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05, 2021

海邊的童話.三 沒有蠔的蠔鏡澳

 




鄉魂旅思(七四)

沒有蠔的蠔鏡澳

太皮


  與海蟑螂和蜑螺不同,黑沙灣海岸“四大家族”中的另兩種,蠔(蚝、牡蠣)和蟛蜞都可以食用,但馬場居民對蟛蜞不感興趣,因為退潮後在灘塗泥沼中能抓到肥美的肉蟹,至於蠔,則還是會見到有人開鑿──太陽好時,在海邊民居的屋頂上,常見有人將鑿出的蠔曬做蠔豉。

  哪怕到現在,野生的蠔也不是甚麼稀罕的物事,在鄰近的珠海,遠離市區的沙石灘上,也不難發現礁石或防波拋石上粘着大大小小的蠔,只是野生蠔在澳門半島已變得罕有了,因此還是值得記敘一番。

  上世紀八十年代,馬場木屋區旁的海皮,確實曾經也是蠔的小樂園,在低潮位防波拋石的下半部分,長滿一片又一片的蠔,用《新會鄉土誌》形容當地蠔的話說就是“比附連纍”,不過大多較細小,蠔肉開出來就是做蚵仔煎或蠔仔麵的大小,也有成人巴掌大的,不過較少見,因為未長到那麼大都已被鑿去了。

  小時候,我也不知道那牢固地附在大石上分不開的物事,與知名的“蠔油”、“蠔豉”乃至“生蠔”中的“蠔”是同一種東西,也不知其是死是活、如何覓食和生長,貪得意,拿起小石頭就將之鑿開,用手指胡亂去搞那些蠔肉(不意識到自己是將一隻生物殺死),還以為會發現珍珠呢。我的朋友摳起肉就吃,不過我小時候不吃海鮮,也不知味道若何。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試過鑿開大蠔,發現裡面竟有一隻蟛蜞,有蟹的形狀卻不怎麼動,殻好像都軟化了;也試過見到蠔裡藏了兩條魚,滑溜溜的,顏色一深一淺,蠔一被打開就跳進水裡游走。那時認識的魚不多,現在想來可能是彈塗魚或是九吐魚,抑或是其他魚類?不知是否還是魚苗時游進蠔裡,又與蠔一起生長,但這樣不會弄死蠔或被蠔消化嗎?至今百思不得其解。

  王文達先生在他的《澳門掌故》中說:“濠鏡澳,又稱蠔鏡澳,以其產蠔也。” 有說舊時南灣北灣波平如鏡,因而澳門半島被稱為蠔鏡,但我有個假想,就是舊時被開鑿後的蠔殻在淺水區堆積如山,像鏡子一樣反映着天空,因此被稱為“蠔鏡”。澳門及附近一帶鹹淡水交界處的海域都盛產蠔,儘管黑沙灣和馬場一帶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才填出來的,當時水質仍好,來自附近的蠔的幼體隨水漂流,粘在海岸石頭上自然生長,幾十年來已世代相傳了,一直到九十年代初。只是黑沙灣填海成現在的模樣後,哪怕重新放置拋石,但水流改變,水質也已不再適合蠔的生長,蠔因此也在那一帶絕跡。

  現在澳門半島的蠔已基本沒有了吧?不敢武斷的說內港一帶也沒有蠔出現,可能在碼頭岸邊也有一些生長,但一般人已難以接觸了。內港以前又叫“蠔江”,也是澳門別稱“濠江”的由來,那裡曾經盛產蠔。查看資料,知道澳門的養蠔業盛極一時,路環九澳及氹仔都有蠔場,但早已陸續荒廢。海事博物館有養蠔業的展示,保留小漁村的記憶。

  現在,大概只有路環十月初五馬路海邊還有蠔自然生長吧,偶見村民鑿蠔,但水質污染,估計只能用來做蠔豉了。路環對岸的橫琴島,曾經有大量蠔場,以蠔作招徠的餐飲業發達,不但有專吃蠔的大餐廳,沿岸也有不少草棚,養殖戶兼營小餐館,蠔都是立即拉上水鑿開來做菜。只是橫琴發展重新定位後,養蠔業已不再了。(海邊的童話.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