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17, 2013

無題



又到十一月中了。十一個月前對每個人來說仍是相當新鮮的二零一三年,轉眼間又已走到差不多終點。

在浮動的季節裡,時間只剩下謊言,我們欺騙自己為死亡賣命。

記憶力正在衰退,但必須緊記自己的赤子之心。

很肉麻嗎?又如何?

反正要睡了。晚安!

Tuesday, August 27, 2013

倒計時:第十屆澳門文學獎




八月廿七日凌晨了,說好今年參加第十屆澳門文學獎四個類別,但至今沒有一篇作品完成。比較好彩的是小說、戲劇和散文構思而接近完成,而小說及戲劇經已動筆,可惜卻未進入狀態,未入魔,未上軌道,因為一想到字數在那裡勒住條頸,就感到縛手縛腳,還是先不要顧慮字數吧,寫好再刪!

只有一個多月時間就截止了,按照道理,只要充分利用好工餘及周末時間,以我的效率絕對可以完成的,只是我無時停,思維一下跟不上就想做這樣做那樣,每天浪費的時間不知凡幾。概率學告訴我們,你參加了雖然不一定得獎,但不參加一定冇獎,所以,咬住牙關,無論如何都要將作品寫出來!而且每屆都打算要參加四個類別,十多年如是,但幾乎只參加小說,今次一定要達成目標,畢竟是六萬元的獎金啊!

看到這個網誌的朋友有興趣嗎?有的話請點擊下面這個鏈結:第十屆澳門文學獎

Sunday, August 18, 2013

隱去了一些blog文




  早前將本blog的一些文章刪除了,原因可以看下面兩篇澳日副刊專欄的介紹,暫時懶得寫字了。

  金漆皮毛:當blog已成往事

  日前與文友相聚,當中一位已屬名家級的友人慨嘆,網誌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以前他一篇文章的點閱率以千次起跳,但近一兩年已日漸淪落至只有一兩百點閱率的境況。對於我這等寫極文章都沒有捧場客的死肥佬而言,友人文章的受歡迎程度一直讓我好生敬慕,雖然閱讀的氣候稍冷,一兩百的點閱率卻仍對得起觀眾,反正有“長尾理論”支持,就那樣放着,不知哪天會行情走俏呢!

  我大概十年前開始就在網上張貼些發表過的詩文,藉此與朋友交流寫作和生活,充滿青春朝氣。可是朝氣卻難以掩飾心底那股沾沾稠稠的頽唐,像Chet Baker的歌聲一樣,一定要從你的喉嚨裡爬出來似的。幸好後來時興寫blog,碰巧我轉換工作環境,於是一發不可收拾,從2006年開始我瘋狂書寫,事無鉅細,公事私事,都在網誌上公開,一兩日就發表一篇,至2009年的四年間,一共發表了六百多篇博文,頽唐沾連着七情六慾都傾瀉出來。

  那段日子確實相當迷惘,面對社會的丕變,工作的不安,經濟的困難,愛情的空虛,交際的無助,文學路上的碰碰磕磕,我實在很需要抒發,而網誌正好是一片園地,像南灣舊工人球場一樣任我馳騁。

  生活上的事情可以寫的幾乎都寫進網誌裡了,我甚至像寫連載小說般交待自己的感情史,像寫新聞特稿般重塑新聞現場,或對某人某事發憤恨之言,或對失意寂寞插科打諢,雖也重視捧場客數量,但最重要還是徹徹底底地將情感抒發得乾乾淨淨。況且那時並沒甚麼社交網站,由澳門一些寫作人所組成的網誌小圈子,便有點像社交網站的意味了,留個言,玩個接龍遊戲甚麼的,增進彼此之友誼,互通消息之有無,寫網誌本身就成為一種社交方式。

  網誌除了令我的悲觀與頽唐得以宣洩,讓我得到朋友的關愛與支持,也使我有極好的練筆機會,此外還帶給我很多意想不到的幸運。遺憾的是,網誌興盛與衰落的過程實在太快了,Facebook和微博興起,促使網誌這種較浪費時間的交流方式漸漸乏人問津,而我與友人們又因工作及家庭環境轉變等因素,已停止甚至減少了寫網誌,或者只放一些已在紙媒發表的文章,我也由高峰期的一年百多篇,減至去年的只有十來篇了。(原刊於8月5日)


  金漆皮毛:將生活還原成草稿

  其實在與友人感傷blog之盛世已過之前,我已經悄悄地對自己的blog動手腳了,我將接近四百篇已發佈的文章,一律勾選,按下“還原為草稿”的按鍵。從六百多篇文章中篩選四百多篇出來,並非一件輕鬆事,而且有點傷感,就好像要跟某個朋友(那位朋友叫“過去的自己”)道別似的,但一想到只是將文章藏起來,未來還可翻出來一一細味,也就釋懷了。

  將blog文隱藏有多個原因,最重要一樣,是發現自己將私生活描述得太徹底、太毫無忌諱了,而一些情感的描寫,肉麻處更令現在的我冷汗直冒,堪比《詩經》〈谷風〉怨婦的喟嘆,已婚(所謂)小說作家再讓此種有失體統的文字留存世上,簡直是不知廉恥!

  不少網誌中,我盡力扮演一名失意青年,終日活在悲情氛圍之中,潦倒貧困,滿目蒼夷,賭波未嘗一勝。其實自己人生是否那麼失意呢?想深一層也不盡然,只是言過其實,況且,人的願景對自己影響極大,你老是覺得窮,你就一定會窮,六合彩也不會給你機會中。那些文章不但影響自己,也可能影響到無知少年,不宜繼續公開。現在我相信,人的心態不可負面,要常懷感恩愉悅之心,窮困失意就會離你而去,最緊要信自己、信生活周圍還有很多好人。

  再者,當時工作環境對許多人和事都比較容易抽離,常對看不過眼的社會時事大放厥詞,但求痛快。此一時彼一時也,換個角度看看,我那時的想法未免過於輕率,當然這也沒甚麼問題,問題是當我看到現在有文化、有學術水平、肯寫文章的本地年輕人越來越多,對比起來,我的舊評論文章所體現的知識水平實在低下,理論更是等於零,整個風格十分山寨,一直放在網上,只會令我惶惶不可終日,故此一概隱藏,當作為澳門文化界略盡綿力。

  我還將一些無聊透頂的、直接間接罵人的,或未經朋友同意而將他們照片放上網的文章收回了,但求安心。由2006年至2012年,每一年的文章餘下十至五十篇不等,那些與我一樣八卦的同道中人,還可以找到肥佬我過去生活的蛛絲馬跡。我大可像朋友一樣,將整個blog隱藏掉,可是,想到它曾經陪伴過我度過不少孤寂失意或熱情美滿的日子,見證了我的悲歡離合,我就痛下不了殺手。(原刊於8月12日)

Wednesday, May 01, 2013

(六十六)《鐵甲奇俠3》:人與超級英雄的糾纏



  影迷期待已久的《鐵甲奇俠3》(Iron Man 3,又譯《鋼鐵人3》)終在上周上畫,聲勢浩大,銀河UA影院在周六日均放映超過四十場,只餘下兩三個空檔予其他電影,仍幾乎場場爆滿,孖位難求。這也難怪,《鐵甲奇俠》除了是系列電影,也是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開山之作,在《鐵甲奇俠》前兩集、《新變形俠醫》、《雷神索爾》、《美國隊長:復仇者先鋒》及《復仇者聯盟》等“上集”和“前傳”推波助瀾下,所積累人氣絕不簡單,加之羅拔唐尼(Robert Downey Jr.)個人魅力,票房估計可超越《復仇者聯盟》。(注意:以下內容含劇透,未看的小心中雷。)

  超級英雄的考驗,大都來自於心魔和人性中軟弱的部分,例如《復仇者聯盟》的大奸角洛基,就是因為奧汀及索爾的仁慈而養虎為患;《蜘蛛俠》舊版中的“沙人”,更是害死彼德帕克叔叔的兇手之一,彼德也曾經對他辜息過;有時候,禍根甚至是自己一手種下,超級英雄的所作所為,只是收拾爛攤子而已。這一集的奸角由恨意驅使,就是因東尼史達曾經的自以為是,對他人的輕視所致。

  當然,這不能否認有編劇和導演上的考量,因為要在有限的篇幅裡將壞人也描寫得有血有肉,也就必然要在描寫主角的故事時,同時描寫奸角,將兩者合而為一,是較省時的處理方式。

  將英雄人物拉下神壇的手法,已是近年主流,不再稀奇,加上這種電影都有一個模式,就是打殘大奸角,解除危機,如果大奸角不除(至少表面上),或者幾乎不出現大奸角,那麼就不是超級英雄電影了,如何在類型片中推陳出新,已經成為劇本成敗的最重要一環。




  《鐵甲奇俠》第一集講的是覺悟,第二集講的是恐懼。第三集故事以獨白及倒敘的方式展開,描寫了超級英雄的焦慮,由《復仇者聯盟》被外星人侵襲的紐約場景回來,東尼史達(Tony Stark)患上嚴重的焦慮症,甚至在睡夢中召喚裝甲對枕邊人作出攻擊。這種由恐懼而引致的焦慮,比起恐懼更令人難以承受,一句簡單的話就能起刺激作用,東尼除了要面對自己種下的惡果,也要擊敗身體內的敵人。

  東尼嚴格意義來說已不是超級英雄,在前兩集中,他的好友羅迪斯上校已屢屢作出協助,到第三集,東尼更是得到女友柏碧、小孩夏利及電腦卓維的救助,加之東尼本身沒有任何超能力(當然,有錢就可成為超人,好似李超人),在這一集他甚至大部分時間連裝甲都穿不上,憑藉肉體與智慧戰勝兇險。

  本片比起第二集,在情節上豐富不少,也更加緊湊,而且有不少“估佢唔到”的情節,而柏碧穿上裝甲(在漫畫中她確有一套裝甲名為RESCUE),及其終極發揮更是此片亮點。影片一次過Show了十多款型號裝甲,影迷一定大呼過癮!




  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第一階段故事已隨着《復仇者聯盟》而完結,《鋼鐵奇俠3》是第二階段故事開端,其他影片還包括《雷神索爾》及《美國隊長》續集,以及《銀河衛士》(Guardians of the Galaxy),而策劃中的《復仇者聯盟2》預計在2015年5月上映。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投資方有中國公司,據說電影公司為了討好中國觀眾,製作了不同版本,中國版會加插更多中國元素,例如出現范冰冰等,但澳門上映的國際版卻沒有,只有王學圻驚鴻一現,作為片尾手術場景的伏線。另外,劇透一下,Marvel電影特色的“後字幕場景”(post-credits scene)一般會為下集或緊接的Marvel電影做宣傳,但本片只是簡單地由東尼向班納博士(變形俠醫)敘述故事,交待了聆聽者的身份,不看也無妨,因為字幕show出了過千名工作人員,等待的時間真不短!

  (原載於2013年5月1日)

Tuesday, April 30, 2013

(一二零)《同謀》玩死C+偵探



  郭富城在《寒戰》中的表現十分出色,可是連第3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都沒有,反而是杜汶澤在《低俗喜劇》的演出附和了香港電影工業的意識形態而獲得提名,實在很替郭不值。《寒戰》最終奪得多個獎項,包括郭的對手梁家輝第四度攞影帝。

  一直很喜歡郭富城以爛佬形象演出的《C+偵探》系列,他將一個富正義感,但膽子並不太大卻又無時無刻不得深入虎穴的角色表現得十分出色,前一刻還相當冷靜處事,後一刻就嚇到大叫,教人印象深刻。《父子》中的郭富城也是爛佬一名,卻是那種冚家剷式爛泥扶唔上壁的仆街,叫人恨得牙癢癢的!說實話,郭富城的身材實在很適合演這類角色,當然他也可演步驚雲,但前提是要鏡頭就位。

  「C+」系列的第三集,也許是最終回的《同謀》最近上畫,我萬分期待由第一集便展開的伏線最終會有驚人發展,然而結局卻毫無睇頭,與觀眾幾年來的期望值成大大反比。回顧一下,在《C+偵探》中,情節到最後「高潮三連發」:找出兇殺案真相、鬼魂現身及發現父母屍體;在《B+偵探》中,時空錯配的編排手法、風澤(廖啟智飾)犧牲、譚耀文逼力十足的演出……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情節只能回味,在《同謀》中絕對找不到。

  《同謀》的劇情波瀾不驚,並沒深挖前兩集已積累的情節,劇力顯得單簿,終極大佬清爺也沒回應之前的人物,電影對其行狀只是輕描淡寫,毒品王國的現狀及清爺的罪狀等描寫一一欠奉。導演彭順落雨收柴地將故事完結,陳探的父母作為貫穿三集的重要線索,在《同謀》中簡直連佈景都不如,求求其其安插一個背景、求求其其讓他們遭逢毒手就算,完全漠視觀眾多年來對兩具屍體的想像。既然作為系列電影,就不應該有太多作為單篇電影的包袱,然而導演放不開,希望討好新客,於是兩頭唔到岸。

  演員方面,郭富城的表現尚算中規中矩,比起前兩集,演出並無太大突破,當中理應可以作為突破點的犯罪情節,又只是以回憶場面輕輕帶過,演出無辦法再進一步。張家輝飾演的鄭風喜為電影生色不少,描寫了一個與陳探臭味相投卻又較為樂觀的私家偵探,在角色塑造方面能為大眾所接受,奈何又玩「葉問」概念,好鬼老土。至於女角江一燕,則由彭順導演很認真地向觀眾介紹了花瓶的作用,絕對是可有可無。

  《同謀》的失敗和無以為繼,令「C+」系列的cult片經典指數downgrade不少,彭順實應好好檢討。

  (載於2013年4月30日)

Monday, April 29, 2013

(三十四) 望大嶼山跑死馬交石



  陰雨連綿,真容易使人情緒低落,難得有陽光,卻不到兩天就離開了,像統計數據中平均留澳只有一點幾天的遊客一樣。物以罕為貴,大家都份外珍惜有太陽的日子,一見陽光就瘋狂用手機拍下泛黃街道,在臉書上分享給朋友,在雨水一直拍打窗玻璃的日子裡,總好過來來去去盡是刺身與BB。

  據說我寫下的幾百篇作品一直讀者寥寥,曲高(粵語讀者請自行讀“膠”音)和寡,堪稱文壇奇恥大辱,但最近似有改運之勢,分別有兩次在臉書貼上相片都被廣傳並引起熱情討論,第一次是糗事一樁,不說也罷,第二次倒可在這裡說說。

  話說幾天前,淫雨肆虐了整個下午,在下班之前終於停雨,從馬交石一帶的公司往外望,雨後天清氣朗,視野遼闊,景物好像敷了Mask,我忍不住打開窗,向東邊張望,一座島嶼躍入眼簾,那是香港大嶼山,由於空氣中塵埃淨盡,加之水氣折射,大嶼山比平時看起來更近,我立即呼朋喚友一同欣賞美景,同時又用手機拍下圖片,上載「非死不可」(Facebook)。

  那圖片很快引來朋友質疑:“是大嶼山嗎?”也有朋友留言道出了曾經因指出那是大嶼山而慘遭譏笑的血淚史。我給那些有疑惑的朋友解說幾句,指出地理角度,再強調一下我們平常坐船去香港是在上環停靠,大嶼山只是中間點,朋友較為講道理,倒打發掉了。

  不知哪位朋友在我不知情下,將相片轉載至一個專頁,竟吸引了數十人分享,還引起討論,那些人中有些頑劣分子就很不容易打發了,堅決認為那不是大嶼山,因為大嶼山很遠,那可能只是一個珠海海島。幸好還有不少明事理的人,從多方面證明那便是大嶼山的事實,而專頁管理員很體貼地,張貼由香港那邊拍到澳門海岸景物的照片,進一步印證。

  我們不少人開口埋口都要“港澳” “港澳”,甚至以香港天氣來印證澳門天氣,不知何解會忽然覺得大嶼山應該“好遠”。大家對照片的反應出乎我意料,看來我們對周邊的地理認知實在匱乏,當然我也是經常看Google地圖才增長了見識,不過這卻是令人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連自己的左鄰右里都搞不清楚,有甚麼資格理直氣壯地說愛還是不愛這個地方呢?(噢,言重了!)


  (載於2013年4月29日)

Sunday, April 28, 2013

要求大力關注的啟事




  過去未有Facebook,而我又未開始寫專欄的時候,我習慣將胡言亂語張貼在這個最初叫「愛比死更冷」,後來叫「Blog佬記事」,現在則叫「太皮的Blog」的網誌上,至於發表過的,則分門別類放在台灣PChome的新聞台上,分為小說類、散文類及詩歌類,即憂鬱的姻緣草咖啡與貓的最後愛情看不見的城市

  隨着近年先後在《華僑報》華座版及《澳門日報》新園地撰寫「字字屈機」和「金漆皮毛」專欄,而早年開始在《澳門日報》動漫玩家版面撰寫的「漫兩拍」專欄又已積累了一定量稿件,這些文章放在PChome上,雖然並非大受歡迎,但好些也有幾千次點閱率。我當然知道自己不是有甚麼讀者,估計大部分點閱率均來自於搜尋文章所帶來, 儘管如此,也令我相信我的文章應有一定存在價值,可吸引到一些人。

  另一方面,早年在設立這個網誌時,在網頁中加插了Google AdSense的廣告,初時大槪每年有十美元的廣告收入,但Facebook興起後,網誌衰落,廣告收入已跌至每年只有五美元左右,按照現在這個網誌半死不活的狀態,廣告收入只會節節下跌,再過十年都未必夠一百美元,不夠一百美元,Google就不會結帳給我,我也無緣欣賞那支票樣式了。

  自己寫了那麼多文章,質量參差,當中有些可能永遠沒法出書,與其讓他們泅沒於網海裡,倒不如自己再行整理,讓更多人可以看到,同一時間,自己又可加插廣告,依照「長尾理論」,我總會收到那張一百元美金支票,而第二張百元支票寄來的時間,可能就會快一些,在我死後,我的親人還可以繼續收取由Google支付的廣告費(幾年有八百元葡紙,好過冇啦)。

  故此,在去年底開始,我分別利用自由度相當大的Blogger,架設了另外四個網誌,包括「金漆皮毛」「字字屈機」「漫兩拍」及「太皮小說集」,集中上傳不同專欄的文章,並且張貼Google AdSense的廣告。其中「金漆皮毛」「字字屈機」已整理好,所有文章均可瀏覽,至於「漫兩拍」暫時只整理了近一年左右的文章,未來會陸續上傳,「太皮小說集」則仍在起步階段。網誌在建立初期在搜尋器上的曝光率不會太高,但隨着時間推移和內容的增多,網民在搜尋時新會出現更多來自那些網誌的結果。

  PChome那邊的站台會繼續保留並更新,另外未來我也可能將簡體字版放上新浪博客,讓更多人在搜尋澳門的資訊時,可看到我的東西,從而吸引更多人看我Blogger上的網誌,並點閱廣告,給我一點贊助。我上傳一篇文章最少都得花幾分鐘,但十篇文章都未必換得來一次廣告點閱,而一次廣告點閱,可能只有幾毛錢,我用那些時間來正經地賺錢,應該不只此數。不過,我是「長尾理論」支持者,只要Google、Google AdSense及Blogger五十年內不倒閉,我相信我花的時間在報酬上是會有回報的,而幫助到希望搜尋資訊的人,同時為自己贏得關注,那麼這些在很多人看來是白痴on9兼無聊的行為,一定是值得的。謝謝大家!

   「金漆皮毛」

  「字字屈機」

  「漫兩拍」


           (廣告支持) --> (請查看詳情)

Thursday, April 25, 2013

倚馬可待



  在我最初接觸寫作時,看到有人形容寫專欄文章的人“倚馬可待”,當時雖覺得專欄作家很厲害,但認為倉卒而成的文章水平必然不高,我就想,將來自己若然有機會寫專欄,一定要忍真對待,不能馬虎了事,一篇文章不起碼磨他三五七日,不算對得住讀者。

  現在想來,這種想法自然可笑幼稚。所謂“功夫在詩外”,寫專欄講求對人生、對人性、對社會、對專業等,有廣博知識或深入認知,有深刻思考或切膚感受,專欄作者每天的生活就是寫作一部分,只欠下筆而已。正如一個廚師,做一道美味菜餚基本也只花幾分鐘,關鍵是其日子有功的廚藝及手到拿來的材料,並不是做一道菜所花的時間越多,就越好味。

  可以說,“倚馬可待”是某些人的自誇之詞,或者是高人的自謙而已,目的都是讓人忽略自己的苦心經營,因為有時勤勞是不被欣賞的,只有才思敏捷轉數夠快才有人追捧。

  寫散文需要以真才實學及豐富閱歷為基礎,文如其人,寫出來的東西阿茂整餅,瞞不過讀者法眼。以前我怕寫散文,也自然不敢妄想經營專欄,只因容易露底,未曾經歷世態炎涼、未曾苦心孤詣鑽研學術、未曾掙扎於大悲憫大愁苦,寫出來的散文、雜文、小品文自然難以打動人。

  就算到現在,我離那些境界還差得很遠,只是想到人生苦短,小孩子總要牙牙學語才能學曉講話,要是我還是徘徊不前,恐怕一生難有長進。得到前輩高人賞識,近年我也戰戰兢兢誠惶誠恐地披甲上陣,在不同報章負責起四個專欄來。

  對於寫專欄,比起寫作和構思過程,我認為選取主題才是最難攻陷的難關,事實上選題也不是最難,最難是下決心將想到的題目寫出來。雖然人生閱歷增多了,但仍覺不學無術,思慮不夠深入,想好的題目能否言之有物?會否被認為騙稿費?讀者會否覺得我“狗翕當秘笈”?都是我最憂慮的地方。

  想好題目後,當然就是構思和打腹稿,這個過程視乎決定題目的時間早與遲,越是決定得早,題目就越是縈繞於心,思考也就更加縝密,也能夠寫得生動,創造出金句。專欄這種樣式只容許寥寥幾百字,要把話說到點子上,或單刀直入,或開門見山,最忌口水多過茶,專欄一旦沒有金句,尤如手錶沒有指針,不能說功德圓滿。這裡的金句當然不是指“某大炮”那一類,而是指精煉、富有作者特色及說到點子上的句子,而這些句子,有時一早想好了,更多時卻其實在寫作過程中才靈機一觸救作者一命。至於寫作過程,實是經營一篇專欄最愉悅的部分,苦思冥想都找不到的點子忽然彈出來,有種豁然開朗的感受,下筆如有神,那份滿足感不是稿費可以衡量!──除非有十倍以上稿費。

  多年前看過本澳一位文學界前輩的專欄結集,裡面有篇文章說到其寫完一篇專欄後來不及複看和謄寫,就向報社發出,因此曾發現刊出的文章有些許筆誤。前輩的文章都很精彩,真想不到原來是下筆成文,有此能力實令後輩好生羡慕!由於鄙人根基差,寫出來的草稿見不得人,連我的狗看到也會笑,必須經過多次修改才滿意,除非那句句子像寫小說時用到的:“啊!”或“你竟然……”或“糟糕!”之類的直接引用,否則我基本上未試過一段文字不經歷反覆修改,加上我有點兒強逼症及拖延症,在雙重逼害的情況下,時間越多越糟糕,只要未曾發出的作品,我必然覆閱一次又一次,而可能每次只刪一“的”字或加一“了”字罷了。

  我正職工作繁忙,回家再寫專欄,時間已所剩無幾,現在我也漸漸非“倚馬可待”不可了,一旦久久未找到題目下筆,這個“倚馬可待”的壓力就加倍巨大。早年做日報記者,早已鍛煉出快速成文的功架,當然不少新聞都有現成文字或語音材料,但整理組織找重點也是技能之一,況且不甘於只停留基本面,專訪特稿也寫過不少,算是為今天“倚馬可待”式寫專欄鋪了路。

  當然,我這個“倚馬可待”並非指自己能與高人或強人比擬,只是自己實在為勢所逼,不得已而為之。話說回來,正所謂忙中有錯,“倚馬可待”雖然建基於作者平時的用功和個人生命的總體質素,但文字永遠都有修改增刪的空間,在短時間完成並發出的文章,思想性也許能保持,在語言技巧上卻會出現偏差,文學性必然打個折扣。


(原載於四月份第四十六期《澳門筆匯》)

Tuesday, April 23, 2013

(一一九)《鐵馬尋橋》雜感



  我很少有機會一套電視劇看兩次,由李添勝監製,元秋、鄭嘉穎及馬國明等主演的《鐵馬尋橋》是個例外,在其首播時已看了大部分,到深宵重播,又看一次。看深宵重播節目是我這三四年來的習慣,正好是我放狗回家替狗清潔及將睡未睡的間隙,正事做不了,唯有看電視。

  《鐵馬尋橋》大部分情節離不開港劇的窠臼,也經不起推敲,狗血情節更是少不了,然而此劇卻有不少值得一讚的品質,例如影響故事發展的重要人物不是一下子出場,大奸大惡的譚忠(李天翔飾)與後來對情節舉足輕重的梁湛(蔣志光飾)及周芳芳(湯盈盈飾)夫婦就未曾在同一時空下出現過,有別於其他非單元港劇的編排,令故事的時間感更為飽滿。情節的編排雖也犯駁,但將一條伏線隱藏至劇終,將懸念延伸至最後,未至於出人意表,卻也讓人擁有追看的熱情。

  顧家的設置是典型的港劇設計,以一切處境式電視劇為藍本,大家庭,堅強不拔的母親,打秋風的長輩,感情很好卻經常吵架的兄弟姊妹,沒有血緣的妹妹,重聚的親人,失踪的父親等等,幾乎是港劇萬變不離其宗的劇情編排,只是這種觀眾已經熟悉並心裡有數、不用經大腦刻意去揣摸、能夠容易撩撥情感的劇情,很受工作辛勞的工人階級所喜愛,不一定要每集都緊盯着電視機,錯過一兩隻,在大結局時你依然會為善人的沉冤得雪而流淚。

  此劇最令我欣賞的,是其對壞人的描寫,橫跨兩代的恩怨由顧堅誠(鄭嘉穎飾)的善心與榮德(林嘉華飾)的惡念交織而成,編劇和監製並沒吝惜對榮德經歷和性格的描寫,他是一個心高氣傲而又生不逢時的人,一心想上位,贏取武狀元打算以拳頭光宗耀祖,然而時代的巨輪無情地將他輾過。當他被歐陽彪(鍾景輝飾)收留後,也曾打算踏實地過活,奈何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人刺激其脆弱的自尊,繼而走上不歸路。其後他作惡多端,令人恨之入骨,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死不悔改。

  可惜的是,如果監製和編劇可以將榮德處理得更立體一點,多點描寫他的心理變化和內心矛盾,相信這個角色不難成為香港電視劇的典型形象。《鐵馬尋橋》從榮德由衰轉盛,又由盛轉衰的過程都描寫得比較出色,改名為《榮德傳》也不為過。更可惜的是,劇集結尾不少角色性情大變,落雨收柴,突顯了無線電視改不了求其作風。雖然被網民耿笑為膠劇,但我仍是感謝此劇帶給我不錯的消遣。
 

  (原載於2013年4月23日)

(三十三)Poor Guy! Poor Guy!

eastweek.my-magazine.me


  近日,在社交網站及短片網站上流傳一段視頻,資料說的是在其他國家裡,有個八歲的土耳其小童因不小心碰到該國一個老婆婆,而遭到一班該國的大人報復,在長達兩分多鐘的影片中,這可憐的小孩被十幾個大人圍觀着,當中有幾個大人不理他淒厲的哭喊,不停用腳踹他、踢他,有一個更將小孩的手攤在地上,用力地踩。

  小孩語言不通,呼救無門,他那抱膝惶恐的舉動、不斷揮手表達抗拒和求饒的動作,令我想到雞籠裡待宰的雞,也令我想起那些邪惡的虐待動物視頻中遭難的生靈。沒有人伸出援手,只有笑聲,間或傳來 “打死他”等依稀可辨的方言,只是片末虐待夠了,才聽得一個老婆婆說:“他哭得也可憐。”

  片段應該在年前就出現,似乎是舊聞,只是最近又廣泛傳播起來,自然一時三刻就被其他國家有關方面河蟹掉了,但流傳下來的一些討論,依然可在網上找到,有人說這是其他國家人民誤認土耳其小孩為某一少數民族的小偷,才有如此舉措云云,潛台詞似乎說明了針對該少數民族,大多數人作出如此行為已司空見慣。然而認真一點判斷,該少數民族一般十分團結,讓一個小孩落單根本無法可想。也有人說小孩是別的少數民族,但到底是甚麼人,根本就不重要,沒有一個種族、國家和地區的小孩值得遭受兇暴!

  也許我們對某一群體的人有壞印象或警戒心理,縱然有千般不是、萬樣矛盾,大人們都不應該對一個缺乏自我意識和保護能力的小孩施以如此嚴酷的虐待;我們無權對他人動用私刑,更可況對方只是一個小孩?那些洋洋自得的大人們,將恐懼和仇恨的種籽播在一個小孩的心靈裡面,輕則,他一生都活在陰影和恐懼之中,害怕該其他國家的人;重則,他會變得暴戾,甚至有朝一日將同樣的經歷變本加厲地施加在該其他國家的小孩身上。

  仇恨就是由這些無知、愚昧和懦弱的大人所散播,一個傳一個,比起這種禍延深遠的惡念,H7N9又算得上甚麼?只有仆街才會傷害無辜,只有仆街才會透過欺凌弱小來證明自己的偉大,這種行為,與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中炸死八歲小孩的兇徒,在本質上又有甚麼分別?一班大人不敢面對現實,將某種怨氣發洩在一個小孩身上,這樣的小種男人是真男兒嗎?我呸!不要說笑了。

  (原載於2013年4月22日)

Sunday, April 21, 2013

阿金,我會想念你!



  還是十來天前吧,就在你住院前兩三天,你給我發訊息,請我幫忙解決Facebook登記的問題。你打算以「來遲」為名新開帳戶,卻無論如何都完成不了,原來那新註冊帳戶用了本名「金珮珊」登記,想改動時,程式拒絕要求。有見及此,我索性叫你給我另一電郵地址,幫你註冊了「來遲」的帳戶,你再來改密碼。帳戶啟用,你隨即用來宣傳即將舉行,卻最終沒有實現的讀書會。

  這樣說也許很自私,但我真的很慶幸,在那最後一次與你單獨交流中,並沒令你失望,否則我定會遭受遺憾和後悔的煎熬。

  說也奇怪,我一般只稱呼文友用來行走江湖的筆名,除非沒有,否則很少用真名來稱呼。對你卻不同,每次見面都是「金金」、「阿金」衝口而出,幾乎不叫「來遲」,也許比起文友,你更像一個純粹的朋友,那種每個人在某個特定時期,總會遇到的熱心好友。

  阿金,與你認識才三年多,我沒資格為你流太多眼淚,但一想到你入院前還是活生生的一個人,一想到你在社交網上生龍活虎的留言,一想到你那些毫不吝嗇的笑聲和笑容,淚水就在我眼眶內打滾,忍也忍不住。

  也是由於與你認識時間不長,記憶還很簇新,一些我們相處的片斷在你入院那幾天不住在我眼前浮現,尤其是在福建旅途上大伙兒開懷大笑的畫面。很記得在龍岩時,因我們早早回到酒店,晚上又缺消遣,於是大家在酒店房間玩起「猜故事」遊戲來,當時除我倆,還有展鵬、瑪姬、大香和Tracy等人,雖然遊戲簡單,卻要配合創意、想像和推理,期間笑料百出,更創造了只有我們圈子才懂得意思的暗語,友誼就是如此逐步建立起來了。
  
  你也許未必知道自己在朋友心目中的地位,我告訴你,在我越來越怕交友的今天,你不但讓我樂於親近,也絕對是我寫作圈子裡最要好的朋友之一。其實,不單只我,你也是很多人很要好的朋友,大家都被你那待人至誠的態度所感染。能夠與你一見如故,能夠感受你對生活散發的熱度,是我們的幸運。

  阿金,在不同報刊寫過懷念你的文章後,這一刻我心情已輕鬆多了,我已可接受你離開的事實,並且感到生存的動力。我知道你雖然很想念大家,很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喝茶聊天,但你會慢慢等待的,對嗎?我知道你會繼續關注澳門文學發展,你放心,我們會努力寫下去,你悶的時候便可找我們作品來看看,說不定我還會再寫你啊!如果你不介意,也可在我才思枯竭時,給我一點靈感!

  阿金,我也會想念你的,我會想念我們之間短暫但永恆的友誼,會想念你向朋友表露心跡的坦承,會想念你笑臉迎人從不黑臉的樣子,會想念你毫無掩飾的笑聲,會想念你的勤奮,會想念你望着庭庭時慈母的眼神,會想念與你同在一個副刊版面的時光,會想念你對小動物的愛心……

  阿金,後會有期!


(原載於2013年4月第四十六期《澳門筆匯》)

  (P.S.阿金!生日快樂啊!)

Tuesday, April 16, 2013

(一一八)雨季之男人月經

傳說中因太俊美而被沙特趕出境的男子


  有人將男人周期性的情緒低落形容為「男人月經」,這種叫法包含了對女性的調侃甚或不尊重,因為女性生理期的磨難不是從小到大「條條揈」的男人可以忍受得到的,然而不用「月經」來比喻,又找不到其他更貼切的形容。正所謂薪水像月經,一個月來一次,一個禮拜就沒有了,研究反映,男人也有周期性情緒低落的問題,我這幾天正經歷這種情緒低落。

  從風光明媚天清氣朗的越南旅遊回來,迎接我的是持續不斷的澳門雨季,陰霾的天氣加上一些事情,這些天我都提不起勁,工作時難以傾注精神全力以赴,也不想寫作、讀書,要不是截稿時間已屆,我也不會對着電腦打下這篇文章。工餘時打算做的事情停滯不前,總之就只是想看足球比賽,可以不用腦,不用接受新鮮事物,不用專心。有些人情緒低落就會茶飯不思,我卻相反,反而更想吃東西,因為脂肪和澱粉質能夠使人愉快,於是這幾天我也在狂吃,幻想一個本來已經很肥的肥佬在狂吃吧,是不是很嘔心?對不起,令你反胃了。

  情緒低落的狀況以前都會發生,然而多數不明顯,或者被自我掩蓋掉了,但這兩三年狀況卻相對顯著,自己能夠清楚感覺到,有時甚至會悲從中來,就像電影《兩生花》的主角突然Feel到世上的另一個我死去了一樣。也許只是天氣使然,工作場所是一列大玻璃窗,外面的環境無時無刻不提醒我心情要保持低落。

  一個作家不能等到靈感來時才寫作,正如一個妓女不能等到性欲來時才接客一樣,一個員工也不能等到精力充沛時工作,這就是打工仔的宿命,也許能力上你能夠賴着一個禮拜不做事,然後下個禮拜回復狀態時發力狂奔,可以彌補過去一個禮拜浪費掉的時間之餘,還能超額完成更多事情,奈何這種事過於自由心證,在結構精密的社會裡是不容許的,你只能拖着有如病軀一般的身體,吃力地應負上班的一切。只希望陰雨快過,這一周也快完結,到這篇專欄出街之時,我已經可以返回狀態上。

  近日在網上看到不少圖片,關於日本和內地很多地方都在落櫻花,想起當年在蘇州時,雨季來臨,伴隨雨珠下降的還有一朵朵美麗的桐花。鳳凰木剛烈,落花也不覺嫵媚,澳門的雨季多了一些陰鬱,少了一份綺麗。 


  (原載於2013年4月16日)

Monday, April 15, 2013

(三十二)拜拜珍珠樂園

http://dp.pconline.com.cn/photo/list_875764.html


  童心未泯,我三十幾歲人玩起遊戲來還是毫不手軟,名符其實是個Kidult,只是時光有限,工作和學習緊要,玩樂時間只得壓縮。玩樂場所關乎美好回憶,例如珠海珍珠樂園就曾經記錄過我少年的歡聲笑語,然而歲月催人,時光無情地將它甩在身後了,現在它已再難給兒童歡樂,只適合用來拍鬼片。

  孩提時,友儕間一直流傳着一處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玩樂勝地,根據描述,勝地位於珠海,有個閃亮的名字叫“珠珍樂園”,擁有摩天輪、過山車、碰碰車及鬼屋等少年兒童一聽就會樂翻天的玩意,朋友同學有不少都去過了,然而我直到上初中,才有機會與同學到那裡一試夢寐以求的機動遊戲。

  記得第一次去那裡正值新春期間,到處人頭湧湧,大排長龍,盛況直逼幾年前的上海世博。我興奮快樂,遍玩每個遊戲,其中最刺激的高速滑行車更是玩了一次又一次,還要坐在首當其衝向下俯墜三十米的車頭位置,又或是會被離心力拋起的車尾,忘情地叫,好不快活。

  珠海總有一種大能,令不少美好的事物最後都變得半死不活。珍珠樂園也不例外,一九八五年開業至今近三十年,基本上除門面裝修過外,場內的遊戲設施幾乎保留“原生態”,堪比世界文化遺產,任何時候都一模一樣。

  懷着對少小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前年七月帶同妻子重遊舊地,我感到像拍穿越劇一樣,二零一一年的珍珠樂園與二零零一年乃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時候幾乎並無二致,不同的只是遊人疏落,加上大部分遊戲都停運罷了。鬼屋布置沒變化,我閉上眼都記得怎樣走;西部列車播放車長聲帶,與十多年前一無一樣。僅餘兩個大型機動遊戲我玩了一個,被轉得頭暈眼花,嘔吐大作,看來真是老了。我後來上網瀏覽得知,那天我痴痴地凝望着想再次乘坐卻不再開放的摩天輪,已於同年底被拆卸了。

  珍珠樂園不但是珠海當地人的集體回憶,更是不少澳門草根兒童的集體回憶,如果沒有這麼一個處所,我們的童年是多麼的單調乏味啊!我們甚至都無緣接觸機動遊戲!可是珍珠樂園真的大勢已去了,現在只能盼望橫琴的主題樂園項目能夠成事,讓澳門人的童年增添快樂元素!
 

   (原載於2013年4月15日)

Tuesday, April 09, 2013

(一一七)真的膠理與膠的真理

圖片來源:香港網絡大典


  工作關係,有時不免要聽聽澳門電台的早晨Phone in節目。對於不少人發揮公民熱忱反映問題,提出建議,針砭時弊,我實在好生感慨佩服,但也有些時候,卻又被不少「膠論」弄得啼笑皆非,耿耿於懷。好似曾有一位年輕聽眾,打上電台批評政府官員何德何能獲取高薪。他說,作為博彩前線的人員,他們是為澳門政府賺最多錢的人,沒有他們,就沒有人去贏賭客錢(好像還有一個具體的數字),澳門就沒有稅收,沒有稅收官員就沒有收入,因此官員工資不應該比他們為高!(大意)

  我舉這個例子絕對無意冒犯博彩行業朋友,我也有家人及朋友從事博彩業,只是他們也當然會知道社會的組成和收入的高低不是這樣子來判定的,他們也不會說,沒有政府開放賭權,澳門就沒有博彩業之說;沒有博企投資,就沒有人有機會從事博彩行業;沒有旅客來澳門,博彩從業員也沒有辦法替政府賺錢……諸如此類的說法,看似合情合理,實際上十分幼稚。要清楚的一點是,博彩前線工作人員不需要高超的技術水平和學歷就可以勝任,包括官員在內的大部分人,只要經過短時間培訓就可上崗,至於官員幾乎都有專業學歷或專業資格,也有行政方面的經驗,他們所做的工作,卻並非人人可以為之。

  要批評官員高薪厚職、要批評某些官員不作為,有很多比喻和理據可以用、可以說,但硬要將自己一項勞動性的工作當成為政府庫房增添收入的決定性因素,要不是無知,就是沒話找話說。如果這個邏輯成立,那麼,的士和巴士司機工資應該比荷官更高,因為沒有他們的話賭客就來不了賭場;出入境的警員報酬要再豐厚,因他們負責放旅客進來;飛機師和船長的收入更應是天文數字,因為沒有他們,鬼才得閒來澳門……如此類推,一個賭客攜鉅款來到澳門,已經歷很多人的幫助了,這麼說來,賭客在賭場在參與概率上必輸的賭博活動,博彩員工的工作只是水到渠成,故此收入應該是最低的。社會上大多是明理的人,自然不會想到這些荒謬可笑的邏輯,但我佩服他夠膽問。

  不過,話說回來,比起那位聽眾令人發噱的歪理,世界卻有更多令人哭笑不得的真理,而我們卻根本不會去問,問了也不會有答案,就算有答案也不會令人滿意。

  我也希望那位聽眾可以問問,為何種菜的農夫連新鞋都穿不上,如果不是他們,我們早就餓死了,他們理應比我們有更多收入;我也希望他問,為何建築工人比地產經紀賺的錢還少,沒有建築工人,我們連棲身天橋底的機會也沒有……

  我們不會去問一個只會唱歌的明星要比掃街保持道路清潔的清道夫受到更多的尊敬愛慕,不會去問一個足球明星為何入一球波的獎金足夠一個窮國人民吃三世,不會去問為何我們捱一世都買不起一個六七百呎的新房,而這些都是真理……

  (原載於2013年4月9日)
(廣告支持)--> (請查看詳情)

Monday, April 08, 2013

(三十一) 一滴精液三滴血



  電影《大鈍裁者》(The Dictator)講述華狄耶共和國獨裁者Aladeen落難美國的故事,反思政治、社會和傳媒,不是一般鬧劇,值得一看。故事有一段無關宏旨的內容,說到Aladeen性衝動想找收留他的女子解決生理需要,女子卻隔門教他如何自慰(負面的叫法是“自瀆”)來處理性慾。由於Aladeen小時候就繼承統治,美女源源不斷,根本不知自慰為何物,一試上癮後,像發現甚麼大秘密般告訴朋友,朋友卻說:“我們十二歲就懂得了!”

  “自瀆”、“自慰”和“手淫”等詞彙,現在說起來我還會不好意思,說“打飛機”或“找伍姑娘”反而可以解困,因已將焦點轉移到諧謔粗鄙。現在內地北方大行其道的叫法是“擼管子”,形象化到不行了,其實說的都是那個操作方法相對單一的行為。

  縱然男性“自慰”是我們十分熟悉的事物,華人社會在大庭廣眾下最好還是少說為妙,尤其是公眾人物,對這種促進新陳代謝的行為更是避而不談,除非講者是位醫生,如吳敏倫博士。

  畢竟凡事都有異數,香港奀星高皓正作為虔誠基督徒,早前毫不忌諱,在Facebook上傳了一段名為《脫離“自瀆”小貼士》的潮文,舉出八種避免自瀆的方法,包括 “禁食的操練”、“不讓自己‘享受’自瀆”及“奉耶穌之名”等,剖白自己曾經“中曬毒”,如何喊着耶穌之名來驅趕淫念的經歷,當中不乏精彩描寫:“所以我會想像,每當我在看色情影像,一邊在自瀆的時候,魔鬼便在我身旁吃我的罪,這是多麼可怕啊,我一想起都沒有胃口再自瀆了。”高皓正將自瀆打落十八層地獄,引來數百個留言聲討及傳媒報導,聲名“大噪”,是對性和耶穌的一次成功消費。

  我不是醫生,不敢對自慰的功過妄下斷言,但看過一些報導,都指出自慰有助減壓、降低性犯罪機率,而且有助增強記憶力,甚至聽說過日本青年男性在約會之前先會自慰一番,以舒緩緊張情緒,深圳早前更以“防愛滋”和“莫違法”為由,啟動了“中國首屆自慰大賽”,看來也不算甚麼負面的事。當然,專家都建議“打飛機”要適度,不要過量,正所謂“一滴精液三滴血”嘛,身子要緊。(上周寫完“一斤番薯三斤屎”,想到這個題目,因以為文,以起嘩眾取寵之效。)

  (原載於2013年4月8日)

Tuesday, April 02, 2013

(一一六)樹木生命鬥士



  春天是花開的日子,澳門街道上常見的木棉花、夾竹桃都爭相綻放,生意盎然,令人舒暢,加之陽光普照,更感恩生命帶來的禮贊。正當不少樹木都欣欣向榮之時,卻有一些樹木被無理截肢,又有一些樹木因城市發展關係,被推土機一撞,無疾而終。

  去年九號風球韋森特侵襲,對市面造成一點破壞,街道和公園一些樹木被吹倒,白鴿巢公園內的一棵老榕,抵受不住強風,頽然倒下,有關部門認為沒得救,決定將樹移走,原地改做其他用途,於是存在了幾十年的風景一下子改變了。雖是天災,但總令人喟然而嘆: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在黑沙環公園(不是祐漢公園),靠近前往海濱公園的天橋下有一個小園林,本來種值了幾棵羊蹄甲之類的樹木,三四棵密集成蔭,但去年颱風一吹,有大槪三棵倒下去了,其中一棵倒得不算嚴重,只是有點歪斜,還可支撐樹幹,算是保了老命;另兩棵卻沒如此好彩,樹幹倒在地上,且最終難逃一劫,幾天後有關部門將倒在地上的樹幹割走,只餘根部埋在泥土,可能挖掘根部會牽連草皮和其他植物,難度較大,因而暫緩處理。

  本也沒甚特別,只是後來那兩個倖存的根部竟然慢慢各自長出了兩三條小枝條,一直往上生,幼幼的樹枝弱不禁風,但還是長了綠葉來吸收陽光。我認為這只是垂死爭扎,新枝新葉最後還是會和樹根一起枯亡的,然而想不到的是,那些樹枝卻一直向上生長,越長越高、越長越粗,有一個尋常女子一般高,片片新葉比原樹的葉還要大片,樣子怪像巨型枸杞菜一樣,如此便可吸收更多陽光。我已非首次被植物的生命力所感動,但羊蹄甲如此富有魄力卻仍令我驚喜,樹木從不放棄任何生存機會。可惜的是,生命遭逢了重創,已不可能回到以往健康的狀況了,長出的新葉雖大,樹枝卻是樹枝,永遠代替不了樹幹,輕輕被風一吹,就左搖右擺,根本經不起再多的風雨。

  權責分明的政府部門人員在對待權責不清的工作時也許還有些猶豫,但對待明確是自己管理範圍內的工作,卻盡心盡責,園丁很有愛,為這兩棵樹(雖然只剩樹根,但姑且仍叫作樹)長出的新枝條用竹子固定好,為免樹枝一直卻上生長而最終屈折於自己的重量,他們還進行了一些必要的修剪,讓這兩棵樹保留一線生機。

  周圍的花都開了,然而這兩棵樹看來卻沒能力再開花了。我不禁又感到悲哀,如果生命已沒可能再璀璨,再不可能回到健康的狀態,是否需要讓生命繼續呢?也許,到那個時候,能夠生存,能夠感受陽光的氣息,就是璀璨了。

  後記:可惜得很,不知搞甚麼鬼,最近那個小園林的植物竟被大量宰割,連健康的夾竹桃都不能幸免,真是令人摸不着頭腦,猶幸那兩棵重生的樹仍然保留着,也許太弱小,進不了屠夫的法眼。
 

 (原載於2013年4月2日)

Monday, April 01, 2013

(三十) 一斤蕃薯三斤屎

www.339.com.tw

  小時愛吃蕃薯,尤其愛吃煨蕃薯。煨蕃薯熱氣,父母不弄給我們吃,卻因電視上常有吃煨蕃薯情節,令我對此種食物朝思慕想。

  我與煨蕃薯之間有段奇緣。話說八十年代的馬場木屋區,是個不停被城市蠶食的村落,有塊位於城市與村落間的菜地荒棄了,等候打樁機到來。我沒印象那荒地原先種甚麼,有天放學經過,見到泥土長出一些嫰芽,幾天後嫰芽越來越多,周末一班孩子去那裡玩,我留心觀察,發現一株嫰芽下有東西突出來,一掘,竟是蕃薯,原來那裡栽種的是蕃薯,農夫將葉和藤收割後,留下根部不理。

  和朋友接連掘了幾個蕃薯出來,我腦海出現那夢寐以求的情境,就提議要煨來吃,大伙沒反對,我們便找來從木屋拆下的木材、農夫的籬笆和枯樹枝等生起火來,將幾個碩大的蕃薯投放火中。看那烈火翩翩起舞,蕃薯在火堆中默默忍受火燒,令我們肅然起敬。火滅了,煨熟的蕃薯像黑炭般,取出來,將那近兩厘米的皮揭開,一陣蒸騰熱氣湧出,金黃蕃薯肉伴隨香氣瞬間綁架味覺神經。我們找個陰涼處慢慢品嚐,好吃得令人魂牽夢萦!

  一發不可收拾,我們守株待兔,只等荒地出現嫰芽就去掘蕃薯,有時等不到,就在地上作地氈式搜尋,後來都讓我們掘光了,我們就到仍有人耕種的農田去偷,畢竟冒很大風險,不適合小孩,打探得知蕃薯在街市一個幾毫就可買到一個,於是我們換了更簡單的形式:向父母討錢買去。

  可是,蕃薯有了,能找到的木材卻買少見少,有次我甚至找來有人用過的草蓆來燒,母親撞破,曉以大義,說出草蓆生前可能發生過的種種情況;加之有次自豪地吃着煨蕃薯時,被人取笑:“食炭食得咁開心?”使我對蕃薯的態度慢慢改觀,後來動人的馬鈴薯奪去我芳心後,蕃薯已不再是我命定的食物了。

  以前人家一說蕃薯,就想到放屁和“一斤蕃薯三斤屎”,令我在愛慕之中,又隱隱然有種排斥,現在經過大量研究證明,蕃薯含有大量膳食纖維和不同的維生素,常吃能預防多種疾病,是理想的健康食品,“一斤蕃薯三斤屎”正好說明了蕃薯清除宿便的功效。雖然蕃薯有諸般好,但現在我一年吃不到幾次了,對蕃薯的喜好留給童年,我現在摯愛的是馬鈴薯。

  (原載於2013年4月1日)
(廣告支持)--> (請查看詳情)

Sunday, March 31, 2013

(六十五) 創作不足窒礙動漫事業發展



  經過兩三年前風風火火的一輪輿論關注後,關於發展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的討論,最近似又降溫不少。無他,當人們對一件事物傾注大量關注後仍取不到進展,熱情自然會冷卻下來。社會的善忘使得大家憶起文化創意產業的論爭時,像是遠古的故事了。

  當然,澳門的動漫社團並沒停下腳步,一直在一步一腳印地向前邁進。由於漫畫並不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澳門又沒有獨特優勢,加之動漫面向的群體──少年兒童,又可透過大量唾手可得的替代品來無視動漫的存在,要在澳門將動漫發展成單獨產業,可能性不大,但不是說澳門就不應該發展這方面的事業,因為文化的表現手段是多樣性的,澳門的文化應該透過文學、音樂、電影及動漫表現出來。

  只是大部分人像我一樣,對於動漫發展,說的多,做的少──但這不能怪我,我是搞文學創作的,我的職責是創作文學作品,動漫評論是我的副業(確切點說只是一點感想),我的定位很清晰,就是只講不做。然而,如果一個人是創作動漫的,自稱為漫畫家或漫畫從業員,若只是光說不練就大有問題了。澳門有多少漫畫家一年沒畫過一個上百頁的完整故事?有多少抱怨澳門沒人支持漫畫的漫畫創作者畫過一個起承轉合畫功分鏡兼顧甚至有兩頁彩稿的短篇?也許我有點武斷,但我相信並不太多──至少,出版的不多,或者說,出版了,透過傳統媒體或新興媒體讓人知道的不多。

  也許有人說,這是一個有雞先還是有蛋先的問題。如果政府肯給錢支持動漫界,澳門的動漫人就會發揮所長,畫出好作品來!很抱歉,世事並沒我們想像般美好,正如我們做打工仔,從來都是付出了一個月的辛勤勞動,才可獲得老闆倨傲的報酬,經濟不景時,老闆有否能力出糧都成問題;也像我寫這篇稿,寫完,編輯認為沒問題,發表了出來才可有稿費。遊戲規則本來就偏向於有資源的一方,全世界都是這樣。沒有作品,又叫人如何支持?

  我們也可以幻想,突然有家內地出版社獲得仁慈的澳門基金會贊助,要出版三十卷本、每本四百頁的澳門漫畫家作品集,哪怕對質素沒有要求,我們的漫畫家們,又是否有足夠數量的作品呢?像埋怨樓價高,卻連三萬元儲蓄都沒有的人一樣,阻礙澳門動漫發展的一大因素,是創作根本並不活躍。

  事實上,澳門人本身對本土的文化創作抱持着一種相對鄙視的態度,漫畫作品還好,因為觀者可以不用費神,粗略看過覺得漂亮還是會給予中肯的評價,例如“這些畫幾靚!”“畫功幾好!”等等,雖然說不到點子上,但對比於文學創作,更多人連看都不願看,就說:“澳門啲嘢唔掂!”,動漫界還是幸福得多。

  怎麼說都好,以漫畫家或作者自居的人,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停止創作或不去創作,就算面對失敗和負評,我們都要勇於推出自己的作品。負評總好過沒有評價,當作品(指正經的故事性作品,而非不倫不類的圖冊之類)推出了沒人看,再去埋怨吧,否則應該埋怨自己,根本就畫不出一本漫畫來。

  鑑於澳門漫畫的發表平台狹窄,建議團體應與澳門基金會合作,仿傚澳門文學獎,舉行兩年一度的漫畫創作獎,以此提升漫畫創作水平和推動產量,也許有人又要擔憂只會引來一些討好評判的作品,但這總好過將幾倍資源都白白給予只講不做者身上。

   (原載於3月澳門日報動漫玩家)

Tuesday, March 26, 2013

(一一五)玩物喪志記事簿(下)



  幾年前,雖然facebook在歐美已逐漸大行其道,但可在港澳台成為風氣,遊戲程式卻是居功不少。我在朋友中算是其中一個最早加入facebook的人,2007年9月就開始了,但真正成為這個社交網站常客,就是被一個香港土炮的遊戲程式「古惑仔」(可能因侵權,後來改名為「義氣仔女」)所吸引。這是一個很悶的遊戲,幾乎只有文字描述,卻吸引了我一段日子。

  初時為facebook吸引最多客的遊戲程式當數「開心農場」了,無論是台灣版還是原版,都令人着魔,我自然是其中之一。之後智能手機普及,那些免費遊戲多不勝數任君下載,我不該又下載了令我不能自拔的「鬥地主」遊戲;買了平版電腦後,又下載了一個賽車遊戲,由於是按分數評級,我又萌生了每一關不到頂級非好漢的心態!為玩這些玩兒,我耗虛了不少寶貴光陰!

  原本,我只是為了在做一件工作前或間隙消磨一下時間,又或平整一下心情,只因這些遊戲容易接觸,又不用像online game一樣花時間摸熟,然而,強逼症、拖延症及我性格中易沉迷的特質諸多症狀加在一起,配合我以前不定時的工作,使得我不少工餘時間都花在玩遊戲上!

  真是浪費讀書和寫作時間,十足十玩物喪志!一來,我因浪費時間而覺得對不住自己,二來,又因覺得對不住自己而無心情做正經事,例如看書、寫作、做運動等,於是就放縱自己,再度玩遊戲浪費時間!畢竟,我是一個成年人,最後還是控制自己了,我採取的辦法,是將一切令我沉迷的遊戲封鎖或刪除,實行「冇眼睇乾淨盲」,結果算是奏效,那些遊戲哪怕已玩到很高級,我都毫無留戀!

  唉,人是惰性的、貪玩的,在生存沒受到威脅,在不想動腦的時候,都寧願玩一些不用經大腦的遊戲,而不是多看幾本書,多吸收些資訊,現在想想,花在遊戲上的時間真是觸目驚心,好比吸食白粉不能自已。我雖然還有一些遊戲在手機和平版電腦上,但絕不是那些可以引發我強逼症的遊戲,很多遊戲我是下也不敢下了,也不想多了解。人的光陰有限,玩遊戲真要適可而止,玩遊戲玩到曉飛,最後也只是過眼雲煙而已。

  (天啊,寫完這篇東西,竟有點衝動想玩Candy Crush,忍住啊!)

  (原載於2013年3月26日)

Monday, March 25, 2013

(二十九)70後觀眾說《仁心解碼》



  在網上看到一幅有趣的圖表,列舉了70後、80後及90後的一些不同,例如“工作態度”一項,70後是“熱愛工作”、80後是“拒絕OT”,90後則是“拒絕工作”;又如在“壓力”一項,則分別是“主要來自供樓”、“主要來自冇樓”及“主要來自討論區的樓主”,可謂形容得好貼切。

  在“看電視的態度”一項,70後是“愛看TVB”,80後是“愛用手機看TVB”及90後是“愛罵TVB”,更是說到點子上,但基本上這不關TVB的事,而是不同世代看待事物的態度有別而已,在我看來,90後是一種很恐怖的生物,他們智商很高,同時也極具侵略性,文鬥武鬥皆不適宜,最好敬而遠之。

  說回“看電視的態度”,大部分自命不凡或認為自己智力沒問題又或不願被歸為“婦孺”一類的人物,都會說自己不喜歡看,我等所謂文化人更視之為精神毒草。只因我是由TVB劇集奶大的,智商也不高,倒不介意觀看,遺憾近年諸事忙碌,經常要等到子夜時分,才得閒看(或聽)重播劇集,作為一整天辛勤勞動和睡眠之間的調劑。

  最近剛結束重播的《仁心解碼》給我帶來了一些感動,之所以這麼說,主要是因為此劇與TVB大多數劇集有些許不同之處,最突出一點是處理愛情元素方面,有看過TVB劇的人都知道,該台劇集第一主角的男女關係,幾乎都是三角戀、四角戀或好多角戀,就是韋家輝(?)說的“互(界刂)”,令人懷疑編劇都是中學生,仍停留在“玩玩吓”階段,未曾經歷深摯的情感。雖然此劇主角高立仁(方中信飾)有位離婚太太,但只屬人物背景未有出現過,整齣劇都是與徐子珊飾的女主角做對手戲,沒有大搞男女關係,算是從一而終。

  單憑這點,已足以令我收貨。其實人類對電視劇的要求好卑微,娛樂性要豐富,加點創意,少點求其,能撩撥觀眾情感就可以了。電視劇就像我家的狗,要求牠們與我談論社會大事不是強狗所難嗎?

  最後再說說前面提到的那個表格,確實反映了三個世代看事物的差異,表格共十項,最後一項是“兒童節目”,70後為“主持人是譚玉瑛”、80後為“主持人是譚玉瑛”及90後為“主持人是譚玉瑛”,看來我同90後還是應該有偈傾!
 

  (原載於2013年3月25日)

Tuesday, March 19, 2013

(一一四)玩物喪志記事簿(上)


  每日打開facebook,一定見到不少友人發來遊戲Candy Crush的邀請,希望讓我一起沉迷之餘,他們也好收取禮品。我是很貪玩的,除了因身材和經濟條件而對衣飾潮流無可奈何之外,我也對新鮮事物頗感興趣,然而,到寫文章這一刻,我依然堅持不接受邀請,不去玩那個人們會在走路吃飯上班時都心動想玩的遊戲。為甚麼呢?因為我是一個容易沉迷,而且患有強逼症的人,一玩就不得了了。

  我對那些看似花很少時間,又不用動腦子或者不用深層次動腦子的遊戲特別着迷。中學時,有段時間不停玩《吞食天地II赤壁之戰》,明明是一個不用花技巧的遊戲,我卻玩完一次又一次,每日不玩過不心息。由於遊戲限時通關,我的強逼症未有顯現,玩完後倒可安心看看小說。

  上大學時遇上電腦遊戲《帝國時代II》驚為天人,着迷過一段日子,後因學業為重和求學時沒個人電腦而逃過沉迷之劫。可是,當我出來工作後,有了自己的電腦,加上弟弟不知何時買了這遊戲回來,我就一發不可收拾了,最初是在看電視時「善用」時間,一邊看電視一邊玩這遊戲,後來越玩越上癮,每當悶悶不樂、沒心情、有空閒時間、無所是事時就會玩,原本打算玩一玩就算,卻是玩完一局又一局,要知道一局快則半小時,慢則個幾鐘,玩到後來,竟然試過在遊戲裡建造牆壁圍住最後一個敵人免被誤殺導致遊戲結束,然後強逼自己將版圖上的所有資源都收集清光,玩無可玩為止。

  後來總算放棄了這個舊遊戲,不久之後遇上PSP的Winning Eleven,當中有個生涯模式,可以培養一個球員,由初出茅廬一直到退休,不幸地我的強逼症又發作了,我那個叫Pierre甚麼的球員,由十六歲打到四十六歲退休,足足打了三十年。要知道,遊戲裡一場球賽最少花十分鐘,聯賽加盃賽一年當六十場,就是六百分鐘,三十年就是萬八分鐘,我為這個遊戲竟然花費了三百小時,還不算當中的過場時間!別人玩是「玩夠皮」,我是「玩到收皮」!

  Wii的New Super Mario Bros.也謀殺了我不少光陰,朋友是爆機就算,我卻玩到將每一關隱藏的星星收集,可以進入爆機後的隱藏世界,打終極大佬,殺光殺淨為止,如果不是這樣,我就好像心願未了!

  (原載於2013年3月19日)

Monday, March 18, 2013

(二十八)翻生柯德莉夏萍


  早前在社交網站看到有人轉發一段由柯德莉夏萍(Audrey Hepburn,又譯奧黛麗赫本)主演的朱古力廣告,女主人翁乘搭的巴士發生意外停滯不前,正無所是事,打算享用手袋中的朱古力時,窗邊一位美男駕着開篷跑車停下來,兩人四目交投,只見美男做動作邀約她搭順風車;她也沒多想,大大放放走下巴士,搶去巴士司機帽子,扣在美男頭上,惡作劇般把對方當成司機,一邊感受羅馬假日的海風,一邊品嚐美味絲滑的朱古力,Moon River歌聲徐徐響起,一派沁人心脾的美緻感受。

  廣告中夏萍風姿綽約,舉手投足顯出高貴恬雅而又不失可愛自然的氣度,實在就是美的化身,是人形化的美,真為自己不能與這位女士生存於同一時代同一天空下而大感惋惜。

  由於畫面古舊,加上所賣的Galaxy品牌在澳門並不知名,我本以為只是一段經數碼修復後的舊廣告被人傳上網觀賞而已,後來轉貼愈來愈多,介紹也愈見詳盡,才知那是廣告公司找來電腦特效專家製作出來的新電視廣告,柯德莉夏萍竟是完完全全由電腦成像(CGI)技術創造出來的虛擬影像!

  如今利用電腦特效的影視作品已多不勝數了,荷里活大製作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片段要由視覺效果團隊專門進行後期製作,就像李安奪得最佳導演的《少年Pi之奇幻漂流》,老虎Parker大部分都由電腦特技製做出來。在2006年電影《超人:強戰回歸》中,更使用已作古的馬龍白蘭度的舊影片混合CGI技術,令他復生扮演超人父親。至於似柯德莉夏萍這隻廣告般完全憑空復活一個人創造新的故事,更是大進一步,令人驚艷。

  科技發展至今,人類的生存已慢慢由實體世界延伸至虛擬世界了,大家可能也感覺到,如今只要擁有Facebook帳戶,我們都像擁有了第二個生命似的,縱然現實中某位朋友已故去了,但在臉書上卻依然像活着一樣,正如有人說,在臉書的世界裡沒有生與死,只是有人玩潛水而已。

  不久將來,隨着技術普及,我們普通人也許都可以花費得起那個將夏萍復活的CGI技術了,我們可以在虛擬世界裡,將自己已故至親至愛的影像,融入我們希望他們在場的生活場景中,讓虛擬世界為我們的心靈帶來一點慰安或者救贖。──當然,這要視乎我們對死亡的豁達程度了。

  廣告短片網址:http://youtu.be/SFw8NjZF-Qk

  (原載於2013年3月18日)


Tuesday, March 12, 2013

(一一三)保亞斯三十幾



  早前一場歐羅巴聯賽(歐聯)三十二強次回合賽事,熱刺客場挑戰里昂,因首回合熱刺主場贏2:1,此戰只要和局,就可殺入十六強,然而比賽一開始熱刺就處於捱打局面,第17分鐘被對手攻入一球後,一直沒機會扳平,如果比分維持不變,里昂將憑作客入球優惠晉級。眼看完場在即,熱刺的迪比利抓緊機會一腳破門,1:1的比分保持至終場哨聲響起,熱刺兩回合贏3:2,順利進入下一圈。

  帶領球隊在歐聯晉級的總教練(領隊),是年僅35歲的葡萄牙人保亞斯(André Villas-Boas),又譯博阿斯或波亞斯。保亞斯今季接掌熱刺帥印,一開始備受壓力,直至熱刺成績開始穩定,並超越阿仙奴和利物浦等Big 4成員打入前四,他才逐漸站穩陣腳,早前更獲選英超2月份最佳教練。

  保亞斯只有短短幾年執教經驗,2011年5月,便以33歲之齡帶領葡國球隊波圖奪得歐聯錦標,亦同時取得葡超冠軍及葡萄牙盃。隨後入主車路士,只因無法得到大牌球員配合,成績欠佳,最終被炒魷,不過,車路士最後取得歷史性的歐冠獎盃,帶了半程的保亞斯怎麼說也應有一點功勞。今季在熱刺,成績越來越好,好大機會超越老東家車路士取得前所未有的英超第三名,甚至挑戰曼城的第二名,至於他擁有不少歐戰經驗,在歐聯賽事上再下一城也未可知。

  另一個著名的葡萄牙年輕教頭摩連奴,奪得歐洲賽事冠軍的時候已四十歲,雖然他的高徒保亞斯目前的成就難與比擬,卻也亦步亦趨。當教練不是球員,做球員可以像朗尼一樣,十六歲就憑天賦而大紅大紫,做教練除了要有足球知識、球場智慧外,還要懂管理,懂得多國語言,要有氣勢,看保亞斯在場球上的風範,雖有點固作老成,卻絕對壓得住場面。教練的生涯比起球員要長得多,費爵爺七十幾歲還在指揮若定,以保亞斯的名氣和勢頭,估計還有幾十年可叱吒風雲。

  不少人──尤其是澳門人,三十幾歲還渾渾噩噩,這當中自然不少得我。三十幾歲,比爾蓋茨已成鉅富,巴金已寫成《家》,鳥山明已創作《龍珠》,周星馳已主演多部經典電影;三十幾歲,現在大家都說是年輕人,還須要吸收更多經驗,不要操之過急,似乎可以容忍三十幾歲還一事無成,但世上不少建功立業的豪傑英雌,三十幾歲就已奠定基業,否則一世難有希望。

  上述包括保亞斯在內,三十幾歲已揚名立萬的人物畢竟萬中無一,但三十幾歲,已經不能恃年輕而任意妄為,不能再不負責任推搪塞責,更不能躲懶,對一切都應如是,尤其是自己的生命。我們不可能每個人都在這個年齡段翻雲覆雨事業有成,但我們應該要看看別人是怎樣活的,鞭策自己,努力上進。


(原載於3月12日)

Monday, March 11, 2013

(二十七)活着

www.backpackers.com.tw


  十多年前,一個炎熱的周五,蘇州,平江路。

  熱風吹送。下午沒課,中午放學後,他騎自行車到了住所附近,在一家水果舖子前停下,買了一個大西瓜,還有一袋荔枝。那年荔枝大豐收,千里迢迢由嶺南運到江南,算上路費,還很便宜,十元一大袋。

  小路旁邊靜止的小河,墨綠的河水,正冒出一些氣泡。太陽沒有商量餘地,烤炙大地。悶熱,他抹了把汗,哼着歌,騎車到報攤前買報紙,又到一個售賣快餐的陋舖前,只見一班民工打着赤膊,有滋有味地大嚼大喝。他要個盒飯,點了幾樣菜。騎車拐進丁香巷,回到寓所。

  幾乎脫光衣服,開着電風扇,加一點辣醬在盒飯裡,狼吞虎嚥地把飯吃完,隨意看陣報紙,又切半個西瓜吃。西瓜皮有美容之效,他就將吃淨的西瓜皮,死勁往面上捽,卻捽不走襖暑煩懣。想起雨季曾有人煮西瓜皮他吃,那味道怕再沒機會品嚐了。剝幾顆荔枝送入口中,吮着一粒核子,走到陽台,霧靄沉沉,天空已被染成一片不安定的顏色。

  煩愁襲向心頭,扭開CD播放機,傳來搖滾樂。他坐回沙發上。望着床上床下堆滿的書,憶起澳門的牛腩麵。可惜蘇州沒有牛腩麵,寓所又沒有空調。不但沒有空調,就連電視機也沒有,空蕩蕩兩室一廳,沙發像隻可憐的駱駝。電風扇傳來的風也是熱的,他就在駱駝上換着不同姿勢,閱讀一本書,像迷途撒哈拉的旅人,以為自己跑了很遠,卻還在原地。

  昏昏然睡下去了。醒過來,下午四五點,原計劃要看完的書只看了幾頁,而CD不知轉了幾百萬遍。這一切更讓他感到煩悶。他又想起那個雨季,那些滋潤而潮濕的雨夜,生命充滿驚奇。可是悶熱的下午只有一個人。熱風吹送。樓下的阿姨逗弄着兩條愛犬,像逗小孩一樣發着怪聲。他觀察了那阿姨很久,老公不常在家,沒有孩子,每次見她都穿着睡衣。

  日子重複又重複,他為專心閱讀寫作,獨自一人搬到外面住,意味着離群索居,忍受孤獨。孤獨令人愁,讀書和寫作效果皆不理想。煩悶,他騎車外出透氣,跑遍蘇州老城的大街小巷。入夜後風還是熱。他跑到了一個很少去的街區,流光掠影,車水馬龍,他停下車子,忽然就流下淚來。

  活着真好。
 

  (原載於2013年3月11日)

Tuesday, March 05, 2013

(一一二)生命無常 愛要及時



  有些事情你不相信會發生,卻發生了;有些事情你不相信會發生在某人身上,卻發生在某人身上了;有些事情你以為自己接受得了,卻原來一時三刻難以承受。俚語講得沒錯,「人真係好化學」,朋友的離開,再一次說明了生命無常,我們唯一可以做的是愛要及時。

  生命本來就是一次奢侈的旅行,我們原本只是一些新陳代謝,我們每活一天,都是恩典,神奇的力量賦予我們七情六欲,對一花一草也有感情,更可況對活生生的人呢?愛過痛過恨過,才知道作為一個人的可貴,才知道我們每一個人擁有的宇宙都無限深廣。

  前幾天上班途中,不經意抬頭望向馬交石炮台馬路靠近濠江中學的一列古榕,樹影婆娑,一片綠意,我忽然雙目潸然,如此美好世界,你教我怎樣捨得離開?而我的朋友為何又要走得那麼匆匆?

  記得《紅樓夢》裡賈寶玉說過,要是他死了,有沒有人為他哭呢?如果知道他那班姐姐妹妹能為他哭,他死也值了。我曾經也以能夠如此死去為一大目標,至少也有些人來我的喪禮上哭一下吧?要不然生存過也太不值得了!然而我現在打消了這種念頭了,我根本就不願死去,不願讓家人和朋友有太多傷悲,我現在知道年輕人的消亡帶給別人是多麼巨大的遺憾和傷感。能夠生存,就生存下去,雖然我的朋友不多,但總有一二個會顧念與我相處的片刻,我更不能棄家人於不顧。

  朋友,你安心上路吧!雖然你的生命短暫,但你帶給我們很多人無窮的力量!你是我們的知心好友,開心果,樂觀的原動力。今天你的遺體將會下葬,然而你在我們心中長存不亡,感恩在人生路途上曾遇你相遇,你的不辭而別教會了我要珍惜每分每秒。

  朋友,你安心上路吧!你的消逝為我上了一場叫「生命無常」的沉重一課,我知道你有很多心願未了,很多事情不做,很多快樂未享,也許我們可以安慰自己,你現在很快樂,但你一定會有遺憾,然而遺憾也是人生的一部分,至少你讓我們知道,愛要及時,對家人和對朋友的愛都不要吝嗇,要好好的享受人生,享受情感。

  朋友,你安心上路吧!

  時間定格在你的笑臉上,那春風般的笑容將帶給我們一生溫暖!

  (原載於2013年3月5日)

Monday, March 04, 2013

(二十六)送給來遲的一束白玫瑰



  你就這樣走了幾天了。執筆前的一個星期,你還為次日的一場讀書會而準備,你依然像平時一樣活躍於社交網站,每一句留言都充滿樂觀向上的力量,令人深受感染,如沐春風。這一刻春風依然在吹,而你卻已靜悄悄地背上行囊,流浪到彼岸的極樂世界,留下我們一班凡夫俗子在默默思念。我知道此刻在彼岸的你也許很快活,也許正在興奮地體驗新生,但我想告訴你,我們都不捨得你。

  看着朋友們在社交網站為懷念你而開設的群組,看着照片上開懷大笑的你,我依然很難接受你已經離開我們了,要不是朋友的留言確確實實地提醒我。還記得2009年秋天,我們初次見面,那是澳門筆會活動,具體誰來介紹我們認識、怎樣開始交談,我已記不真切了,活動結束,你要去參加筆會接下來在盧園舉辦的活動,我駕電單車順路載你去了,那是我們首次結緣。

  半年後,我們澳門筆會一班友人,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復活節假期,在福建土樓和廈門鼓浪嶼,留下我們友情的珍貴記錄,雖與你不算相見恨晚,卻也一見如故,你毫無機心的笑聲、你洋溢熱情的神氣、你充滿希望的話語,至今依然歷歷在目、聲聲在耳。你是那種勇敢而樂觀面對生活的人,懂得將不幸化成動力、將失意變為歌聲,近年我已越來越怕跟陌生人交往了,但你卻有巨大的親和力,讓每個人都樂於親近。和你相識只有短短三年多時間,卻像與你結交很久了,某些事情也願意與你分享,聽你意見。

  你是如此令人可敬可親,你同一時間身兼母親、寫作者、學生及僱員諸多角色,應付得綽有餘裕,還熱心參與筆會事務,不少活動都看到你的身影。你調教出一個好女兒,乖巧懂事,而且母女情深,情同姐妹;你筆耕不絕,專欄已積累不少讀者,初試啼聲參加文學獎小說組就成功獲獎;你艱苦攻讀,完成學士課程,補完青春的一大遺憾;工作上你熱心助人,準備更上一層樓。這一刻,是你一生人中,最滿懷希望的時刻!而這一刻,無情的臭老天卻奪走了你!天何太忍?好人為何要受到如斯懲罰?

  去年秋天,我開始這個專欄時,我們就打趣說樓上樓下要互相關照,本來你今天也應該如常在這個專欄下面談笑風生的。這專欄刊登之日,你家人將為你舉辦守靈禮拜,也許編輯會讓原本屬於你的版位留白,放上一束你喜愛的白玫瑰。

  來遲,我的朋友,願你一路走好!

  (原載於2013年3月4日)

Saturday, March 02, 2013

薔薇



    薔薇是幽藍色,開在你瞳仁
    幻覺似的一往情深
    你臨睡前嬌柔留下吻痕
    在愛的花園栽下薔薇成蔭

    星星綴滿天穹,一如失愛人眼淚
    聖潔而深情,歡快而傷悲
    我浪迹心靈漆黑街角憔悴
    尋找一把刀刃銘刻自己墓碑

    驀然,薔薇花香如聖殿鐘聲傳入心房
    黑夜迷霧吹散,刀刃蛻變幼芽
    你優美佇立我曾栽種的草原茫茫
    笑語嫣然種下杉樹一般巨大薔薇開花

    一吻一薔薇,我們身體是愛的花園
    星星灑落如雨,滋潤我們愛情源源不斷

Thursday, February 28, 2013

(六四)追看動漫的那些年

舊版《小魔神》,是我從地攤淘回來的收藏品之一。

  就接觸動漫產品而言,現在的孩子真要比我們過去幸福。我四歲的侄兒,已懂得拿着iPad,用Apps來看各個動畫卡通視頻,《多啦a夢》和《喜羊羊》等看了一集又一集。(當然,年紀這麼小機不離手也不是好事。)反觀我們兒時,除了“捕”在電視機前,等卡通播出,再目不轉睛地生怕錯過一個鏡頭,幾乎就別無他法了。八十年代社會經濟環境差,有錄影機的家庭不多,就算有也不是高智能品種,而且租錄影帶的店子也不會製作電視卡通影帶,一旦錯過某集,就唯有等待重播機會了。

  很記得當年追看《龍珠》和《聖鬥士星矢》等動畫的情景。無綫電視最初安排《龍珠》在下午放學時段播放,一周播足五集,那時每天只待放學鈴響,就迫不及待奔回家觀看,隨後因趕上日本進度,動畫停播一段時間,再安排在周末早上播,後來電視實施分級指引,又改在深夜播放了;《星矢》因內容暴力,一開始就放在周六深夜播出,那時無論多睏,我們都要看完才心息,配合相關的漫畫、玩具和貼紙,構成了我們童年的生活場景之一。

  除了動畫卡通,現在內地有大量漫畫網站,任睇唔嬲,當然你瀏覽一次就是參與了一次盜版行為(內地仍有法律空白),好吧,就算透過正常途徑,以港漫為例,你也可以上官方網站,花一兩元就可看一期,有些期數更免費可看。在我讀中學時,要看一本新鮮出爐的港漫,幾乎只有乖乖犧牲兩日早餐錢買書,又或到租書檔,丟下一兩元,坐着將最新一期看完。那時,我所知的租書檔主要有北區兩個,一個在筷子基,一個在祐漢露天街市,租書檔只提供幾本最熱門的新期港漫,不容許將書帶走,漫迷只能坐着看完。後來,可將漫畫借回家的租賃店興起,初時只租日本漫畫,後也有商家將幾期港漫組釘借出。

  較舊的港漫不能在租書檔看到,當時也沒互聯網,要看舊漫畫,還有一個最重要途徑,就是去舊書攤淘寶。我說的舊書攤是指蓮溪廟地攤或舊貨鋪,當時還未鸚鵡學舌叫“天光墟”。那時,我對漫畫的熱愛程度現在回想也覺不可思議,除定期購入大量漫畫,還隔三差五跑到那裡去逐間店和地攤訪尋,生怕有人剛放棄的珍貴舊漫畫立即被捷足先登。我在那裡找到大量簇新的早期《中華英雄》、劉雲傑《段段情濃》共二十期及永安巧的《流氓俠醫》等,還有一些有收藏價值的漫畫,並尋回一些漫畫欠缺的期數。雖家貧,但由自己擁有一套漫畫的願望卻又十分強烈,為儲一套池上遼一的《英雄本色》,我就曾經在蓮溪廟找到三種不同版本,包括台版及盜版的期數,剩下一些找不到,剛好玉皇朝出版香港正版讓我可以補齊,七拼八湊,終儲齊一套12卷,像集郵票一樣有滿足感。

  過去收集到的漫畫,雖因家居空間有限而丟棄了部分,但當年那份尋找舊漫畫的記憶和執着卻是無法忘懷。不要說透過互聯網看漫畫,現在經濟條件改善,也用不着為儲一套漫畫而東翻西找了,而且我也甚少逛舊書店或破爛店,當然,如湊巧遇到珍貴漫畫禾稈冚珍珠,我相信我還是會買下來的。

  (原載2月份澳門日報)

Monday, February 25, 2013

(二十五)周星馳的小人物



  與其看王家衛的《一代宗師》,倒不如看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我不介意別人罵我淺薄。近年王家衛將導演的角色無限放大,他喜歡將底片任意剪貼,看不懂是你個人的事,你應該像玩電子遊戲一樣,先買幾本過關攻略才來看他電影,更不應替演員那份發自內心的無奈而難過。周星馳擺明車馬,就是要用一對無形的手來搔你胳肢窩,等你笑累了,忽然撒點胡椒粉,要你眼睛不好受。

  都說周星馳主演或導演的電影,講的都是小人物的命運,小人物越倒霉,越坎坷,觀眾越看得眉花眼笑,票房也就越好。《食神》中,史提芬周本是大老闆,但很快就破產而流落街頭了,總之無論如何都要將周氏角色搞至最低底;弱勢的他才夠味道,一旦角色在電影的社會環境中稍微有點地位,像《算死草》的陳夢吉,觀眾大槪就不會留下印象。

  周氏演的小人物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人生基本上只有一次高潮,這個高潮也是電影的高潮所在,《破壞之王》何金銀在擂台上打贏“人間凶器”、《喜劇之王》尹天仇差點成為男主角、《少林足球》少林隊大敗魔鬼隊,以及《功夫》阿星悟得如來神掌等,高潮過後,小人物往往被打回原形。這種特色也是周氏電影長盛不衰的原因之一,世上小人物多不勝數,只是大部分在生命中都缺少一個高潮,因此除了共鳴,周氏電影還給小人物幻想與寄託。

  周星馳早期的電影,如《逃學威龍》及《賭聖》等,小人物的命運感並不強烈,周氏主要以無釐頭來取悅觀眾,而當他用心演繹小人物的時候,插科打諢的無釐頭角色就由吳孟達、羅家英及田啟文等去分擔了,他演繹的小人物充滿了厚重感。《長江七號》是周星馳將小人物的命運轉向他者的一次嘗試,電影中周星馳已是大配角,一無是處的外星狗七仔承擔了周氏小人物的使命,為救主人父親而犧牲生命,是周氏小人物一生總要有一次輝煌的套路,用生命換取高潮。

  周星馳知道自己定位,現在貴為上市公司老闆和廣東省政協委員,再去演小人物已難有說服力,更難以引人共鳴,最終他從幕前抽身,索性由其他演員來完成其使命。在《西遊‧降魔篇》飾演唐三藏的文章,除了樣子欠缺周星馳天生的喜感外,活脫脫就是周星馳的化身。

  外表風光無限的周星馳,永遠丟不下那在慈雲山流連的貧窮少年。

  (原載於2013年2月25日)

  (廣告支持)--> (請查看詳情)

(一一一)又愛又恨發財巴

(圖片來源:www.zizaike.com

  由於以電單車為代步工具的緣故,幾年前,我只要一聽“發財巴”三個字就頭大(我頭原本已很大),道路忽然多了這麼多巨無霸,駕駛時不得不打醒十二分精神,否則一不留神,命仔凍過水。

  要知道,在我小時候──甚至到我上高中時,澳門還絕少巨型旅遊巴士穿梭,較大型的旅遊巴,只是與新福利或澳巴的大型公共巴士差不多而已,要是有一輛像現在威尼斯人或銀河之類的“長途客車型”發財巴出現,必然引起路上行人的目光,而現在“長途客車型”的發財巴或旅遊巴在澳門已司空見慣了,正如我們已司空見慣樓價不停升高一樣。

  社會對交通的怨恨,有段時間曾集中在免費載客的發財巴上──可能某些怨恨是由利益關係者製造出來的也未可知,只是年前澳門公共巴士服務模式一改,政府包了底,綠色公車出現,竟然扯走了發財巴幾乎所有的輿論壓力,除非發生涉及發財巴的交通意外,要不然都沒人責難發財巴了。以前還有人投訴發財巴只將旅客拖往賭場和酒店,旅遊區未有受惠,觀乎今年農曆年期間議事亭大三巴一帶逼爆的狀況,相信不少居民還是巴不得發財巴直接將部分旅客送往賭場的。

  本來,除了懾於發財巴龐大的聲威,我對此種特殊的交通工具並無特殊喜好,然而,澳門近年車輛大幅增多,加上澳門人越來越心浮氣躁,有錢買跑車的都巴不得讓一介草民欣賞其座駕咆哮的引擎聲,車速之快,已對電單車駕駛者帶來威脅,而且輕軌開始動工,騎電單車由澳門半島往氹仔困難與險阻重重,我每次過橋,都有一種搵命搏的心態。不駕電單車可以坐公交吧?的士錢自然花不起,而巴士靠站頻繁,往往使得體虛的我七葷八素,因此,過橋真是可免則免。

  不幸的是,由於銀河開了家比較先進和上映片種較多的電影院的關係(但我到現在還是很討厭那句“亞洲新皇殿”的宣傳語),以及威尼斯人經常有精彩演出,大大增加了我前往路氹城的誘因,在一次載着妻子經歷大半小時灰頭土腦的路程還要找隱蔽地方放好電單車避免抄牌的經驗後,我下了決定,以後去銀河看電影或到威尼斯人看演出,都坐發財巴!

  從我家到關閘,或者從我工作地點到港澳碼頭這兩個發財巴集散地都十分方便,可步行或以電單車做接駁,幾分鐘就一班車,用內地的說法那是“豪華大巴”,而且只有座位而沒有站位,走外圍快速通道,十來分鐘就直接送到酒店門口,乘客兩分鐘之內就可抵售票處,實在是十分方便。況且現在氹仔舊城區至路氹城弄了個自動步行系統,就算由澳門半島去氹仔舊城區,也可“偷雞”搭乘發財巴,雖可能較巴士轉折,卻可免除見站停站之苦。

  可以說,自從有了那家戲院後,我對發財巴的感覺產生重大轉變,它除了平時在路上威脅我生命外(其實我現在甚少走高速道路),還是一個安全將我送去看一場電影的交通工具──不過,看完電影後,因沒有交通工具到別處吃飯,往往留在酒店光顧食肆,又多了一重昂貴消費,這就是發財巴帶來的副作用,商人是天生要賺你錢的。

  (原載於2013年2月25日)

(廣告支持)--> (請查看詳情)

Tuesday, February 19, 2013

(一一零)橫財就手,發過豬頭



  新年時大家都特別注重意頭,吃個髮菜蠔豉就想到「發財好市」,嚼個豬手就會「橫財就手」,諸如此類。其實,我對於「諧音類」的迷信比較不信任,平日吃生菜(生財)已夠多了,又不見我發財!──吐、吐、吐,吐口水講過──財一定要發,菜也一定要食!

  新春佳節,不少人免不了去賭場玩兩手,所謂「發新年財」是也!雖然「橫財就手」有少少搵笨,但你起碼還吃到一隻美味的豬手,而「發新年財」卻隨時會弄到你血本無歸!

  不知甚麼人在甚麼時候散佈「發新年財」的謠言,令到不知幾多人新年不但不能發財,反而染上終身賭癮。你會發現「發新年財」只是對賭場而言的,有多少人新年期間可以贏到錢?又或有多少人上午贏了錢,可以忍到下午不輸回去?就算你新年期間贏到錢又怎麼樣?你以為自己運氣連連、以為自己已掌握致勝技巧,賭場就算新年輸了錢給你,也不愁你不回來加倍奉還。新年流流,大家輸了錢最多說一句:「算啦!新年當豪畀賭場!」放下戒心,更容易輸錢。雖然不少人損手爛腳,但到賭場「發新年財」的說法實在太深入民心。

  過去,賭場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貴賓廳,新年那些富豪大佬都偃旗息鼓陪二奶三奶過節,故此過年時賭場旺丁不旺財,因貴賓廳收入減少之故。不過,近年澳門中場發展已愈見蓬勃,我近年較少留意數據,可能新春期間,不少到賭場「發新年財」的中場客已帶動賭場收入也說不定。

  有句說話與到賭場「發新年財」功效差不多,就是「情場失意,賭場得意」,這一錯誤觀念也跟着電視劇走進了千家萬戶。其實賭錢最講求神智清醒,有定力,可控制自己,失戀或者情侶之間鬧彆扭,情緒本就十分糟糕,連開車都有危險,還要去賭場玩連正常人都會失去理智的賭博,唔輸至出奇!

  其實入得賭場賭錢,「已經輸咗一半」,不要說「情場失意」,無論哪一方面「失意」,都注定冇運行!你在賭場贏錢,最多只會花費更多錢消費,而輸了錢,你卻只會多一項失意!

  正所謂「不賭是為贏」,沒有賭就沒有輸,不過新春佳節,確實又有不少人輸了錢也不在乎,況且賭客不輸錢,澳門經濟也不可發展,我也沒有糧出了,只是要奉勸大家一句,輸少當贏!祝大家橫財就手,發過豬頭!

  (原載於2013年2月19日)

Monday, February 18, 2013

(二十四)過年敏感



(圖片來源:doie.coa.gov.tw,默謝)

  年紀愈大,愈感到過年氣氛日益薄弱。小時候可以放寒假,可以逗利市,可以玩煙花爆竹,可以肆無忌憚縱情歡笑,可以充滿期待……年味絕對是有年齡歧視的,到了我這個三十幾歲的年齡,過年就總是有一種大壓力,一種要對自己交待的壓力。對比小孩子天真的笑,成年人更多時只有強顏歡笑,有時並非不快樂,只是臉容已有點僵硬。

  也許這一切只是氣氛使然。澳門街不能再通處玩煙花爆竹,指定的燃放區又偏遠,在那裡,大家如上戰場一樣亂放一氣,提心吊膽怕被人家煙火射中,趕緊將那一袋商家促銷的貨品處理掉,心情完全不快活。孩提時在木屋區,煙花爆竹於過年期間全天候供應,拿了利市錢去買,相約一班孩子一起燃放,玩一個晚上,那種歡樂的感覺一生回味。

  今年尤感匆匆,自己本來工作忙碌不在話下,經常要加班,過年前因公事和文事兩度離澳,又有朋友遠道而來,加上一些稿件要寫,有家事要處理,新年真是來得令人措手不及。然而,不就是包幾封利市去拜個年嗎?何慮之有?也許是我對過年的重視,一個中國人最大的節日,怎能如此輕描淡寫?我和太太還是盡量將寓所整理一番,買揮春和年花回來裝點一下。

  我享受靜夜短暫的狗吠聲,享受秋闌冬初時大賽車轟然的引擎聲,同樣也享受過年期間那家家戶戶違法燃放的爆竹聲,對我,爆竹聲與其說是一種生理的噪音,倒不如說那是一種情懷,我聽到的只是自己心靈和故鄉木屋區的跫音。也許十多年後,秩序會繼續戰勝無序,大除夕夜再聽不到爆竹聲響,那時我就可以見到年獸的真面目。

  我知道,我不但在蛇年沒機會“蛇王”,在今後的牛年馬月也不能再“蛇王”了,已經三十好幾,再不努力亡羊補牢謀劃人生,十多二十年後將不好過。前幾年誤走歧路,已錯過了事業上的黃金時期,現在步伐正在調整,只希望工作能夠順順理理穩穩當當,做好份內事,對得住自己,對得住別人就可以了。工餘時間說多不多,說少不少,我務必要編排好時間,多讀好書,多寫好文,多見朋友,當然,最重要是多陪伴妻子與家人。今年家事不少,還有不能錯過的文學比賽,加之選舉年所向披靡,預料工作量將大增──唉,頂硬上!

  (原載於2013年2月18日)

Monday, February 11, 2013

(二十三)群眾演員

(網絡圖片)


  去年與太太註冊時已是農曆新年尾聲,在澳逗留不久就外遊,期間只在少數場合現過身,派出利是不多,胡亂找些低面額紙幣塞責。今年不敢怠慢,早作打數,卻遇到兇橫炒錢黨造成的恐慌效應,一度以為自己只能依靠毛伯伯來包“老毛”,後幸得親友協助,終湊夠數度過年關。

  澳門樓價被投資者用火箭載上太空,我等窮人只能幻想在遙遠的星球,有正義的外星科學家正研製一種特殊物質,可治理地產商人的狂熱。由於太遙遠,姑且按下不表,在當下,如何好好過活才是正事。面對通脹,草根階層沒錢炒樓賺錢,只能走走水貨,每轉賺十多二十塊錢,最近這行檔也不易為,不過天無絕人之路,窮人多了條出路,就是當群眾演員。

  那些為圖利而排隊換生肖鈔或新鈔的市民,難道不是群眾演員嗎?沒他們推波助瀾,鈔票緊缺及具升值潛力的印象又怎會如此聲威浩大?而炒家的伎倆又怎會那麼容易得逞?“聘請”群眾演員的僱主不需成本,反而是演員先自掏腰包,一大早就佔領各銀行分行,付出時間,但能否換到鈔票卻是未知之數。

  炒家是最終得益者,他們可能早透過各種渠道握有大量以正常價值取得的新鈔,花點錢回購群眾演員排隊換來的鈔票,轉手就能高價倒賣,現在有淘寶等通路,真是不愁客源,加之臨時演員交足戲,傳媒配合,大收宣傳之效。

  聽說一百張面額十元的澳門幣新鈔,收購價約為一千三百元(有說達千八元),正好抵消人民幣升值所造成澳門居民在內地損失的購買力,有見及此,我大膽建議炒家們,盡量推高澳門幣在內地的炒賣價值,將哪怕是單張十元舊鈔的收購價都推到十元人民幣乃至更高,就算澳門幣不與人民幣掛鈎,也可抵消澳人通脹壓力,有助加深澳門同飽與祖國人民間的感情,炒家功德無量。

  其實炒賣澳門幣不是新鮮事,現在還通行的兩毫子硬幣,因發行量較少,回歸前就一度出現熱炒,印象中的收購價最高去到七元一枚,我曾出售過幾次,賺回一些脂肪。後來市道不景再沒人收購,但從那時起我特意將收到的兩毫硬幣藏起,囤積居奇。最近兩毫少見,估計炒價蠢蠢欲動了。

  別笑我,如果沒飯開,我也會去排隊當群眾演員換領鈔票的──其實我們現在不已是地產商的群眾演員嗎?

  (原載於2013年2月11日)

Tuesday, February 05, 2013

(一零九)祐漢街市熟食中心(下)

(新熟食中心,圖片來源:澳門電台)


  雖然我與那些檔販沒多少交流,但可以說,對舊祐漢街市熟食中心,我確實有一份攤以割捨的感情,也害怕這個承載着歷史脈絡的「平民飯堂」毁於一旦,當我知道中心要搬遷時,心裡真是患得患失,正如之前提到的,擔心一些檔位因搬遷而結業了,也擔心因地點改變及其他經營問題而令檔位生意走下坡。

  不過,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餘的。熟食中心搬遷後,也許因環境改善,變得乾淨和光猛,也許因新場所的宣傳效應,不少非北區居民慕名而來,熟食中心竟然煥發新生。

  新熟食中心共分兩層,位於新祐漢小販大樓二至三樓,每逢周六、日及假期的中午,三樓可以用座無虛席來形容,幾乎每一張枱都有居民在進餐,有時我去到,也只能搭枱而已。由於煮食環境改善,不少老牌檔位推出新產品吸引顧客,例如那家其記,就增加了布拉腸供應,也因多出了一些檔位,有新小販進駐,供應新食品,雖然未成氣候,亦為熟食中心提供更多元化選擇。不少攤檔都出現排隊情況,這是在以前所沒有的。

  舊中心的大鋼桌和塑膠圓桌被短長方型的餐桌取代,兩人一桌或四人一桌,方便一家大小共敘天倫或朋友閒坐聊天,也許沒過去純樸之美,而舒適度增加不少;以往幾乎只能靠爬樓梯上熟食中心,但新中心卻可搭升降機和扶手電梯,方便長者、殘疾人士及手推嬰兒車的父母,比過往便利和人性化不少,這也是人流增多的原因之一。美中不足的是,有關當局將原先較受歡迎的檔位放在三樓,較不受歡迎的檔位或新檔位放在二樓,在入口處又沒有指示牌介紹食品種類和檔名等,久而久之,食客都必然直奔三樓而去,或許當局曾經過考量,只怕會重蹈舊中心覆轍,二三樓陰陽相隔。

  我觀察所得,並非所有顧客都是北區居民,因樓下是停車場,不少人從不同街區驅車而來,享用中心的平民美食,又不用走進在某些人眼中屬於蠻荒之地的北區街巷。人怕出名豬怕壯,雖則熟食中心是大家的,但我就是怕其煥然一新吸引新客後,會被其他街區的居民甚至旅客騎劫,拉高食品價格,使得本區居民無啖好食。我希望這只是「新屎坑也有三日香」效應,是我多慮,然而澳門街通脹持續,新熟食中心必成平民天堂,可預見那裡必定繼續旺市。目前小販經營不用交任何牌費,壓力不大,希望當局關注那裡的食品價格,否則北區價變中區價,反不為美。

  (原載於2013年2月5日)

Monday, February 04, 2013

(二十二)路霸



  早幾天中午,在我家樓下,看到一幕令我感慨的畫面。那是一條單向雙行馬路的一段,其中一邊有巴士站,因空間局限,不似別的巴士站有專門停靠的地方,巴士上落客,只得停在路上。對大多數巴士司機來說這是再好不過的設計,但如此一來,馬路上其他車輛,就只能循另一條行車線行駛。

  當時正值中午繁忙時段,巴士站那邊的行車線上排了三四輛巴士輪候上落客,另一邊行車線本來暢通無阻,卻有一輛黑色私家車停下來,大概停了半分鐘沒動靜,我心想,也許有長者要下車,雖則影響他人,倒還可以願宥。忽見有一女子,拿一疊公文之類的東西,從街上走到那車子駕駛座旁,遞上文件。駕駛座上的男人接過,並沒駕車離開,竟與女子旁若無人地交談起來。

  因一邊線停着巴士之故,黑色車子後面車輛沒處可逃,那些司機開始不耐煩按響喇叭示意,不少路人駐足旁看,而車上男人和車外女子,不為所動,繼續慢條斯理討論。作為路人甲的我,當時有股衝動想上前批鬥那對男女,忍住了。那男人忽生悔意,大慈大悲,驅車前行三十厘米,好讓後方車輛前進0.3米。

  末了,經歷漫長幾分鐘,巴士陸續離站,其餘車輛終可通行,惟那司機與女子續把握寶貴光陰討論人生大事,其時一藍色警車停在黑車旁,響喇叭驅逐阻路車輛,看來警車剛才必是苦等一員。不看僧面看佛面,按理說,黑車該離開了,但其只用時速0.5公里向前開行,男人一邊還與女子交談。警車不依不撓,威懾黑車。男人或因談完公事,終揚長而去。

  為何車主不邀女子上車繞兩圈談妥事務再將她載回原處?為何不將車子停在泊車位再談公事?退一步說,為何不挑選寬闊而行車較少的路面見面?何故一定要如此妨礙他人?

  平凡的澳門人也許不會為生命和理想而拼博,平日得過且過,忍氣吞聲,垂頭喪氣,但只要駕着一輛私家車,就會忽然間充滿霸氣,擁有扼殺別人生命的能力。停泊雙行線等朋友飲咖啡玩Whatsapp事少,霸着單行線下車買東西任由後車呆等我也見過幾次。不少人為省自己時間,蓄意謀害他人幾分鐘生命,為一己之便,不知羞,不懼難堪,不怕被人指罵,也要將一條車道的功能剝奪。澳門人,就係冇壓力!

  (原載2013年2月4日)

(圖片非關內容,純為好看。原圖地址:http://bbs.voc.com.cn/meinv-4849932-0-1.html)

Saturday, February 02, 2013

肥仔好忙

呢排好忙,好多事情,被生活逼着走,靜落嚟思考嘅空間都冇。
話咁快一月份就過咗,過多一個禮拜就新年,新年幾日一過,二月一半咁就冇咗,然後過多兩個禮拜,二月份就冇埋。
雖然時間真係走得好快,但有時回憶一下,走過的路卻又好漫長。
我希望路還可以再多走一點,還有好多事情想做。

Thursday, January 31, 2013

(六三)關於《故事小寶盒》



  不知從哪裡看到有網民說,抑或是由名家所言,大槪說過去的電視動畫,有情節,有熱血,男人都像個男人,而現在的動畫則基本沒甚麼情節,胡胡鬧鬧,男人都像女人。我現在沒怎麼追看電視動畫,偶然觀看,卻實有上面說到的那種印象,不知是我年紀大了或是心態改變,這些卡通片除了讓少年兒童覺得圖畫可愛,得啖笑之外,對他們又有何益處呢?

  以前的卡通片確實高水平,對我的影響也很大。今次我想說說一套叫做《故事小寶盒》的卡通片,七、八十後的讀者應對此卡通有印象,雖然比起同時代的稍嫌老土,未必人人喜歡,但至少聽過名字。

  猶記此卡通在TVB重播多次,最後一次重播該在我高中時期,於黃昏時段用來“殺時間”之用,當時我既兼顧學業又做兼職,沒多少機會欣賞,只看過幾集,便被卡通那感人故事、那優美畫面、那柔和細膩的導演手法、那舒緩配樂,以及那娓娓道來的獨白所吸引,不少畫面至今仍歷歷在目,當時就想這絕對是套不可多得的卡通,不禁為它起了個趕客的名字而大感惋惜。

  猶記有一集,講述一對賣藝父子,對眾人說可以偷天上桃子,於是父親將一條繩索向天上拋,直上雲端,兒子說上天堂很兇險,卻違拗不過,只得向上爬,直至消失不見,不一回,有東西掉下來,一看,不是桃子,是頭顱,接着劈劈拍拍,天上不斷掉下兒子殘肢。父親哭着將兒子屍體用布蓋住,說兒子被眾人的好奇心害死了。圍觀者很內疚,紛紛送錢予父親。收完錢,父親向着兒子殘肢說:我兒,還不出來謝謝眾老闆?兒子竟完好無缺地從布下爬出,多謝眾人,與父親一起走了。

  這故事我印象深刻,令我一直很想重看《故事小寶盒》。最近心血來潮,想找相關資料,網絡發達,現在連《幪面超人RX》都可全套翻看,這套卡通於網上再現也非沒可能。

  上網一找,卻發現資料不多,大多與我狀況一樣,都是在網上發出對此卡通的尋人啟事,不過,我還是找到一點資料。在天涯社區中,我找到時間證明,有網民說此卡通於1989年在TVB首播,1996年重播,之後我進一步在豆瓣找到更多資料,包括此卡通的日文原名“まんがこども文庫”(漫畫兒童文庫),有日文名,一切就好辦了,到日文維基百科一搜,就找到進一步資料。





  原來“まんがこども文庫”於1978年10月至1979年9日間於日本首播,監制為滑川道夫,總導演前田庸生,每周一集,一般每集講兩個故事,故事都由童話雜誌《赤鳥》曾刊載的著名童話改編,原作者包括芥川龍之介、小川未明及坪田讓治等,都是日本名家,難怪當年我看卡通時,就覺得與別不同。

  其實豆瓣上已有網友提供此卡通在youtube的鏈結,我一搜果然有,相信是有人以前錄下,再製成視頻放上網的,並不完整,日語原聲,沒有字幕,我只聽得懂一些單字和日常用語,將就着看了幾段,算是一解夙願,遺憾的是找不到上面提到的那個故事。

  其實,以前讀《聊齋誌異》時,我已發現那令我念念不忘的故事原來改編自該書的《偷桃》,維基的“まんがこども文庫”條目列出了所有單元名稱,並沒發現以此為名的,較有可能的是坪田讓治的《魔法》,因為芥川龍之介改編唐人傳奇的《杜子春》也在此卡通中動畫化了,出現其他改編作品也不足為奇。下面的鏈結是第40集的《村童》,有片頭歌曲,歌聲優美,畫面特別,值得一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NYPsTyFEk

  
  (原載於2013年1月)

Tuesday, January 29, 2013

(一零八)祐漢街市熟食中心(中)





 (舊熟食中心,圖源:http://www.ecpz.net/viewthread.php?tid=124427&extra=page%3D3,即此默謝)

  高中時我開始做兼職,較多錢消費,但也只能消費一些低檔場所,包括無牌經營的卡拉OK及自己打工的麥當勞等,其中祐漢街市熟食中心也算是其中一個。當然大多人去熟食中心只是解決三餐所需,不過我最初光顧那裡,卻實是帶着女朋友,享受着吃一碟小菜的情趣。後來女友不見了,熟食中心也成為我一個放學後尋常買小吃的地方。

  較常光顧的是那裡的餃子檔。一開始只有一兩家在經營,後來生意好,使得不少檔主有樣學樣,整個中心幾乎有一半攤檔都出售餃子之類的食品,然而味道口感卻差遠了,最好吃的始終只有那一兩家,其中一家還經常有人排隊。因我從未見過該檔子有男經營者出現,我難以確定是否我小時候吃到的街邊餃子,然而味道最似了。餃子檔的名字我沒留心。

  麵檔也是我心頭好,當初最愛吃的一家是以咖喱出名的「咖喱林」,老闆娘甚兇,老闆的每一個動作,似乎都會惹來老闆娘一頓責備,我最喜歡吃那裡的咖喱雞和薯仔了,可是忽然有一天,麵檔竟然變了賣糖水,弔詭的是名字卻沒改。我悵然若失,唯一可資慰解者,是我在那裡首次嚐到了叫楊枝甘露的糖水。其他尚有幾家麵檔,我基本已嚐遍,縱然沒絕對出眾的美味,但無論是味道、份量及材料,都絕對對得起廣大市民。

  麵檔當中「其記」是以前露天街市的遺民,最記得街道檔時代一碗香腸麵售兩元,大槪在八九、九零年左右。不知我是為了吃那碗香腸麵還是為了吃放在攤子上的辣椒醬,我隔三差五就光顧一碗,哪怕在晚飯之前,坐在一角,將半支辣醬倒在麵上,攪拌來吃。也許就是從那時開始,埋下了我終生肥胖的禍根──養成了愛吃濃味的食物以及在正餐之前吃大量東西的習慣。後來麵檔一分為二,其中老檔主搬上熟食中心經營,同時在祐漢一舖位開了一家叫「甄其記」的店子,打理人應是其兒子,食品種類更多,請了好些店員,生意不俗。

  此外,熟食中心還有一檔賣油炸食品及一檔賣豬皮魚蛋的,兩者都是在我小學時已在祐漢露天小販區擺賣的攤販,我由十歲吃到三十多歲,已吃了二十多年,估計還會吃下去。

  除了我較喜愛的麵食、餃子及上面提過的糖水和小食等,舊祐漢街市熟食中心的食品也還有不少:生滾粥、糉子、咖喱角、油器、小籠包、菠蘿油、雜果冰、布拉腸、炒牛河,可謂種類繁多。

  (原載於2013年1月29日)

Monday, January 28, 2013

(二十一)保命奇招



  十五、六歲至二十歲的一段日子,也許社會氣氛使然,我總感到自己將死於非命,並非身體出現甚麼危險訊號,單純就是怕被高空擲物砸死、被車撞死、被童黨打死或自燃而死,雖惶恐卻也無可奈何。後來還是找到法子,我相信只要不惹死神叔叔生氣,加上有心念未了,祂就不會無緣無故動手。

  於是除日常生活外,還替自己增添很多“念想”,包括同時閱讀幾本書和追看多套漫畫,一下子往身子擱上十多件未了之事,每天盼着陪孫悟空取西經、盼着感受胡斐與程靈素袁紫衣的感情結局、盼着與白武男一起避過大刀武神追繫,只因太多事情未解決,才可度過那段隨時斃命的時期。

  二十歲後,有段日子我連載小說,自知那時無論如何都死不了,皆因至少有一個半個讀者在等看連載,死了對其太殘忍。之後我再也沒那種瀕死心態,直至近年邁向中年,肥胖身體像支柱過少而構件龐大的建築,開始發出警號,我又再度感到可能會有猝死的一天,幸好這一回,我同樣也想到保命奇招,就是寫長篇小說,寫得越長越好。

  何解?我喜歡的短篇小說家,十居其九都英年早逝,魯迅只活了五十五歲,契訶夫四十四歲,莫泊桑四十二歲,芥川龍之介只得三十五歲,最近我正跪拜的愛倫坡也只活到四十,當然,也有寫短篇而長命的,例如博爾赫斯活了八十幾,但他卻承受了失明這一慘痛命運。反之,寫長篇小說而著名的作家一般也較長命,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大仲馬及福克納等等,最少都有六十歲。雖然也有寫長篇短命的例子,但總體知名度或數量不可同日而語。

  到底是因命短而寫不了長篇小說,還是因寫得多短篇而命短?後者有點無稽,然而要信地球存在詛咒,靠短篇小說成名,很大機會受詛咒影響,正如童年大紅大紫的演員,長大後都較為矮小一樣。

  看來我又有點杞人憂天了,一來我顯然不會成名,二來我甚麼也不寫就可以了,三來我也曾寫過一部十八萬字的長篇。其實十八萬字又算甚麼?莫言曾說:“沒有二十萬字以上的篇幅,長篇小說就缺少應有的威嚴。”為以防萬一,為不讓自己早死,我還是應該寫一部二十萬字以上的小說──只是怕寫了出來沒法出版,令自己嘔血而亡,嗚呼!

  (原載2013年1月28日)

Tuesday, January 22, 2013

(一零七)祐漢街市熟食中心(上)

(舊熟食中心,圖片來源:http://www.ecpz.net/viewthread.php?tid=124427&extra=page%3D3,即此默謝)

  早前在一篇談論西灣湖夜市的文章中,我曾蜻蜓點水地表達了自己對祐漢街市熟食中心搬遷的微言,也在臉書上寫了幾句抱怨的話,這主要有三個原因:

  其一,當時社會上關於留住「集體回憶」的呼聲甚為熾烈,但有感於「集體回憶」也有階級之分,住在北區的人窮,連那裡的「集體回憶」也下賤,幾乎沒人關心那一道即將失去的風景,而除了當局曾經發佈新聞稿,印象中舊熟食中心並沒擺放或張貼任何提示,以致不少客人也不知自己將與舊熟食中心後會無期,使得自己對其搬遷甚感愕然;

  其二,以前舊工人球場餐廳使用一種大鋼桌,大家踢完波,一班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各據鋼桌一角,與其他街坊一道飲飲食食,韻味純樸,令人懷緬。祐漢街市舊熟食中心也是用那種買少見少的大型鋼桌,充滿平民特色,給人一種社區大家庭的感覺。根據新下環街市的經驗,我情知新中心將沒可能再擺放那種鋼桌了,因此感到依依不捨,而那種上世紀的紀念品將從此在澳門失去;

  其三,正所謂「上屋搬下屋,唔見一籮穀」,我極其擔心一旦小販從舊熟食中心搬到新熟食中心,某些經營者可能因年齡等因素而順勢退休,又或者新中心運作未如理想,生意江河日下,會導致原本經營得好端端的攤檔結業。

  種種因素,令我對祐漢街市新熟食中心不抱好感,並且有一種被人活生生剝去記憶的感覺。

  確實,我對舊街市熟食中心十分留戀。在沒有祐漢街市前,不少熟食小販檔遍佈祐漢街頭,有賣豬皮魚蛋的、有賣油炸食品的、有賣麵食的、有賣餃子的,雖然那些老闆或事頭婆不會認得我,但那一張張親切的臉卻陪伴着我成長。後來社會發展,市容整頓,祐漢小販搬上熟食中心,在這過程中,部分街頭小販就沒再經營下去了,包括祐漢新村第七街的廣東艇仔粥、第八街印尼華僑的雞翼尖和第二街福建移民的炸粉果等,這些味道只能長留記憶中。

  木屋拆卸後我一家搬到台山,我有段日子甚少去祐漢一帶,直至上高中開始,因做兼職關係,多了點零用錢,祐漢街市熟食中心便成為我其中一個消費場所,我才發現原先不少街頭小販都搬到那裡去了,而不知何故,餃子竟成了那個場所的主打食品。


   (原載於2013年1月22日)

(廣告支持)--> (請查看詳情)

Monday, January 21, 2013

(二十)記性唔生性

      (廣告支持)--> (請查看詳情)






  頭大如斗的我,小時候就被經常形容為“頭大冇腦,腦大生草”,後來這句話慢慢遠離我的生活,並非人家以為我變聰明了,只因我另一體態特徵──肥胖越來越顯著,再針對我大頭說項也就說不過去。到現在我還不敢肯定自己有冇腦,但有一點可以證實,我曾經是個記性很好的人。

  大學畢業之前,我正事不多,只管閒事,閒事也沒多少,經常讓腦袋空轉,回想曾發生的種種事情,最遠可追溯至三歲時的一些片斷,而有時自己就像博爾赫斯筆下那位博聞強記的富內斯一樣,將一件剛發生的事情逐格重播,竟可將細節逐一鋪展。不知何故那時夜裡總睡不着,而且經常下雨,我就一邊回憶與聯想,一邊呆到天發白。

  也許只有電影裡那些一看謎語便記住、一聽口訣就能背頌的人物比我厲害,為此我有點沾沾自喜,後來抽了自己幾條筋和幾塊性格,創造了一個人物放在小說中,人物名為“胡憶深”,是一個性格複雜的少年,記憶力驚人,應記的一定記得,不應記的也會記住,小小年紀,就被記憶壓得喘不過氣來,然而他卻記不起自己小時候是否曾錯手殺人。我自然沒那麼誇張,但有時也覺記性太好不是件好事,就像一支裝滿了的USB儲存棒,只能翻看舊資料。

  幸福不是必然的,去年我在另一份報章上寫了篇鞭撻“面盲症”患者,譏笑那些人記性差的文章,報應不爽,之後我在一個場合出現認不出朋友的尷尬局面,接二連三,我相繼遇到了認得樣貌不記得名字,甚至連樣貌也認不清,只隱約記得在甚麼地方相處過的人物。這種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沒甚麼大不了,但於我而言,就似小醜忘記化裝一樣,感到自己已不是自己了,然後我才發現,記憶力竟日益衰退。

  也許少年生活太輕鬆、太單純,也許近年生活太勞累、太複雜,不要說如今已無閒情雅致去回想閒事,連很多正事,也因事情接二連三,像水過鴨背一樣,發生了就拋諸腦後;或許還有一個原因,就是2006年頻密寫網誌起,至今我一直筆耕不絕,下意識將現實記憶存放在散文裡,又或經偽裝後放在小說中,而自己的腦袋就不花空間去記。這引致的問題是,我腦海裡存留較多的是少年和童年回憶,而成年回憶極少,這樣的我開始有點精神分裂了。

  (原載於2013年1月21日)

Wednesday, January 16, 2013

(十九)食神流淚蕃茄蛋



  周六中午懶出街,叫了外賣,一飯一菜,收費嚇一跳,其中蕃茄炒蛋盛惠三十八元。棲息北區的我,於此莫名高價難以接受,對送外賣的表示懷疑並給過小費打發後,坐立不安,終致電食店查問,店家回說小菜加價了,由三十三元(其實我沒留心看餐牌,竟不知原價已那麼貴)漲到三十八元。聽到解釋,我便有點像那位被葉德嫻問完“邊個”後,再看着黎耀祥攞視帝的馬國明一樣,以呆樣將飯菜吃完。

  無論如何,我一時三刻實難將“北區”及“蕃茄炒蛋”兩個概念與“三十八元”聯繫一起。在不少非該區居民和老澳門眼中不屬於澳門一部分的北區(選舉期除外),因長期被邊緣化,得以在旅客的鐵蹄底下保留較低廉消費,萬料不到,有朝一日這裡的商戶也沾染了“撳住嚟搶”的惡習。

  有數得計,按零售價,四隻雞蛋加四個蕃茄也就十元左右,若按批發價或拱北價,成本則更低。一般河東獅就算沒有巧手,都可將蕃茄炒蛋做得出神入化,食店蕃茄蛋並非採用西班牙食材,憑甚麼向可敬可親的消費者謀取三四倍暴利?

  對於北區食店如此肆無忌憚地抬價,我認為那可能是懲罰我等肥胖而不願煮飯的懶人,是出於好意,但也有可能,只因食店看到旅遊區食肆那種大發其財的經營模式,懷着同仇敵愾之心理,“北施效顰”對待卑微生活的草根階層。

  北區只是單純住宅生活區,不是其它已經成為旅遊區的生活區。在那些淪陷區裡,食肆就算將未來十年的通脹預期都計算在餐牌上,就算店員包公上身,就算將一塊豬扒以美容拉皮方式由只有4x5cm捶打至10x15cm,還是一樣客似雲來,中午時分,按圖索驥如獲至寶的旅客,與灰頭土臉步履匆匆的職場人士同爭一張枱、同點一道菜,近年逐漸構建成小城一幅獨特場景;較慶幸的是,情況還未誇張到鄰埠過去那樣,由坐下開始,就有人在你旁邊呵着氣讀着報等位。

  統計暨普查局早將通脹元兇揪了出來,就是“出外用膳”,當然,我們知道元兇是誰,卻沒法將之槍斃,畢竟社會上大多是雙職家庭,就算晚餐可吃住家飯,午餐也只能懷着鼓佬吃家明的心情光顧食品難吃的食肆。職場人士只能看着兇手消遙法外,我等懶胖子也只能任由宰割。

  (載於1月14日)
  (圖片來源:http://www.fantong.com/cook-385135/,特此默謝)

Tuesday, January 15, 2013

(一零六)再說拖延(下)



  剛好近日看到網民炮製一首《拖延之歌》(PROCRASTINATION - The Musical),簡直說到我心坎裡去。歌曲短片以風趣幽默的表現方式,將現代人的拖延(procrastinating)通病陸續道出:明明知道事情來不及做了,但我們還幹着無聊的事情,玩Facebook、看Twitter和致電老媽;明明該馬上投入工作了,我們卻先將桌子整理一番,把照片扶正,但還是不想幹事,然後又找出一堆筆來分門別類。這些歌詞幾乎像對我說一樣,十分貼切,像我寫這篇文章前,我就上網看了Facebook,瀏覽了一下新聞,查查網上銀行戶口,沖咖啡,做了一大堆無聊事,即是說Hea了很久,才開始認真動筆!

  其中令我中槍倒地的一句是:「All day I sit here waiting, for just the perfect moment to begin」(我整天就坐着等待,那個開始幹活的完美時刻),絕對是我的寫照之一,明知自己應該寫一篇小說,明知自己要讀一本意義重大的書,但我卻在等那個永遠不會存在的「perfect moment」!這個perfect moment與《明日歌》的「明日」一樣,真是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其實,自己沒將一件任務做好,又怎怪得了人家?況且於我而言,很多事情是我要自己做,而不是人家叫我做,借助外力倒不如求諸己身,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從源頭上,防止拖延的出現。

  
  拖延是惰性的女兒,人的惰性是與生俱來的,不是為了生存,沒多少人喜歡上班,如果你叫我選擇中六合彩幾千萬頭獎還是做一個知名小說家,當然我希望兩者兼得,但如果要我選,我會選中頭獎,因為我成為知名小說家的機會概率會低於中六合彩。──噢,岔開了,說回正題,人的惰性之所以起到作用,產生拖延,主要原因是被拖延的事情還不至於影響生存,正如我不會因拖延而誤了工作一樣,要在不影響生存的狀況下消滅拖延,這絕對需要毅力、決心,以及運氣。

  有毅力,要決心,還好理解,為甚麼需要運氣呢?──其實我們做甚麼事不講運氣?我們之所以生下來有手有腳,之所以有份工作,都講運氣!沒有運氣,投胎投得不好,你哪怕讀完大學,也可能像我們海上鄰國的朋友一樣,做一個保安員或家傭而已。當然運氣不能強求,況且一般的運氣我們還是有的,克服拖延的殺手鐧始終是毅力和決心,而毅力和決心,卻需要長期的身心鍛煉和一絲不苟的態度所建立。

  雖然一年下來,我自己已做了不少事情,而且亦已逐漸改善拖延的毛病,不少工作也提前在死線前完成,但尚嫌未盡如意,效率也不甚高,希望在新的一年裡,我能夠加強身心的鍛煉,減少拖延,把握已剩不了多少的青春,做好時間管理,不再光說不練,磋跎歲月。願與讀者共勉!

   (原載於2013年1月15日)


《拖延症之歌》視頻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R3ppnZ1qALw&feature=player_detailpage


Saturday, January 12, 2013

(十八)感恩平凡人生



  上周《攞你命電鑽》的題目本來叫做“電鑽與感恩”,我想說的是,一把電鑽產生的噪音就可將一個人二十來天的美好生命毁於一旦,可見幸福是多麼的經不起考驗,故此我們應該對上天賜予的一切幸運表示感恩,我希望以感性且優雅的態度為二零一二年作結。料不到自己當時的憤懣已徹底擊潰本來已不好的脾性,滿紙都是對電鑽噪音惡毒的詛咒。寫完文章,半夜再被電鑽吵醒,一定神,才知發惡夢。

  我總認為,在這一刻自己仍能神智清醒無病無痛地敲打鍵盤將所思所想記錄下來,已是一種巨大得令人匪夷所思的幸運。我們有幸來到世界上,作為幾十億人類、數萬億生靈的一份子,這本身蘊藏的無數巧合、偶然與機緣,實在玄而又玄,無法解釋。

  試想一下,當年你的父母要不是在那一刻相遇,要不是在那千分之一微秒有觸電的感覺,要不是其中一方放下矜持作出追求,要不是他們在某一個緊要關頭嘿咻嘿咻,你就可能不會看到我這篇文章了。我們能夠平平安安地長這麼大,有家人、愛人和朋友的愛護與關心,都是由無數的幸運和機緣積聚出來的結果。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聽起來迷信,卻十分有理,我們個人的努力頂多只可以讓生命總體往好的或壞的方向發展,但個人出身、具體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即是“命”和“運”,就不是我們的能耐可以扭轉了。就像樓上裝修,偏偏就在我大假期間進行,難道是我可以改變的嗎?

  幸運的是,電鑽的噪音並非在我正在創作文學比賽作品的生死關頭,又或者在我極度不幸兼且情緒低落的時候耀武揚威,要不然,輕則導致我完成不了比賽,重則可能令我情緒崩潰!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幸運,畢竟那噪音只是破壞我一段無關痛癢的生命。

  我們每天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到家,是絕對的幸運,因為在路上,我們隨時可能被大意的司機開車撞死、可能被失修的花籠砸死、可能被失常的人斬死,也可能身體某項機能出錯而猝死,總之,我們的平凡,就是種福氣。在剛過去的二零一二年,我的生活雖然平淡,但我感到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謝平凡的人生!

  (原載於1月7日)

Tuesday, January 08, 2013

(一零五)再說拖延(中)



  那段奇跡般毫無拖延地做好作業的日子,絕對是我人生一件豐功偉績。可是,除了日常的作業,學生時期還有另一項重要任務:測驗和考試──那要命的測驗和考試!徹徹底底地喚醒了我沉睡的拖延:沒有一次小測我會提早一天準備,沒有一次大測和考試我會提前兩天溫習,總之就是測驗考試前一天,我才趕去抱那聖潔的佛腳,拿起書本,圍繞老師溫馨提示的重點從頭到尾看一遍,以短期記憶過關斬將。幸好沒被拖延擊倒,我還是一條好漢。

  也是命運的安排,我出來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是記者,而且是日報記者。對於我這種易被拖延誘惑而需要死線守護的人來說,日報記者絕對是一個度身訂造的職業。先不說其他,只說時效上,澳門的日報記者每項工作幾乎都是日日清,由採訪到寫稿都在一日內完成,不用將事情留過夜,每日都可以將魔女驅走,保持個人神聖的光輝。雖然有時實在趕得辛苦(特別在出差時要趕幾條稿),但還是十分享受與死線並肩作戰的日子。

  然而好景不常,後來我轉了做周報和月刊,甚至兼顧季刊的工作,我的苦難日子也就降臨了,死線遍體鱗傷,拖延耀武揚威。一項工作再不是一天內完成了,周期以一周、一月為計算,當中還牽涉大量個人積極主動的因素,例如邀約社會人士受訪等,而接二連三的碰壁容易澆滅你的積極性,直接助長了拖延的氣焰;況且有時你積極也是徒勞的,由於出版周期長,你過早做完一個訪問,可能激發了受訪者,在你還未出版時,他已接受了其他媒體訪問並發表了,怎不叫人氣餒?我開始有點找不着北,延挨時日,像個遊魂野鬼,拖延已經與我共存,我感到透不到氣。最後,我結束了別人眼中的「筍工」,重新尋找死線。

  到現在,我還是很害怕沒有死線,例如有人叫我幫手寫篇稿,只說:「越快越好啦!」又或者「冇話幾時嘅,你幾時得就幾時啦!」換了以前,我一定按兵不動,要不等到拖延不下去,要不就是不了了之,但現在我一來認為自己應該把握寫作機會,二來也不能如此馬馬虎虎,於是我一定會硬逼着別人給我死線,最好對方態度明確,定下日期,否則又是模棱兩可的話,那件事我就會一直拖延,但又因為責任關係,我又會有種懸而未決之感,墮性又說服不到自己動手(確實還有別的事情要做),這種半天吊的感覺實在不好受!

  (2013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