”,期望有朝一日升值,可以待價而沽,賣個好價錢。

  當然,我之前已曾有文章講過了,我的如意算盤打不響,到現在只是得個“蝕”字,幾千本漫畫堆在家裡,除了少數具藝術性自認為值得收藏的作品外,其餘不知如何處置是好,丟掉一套的話就損失數百幾千元,繼續留着的話損失可能更大。我知道一些死忠漫畫粉絲,他們真心實意地收藏自己喜愛的作品,視為無價之寶,而我喜歡漫畫的行為本身有很大功利成分,有合理價錢,我是會毫不猶豫地出售的。

(商業贊助)--> (查看詳情)

  尤記得上世紀90年代,當時炒風熾熱,香港人甚麼都炒一番,連M記的Snoopy公仔也曾掀起過一次熾熱炒風,那次情況確實相當慘烈,不少人買套餐只為一個公仔,食品碰都未碰,就已丟到垃圾桶去,屍橫遍野,戰禍更蔓延至澳門。當年的香港漫畫自然也有人炒,包括許景琛的《街頭霸王》,由於創刊號印行較少,到後來漫畫大賣時,就有人出幾千元要求補購,《天下畫集》及《海虎》等創刊號也有升值保證,有人追捧。影響所及,我除了一整套儲漫畫書外,更刻意去收集創刊號漫畫,1997年及1998年香港漫畫的創刊號,我都幾乎擁有。

  可是,這種以收藏漫畫來“投資”的方式為我帶來巨大損失。以一本1994年出版的普通漫畫為例,原價為十元,就算有九成新,現在最“瘋狂”的開價也只能是五元以下,折讓超過一半,但同年份一張原價0.2元的中國郵票,現在最少也可賣到兩元一張,升值超過十倍(若算上匯率,幅度則更高),至於樓價,1994年市值不到十萬的單位,現在已升至兩百多萬元,就更加不用說了。所以說,收集漫畫用作“投資”用途,絕對是愚蠢的自殺式行為。

  至於曾經高價的創刊號,也已幾乎無人問津了,網上有人出售二十多年前的《天下畫集》一至四期(連載《風雲》之前的另一作品《兩極》),開價也只是數十到百多元不等,如果當年有誰以四位數字購入炒賣的話,就真個是血本無歸了!可見,一般漫畫的升值空間實在有限,就算有得升,也未必可以跑贏大市。

  (原載澳門日報動漫玩家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