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07, 2009

閱讀時間:保護文化:以行動實踐思想


  唉,這個Blog已經淪落到要刊載已發表文章了......

  《思想者獨行》
 
  作者:馮驥才

  出版社:花山文藝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6月

  澳門人在討論城市特色和文化遺產保護等問題時,往往欠缺一種對本地歷史文明的洞悉,具穿透力的評論還不多見。天津作家馮驥才的文化隨筆《思想者獨行》一書,也許為澳門人揭示了一個方向:從思考到實踐,以實踐滋養思考,只有透過這一過程,我們才更能認清方向、更有實力地去保護本土文化。

  《思想者獨行》收錄了作者於2000年前後有關文化關懷的散文隨筆近五十篇,可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對於城市文明及其所承載的文化的關注,二是對於民族文化和民俗的解構與召喚,三是介紹了他與志同道合者搶救民間文化的行動。

  對於現今中國城市的個性,馮驥才的見解一針見血。在《中國城市的再造》一文中,他指出了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後,內地城市之間爭先恐後的“新造城運動”,及其伴隨而來的“旅遊性破壞”和“規劃性破壞”,造成了城市的一無個性,二好模仿,三愛功能主義規劃,四多粗鄙。新建的街區,與地域傳統及文脈上沒有持續性,城市形象越來越模糊不清,導致各大城市間相互趨同,加之人為地將城市分成不同的功能區,如“政府辦公區”、“居住生活區”等等,使得中國的城市“千人一面”。馮驥才認為,這一“運動”已經難以阻擋,只能夠改變方向,當務之急是城市要認清自己的個性,而這個個性是每個城市獨有的歷史所遺傳的。“如果不深知自己的文化個性,魯莽的破壞就一定會出現。”

  在澳門,目前進行的城市規劃研究中,政府和民間較多關注對具體的文化遺產的保護,更深層次的人文研究似乎並未出現,當然,澳門有其自身的文化環境和行政特色,不會出現與內地城市趨同的局面,但要警覺的是類似《旅遊性破壞》一文提到的庸俗化翻新、粗鄙化再造、強制性規劃等行為對澳門城市的可能影響,文中列舉的一些事例,都很值得參考。在《地名的意義》及《舊與老》等篇中,他進一步闡述了城市記憶對一個城市未來的重要性。

  此外,他對節日文化、民俗文化、商業文化的評析也獨具眼光,他指出節日逐漸成為假日,吃喝取代了節日的精神文化內涵(《節日不是假日》);他指出文化的全球化使中國作家失去個性,喪失了思維的文化特色(《誰在全球化中迷失》);他述說了民間文物流入市場,粗俗地成為商品的可悲(《從潘家園看民間文化的流失》);他發出了文化人要到民間去的呼聲(《到民間去!》)。

  書末幾篇文章是馮驥才等人搶救文物的紀實,闡明用行動去實踐思想能獲得更大的收獲。這本書與其他文化關懷的書籍不同的是並沒有對失落的歷史文明的傷春悲秋,而是實實在在提煉經驗,作出建議,甚至以實際事例來說明文化搶救工作的重要性,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說的一段話:“行動使我們看到自己的思想,充實、修正和鞏固我們的思想。我們信奉自己的思想,並不是狂妄自大和自以為是,而是因為這些思想在現實中得到一次又一次的驗證與吻合。這一切都必須經過自己的行動。”

  原載七月五日澳門日報,署名皮爾黃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