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20, 2011

(二十九)地溝油與三聚氰胺的根源(上)



  我在就讀中學時,曾有一段時間,經常接觸“地溝油”。那時在M記快餐店做兼職,一個月總有一兩個周末與同事被安排去撈“沙井”。我到現在還不知道沙井的原理及其到底有何作用,也不太想知道,只記得那時必須將沙井浮起的固體物撈走,餘下像油一樣的液體。那些東西感覺上粘粘稠稠,一陣臭味,估計就是後來人們熟悉的“地溝油”原材料了。如果十幾年前,人類就已發明地溝油,而M記又肯用來炸薯條的話,相信一家分店一個月應可省下幾萬塊錢支出,甚或乘勢推出“臭豆腐味薯條”,加十五元送你一個迷你“乜乜掛”之類,省錢之餘,還可多一筆收入,真正做到開源節流。不過,M記尚算是有點良心的企業,那時我們真會將製成十分鐘卻又賣不出的麵包丟掉,確保架上製品新鮮。

  我有幸親睹地溝油本尊,卻沒機會有一親香澤的感受,因為目前可吃到的據說都是無色無味的高科技提煉品,用銀針也測試不到,在一段流傳很廣的視頻上,就有一個曾誤入歧途的內地大學畢業生批評社會道德風氣,聲淚俱下地說:這些東西只有擁有高學識的人方可研究得出!嘴饞的我,由在內地讀大學開始,已不知吃過多少斤地溝油,尤其我特別喜歡光顧無牌大排檔,各類化學品估計已然嚐遍,免費為食品科學家進行過不少人體實驗。當然,我從小也是珠海拱北的食肆常客,但一來以前技術水平較低,二來本土廣東人對吃還有一點尊敬,應未至於這麼害人吧?

  科學家說,地溝油是否對身體有害還難以確定,然而,其來源於坑渠、沙井、地溝及屎坑等藏污納垢之所,想起都覺惡心,為何國人到現在還未聞油色變呢?估計可用我國“眼不見為淨”的傳統智慧來解釋。因此,哪怕我已見過和吃過地溝油,但未來只要被那些塗了亞硝酸鈉牛肉膏塑化劑貓肉充當羊肉的食品香氣吸引時,興許仍會視死如歸地買來品嚐,反正我與國人一樣,百毒不侵,神功護體。

  至於三聚氰胺,單看名字已相當嚇人,擺到明就是一種常人難以理解的化學劑,或許是製造科學怪人的配方之一,遠不夠地溝油和塑化劑等名稱來得人性化且簡單易明,我也未有機會見其真身,但還是那句:相信我已經大劑量服用過了!

  (原載澳門華僑報2011年7月19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