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魂旅思(十六、十七)
大賽車之城
太皮
近日臉書被鄰埠區議會選舉和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洗版。區議會選舉四年一度,今屆充滿娛樂性(作為局外人的觀感);大賽車一年一次,今年給我最大的印象是,賽車女郎要比過去幾屆漂亮(額……)。
原打算要把握周末寫好幾篇專欄,但整副心神都繫着大賽車戰況,眼睛盯着電視機,不錯過任何精彩鏡頭。由於以前做記者關係,連續採訪了好幾屆賽事,從戰車運抵,到車手專訪,從場內激烈的競逐,到場外香艷的花絮,都是我工作內容,這期間摸熟了賽制,認識了大賽車歷史。十多年來一直關注大賽車發展,越發覺得這項盛事對澳門的重要。
我過去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好肉麻的一句:“澳門流着大賽車的血”,我提到:“……每次看到賽道逐漸成形,心情就興奮起來,天變地變賽道不變,澳門如有甚麼集體記憶,東望洋賽道一定是!過去甚至連城市規劃,也無形中圍繞住這條賽道進行,就像北京圍繞住天安門建城一樣。這條渾然天成的賽道,注定為賽車而生。”
我到現在仍保持這個看法,甚至認為應該改為“澳門人流着大賽車的血”,不是嗎?澳門人打從出生起,就幾乎與大賽車難以捨割了,澳門沒有一件事能夠像大賽車一樣,在那幾天改變我們的生活節奏,澳門也幾乎沒有一件事,可以做得有聲有色世界知名(賭業除外),足以令我們毫不猶豫地向外人推介。
無可否認,大賽車有時真的好煩,那幾天,交通改道了,道路擠塞了,車位沒有了,部分地區噪音吵人。然而,我們卻可透過大賽車帶來的不便,測試一行日常生活以外的其他可能。沒有汽車代步是否真的好麻煩?其實,你會發現,在澳門半島,腳骨力好一點的話,大部分地方半小時左右就可到達了;你會發現,沿路小城格局的景色迷人。有時根本就不用開車或坐車。
有人建議取消大賽車,或者將大賽車改在珠海或路環舉行,可以說完全不知道大賽車和東望洋賽道對澳門城與人的意義。就像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就像四年一度的奧運,盛事帶給我們的,除了氣氛,還有獨特的回憶,一種只有在特定的氣氛下才有的回憶,回想一下二零零八年北京奧運與你一起看直播的是誰?回想一下一九九八年法國世界盃時你的心態?那些回憶可能都較為獨特,又容易記得。
在澳門,一年總有這麼一段日子,有一些道路改裝了,然後封閉了,有一些巴士改道了,噪音響起了,雖然市民每每有怨言,但大家也已習慣。在以前,大賽車一直是提升澳門人存在感的事,沒有這件事,大家都怕被人遺忘了。
當然,除了買票進場,一般市民是沒法參與大賽車的,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特權可以進入集車處,如果不是有那幾年採訪經驗,相信我的感受也不會那麼深。大賽車與澳門市民仍存在隔閡,確實有不少市民為這件盛事犧牲了時間和無形中損失了金錢,但並未享受其帶來的樂趣。
大賽車委員會將撤銷,併入體育發展局,明年大賽車將由體發局負責,這是政府的精兵簡政,也似乎是一個契機,使大賽車與澳門人建立更密切的關係。以前大賽車委員會主要人員與旅遊部門有天然的聯繫,因此其宣傳對象和目標受眾都是旅客,未來是否會將部分精力轉移在本土上,令大賽車真真正正成為本澳一個節日盛事呢?反正門票收益對澳門整體財政收入來說只是錦上添花,我認為,應該撥一些門票出來,舉辦一些全民抽獎或有獎競猜活動,讓全民感受大賽車氣氛,也應邀請一些弱勢社群觀賞賽事。這只是很皮毛的建議,我相信主辦單位可以做的還有更多。
大賽車應該舉辦下去,但也應該更注重與本地居民的互動。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一件有關大賽車的童年趣事。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十一月的一個周末,太陽和煦地照耀着,天氣已有點秋意了,我們馬場木屋區的幾個小孩還穿着單薄的衣服。那一天,大賽車正在舉行,引擎的轟鳴聲由漁翁街遠遠傳過來。
東北區的土地已經填出來了,我們在海邊玩耍、在填海區的沙地上“流浪”,幻想自己到達了《星球大戰》的Tatooine星上。我們有意無意,向着引擎聲的方向走去,越來越靠近漁翁街了,就在“大可樂”的位置,我們見到了帆布遮住的賽道,幾個大人透過帆布的空隙,偷看賽事。
我們走近前去,不知道危險,只看得很興奮。第二天,向鄰居一位阿姨說可以免費看大賽車,那阿姨喜出望外,要我們帶她去。她盛裝打扮,跟我們走進了填海區,也許她越走越覺得不對勁了,開始有點不耐煩,到達“大可樂”,發現原來只能透過一條縫隙觀看,還有警察來驅趕,不禁為之氣結,悻悻而去,那表情我至今依然記得。
我們也不理會那阿姨,等了一陣不見有賽車出現,便到附近玩去,未幾,又響起了賽車的轟鳴,那轟鳴像一首詩一樣,在我的童年一直吟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