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18, 2006
「雙」與近鏡:《伊莎貝拉》觀後
自己一個人跑到永樂看七點半檔的《伊莎貝拉》(正常情況下總是一個人的,不正常情況下才會兩個人或多人),整個戲院只有三個人,我,和一對情侶(夫婦),此外還有一個在電影末段竟然講手機影響觀眾的帶位(雖然只有可憐的三個客人),與一周前看《黑社會之以和為貴》的爆場(二院)和只有三個吉位相比,差別很大,這彷彿向我說明了一個事實:這個事實不是說文藝片沒人看,而是這個地方黑社會多(嘿嘿)。
總體來說,這套片不能說太好,也不能說太差,說不過不失也不恰當,因為有些地方總讓人感覺驚喜。故事雖說是在澳門發生,可除了勉強將男主角說成是澳門司警,一些街道確實是澳門的地方外,我真係想不出故事到底跟澳門有多少關連。整套電影給我的感覺是:導演希望挖掘已經失去的澳門情懷和懷舊味道,希望那在回歸之前親身感受過的人和情境在鏡頭下重新活現(好像說彭浩翔以前有個澳門女友),可是吃力不討好,彭浩翔根本找不到那個神緒。
時間、記憶與遺忘
在故事方面來說,故事表達的是一個在時間的推移中,記憶與遺忘的命題。影片一開始,導演刻意打亂了時序,以此暗示記憶的沒有理性:你認為發生了,原來沒有發生;你認為沒有發生的,卻早已經出現。從馬振成(杜汶澤飾)以為同張碧欣(梁洛施飾)上過床,到張碧欣及其母都以為(或認為)成是欣的父親。彷彿說明,記憶是混亂的,只有遺忘是真實的。於是張碧欣的母親,實際上是暗線的主角Isabella張麗華(賈曉晨飾)一廂情願認為與其他男人生的孩子,就是當初為馬振成懷有的身孕。
影片中不停出現的插白字幕向觀眾強調時間的重要性,於是觀眾一邊遵從暗示以理性的時間觀念去期待故事的進展,一方面又受弄於導演的時間錯位,獲得了異常的快感和專注。故事進展下去,暗示時間和記憶和遺忘三者關係的載體在片中出現,那便是以Isabella為名的一隻狗(記憶)。小狗一開始便失蹤(遺忘),張碧欣無論如何都找不到,就算借助外力(阿成)還是找不到,但最後卻與小狗不其而遇,然而,小狗已被新主人(時間)命名為當當,已不認得舊主人了,張碧欣發現千辛萬苦找到的東西,竟然與原來不一樣,因此她抱著小狗哭起來了。葉錦鴻導演的《半支煙》講的是人的記憶被抹殺的可悲,而《伊莎貝拉》講的是記憶與遺忘互相角力下的失真。
除了這些外,其實故事很簡單,就是說澳門回歸前夕,知法犯法的司警馬振成要一個人「哽曬」所有與同僚一起幹的罪行,期間遭遇張碧欣,與張碧欣一起尋找小狗,從中掀開腦中的記憶,並與張碧欣發展出一段亦父女親情、亦男女愛情的異色情緣,這在阿成與其皮質醇偏高的上司黃秋生(又係佢)之間關於張碧欣的問答有所暗示。
「雙」與記憶失真
無論從敘事過程、拍攝手法,都看得出導演暗示的一個字:「雙」。戲中有很多拍攝手法相像的鏡頭,例如一開始阿成與妓女忍不住在走廊開始搞o野的鏡頭,以及之後張碧欣酒醉被阿成挾回家的鏡頭。阿成向人爆樽,又被阿欣爆樽,最後兩個一起研究爆樽。阿成送Isabella坐車去落仔,張碧欣騎電單車送阿成去出庭。Isabella既是人的名字,也是狗的名字。等等,也在說明一個道理,時間在重覆,重覆的過程中,記憶在重建,失真也在這個過程中發生。黃秋生在第一次出場時說的「牛肉靚」的話,正好為貫徹全篇的「雙」作一個注腳。
在演員方面,最讓人驚喜的算是梁洛施(算係澳門的光榮)了,雖然有些地方拿捏得不是好準,但演得夠放,有些地方演得不錯,睇好佢拿新人獎。杜汶澤演麻甩佬真係演得唔錯,尤其佢想張碧欣幫他吹簫一幕,真係演得好有味。曾國祥(曾志偉個仔)演的痴情於張碧欣的中學同學也算過得去,真係好很戇直。
片面理解的澳門
我說過,這部電影可以與澳門無關,選澳門做背景只是導演一廂情願的情意結。全部電影對澳門作片面的理解及解釋,正如幾乎整套影片都只有近鏡一樣。影片的主調是時間的衰敗,因此導演選用的拍攝地點都是十分頹敗的,把澳門拍得像五、六十年代似的。也許,這符合了香港的市場和香港人的審美觀念,畢竟,香港人並不希望澳門發展得太現代,因為一直以來澳門都是作為香港人的度假勝地而存在的,除了賭之外,澳門應該很純潔才是,把澳門塑造得現代一點,在香港的電影市場也就沒有看頭了。所以,幾乎所有澳門頹敗的地方都被攝入鏡頭了,益隆炮竹廠、婆仔屋附近的舊屋,離島的街巷。有一幕講兩個主角在龍環葡韻閒蕩,路邊突然出現一檔水果檔,女主角突然買了兩片西瓜與男主角一起吃,看得我傻了眼。也許我太熟悉澳門了,這些細節影響我欣賞這齣電影的投入程度。
很多年前我以為無記的《十月初五的月光》宣傳了澳門,後來卻知道那確實是宣傳了,但卻是反面宣傳。由於故事動人,這套電視劇後來在大陸廣泛播放,名字叫《澳門街》,也從那時開始,我和我那些在大陸大學讀書的師妹就不停被人問:「澳門人是不是每天吃豬扒包?」「澳門人用甚麼牌子的單車多?」「澳門人很喜歡吃牛肉乾嗎?」香港人將他們對澳門的理解傳播到全中國去。也許,《伊莎貝拉》將有異曲同功之效。不要忽視電影的傳播作用,曾經有大陸女學生因為看得多《古惑仔》,逼不得已過境香港時不敢落機,害怕一落機就被人斬死,要機組人員好說歹說才搞定。
真期望澳門有一位導演,可以將澳門人的真實情感反映出來。澳門人與其他地方的人一樣有真摯的情懷,只要拍攝的情感是真摯真誠的,就會在這個世界有市場。希望澳門能出一個電影天才吧!
說回這套電影,尾段說到張碧欣的母親Isabella為了忘記阿成而將名字改為Ella,但後來張碧欣又說母親幫狗仔改名做Isabella是因為自己也叫這個名字,這裡我就不知道是電影犯駁還是導演另有深意了。
圖片來自:《伊莎貝拉》官網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4 comments:
記得,十月初五的月光,本來預算叫做澳門街的,最後才改了現在這個名字。
原來如此,那是我在大陸讀書,是暑假回來看電視劇的,沒留意娛樂新聞,都不知有這段軼事,難怪賣埠都叫澳門街了。唔該曬。
不用謝嘛,皮哥。
這套劇對小曦有不可磨滅的情誼結,記得戲?故事,偶爾在澳門大學取景的,當時我和她就在澳大唸預科,那時的我正在追求她,當我倆一起後,戲就上了。最後初哥哥沒有和君好一起,我就到廣州唸書,她就留在澳大,分隔兩地。
六年的感情終於在上月結束,雖然最終都和此劇同樣,沒有大團圓結局,但回想起來,卻還有點甜絲絲的感覺,不枉了。
唉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