氹仔海濱休憩區(單車徑) |
鄉魂旅思(一二六)
由螺絲山行番石排灣
太皮
在以前電單車(機車)代步的日子裡,由台山新城市到筷子基狗場,或由祐漢街市到關口,我都會以電單車代步,雙腳好像是跛的,那段日子超肥。後來拋棄電單車,除上下班以私家車代步,其餘大部分時間均以步行為主,慢慢發現步行之美好,有時以雙腳重踏上面提到的出發點及目的地,會驚訝自己當年一兩百米都要揸車到底是甚麼玩法。
如今我步行的時候越來越多,距離有時也較遠,例如中午放飯會由北區走到新馬路吃完飯再回北區。澳門很小,雙腿仍能邁步的話,若然多帶了一兩套替換衣服以便汗流浹背後更換,那麼步行有時可能是一種比使用交通工具更便捷的移動方式。
專家建議,一天行 10,000 步有益身心(但有紀錄片揭穿這個說法只是當年日本公司為推銷“萬步計”的噱頭而已),按照我手機程式的不認真統計,10,000步大概七八公里吧,這距離相當於繞水塘三個多圈,或由紅街市來回隧道口八九次。可以說,大部分澳門市民每天來回居住與工作單位的路程,未必能達到走10,000步的要求——當然,要“跨島”或“跨境”工作就另當別論。
去年十一月大賽車的幾天,由於塞車加上冇車位,我例牌改搭巴士配搭步行返工放工。那次我忽發奇想,不如試吓放工行返屋企怎麼樣?我住在石排灣,公司在賽道旁的螺絲山一帶,在網上地圖上量度過,大概一程有十公里吧?十公里,以前對我來說是天文數字,但近年為減肥也跑了不少步,十公里已是家常便飯。不多想,當天只換了一雙徒步鞋,並沒特意穿運動服,放工後就急急腳起行,由螺絲山行返石排灣。
過程中,比較多障礙的是由公司到嘉樂庇大橋橋頭一段,由於放工時間人流多,加上又要過馬路甚麼的,拖慢了整體步伐,且途中還遇到同事,一邊吹水一邊行,好在對方也是行得之人,我們互為領先,在水坑尾分開,我繼續前進。
上了嘉樂庇大橋。由於大橋已成為公交專道,車不算多,但除了的士外都是巨型巴士,駛過時呼呼生風,使我也有一點心慌慌。如果對澳門情況有一點了解,就知道目前澳氹三條跨海大橋中,只有嘉樂庇大橋是可以步行通過的,且步行方向也有規定,就是行人與旁邊的行車道一定要逆向而行,以便行人能夠察看來車。我遵守規則,但途中仍遇到不少迎面而來的人,有人更想讓路給我,我一看大巴正衝過來,便遠遠制止對方,否則對方只要肩膀稍稍露出馬路上,應該就會被順利地撞開到十多米外。
由螺絲山行返石排灣用了兩個多小時 |
下了大橋,右轉上氹仔海濱休憩區(單車徑),路況自然是十分良好(除了賽馬會南側一段東亞運大馬路至百老匯酒店斷開了一闕外),沿途也有不少風景看,而且也幾乎不用過馬路,一直走到澳門大學橫琴校區人行隧道口一帶,才須要過一兩條馬路,未幾就回到家中。
打開手機的跑步app一看,記錄顯示此次一共走了12.35公里,花了2小時多一點,時速每公里約11分鐘。平時開車連取車泊車,這路程大概花我30分鐘至45分鐘吧(順利搵到位的話),至於搭巴士有時要轉車等車,則大概花1小時至1.5小時,如此一對比,這個步行時間其實也不算太長。
話雖如此,兩個小時的步行實在是有點沉悶,又不能像搭巴士時可以專心玩手機,若果每日重複走一程,必然難以持久(但我計劃每年的大賽車都可以行一次),況且有意見認為行得多未必一定好(長距離步行對身體的影響科學界有不同意見);還有,兩個多小時的步行花了不少體力,過程中除了感到疲累,心理上也有一種“仲未望到家鄉”之感。這些感受加起來,連同沒有均衡步速和慣性作用,同樣是12公里,步行比起慢跑要辛苦得多!
我忽發奇想,未來嘉樂庇大橋旁的隧道建成通車後,是否有條件將該大橋變做單車及步行專道?然後再借助新城 B區建設的契機,在澳門沿海建一條單車和步行徑,連接大橋,那麼將來由北區步行或騎車來回路環就不是夢了。也許將來我可以安全地騎單車上下班,既省錢又做了運動,實在是一舉兩得!(原發表於2019年4月)
嘉樂庇大橋是唯一能夠徒步往返澳門與氹仔間的通道 |
氹仔海濱休憩區(單車徑) |
在單車徑上得以用不同的視角看西灣大橋 |
在單車徑上得以用不同的視角看西灣大橋 |
對岸橫琴景色 |
白天時的路環單車徑 |
黃昏時路環單車徑旁的生態保護區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