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30, 2022

(金漆皮毛) “疫埠”

Credit:Photo by Mat Napo on Unsplash


“疫埠”

太皮


由於成長背景關係,窮人思維影響,從小到大,我對澳門的發展總是莫名其妙地悲觀。

那年,當一個十幾萬元的住宅單位一下子升到五六十萬時,我就想人們一定瘋了,澳門樓怎值此價?結果升到五六百萬元。錢除了是給有投資頭腦的人賺,也是給樂觀或沒有刻板印象的人賺的。

過去,兩岸未三通,澳門曾是台灣人到內地必由之路之一,後來兩岸關係破冰,開始討論包機“直航”,由於認識狹隘,我竟憂心忡忡起來。那時魚貨仍在沙梨頭海邊街起卸,有一幕印象深刻:嗅着魚腥,看到那破爛路面,我以為澳門要末日了。以致我當記者時第一條在記者會上提問特首的問題,就是如何改善市容。其回答:以工代賑。

又如,在我成長過程中,未見過澳門有商場是能夠興旺起來的(除新八佰伴),不少都是開張時旺一陣,爾後半死不活。在另一記者會現場聽到威尼斯人宣佈其零售業發展大計,我差點要為那美國其中一位最富有的人產生憐憫之心。想不到,購物中心竟超額成功,十多年來人氣不減。這是悲觀的我沒法想象的。

過去十多二十年的經濟發展,令部分澳人麻醉。作為老實的打工人,我實在搞不懂人們的財富如何累積,怎麼千多萬元的樓總是有價有市,待價而沽?我十分費解,到底那些開着數百萬元豪車,每天喝着萬多元紅酒,鋸着幾千元牛扒的人(這些人不為少數)到底甚麼來頭、錢從何來?

這些年來澳門也不是沒遇上經濟波動,卻很快就扭轉局面。當年,因澳門登革熱爆發,被鄰埠宣佈為疫埠,如今,新冠病毒未清零,禁制措施仍繁,儼然自認“疫埠”矣。社會瀰漫悲觀氣氛,而我的悲觀是“錨定”的,自然無可避免。只是,面對大潮流,澳門這“小不點”又有甚麼自主空間呢?隨遇而安吧!澳門過去那麼窮,還不是照樣活下去?


Wednesday, July 27, 2022

(金漆皮毛)無限之戰?

Credit: Photo by Ivan Slade on Unsplash


無限之戰?

太皮

    在電影《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中,滅霸集齊五粒無限寶石,彈指一響,將全宇宙的生命抹去一半。親人好友化成飛灰,人際關係分崩離析,英雄憔悴。到第四集《終局之戰》,超級英雄扭轉局面,殲滅滅霸,將消失的生命帶回凡間,然而,相隔已是五年,所造成的傷害無法挽回。

    我常將新冠疫情聯繫到上述《復仇者聯盟》的故事,新冠病毒,就是我們這個時空上的滅霸。人類雖然沒有被消滅一半,但因疫情而被抹煞的光陰、而受影響的人生,在某些地方,其嚴重性堪比滅霸的彈指。

    兩年前,我擔憂新冠疫情真會像“復聯”一樣,一搞就搞足五年,但現在反倒希望只是搞五年而已——已捱過一半,差不多到頭了,不管還有幾多公里,咬緊牙關捱下去。然而,看到消息說上海核酸產業園即將動工,中外有官員因核酸檢測收受利益,澳門更有言論指未來會有更多核檢需求……我的心一沉:兩年半之後,我們還會戴着口罩像填鴨一樣排隊做檢測嗎?到底何時才可除下那殘害環境的口罩?

    病毒不但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不要說地球上已分為“共存”與“清零”兩大“陣營”,就單一地區而言,人們為防疫措施爭拗不休,各自以不同的利益立場互相指責,戾氣籠罩一些人的心靈。在非常時期,本來被鼓勵的健康運動變成犯罪;本來吃飯喝水天經地義,也要遭受批鬥。狗的大小二便,成為居民的矛盾。

    我有時幻想,限制流動,戴口罩和保持距離,反而難使病毒消滅。病毒既然是一種“活物”,在其擴散過程中或可遇到“天敵”,又或人們可找到類似種牛痘絕天花的方式也未可知。當然,這只是非關科學一廂情願的幻想,如果病毒如此容易屈服,就不會每年仍有那麼多人死於愛滋和霍亂,也不會讓痲瘋繼續存在。

    像幻想中六合彩一樣,我竟幻想着有不用戴口罩,不用做核檢的一天!

(原載於2022年7月18日澳門日報)

Saturday, July 23, 2022

(金漆皮毛)疫想

Credit: Photo by Becca Tapert on Unsplash


(金漆皮毛)

疫想

太皮


    熬過兩周,本輪疫情仍未有退卻跡象,似乎有點持久戰的意味。對上一次如此如臨大敵,已是兩年前疫情之初。那時大概無人想到,兩年後要“重蹈覆轍”。

    這輪疫情,我已適應了在家辦公的節奏,忙一點或閒一點,一兩個鐘處理到,還是由朝到晚未搞掂,也理會不了那麼多,反正偷來時間陪伴家人,就是賺到。

    在家抗疫帶孩子,作為父母都知道是困獸鬥。換了我在單身或未有孩子,而在工作上又沒肩負更多責任時,在家抗疫的日子對我來說實在求之不得。讀書,看電影,寫作,絕對可以快活不知時日過。

    單身有單身的快樂,家庭有家庭的快樂,單身樂和家庭樂不在同一維度,其實沒有可比性。家庭的快樂是,兩夫婦可以為了女兒的一件小事吵鬧,可以為了女兒撒嬌哭泣而出盡法寶討其高興,可以時光倒流數十年,重溫小時候的幼稚,可以睡前大力擁抱妻子和女兒。

    在家抗疫,盡的是公民責任。然而,當你獲知疫情爆發,忍痛取消父親節活動,不敢出街,連去個超市也怕共軌時,卻看到當局公佈的確診者軌跡中,有不少人均在疫情出現後仍有跨家庭聚餐等行為。我沒打算作道德審判,任何人都有自己的自由,只是替那些為抗疫付出努力的人感到不值而已。

    以前有一部網絡小說叫《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單看名字已令人想入非非。現在新冠疫情有所謂“密切接觸者”的術語,如果幾年前有人說甲男乙女是密切接觸者,一定也會使人充滿遐想,欲知詳情。現在聽到則會是聞虎色變。

    近日,卻爆出了確診者存在“親密接觸”的傳聞,說是兩名不相識的異性確診者被安排“共存”在同一房間中隔離,兩床可能只相隔十厘米,有如同床共枕。當然,正常人都會想到這只是一次大烏龍,有關方面非有意為之,無謂大做文章。只是這個烏龍,為嚴肅的抗疫工作留下一件風流韻事。(原載於2022年7月4日澳門日報新園地)

Thursday, July 14, 2022

(金漆皮毛)求放過小朋友的鼻哥窿




求放過小朋友的鼻哥窿
太皮

一直以來,人們配合當局防疫措施,如佩戴口罩。社會面清零的情況下,口罩除妨礙呼吸,減弱兒童的抵抗力外,作用其實不大,但我同意這有助保持居民警覺,為疫情隨時出現做好準備,並營造無疫城市的美好形象。按現時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 BA.5的強大,過去大多數人佩戴的外科口罩並不能有效阻隔,在病毒爆發時被殺個措手不及,說明了澳門人長久以來將笑顏藏在熔噴布下,只有象徵意義而已。

除非硬性規定居民每半天做一次核檢,每份外地入口食品的外包裝都檢測一次,否則出現缺口是遲早的事,只是今次面對的是個十分棘手的對手而已。大規模核檢,停止一切娛樂活動,將少年兒童的成長歲月榨乾榨淨,這些都理解、接受;一次又一次,再而三,三而四的核檢也甘之如飴。可是,大人願意承擔,卻苦了小孩子。

我相信正常人不會享受一次次在無病無痛的情況下被陌生人撩鼻撩口,也不想在懷疑對方有病或證明自己冇病的怪圈中徘徊。自撩被撩,任勞任怨,只剩下上班和做核檢的成年人已七葷八素,小孩更是吃不消了。

澳門法律規定,兒童有權享有特別的保護及扶助,然而全民核檢的措施完全不考慮兒童的身心靈,甚至有人潑髒水說兒童會傳播病毒,簡直匪夷所思。到底六歲以下,甚至十二歲以下的兒童,在全民核檢中發現了幾多個不涉及家長的陽性個案?在公園關閉,餐廳也不能堂食的情況下,兒童產生了幾多個群組出來?

按當局對病毒的權威性描述,一人陽性,全屋染疫,換言之,只要檢測家長就可以。大人陽性,小童受管控,大人陰性,小童陽性的機會就很微。六歲甚或十二歲以下幼小階段的兒童已每天在家乖乖做抗原檢測了,根本沒必要每一輪都參與全民核檢,徒增染疫風險。兒童弱小的心靈,實在經不起一支支採樣棒的傷害,而我們大人首要想到的應是保護兒童,而不是讓他們一起受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