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29, 2023

(金漆皮毛)澳門“一戶通”促進社會公平

“一戶通”界面


 (金漆皮毛)澳門“一戶通”促進社會公平

太皮

    近日使用“澳門公共服務一戶通”手機應用程式當中的“活動報名”功能,報名參加了一些由政府舉辦的活動。

    幾乎所有政府部門面向公眾的活動,都可在“活動報名”功能中找到,詳細資料,舉辦日期,參加條件,一一羅列,一目了然。我報名的活動若中了籤,還可即時交費,整個過程下來,用戶體驗極好。

    雖然舉辦活動的多局限於那幾個部門,但平民百姓如我,總不會時刻金睛火眼盯着部門網頁去留意幾時有活動舉辦,幾時有得報名,而一戶通則不然,只要閒時打開,就能發現有哪些自己感興趣的活動發佈。因報名便利,加大了居民報名參加活動的誘因,相信活動可保證滿額舉辦,為部門省下一些宣傳費用。

    據政府公佈,截至2023年1月,一戶通開戶人數已超過44萬,提供多達180項服務及功能,涵蓋社會福利、求職就業、交通出行、醫療衛生等多個領域。

    雖沒公佈活躍用戶數字,但可見一戶通獲得大部分居民的肯定。為甚麼居民都願意使用一戶通?我認為,這與其強大“利他性”是分不開的。在一戶通前身“e辦事”時代,功能少得可憐,且不少功能要跳轉到部門網頁,徒具虛名;後來進化至一戶通,部分功能合理化了,可見政府有心搞好電子政務,但仍未體現到利他性,使用起來有點雞肋的感覺。至現在一戶通2.0時代,這個應用程式終於名副其實了,真正是一個帳戶,通用政府大量服務。

    上面提到的活動報名只是一個例子,一戶通還有很多利他性的便民功能,諸如辦理在生證明、綁定駕駛執照(將來還可“綁定”身份證)、在線取籌、場地租借和繳納准照費用等。而最重要的是,使用各項服務,均減省了繁複累人的填表時間,單憑這一點,使用一戶通已經“值回票價”。

   不諱言說,一戶通,甚至有助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政府由不同部門組成,有各項職能。有些職能注定唱黑臉,有些職能得天獨厚唱白臉。但無論黑臉白臉,殊途同歸,其最終目的是服務社會,保障公共利益,謀求人民福祉,促進社會發展。

    一戶通不會抄你牌鎖你轆(車輪),也不會捉你違例吸煙亂抛垃圾,其目的只有一個:服務居民,可謂是特區正面形象的門面擔當。要做門面擔當,得有一定顏值。我認為一戶通整體的產品形象設計頗佳,能體現出一線城市的時代感與風範。

    一戶通功能太多,我沒法一一測試。就我使用過的來說,確是用戶友善。例如行車稅交費,只是一分鐘內就可完成的事,實在想不通何以仍有幾萬車主在最後一星期仍未繳納。當然也有不足處,例如我之前提到的活動報名,其實不同日子舉辦的同一活動應該透過折疊展開的方式呈現,減省用戶滾動頁面的時間。

    我認為,除了便民和展現特區正面形象外,一戶通等資訊公開渠道還有更大意義,就是體現社會公平性。在過去,某些信息只能被特定的人掌握,又或信息的發放渠道不友善,一介草民須透過曲折的方式和花費大量時間慢慢掌握。但一戶通卻打破了這些限制,令資訊變得透明,令溝通渠道變得暢通,令居民能在資訊平等的條件下,作出有利的決定。

    誠然,這些資訊公開的便民措施,沒有科技尤其互聯網是辦不到的(當然沒有錢也辦不到)。現在的青少年應該想不到二十年前買份政府公報要好幾百元,政府表格也要花錢買吧!

    除了一戶通,當局可考慮開設“旅遊通”或“學生通”,前者可針對旅客發放優惠券和旅遊消息,後者則可透過一些特殊方式令尤其是內地高校學生下載,發放防詐信息。最近內地高校生詐騙中招率實在太高,令我想到,就算信息多麼公開透明,如果一個人囿於封閉的生活習慣而拒絕接收正確資訊,那也是沒法可想的事。

(原載於澳門日報3月至4月)


Wednesday, April 26, 2023

機會來啦!!澳門基金會消息: 第十四屆“澳門文學奬”現已接受報名



轉載: 第十四屆“澳門文學奬”現已接受報名

澳門基金會

13/04/2023

   

由澳門基金會及澳門筆會合辦的第十四屆“澳門文學獎”現正接受報名,比賽分本地組及公開組。本地組設散文、新詩、劇本、短篇小說及中篇小說五文類,公開組設散文及短篇小說兩文類。本地組中篇小說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即日起接受報名,截件日期為2023年6月12日;第二階段收件日期於第一階段結果公佈後至2024年2月5日;本地組及公開組其他文類收件日期由2023年9月4日至2024年2月5日。

凡持有有效澳門居民身份證人士均可參加本地組,參賽作品須為原創且未曾公開發表或演出;公開組參賽人士不限國籍及居住地,參賽作品內容須以書寫澳門為主軸,且作品須於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 日期間在澳門或海內外華文報刊刊發。參賽者每人每組限投兩文類,每文類限投作品一份。

本地組中篇小說第一階段將選出入選作品八篇進入第二階段,入選獎金各為一萬澳門元;第二階段設優秀獎三名及鼓勵獎兩名,優秀獎獎金各為六萬澳門元,鼓勵獎獎金各為三萬澳門元。本地組及公開組其他文類分設冠、亞、季軍各一名及優異獎各五名。散文及新詩類冠軍獎金各為二萬二千澳門元;亞軍獎金各為一萬五千澳門元;季軍獎金各為一萬澳門元;優異獎獎金各為五千澳門元;劇本及短篇小說類冠軍獎金各為二萬五千澳門元;亞軍獎金各為一萬八千澳門元;季軍獎金各為一萬二千澳門元;優異獎獎金各為六千澳門元。

第十四屆“澳門文學獎”參賽章程及表格可於本會(www.fmac.org.mo)及澳門筆會網頁(https://penofmacau.com)下載,或於澳門基金會、澳門筆會、澳門文化廣場及星光書店索取。如有查詢,可致電澳門基金會劉詩詠小姐或澳門筆會曾雪小姐(電話:87978512 / 28720150,電郵:literatureawards@fm.org.mo)。

下載第十四屆澳門文學獎章程及表格



Saturday, April 22, 2023

(金漆皮毛)AI寫作時代 抒情文屹立不倒


Photo by Andrea De Santis on Unsplash

 

(金漆皮毛)AI寫作時代 抒情文屹立不倒

太 皮

    最近最紅的科技話題,非AI聊天機械人ChatGPT莫屬了。由於該程式還未開放澳門區使用,我又懶得翻牆,至今未嘗親身領教,但從網上看到很多相關資訊,包括ChatGPT對種種問題的回覆,我感到不太陌生,印象中以前也時興過一款類似應用,AI的形象是一隻雞仔還是鴨仔,回答也很聰明,只是內容較簡單,未能出口成文。

    其實不只AI寫文,也有AI繪圖,繪出來的美女個個樣靚身材正,假可亂真,隨便問一個沒有接觸過的人,肯定以為是真人,宅男會產生戀愛感覺。

    不少人分享ChatGPT的回覆,大多持玩笑或嘲諷態度,例如問近日利物浦大勝曼聯七比○的感想,AI竟答那是謠言;不過,也有人誠心讚賞其寫作能力,貼出其寫的“現代詩”,以之作為AI終將取代作家的證據。我作為一位業餘詩人,雖然水平低,但看到AI的大作還是只能啼笑皆非。最大感觸是,在一些人眼中,現代詩就是一些分行的運用比喻的句子,詩人的詩與AI的詩並無二致矣。

    AI會搶作家飯碗嗎?要看哪一類作家,如果寫以資料為基礎的研究性或分析性文章的論文作家,絕對有可能。然而,對我等“低級別”的、只懂傷春悲秋和無病呻吟的抒情文作家來說,我看未必。

    AI聊天機械人的特點是能夠收集和學習語言數據,並利用特定模式,將文章生成出來,簡單如一篇小紅書筆記,只要將部分千人一面的文章輸入,選擇“天花板”模式還是“避雷”模式,就能輕鬆生成。

    相信AI要寫一部論文著作(例如經濟學的研究專著)也很簡單,只要輸入相關領域大量著作,設置文章結構模式,設定每一章節的字數,就能生成一部觀點獨特的論文,易過食生菜。據說現在亞馬遜已有二百部GhatGPT所寫的書出售,我相信不出若干年,論文都將由人類學者和人格化的AI合著,前者的責任不再是寫作,而是導引後者及修訂作品。

    那麼,為何我認為AI不能搶抒情散文作家的飯碗呢?皆因AI無論多麼厲害,都沒有人類的真情實感。也許,它可以模仿人類情感寫出比二流甚或一流作家更優秀的文章,但可能只展現喜怒哀樂等層次比較單一的情緒,是否能演繹出人類獨有的同理心和共情力,尤其是散文家和詩人的悲天憫人氣質呢?我相信不太可能。退一萬步,AI哪怕擁有了上面那些條件,寫出與真人抒情文毫無二致的文章來,但那只是假的抒情文而已。

    議論文無論人寫、AI寫還是猩猩寫(按概率論,這是有可能的),都不會有本質意義上的真偽,只要署上作者名就可以了。然而,抒情文就算署名AI作者,也不見得是真的。抒情文與真實的人生經驗分不開。

    沒有幼時私塾的學習生活,魯迅如何寫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沒有妻子的患難與共,梁實秋能寫下《槐園夢憶》?沒有故鄉回憶,汪曾祺怎能創作《端午的鴨蛋》?沒有養病及留學歲月,白先勇還會撰寫《驀然回首》嗎?

    不勝枚舉。散文家都不用寫自傳,他們每一篇文章都是自傳的一部分,只要涉及到自己,涉及到真情實感,抒情文就不能被沒有情感經歷的AI作品所取代。

    其他藝術品亦然。藝術品被稱為人類智慧結晶,除本身質素外,背後涉及的人和故事,也是作品靈魂一部分。也許AI在解決手指和側面的問題後,也能創造出真人一般的美女圖像,但不能取代真的美女照片,那只是二次元世界的不同表達方式罷了。

    當然,散文作者可以透過指令,與AI合作撰文,屆時涉及的將是要否真實署名的道德問題。不過,我相信可能也會有這麼一天,AI能獨自寫出真正的抒情文,那表示AI已經擁有個體的線性記憶,並對記憶產生解釋和情感,其文章的閱讀對象將會是其他AI,而那時,人類將離滅亡不遠矣。

    (原載於澳門日報3月)


Wednesday, April 19, 2023

(金漆皮毛)澳門:除口罩迎天下客


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金漆皮毛)澳門:除口罩迎天下客

太皮


(一)

    在新冠疫情之初,澳門社會瀰漫着一股緊張和恐懼氛圍,病毒好像隨時殺埋身,口罩成為居民自保的救命稻草。淘寶口罩已無貨,我爭分奪秒,登上韓國購物網站,選購了一批口罩和消毒用品,除一半因斷貨或遲遲不發貨而買不到外,餘下的實實在在地寄到我手上,包括韓式KF94口罩。後來疫情在韓國出現,只見電視新聞的畫面播出首爾市民延綿一公里排隊買口罩的場景,我心頭五味雜陳。

    我搶購的口罩只夠自己和太太用一段短時間,之後怎辦?其他家人又如何呢?就在包括我在內的全澳門大部分居民都為口罩而犯愁時,澳門特區政府果斷推出了口罩保障計劃,每位居民都可以買到足量的口罩,毋須為罩奔馳。這項措施對當時的居民而言,無論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起到正面而積極的作用,於是人心穩定,齊心抗疫。當時全球口罩供應緊張,除了政府四圍撲貨,還得到社團和熱心人士捐獻,澳門口罩保障從未中斷過。

    不可以打完齋唔要和尚(粵諺:類似“過橋抽板”),居民應該記住那些為口罩供應付出過努力的部門、機構和人。也是憑着各項抗疫措施的有效落實,除了去年底無可避免的狀況外,這幾年澳門以“見得人”的成績,度過了疫情難關。

    口罩在新冠疫情期間曾經肩負歷史使命,但隨着疫情進入新階段,是時候要考慮取消鼓勵戴口罩的措施了——尤其學校,更應摒棄口罩,讓學生過正常的學習生活。已陸續有政界和教育界人士提出學生不宜戴口罩,當中幼稚園學生更不應該戴,皆因幼兒正值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而語言與嘴型和臉部表情是分不開的,學童無從揣摩,戴口罩弊大於利。

    戴口罩不但影響語言學習,也影響正常社交,長此下去,學生更會對口罩產生依賴,會認為戴是正常的,不願意除下來。學生也許可以在吃飯時見到同學的樣子,但老師長成怎樣,大概只能模模糊糊。


(二)


    我至今仍記得幼稚園時一位老師的神情。她是中老年婦女,短髮,架眼鏡,樣子嚴厲,曾發脾氣,將指導我勞作時不慎沾到的膠水擦在我臂上,露出厭惡神情,然而,在厭惡之中,又有一絲慈愛的複雜神緒在裡面。她曾在我領路下,跑到馬場木屋區去見家長。

    到訪學生家的做法,不知是否四十年前的作風,但她不是第一年當班主任,而木屋區學生也非我一人,卻似乎未曾踏足學校幾百米外的“鄉間”小路,沿途問東問西,甚是好奇,又有些緊張和戒備。這些情景雖有點依稀了,但其神情卻深深印在我腦海裡,難以忘懷。若當時她戴着口罩,記憶會否變味?我會否只記得她的兇惡而遺忘她的慈愛?

    現在在口罩阻隔下,小朋友能記得老師那複雜多變的表情嗎?能否正常解讀老師意圖?能否在老師嚴厲的斥責中,感到關懷的溫暖?能否在很多年之後,仍記得老師的愛護?我,持悲觀態度。

    好像在新聞看過,近年尋求語言治療的幼齡學童有所增加,不禁令人憂慮,在口罩影響下,是否有更多選擇性緘默症兒童?是否有更多學生正飽受語言問題困擾?這些,都是有關當局應該正視的問題。政府應投放資源,直面疫情影響和戴口罩對少年兒童產生的後遺症,兒童是未來的主人公,比起所謂長新冠,他們的問題更應予以重視。

    據估計,上一波疫情,本澳已有八成居民染疫。邀天之幸,我和女兒至今未曾感染。我跟一位熟人說起,她說我應已染疫而不自知。我說疫情爆發時,我冇病冇痛冇燒,堅持每日透過抗原插鼻、撩喉、挖痰都無法測出新冠病毒,她卻認為我可能病毒量低,是真正的無症狀感染。若按照其邏輯和高見,那麼社會的感染率已非八成,而可能是百分之一百。以我抒情文思維見解,十成感染率加上普遍施打疫苗,再造成大爆發的機會已經很低,在此前提下,口罩,似乎已非“必需品”。


(三)


    上篇蕪文截稿後,政府宣佈上周一(2月27日)起,不再要求室外逗留人士戴口罩,非高等教育師生教學時亦然。這大新聞使我原有構思失去意義,只得隨機應變,接續話題。

    消息宣佈當天,有朋友說幸福太突然,其收藏的各色唇膏終可派上用場,我亦以為大家會“普大喜奔”,裸面相對,笑臉迎人。我有如此“天真”想法,皆因口罩一直是與負面情況和記憶結合在一起的:疫情肆虐、經濟衰退、旅遊限制、社交隔離、呼吸阻礙、費事不便,以及隱藏真實情感等。於我而言,口罩,除之而後快!部分人給我感受也是如此。

    結果,周一上下班途中,街上幾乎只有我一個沒戴口罩。才看到,不少人正為應否繼續戴口罩爭論起來了。我認同和事老說法:互相尊重。惟見到網上有人說:“這幾天更應戴,因為好多人唔戴。”卻不得不啞然失笑。

    正如我之前鋪墊的,我的理解是,社會上幾乎已沒有病毒傳播,如果真要戴,堂食才是最應該戴的時候,只有食肆是口沫橫飛不設防的,結果大家寧願與陌生人搭枱,寧願坐在陌生人的食物殘渣和口水前等執枱,都不願意除下口罩。

    在宣佈“解禁”前,我很多時在街上已悄悄除下口罩了,那時沒壓力,然而在宣佈後,脫下來卻有被“點相”的感覺了——寫相關文章也一樣,有些想法只能自己消化。

    我們用三年時間鞏固戴口罩的習慣,要一下子除下,就像要肥了三年的胖子瞬間瘦身一樣,確是有點難度。尤其澳門人是高度守規矩的群體,有些事,還需時間來驗證。

    最後,以我原本已構思好的話作結:過去三年疫情大流行時,我們用口罩來塑造健康城市的形象,戴口罩給世人信心;現在,全球已不再有疫情大爆發,戴口罩卻反而是仍有病毒傳播的象徵,只有除下口罩,才能告訴世人:澳門已經復常,我們歡迎各地旅客到來!

(原載於澳門日報2023年2月底至3月初)


Saturday, April 01, 2023

(金漆皮毛)哈囉 橫琴

 


(金漆皮毛)哈囉 橫琴

太 皮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展促進條例》近日公佈,官方形容“條例”為深合區長遠發展提供制度保障。“條例”出台,進一步描繪橫琴未來的發展藍圖,在深合區探索澳門模式的醫療、教育、廣播電視、電影以及社區服務,甚至外籍家傭也可在內提供服務,未來深合區生活將仿如澳門,橫琴的發展日漸明朗。

    作為一位寫抒情文的澳門人,在感情上我較不偏向“琴澳一體化”的說法,不像“廣佛一體化”,橫琴原本一片“空白”,但現時看到“條例”及粵澳政府對橫琴未來的描述,卻較為受落,橫琴將作為澳門人生活的延伸。類似的延伸過去是一直存在的,即部分澳門人本來就在珠海居住,而橫琴是VIP版:生活在橫琴,同時受用內地和澳門兩地的優勢,單是買淘寶就方便得多了。當然,我只是站在澳人主體的立場看問題,一定有偏頗。

    從當年國家領導人說橫琴要“謀定而後動”起,橫琴就由一個養蠔的小漁村開始蛻變,那時我幻想未來可以驅車前往橫琴兜風,而這個幻想似乎可以更容易實現了。廣東官員說爭取今年全面取消單牌車入出橫琴限制,未知到時還要甚麼條件,但一旦全面開發,加上其他通關便利措施,相信不少澳門家庭願意周末到橫琴去,而不用擠去路環舊城區和黑沙,那時橫琴的煙火氣會自然而生。我們甚至可以將車子停泊在橫琴,再叫車前往珠海其他地方,做到無縫銜接。

    地產經紀大概將來sell樓的時候會說“澳門的未來在橫琴”,如果能夠落實“條例”的種種構想,橫琴的未來確有吸引澳人之處,希望將來有更多類似橫琴新街坊的項目持續供應,否則樓價比澳門還貴,澳人才不會“山長水遠”移居。我目光比較世俗,沒去想產業發展的宏大目標,但想到橫琴能按照“條例”的方向建設,做到橫琴生活仿如澳門,就會樂見和支持深合區的成功。

(原載於2023年2月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