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26, 2020

漫兩拍:處理漫畫書的慘痛經歷



處理漫畫書的慘痛經歷
太皮

(上)

如果大家有印象,應該記得筆者在政府未有確定成立文化產業委員會之前,就曾經在本欄提到有關成立文產會的願景了,現在文產會終於成立,並且也已經進行了運作。文產會的四十三名委員中,雖然看不到有甚麼來自動漫界的人士(可能我睇漏眼),但文化局局長、文產會委員吳衛鳴就將“動漫”列入澳門發展文化產業的八大項之一,雖然忝排末席,但聊勝於無。

實話實說,澳門要發展動漫產業並沒有迫切性,就算要發展也有一段路要走,因此我認同文化產業要一步一步來,不宜操之過急。不過,說到要先發展“視覺藝術”及“設計”,我又有點混淆了,因為實在太籠統,動漫到底可不可以也算做視覺藝術呢?無論如何,我真希望有朝一日澳門本土能出現優秀的、描述本地動人故事的動漫作品,這需要有志投身動畫創作的人士,努力的實踐和驗證,多汲收別人長處,拓寬自己眼界,站於高點進行創作,一定能做出成績來的。

除了文產會,最近也有一件關於漫畫的小事讓我想到很多。一位十分熱愛香港漫畫的朋友,他幾乎各類漫畫都有,一套套地包裝好、收藏好;除了漫畫,還有周邊產品例如刀刀劍劍和首辦模型等,他一直都珍而重之,視如瑰寶。可是,由於要成家立室的關係,家裡空間不夠,想趁家居裝修之時,將漫畫送給我。他是這樣想的:賣掉呢,覺得可惜,送給其他人呢,又怕對方不珍惜,所以希望能送給我這個本身就收藏了很多港漫的“愛漫之人”,相信我會好好保管。我一聽大為感動,真的很衝動想據為己有,可是,猶豫了一陣,我還是拒絕了。換了是幾年前,我一定求之不得,但現在,真是對收藏漫畫感到有心無力了。

我從小學開始就收集漫畫,高中是我收集漫畫的高峰期,我好多同學看漫畫都是向漫畫店借,看完就還,但我就有收藏的怪癖,而且一定要一套一套的收集,十多年下來,我收藏的港漫、日漫,已經有二十幾三十個啤酒箱了,還不包括我弟弟的幾箱,可以想像一下,我們家堆放了這麼多書,會是一個怎樣的光景呢?再者,我本身還是一個文學愛好者,其他文字書數量也不少,這幾十箱書本堆在家中,真是走步路都難!

雖然我對那些漫畫一直都不捨丟棄,但事實告訴我,總不能抱着過去不放手。思前想後,苦苦爭扎,最後我還是下了清理它們的決定。去年初,我對漫畫書進行了第一輪的“清洗行動”,將那些養份不多的港漫,包括有色情內容的簿裝漫畫及黑社會漫畫通通掉丟,騰出了一些空間;接着年底進行第二輪清理,將一些雖然有點藝術價值但不成套的漫畫丟掉,例如肥良的《我若為王》等,同時亦清除一些沒用的書本和因工作關係搜集回來的資料。儘管進行了兩次大清洗,家中的漫畫還是很多,《天下畫集》、《黑豹列傳》、《街頭霸王》及《天子傳奇》等,仍是一套一套的待在家中。

為甚麼要經過苦苦掙扎呢?唉,那些丟棄的漫畫,一些是自己省吃儉用,節衣縮食儲錢買回來的新漫畫,一些則是自己每個周末放學後,在蓮溪廟的天光墟淘回來的寶物。新漫畫買回來後,從不捨得被其他人的指紋沾污,自己在閱讀時更是小心翻閱,用文件夾放好,珍而重之地儲起來;舊漫畫則很多是從無到有,一期一期地搜尋回來的,很多時為找一本漫畫而歷盡辛苦,指頭變黑。這些漫畫都糾結了我太多回憶。




(下)

上回說到,筆者雖然已對收藏的漫畫進行了大清洗行動,但效果卻不理想,因為有很多漫畫,特別是那些自己一本一本從舊地攤淘回來的寳貝,實在糾結了太多回憶,不忍丢棄,結果還是一大箱一大箱的堆在床底下和牆邊,等待我幾年才一度的觸碰。似乎重新閱讀一遍那些動輒上百期的港漫已經是不可能的事了,一是因為已經看過,二是沒時間,三是心智不同。雖然筆者曾以為自己會一生一世愛港漫,以為自己會不斷重溫《街頭霸王》,但隨着年紀漸大,加之港漫質素每況愈下,普通的港漫已難再吸引我了。
  除了情感上的不捨外,還有就是較為“實際”的不捨,因為那些漫畫都是我少年時省吃儉用買下來的“財產”,我不去買衣物、不去唱卡拉OK,為的就是將金錢投資到漫畫上,結果證明我的投資是“失敗”的。

我曾在一篇網誌上寫:“事實上,年輕時願意花大錢買漫畫而不去租,本身有一種投機心理,以為漫畫有得升値,在九十年代,一些市面上難以找到的暢銷漫畫創刋號,有人願意花幾十倍甚至幾百倍價錢去買,我一心一意想着賺錢,從集郵改為集漫畫,結果所有漫畫儲了多年不見升値,網絡時代一到臨,情況更是摧枯拉朽,已經沒有人願花幾十倍或幾百倍價錢去買創刋號了,因為網上看得到,BT更可全套下載,而在我儲漫畫的期間,郵票正一波一波的升値,只怪自己沒有投資眼光。”

以前,漫畫除了可欣賞之餘,尙可作為一種投資工具,現在由於網絡流行,循合法途徑已經可以在網上看到很多漫畫了,當年我在內地讀大學,就是靠玉皇朝的網站瀏覽港漫以解“相思之情”。目前在內地,透過點對點軟件就可以下載一整套漫畫,下載後只是電腦上小小一個壓縮檔,根本就不需要幾個啤酒箱來儲存。

  如果說這是違法途徑,那麼大陸也有不少漫畫網站,隨便打開就可以看漫畫,合法違法沒人知道,你說創刋號珍貴嗎?互聯網時代到來,人們減少發信件,改用Email了,然後集郵人士大減,郵票降價;也是因為互聯網的關係,再沒有人捨得花錢買漫畫了,何況是老掉牙的舊漫畫?

我何不學《反斗奇兵3》的安弟一樣,將自己心愛卻又已沒機會重溫以往快樂片斷的寳貝送給會珍惜的人呢?這除了是情感上放不低,還有就是肉痛,始終不忍送出去。那麼何不把心一橫,開出價錢,放上網賣?可是,市場在哪?澳門人誰會要那些玩意?假使外地有人要,但去香港要搭船,去大陸不准過關,郵寄吧,郵費卻又不菲啊!

不過,無論如何,我知道,這些漫畫總不能跟我一世,畢竟我沒有一個可以容納它們的空間,也沒有時間陪伴它們,總有一天,我會和那些漫畫來個徹底了斷。說出來大家不要笑,除了書籍和漫畫外,我家裡被裝成箱的,還有大量玩具,包括“聖鬥士聖衣神話”及變形金剛等,還有幾箱做記者時收集回來的紀念品。只是沒時間,如果有時間,我會把這些華而不實的紀念品丢棄或捐贈出去。

Sunday, June 21, 2020

漫兩拍:我與《龜之忍者》



漫兩拍:我與《龜之忍者》
太皮

(上)

  不久之前我還自信滿滿地認為,由Bandai出品的「聖鬥士聖衣神話」玩具系列及由Takara Tomy出品的「變形金剛Masterpiece」系列已分別是兩種玩具作品的登峰造極之作,相信十年之內都難以有新的技術創造出可以超越的作品來。可是話音剛落,Bandai一口氣宣布推出兩個「聖衣神話」的分支品牌,包括「聖鬥士聖衣皇級」及「聖鬥士聖衣神适EX」。單看名字就知不簡單,前者的頭炮產品是射手座,比例為真實人物的1/6,高約30cm,由於體積較一般神話玩具巨大,聖衣的各種細節可以清晰再現,更有艾奧洛斯及星矢的頭像可以替換,整個形象十分豪華,令星矢迷萬分期待。

  如果說,「聖衣皇級」算是一個另闢蹊徑的系列,那麼「聖衣神話EX」則完完全全是「聖衣神話」的「修訂版」了,現已排期推出的包括雙子座、獅子座及白羊座,更豐富多樣和美觀的面相、更合身的聖衣、更可動的素體,讓人有錯覺認為「聖衣神話」已經是上世紀的產物了,而給人無限回憶的「聖衣大系」更是不堪回首。

  至於「變形金剛Masterpiece」系列,最新的MP10作品,竟然又是一隻改良的「元祖版」柯柏文,雖然貌似變化不大,但確實比起MP01的柯柏文更美觀和更具可玩性。玩具市場是一個巨大而深不見底的市場,特別是中國這個市場有十四億人口,大量新興的中產階級對這種高質素玩具正有強烈的需求,玩具商短時期內不斷推陳出新,在知識產權授權期內多翻花樣,多賺幾水,相信也不難理解。

  對比起《變形金剛》及《聖鬥士星矢》這兩個仍然圍在我身邊團團轉的童年玩伴,我三大童年玩伴之一的《龜之忍者》,在我生活中出現的機會就較少。當年,正當《變形金剛》開始走下坡而《聖鬥士星矢》未紅時,就是《龜之忍者》填補了我玩具和卡通生活中的空缺,當年曾由Beyond四子為四個主角配音的真人版電影紅極一時,我至今念念不忘,當然,更忘不了的是那些被《龜之忍者》玩具佔據的日子,我完全可以明白《反斗奇兵》中安仔捨棄玩具時的心情,我至今仍藏有十數隻廿年前的忍者龜公仔。

  《龜之忍者》的英文名稱為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一般簡稱為TMNT,中文更多人翻譯做「忍者龜」(內地叫「忍者神龜」),然而此動畫最初引入TVB時,譯名是叫《龜之忍者》的,也許是想有一點日本風味吧,為紀念這個名字,本文就用比較累贅的《龜之忍者》為題。

  TMNT紅得快,但低沉得也快,現在的聲勢已大不如前了,不過仍有一批死忠的Fans。究其原因,是TMNT產品的低齡化形象明顯,難像《變形金剛》及《聖鬥士星矢》般進入成人的世界,沒有成人市場的支撐,其發展自然遇到阻滯。在2007年,在一片影視作品重拾童年回憶的大潮中,TMNT推出了第四套電影也是動畫片的《TMNT》(中譯《忍者龜:炫風再起》),雖然在美國獲得不俗的成績,但可惜在大中華地區引起的關注較少,趁勢推出的玩具也很快就銷聲匿跡。在歐美地區TMNT還有不少捧場客,在亞洲地區已沒有當年的受歡迎了。


(下)

  《龜之忍者》(TMNT)動畫改編自1984年首發的漫畫,曾推出過兩套系列,第一套由1987年播放至1996年,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一套,其製作的目的與《變形金剛》動畫一樣,也是為了宣傳玩具,雖然人物不會變形,但造形獨特,故事吸引,同樣大獲成功;第二套則由2003至2009年,不過吸引力已大不如前了。據悉,電視頻道Nickelodeon收購了TMNT的全球版權,正製作一套全新的GCI動畫系列並打算於2012年起播放,能否再起風雲呢?大家要拭目以待了。

  關於TMNT的起源,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到「伊莉百科全書」的「忍者龜」條目找到很詳盡的記述,包括原作者Peter Laird及Kevin Eastman如何想到基因突變烏龜的點子,以及為何四個主角名字來自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等。遺憾的是我遍尋不獲香港無綫電視的粵語名稱翻譯,只記得米高安哲奴/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的名字好像只簡單翻譯做「米高」而已,畢竟已經是二十多年前播放的卡通片,一些場景倒還記得,但名字真的想不到。

  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烏龜的造型和滾圓的身子略嫌有點不夠型和土頭土腦,但回想當年,TMNT確實是一個頗具震撼性的點子,烏龜變成人類一樣有不同的性格已經夠神奇,他們還要向一個懂日本武術的老鼠學武功,還要挑戰同樣變成人型的野豬和犀牛,缺少一點激情、童真和想像力,缺乏科普知識和人文關懷,相信也難以創造出如此神奇的人物形象來。

  每一部受歡迎的動漫作品,每一個歷久常新的人物形象,哆啦A夢、柯柏文、星矢、悟空和忍者龜等等,都挑戰人類想像力的極限,想前人之不敢想,雖然現在看來上面提到的人物形象稀鬆平常,但如果沒有那些創造者的奇思妙想,這些看來平常的東西也不會在世上出現,我們的成長就缺少很多樂趣。

  最早的忍者龜玩具由Playmates設計及授權生產,跟變形金剛一樣,也曾在澳門的工廠製造,一隻玩具的組件相當少,包括用一個骨架連着的頭部和四肢,再加上軀殼,工序並不複雜。

  與初版《變形金剛》玩具目前的高價相比,舊版《龜之忍者》玩具的價錢相對偏低,未知是否當年的工廠超額生產而有大量存貨的緣故,現在還可在eBay和雅虎拍賣區等網站找到20年前生產的未拆吸塑的產品,而且價錢便宜,幾十元有交易(拆了包裝的幾元便可購得)。幾年前我也在蓮溪廟一帶搜得了幾款未拆封的忍者龜公仔,連同以前自己一直保留的,也有十多二十隻收藏着。畢竟是澳門的產品,我認為這些玩具極有收藏意義。(寫於2010年左右)



Tuesday, June 16, 2020

漫兩拍:再難出現的漫畫《街頭霸王》神話

來源:我的漫畫時代 https://daaaer80.blogspot.com/2016/03/blog-post_10.html


漫兩拍:再難出現的漫畫《街頭霸王》神話
太皮

(上)


  日前,筆者有幸在書展上主持漫畫講座,期間我向聽眾介紹了自己有意識地購買的第一本漫畫——《街頭霸王》第29期,現在想來都已經是差不多二十年前的事了,就是這本漫畫,改變了我少年時期的生活,讓看漫畫成為我的重要活動。

  《街頭霸王》以薄裝周刊形式在91年發行(首五期為雙周刊),內容可以歸類為科幻技擊漫畫,由風靡一時的街機遊戲《快打旋風》第二代改編,當時用此一電玩改編的漫畫在香港大行其道,包括《中華拳王》、《快打旋風》、《街霸92》及《超神Z》等,最終彈出的是形象鮮明、畫功討好、名字有氣勢的《街頭霸王》,漫畫的名稱甚至成了街機Street Fighter的正式名字。

  《街霸》成功,同類漫畫紛紛“摺書”,那些漫畫中,畫功不討好(除《超神Z》)是一個因素,將街機人物特性改頭換面、撇除街機元素也是一大失敗原因。當時《街頭霸王》的編劇李中興及繪畫者許景琛深明自己要改編這部漫畫的動機,就是因為街機本身大受歡迎,所以他們在創作時大量移植了街機元素,第一期封面就是用街機宣傳海報重新繪製,第二期封面的主題則是阿Ken出波對本田百裂手,其鮮明風格和強烈的電玩感,迅即在漫畫迷及機迷心中建立了形象,奠定江湖地位,成為全港漫畫銷量三甲,銷量一度超過十二萬本!

  《街頭霸王》算是港日漫畫界較早將街機人物Cross over到漫畫的作品,其取得成功的時候,香港還沒有實行版權條例,因此當時的《街霸》漫畫在故事中Cross over了大量其他漫畫及街機角色,《餓狼傳說》中的泰利等三個主角(東方戰虎的徒弟)、《龍虎之拳》的板崎獠(第四度空間中阿Ken的敵人)、《龍虎門》的王小虎(重要角色東方戰虎),以及《阿基拉》的角色(覺先姥姥)等,要不是因為與《龍珠》風格不同,否則我相信笛子魔童也會被許景琛等Cross over進漫畫的。

  當時香港大行其道“雙雄”式電影,漫畫中也出現了相同的調子,《風雲》的聶風與步驚雲、《黑豹列傳》的黑豹與鐵忠,以及《街頭霸王》的赤龍與阿Ken等。原本阿Ken在街機中的設定只是“雙打”時赤龍的“別注版”——紅色空手道袍(現實中沒有)加黃色頭髮,但經過多年的發展成了甚至比赤龍更受歡迎的角色。《街頭霸王》漫畫在人物面相方面,主要參考了池上遼一的繪畫風格,許景琛將池上遼一的現實主義畫風與港漫的風格絕妙地配合地來,再加上各種成功因素,《街頭霸王》的鋒頭可謂一時無兩。然而,隨着街霸遊戲的式微和港漫產業的衰落,這種創刊不到半年便有十萬銷量的奇跡相信不會再出現了。

來源:我的漫畫時代 https://daaaer80.blogspot.com/2016/03/blog-post_10.html


(中)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市面上買到的日本翻譯漫畫基本上全是港台出版的未授權版本,隨着文化傳信高調宣佈取得《龍珠》版權,並出現一期三十多萬發行量的佳績後,香港出版的日本漫畫便進入了授權時期。《街頭霸王》成功後,出版公司文化傳信與街機的開發商Capcom取得了聯繫,為了進一步鞏固江湖地位,正式向有關方面購買了改編版權,其他漫畫再使用其角色便屬侵權。

  《街頭霸王》的故事進一步發展,阿Ken變奸、能夠複製所有對手外形的心魔出現、大奸角克林頓來襲,劇情扣人心弦,正當大家期待接下來的情節時,許景琛突然離開文化傳信,轉投新成立的玉皇朝。《街頭霸王》出版到八十八期便由其他漫畫家接手,可惜接手的漫畫家一來不了解《街霸》的劇情,二來無論故事、畫功、構圖逼力等都及不上原作,給人狗尾續貂之感,只出版了二十五期便玩完。

  許景琛與李中興過檔後,創作了《超霸世紀》,人物多有影射《街頭霸王》,第一期由於某些人物與《街霸》太似,被認為侵犯版權,第二期便改了人物設定。《超霸》故事中,北霸王影射的是阿Ken,救世主影射的是赤龍,故事主要圍繞在救世主的兩個兒子赤無極及赤鷲身上,可視作《街霸》前八十八期的續作,原故事的人物性格及命運得到進一步延伸,但因為不是正式續作,故事發展中又出現了與原作背離的情況。《超霸》的故事可視作《街霸》的“延展宇宙”,與《街霸》後二十五期的故事則是“平行宇宙”。

  《超霸世紀》完結後,李中興與許景琛創作了《赤蝎十三》,可惜銷路一般,此時由鄺氏出版的《拳皇》系列大受歡迎,玉皇朝便購入街機Street Fighter3的版權,由李中興和許景琛改編做《街霸Ⅲ》漫畫,故事靈感從原來的《街頭霸王》及《超霸世紀》的概念中擷取,作重新演繹,就像《新著龍虎門》重新演繹原《龍虎門》的故事般。然而,此時《街霸》遊戲的江湖地位已被如日中天的《拳皇》遊戲所取代,甚至《餓狼傳說》也比其更受歡迎,《街霸Ⅲ》漫畫吸引力大減,而故事一方面力求創新,另一方面又想喚起讀者對原作的記憶,結果只成了原故事的變奏,而此時許景琛等又醞釀離開玉皇朝另謀發展,故意將劇情放緩,總的來說已再不能給讀者驚喜。

來源:我的漫畫時代 https://daaaer80.blogspot.com/2016/03/blog-post_10.html


(下)

  《街霸III》連載到一百多期後,許景琛與李中興離開玉皇朝,自組天行社公司,購入另一街霸遊戲《街霸EX2》版權。由於主要人物包括赤龍與阿Ken等是所有街霸遊戲共有的,《街霸EX2》漫畫便名正言順地將《街霸III》主線故事接續下去,可是,《街霸》漫畫賴以生存的街霸遊戲已是強弩之末,而《街霸》漫畫故事的世界觀亦被多次的續作和改編所擾亂,讀者已不能從那些“再生”漫畫角色中尋得滿足,《街霸EX2》及其續作《街霸EX2Plus》出版不久只能無聲無息地落幕。

     同一時間,玉皇朝吸取了之前的經驗,在許景琛離開後沒有將原《街霸III》的故事接續,索性重新製作世界觀截然不同的另一《街霸III》,可惜心有餘而力不足,漫畫水平之低劣令人不忍卒睹,很快便“摺書”了。

     許景琛後來又創作了相關的街霸及拳皇漫畫,或多或少使用了原作的概念,但都難以取回以前的風光了。天行社又出版了眾多遊戲書,此外還發行多種武俠改編漫畫及鬼書,由於漫畫銷量不濟,加上同時開書過多,縱然個別漫畫銷量好,但也難改天行社財政緊絀的局面,最後被逼結業。許景琛做回普通漫畫家參與天下等出版社的編繪工作,李中興一度退出漫畫界,後來與黃興豬等回流玉皇朝。

     雖然,許景琛及李中興的《街頭霸王》漫畫參考(甚至抄襲)了大量池上遼一的畫作,又Crossover了大量其他漫畫的故事元素(赤目司令戀母一段甚至參考了希治閣的《迷魂計》及港劇《幻海奇情》),但始終無法否認這個系列在港漫中的經典地位。《街霸》中力量的使用技巧和力量層次等級的描述、大地與夢幻之城的地球觀念等等特別的元素,對其他港漫,包括溫日良的《武神》等都產生了一定影響,其地位不容忽視。另外,正面看待《街頭霸王》漫畫文本的發展史,其從街機改編,直到發展出繁複的故事內容和時空概念,姑勿論情節是否叫人拍案叫絕,但漫畫文本本身實在是很有研究價。

     為紀念《街頭霸王》面世二十周年,Capcom推出了《街頭霸王IV》,已於七、八月份分別在日本及北美進入機舖。新故事發生在《街霸II》和《街霸III》之間,講述國際刑警春麗等人,在以為由赤目司令領導的犯罪集團已被殲滅之後歸於平淡,但犯罪集團死灰復燃,阿龍、Ken及春麗等人為了正義重新參加比鬥。《街霸II》的十多個角色都會在這部全新遊戲界面的作品中經典重現,同時也加入了一些新角色。筆者目前還未見到有人想改編這個遊戲的資料,未知許景琛和李中興會不會食老本打《街霸IV》主意呢?如果他們改編,我第一個支持。

  (原載於2010年左右《澳門日報》“動漫玩家”,署名麻油王子)


Thursday, June 11, 2020

漫兩拍:談三本勵志漫畫(《K.O.小拳王》《我要高飛》《足球小將》)



漫兩拍:談三本勵志漫畫(《K.O.小拳王》《我要高飛》《足球小將》)
太皮

(一)小豆釘的鬥志

  體育運動的題材在日本漫畫中屢見不鮮,從足球到籃球、從賽車到賽馬,基本上所有種類都觸及到了。體育漫畫中的拳擊漫畫,又受到了漫畫家特別是新入行者的青睞。事實上拳擊漫畫的故事是比較容易處理的,特別是短篇,基本上可以依循一個起承轉合的模子:主角被打敗,然後發奮圖強,得到不同人物的鼓勵,最後打贏很多對手,在面對最後一位對手時又遇到錯折,在被擊倒的一刻腦內閃回很多過去的片斷,然後重新站起來,擊敗對手,還得到對手的尊重。

  很奇怪的是,這類漫畫雖然調子一樣,但幾乎歷久不衰。就像《金田一少年時件簿》般,雖然來來去去都是差不多的情節架構,然而讀者還是被漫畫中人性的東西所吸引。

  在我看過的一些拳擊漫畫中,印象較深的是高橋陽一的《K.O.小拳王》。漫畫的主角是仲本智,但就被同學叫做豆釘智,生得十分矮小的他,自小懦弱怕事,沒有朋友,一直以來都只有被人欺負的份兒。

  任何一個讀者看到這樣的角色,都覺得他無論如何都面對絕望的人生。然而,這個世界壞人很多,但總有一些好人的存在,豆釘智就幸運地遇到些心地好的同學,矢志成為職業拳手的岩井叫他不要放棄,還鼓勵他學拳。可是,天生體弱的豆釘智,連引體向上都做不到,有一天,他看到一株小草在地上茁壯成長,聯想到自己也需要堅強地生活下去,於是握住花棚,用力一引,成功做到了引體向上。

  不知道是現在的漫畫有太多的死亡哲理、黑暗情緒,還是現在的年輕人已經聰明得不受勵志漫畫的欺騙,現在的漫畫欣賞者越來越注重一本漫畫是延引功能:是否適合玩cosplay?是否適合製作玩具?是否適合改編成電玩?印象中,好像沒有人拿高橋陽一的漫畫角色來玩過cosplay,他的漫畫角色也甚少被立體化成玩具。高橋陽一漫畫吸引人的地方是他畫面的簡約以及內容的激勵人心。

  我只記得年輕時體育也不大好,不過看到這部漫畫,卻也真的深受鼓舞,正所謂知恥近乎勇,結果成功真的進步了不少。是的,豆釘智也許身裁矮小,長得不夠體面,但一份對拳擊的熱愛,一雙堅毅不屈的眼神,足以令到他的形像高大起來。他的同學岩井在他第一次上擂台時評價說:「看他迎戰對手的猛烈進攻時,一點也不逃避退縮,那眼神及表情都充滿鬥志,完全是真正的權手本色。不要擔心了,只要仲本不失去這份鬥志,他必能繼續學拳,不會半途而廢!」





(二)勵志漫畫《我要高飛》

  勵志漫畫與勵志歌曲一樣,創作起來不但比較容易處理,而且由於其先天感染力的關係,在受衆身上所起的作用也比較大,就像《錦繡前程》一歌:“斜陽裡,氣魄更壯,斜陽落下,心中不必驚慌”短短數語,朗朗上口,同時亦有增強信心之效。

  勵志漫畫也一樣,大多有一個模式,特別是短篇,以拳擊漫畫為例,其起承轉合的創作方法甚為淺顯,很適合初學畫漫畫者模仿學習。公式如下:開頭——主角從小體弱多病,被同學欺負,於是發憤要做一個偉大的拳擊手;發展——初學時諸多不順,比賽屢次戰敗,父母又不支持,但得到好友和心儀女孩的支持,這時候,遇到了強勁的對手;高潮——主角與強敵交戰,過程中驚險百出,當中更出現一些意外;結束——主角戰勝強敵,抱得美人歸,並且原諒了之前欺負他的同學。

  這模式可謂萬試萬靈,創作三十頁的短篇可以,創作長篇也可以,重要的是如何在細節和人物關係上推陳出新,在情節上翻出花樣,雖然千人一面,但讀者看起來還是會血脈賁張。

  勵志漫畫在這模式下出現了一些極品,例如筆者之前介紹過的高橋陽一的《K.O.小拳王》,以及這次要向大家介紹的《我要高飛 Fly High》(台譯《奧運高手》)。《我要高飛》共三十四卷及一卷外傳,已經連載完畢,以1984年洛杉磯奧運單槓金牌得主森末愼二的經歷為藍本創作,由漫畫家菊田洋之繪畫。

  故事圍繞着男主角藤卷駿想奪取奧運金牌的理想而展開,雖然他過世的父親曾是體操運動員,但阿駿自己卻對體操完全外行,當他升上平成學園一年級的時候,走到破舊的體操部向着前輩高呼:“我想要獲得奧運金牌!”這時開始,他便在友人互相扶持的過程中,由動作搞笑笨拙到參加校際比賽,由參加地區賽初露鋒芒到入選國家隊,由參加亞運會到參加奧運會,一路成長,最終日本隊奪取男子團體奧運金牌,而他自己也以10分滿分的成績,成為單槓金牌得主。

  雖然這是一部體操漫畫,但看起來不像看那些棒球漫畫一樣,總是令不明規則的讀者摸不着頭腦。《我要高飛》故事寓敎於樂,依照劇情和人物性格進展的需要,將男子體操的六大項目(單槓、雙槓、自由體操、跳馬、鞍馬及吊環)作出專業介紹,同時亦推進劇情。

  內容專業之餘,每個人物都在故事中發放光芒,當中包括了一起將有“平成校園的污點”之稱的體操部發展起來的各個主要配角新堂雄一、內田稔和眞田俊彥等,也有學生時代的邪惡對手、日後的國家隊隊友崛北辰也,還有一些外國選手如中國的王景陽等,他們大大豐富了漫畫的世界觀,使得這部漫畫由一開始不起眼到大受歡迎,並奪得第43屆小學館漫畫大賞,讀者眞不要因為是體操漫畫而走寳。

  《我要高飛》在叙事和編繪手法上,除了情節推陳出新外,漫畫還運用了大量的內心獨白,例如描繪一些比賽過程時,分鏡會將視點放在主人公身上,獨白就在背景之中,就像人物在自己叙述故事一樣,每到激昂處更會讓讀者身同感受。

  雖然故事主要由阿駿的叙事角度進行,但有時也會有其他角色的視點,令這部漫畫層次鮮明,人物有血有肉。其次,故事的感情線也處理得很好,阿駿與相樂眞理子、新堂與折笠的感情線都相當出色。値得一提的是,港版的翻譯十分優秀,能讓讀者完全投入。





(三)《足球小將》激戰三十年

   執筆之時,2010南非世界盃已經接近尾聲,荷蘭與西班牙兩支從未奪過冠軍的無冕之王一起打入決賽,誰會捧起大力神盃?相信現在已有分曉。

  其實哪隊奪冠我都冇所謂,最緊要場波好睇。說起足球,大家一定會想到高橋陽一的《足球小將》以及戴志偉的倒掛金鈎。說實話,《足球小將》的畫功確實欠吸引,但勝在情節夠勵志、畫面夠動感,因此《足球小將》誕生三十年來一直大受全球讀者歡迎,激勵了無數年輕讀者面對逆境永不言敗,也激勵了諸如中田英壽、托蒂及阿古路等天才走上足球員之路,可見一部好的漫畫作品,其意義已經超越文本本身。

  相信不少四十歲以下的人,小時候一定看過粵語版卡通《足球小將》,也可能試過因為看了卡通之後而買來一個橙色塑膠足球跑到街頭巷尾去踢,也會為戴志偉與麥泰萊的友情或悲或喜,甚至對戴志偉“足球係最好嘅朋友”等台詞朗朗上口,當然,最記得的自然是張衛健主唱的主題曲《射啊射,射它吧!》

  漫畫《足球小將》是高橋陽一的處女作,他在二十歲時(1980年)發表短篇預吿版,次年開始連載,並大受歡迎,陸續改編成電視動畫、OVA和電玩遊戲等。

  日本原名為《キセプテン翼》(即“戴志偉隊長”),雖然港台都翻譯做《足球小將》,但人物名字有不同形式的漢化,例如原名“大空翼”和“日向小次郞”的第一、第二男主角,在無線電視播映時叫戴志偉和小志強,在台灣則叫做方育翔和邱振男,及後於當地出版的授權漫畫也沿用電視版的名字,這在現今日漫翻譯上已甚少出現,所以愈加叫人回味。漫畫有多個長篇和短篇,長篇系列主要有《足球小將翼》(全37卷)、《足球小將世靑篇》(全18卷)、《足球小將 ROAD TO 2002》(全15卷)、《足球小將GOLDEN-23》(全12卷)及在今年才開始連載的《足球小將海外激鬥篇 EN LA LIGA》,講述戴志偉征戰西甲的故事。

   也許,你會說這部漫畫的描寫誇張,脫離眞實的物理體驗,也許,你會說這部漫畫少了感情線,而且不夠搞笑,但它卻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熱血體育漫畫,描繪了一群人對足球的熱愛,對夢想的執着。為了足球,主人翁們努力奮鬥,不怕失敗,不怕艱辛,他們用實力去體現一切,雖然與現在充斥着黑哨、協議球和假波的足球世界相比,書中的描述過於理想和唯美,但也就是這種理念,才能打動一個又一個讀者,引領一個又一個天才走上綠茵場。南葛、戴志偉、三杉淳、健威、倒掛金鈎和衝力射球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不可磨滅的記憶,也是引領我們跌倒重來的強烈暗示。

  《足球小將》開始連載時日本足球仍處於鴻蒙階段,到今天,日本國家足球隊已經兩次闖入世界盃十六強,屹立於世界足球強隊之林,可以說,這部漫畫的社會影響力不容忽視。當然,不能說一部優秀的文藝作品就能引領人們向上,內地及台灣也可看到這部作品,但為何足球水平就如此差劣呢?這其中有深厚的民族性原因,但不能否認文藝作品的影響力。

  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為何內地紅的是演慣滑頭的葛優和演紀曉嵐的張國立?為何台灣紅的是小豬、小天和小綜?為何香港紅的是歐陽震華、陶大宇和黎耀祥等中年師奶殺手?這些人,都代表了當地的社會人生,是一種文化符號。文藝作品與社會人生之間有深厚的內在聯繫,《足球小將》中對夢想的執着和永不言敗的精神,也許是日本社會的眞實體現。社會人生、文藝作品是雙生兒,社會人生催生了文藝作品,文藝作品引導了社會人生。這些,都是澳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時値得思考的問題。

  (約寫於2010年左右,原刊於《澳門日報》動漫玩家,署名麻油王子)

Friday, June 05, 2020

漫兩拍:我的童年聖經--《聖鬥士星矢》《I.Q.博士》《老夫子》《龍貓》《忍者小靈精》




漫兩拍:我的童年聖經--《聖鬥士星矢》《I.Q.博士》《老夫子》《龍貓》《忍者小靈精》
太皮


(一)《聖鬥士》的“大和”精神

  我認為,《聖鬥士星矢》這部歷久不衰的漫畫,最能體現日本人的“大和”精神。試看,黃金聖鬥士的十二人就來自不同國家:希臘、意大利、中國和巴西等,不同國籍的聖鬥士,其聖衣設定也參考了該國的建築及設計風格,例如來自西班牙的山羊座修羅的聖衣就有點鬥牛士的風味、來自中國的天平座童虎的聖衣則像中國古代的戰甲一樣,人物設定集世界設計風格的大成,不是“大和”是甚麼?這些聖衣還能變成星座,造型千奇百怪,充滿想像力,難怪製成玩具後,不但孩童喜愛,連成年人如我也是愛不釋手呢!

  除了人物設定顯出“大和”精神外,“聖”的故事取材自希臘神話,其中又包含了北歐神話、佛教觀念、中國武術等元素,就連人物的命名,也聯繫到文學名著,如天間星“阿格龍”就取自但丁《神曲》中一條地獄河流的名字,將這些特色融會貫通,真不知車田正美是怎樣得到這樣的天才靈光,創造出這套漫畫。也許,這是他本人的文學和閱讀累積,再加上日本人傳統的“拿來主義”及“大和”精神所起的化學作用吧。

  不過,怎樣都好,“聖”最令我喜歡的地方,就是主角星矢及紫龍們面對強敵時所表現出的不屈不撓、永不言敗,為了信念而戰的精神,帶給我很大的鼓舞。話說回來,主角們信念的來源是女神雅典娜,這也折射出日本人的皇民思想,與把天王作為精神支柱的傳統是一脈相承的,也是“大和”精神之一。如果現在發生戰爭,這部漫畫真的隨時成為鼓勵日本青年為天王盲目犧牲的宣傳品呢!

  值得一提的是,黃金聖鬥士中,來自中國的角色有兩個,除了童虎外,還有來自西藏的白羊座阿穆;阿穆的師父薛安也是西藏人,他和童虎是二百四十三年前一場聖戰中僅存的兩個聖鬥士。童虎在中國大陸擁有不少支持者,被推舉為最強聖鬥士。



(二)我的童年聖經《I.Q.博士》


  如果要我選一部童年最喜歡的漫畫或卡通,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I.Q. 博士》。

  鳥山明原作的《I.Q. 博士》原名叫《Dr. Slump》,大陸譯名《阿拉蕾》(小雲原名的音譯),台譯《機械娃娃與怪博士》,故事圍繞着“I.Q. 博士”則捲千平及其所製造的機械人小雲而展開,雖然全部都是天馬行空的情節,但每一集都笑料百出,令人捧腹,短短十八捲的漫畫,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就數之不盡:史前天使小吉、壞女孩小茜、有型士太及其弟弟小雄、中國來的摘氏一家、大反派馬斯特博士、低能英雄酸梅乾超人和屁股生在頭頂上的尼克襥大王及其僕人等。

  故事中的天神村,人們生活簡單,無憂無慮,雖然是村莊,卻又有類似城市的建築,加上無處不在的米田共,地平線上的青山,營構了一個獨特的世界。除了小雲外,其他角色幾乎都到了“癡妄”的地步:千平的好色、小吉的暴食、小寶寶對人類禮教的執着、馬斯特對徵服世界的執迷,還有那個像尼採“永劫回歸”定律一樣永遠被小雲撞散的警車。這裡的人都打不死,無論是好人還是壞人,在天真無邪的小雲面前,人們的癡妄都會被她那天真的笑容化於無形。小雲雖然擁有人類女孩的外表,但卻沒有人類的壞心腸和不必要的生存煩惱,在她身上體現的是純樸的人性,讀者觀眾無論是成人或小孩子,都會自然而然地在她身上投射童年的幻象,每個人都希望像小雲一樣,永遠長不大,永遠無憂無慮。這些千奇百怪的元素,只有鳥山明這個天才才能想到。

  有人認為漫畫中十分笨拙,以正義自居卻經常搗蛋搞破壞的超人是影射美國,筆者也有這樣的同感,雖然《I.Q. 博士》的主要創作階段在鳥山明二十七、八歲時,也許作者沒意識到,他已將自己對八十年代世界的印象及一些哲理思想投射到漫畫中去,漫畫創作的行雲流水,除了天才我再找不到其他詞語去形容他了。當時版權束縛的程度低,他得以進行諸多惡搞創作,也是《I.Q. 博士》的成功因素之一。這是現在的漫畫家難以享受到的自由了。

  關於鳥山明的奇聞逸事很多,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據說居住在愛知縣的鳥山明因為交稿不方便,一度想搬離當地,當地政府為了挽留他,而特地修了一條高速公路。現在重看《I.Q. 博士》,我仍然難以置信,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可以有那麼純熟的畫功,可以在漫畫中構建如此一個完美的世界觀。

 事實上,《I.Q. 博士》的環境,有點像筆者小時候居住的黑沙環馬場木屋區,處於城市與農村的邊緣。我小時候最大樂趣就是看《I.Q. 博士》卡通,看完後便模仿小雲的去“衝啊!”到現在,那些配音員精彩又恰如其分的演繹仍“歷歷在耳”,襥要感謝鳥山明和小雲小吉,沒有他們,我的童年便不一樣了。



(三)歷久不衰的《老夫子》

  無論你是大人還是小孩,是漫畫迷還是非漫畫迷,相信你都會看過《老夫子》漫畫。這個自六十年代起出現在香港報刋上的漫畫人物,一開始便佔據了港澳讀者的心,後來更逐漸受到兩岸及全球華人的喜愛。《老夫子》漫畫篇幅短小精煉,內容繁多和富哲理性,今天讀起來仍能令人玩味再三。

  《老夫子》的創作者是王澤(原名王家禧,他以自己長子的名字作為筆名),於1962年開始在香港連載該漫畫。首期單行本在次年出版,即受各階層讀者的歡迎,後期《老夫子》由香港吳興記書報社出版及發行,目前版權則屬於台灣老夫子哈媒體股份有限公司。他們的《老夫子》精選系列已出版至一百五十多期,主攻少年兒童市場。在漫長的四十多年出版周期中,《老夫子》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及動畫,受到廣大群衆的喜愛,進一步擴大漫畫的影響力。2006年《東方日報》的調查指出:中小學生最愛看的圖書就是《老夫子》;內地《南方日報》也報道過,《老夫子》漫畫是廣州市小學六年級生票選最受歡迎的課外讀物。

  目前,《老夫子》仍有在台灣《蘋果日報》連載,由王家禧長子,即眞正的王澤創作。多年以來,主角老夫子在漫畫中以不同的身份粉墨登場,做過老闆,做過乞兒,當過未來人,扮過古代俠客,曾經三妻四妾,也曾經被女人多次拒絕。雖然時空背景衆多,但老夫子與他的朋友大番薯、秦先生及趙先生的各種趣事,主要還是圍繞住一般的老百姓生活發生。老夫子有點像魯迅筆下的阿Q,對新事新物很多意見和抱有抗拒心理,經常受到不公平對待後便會自我解嘲,透過老夫子的眼睛,我們看到了香港六、七十年代的風土人情和社會變遷。

  2001年,內地著名文化人馮驥才指出王澤創作的《老夫子》實際上是剽竊已故漫畫家朋弟的《老夫子》,在畫壇及讀者間引起極大的波瀾,但王澤父子一直沒有承認。

  姑勿論王澤是否剽竊,筆者從小開始接觸和喜歡的就是他所繪畫的《老夫子》漫畫,雖然有時來來去去說的都是差不多的內容,但是老夫子的正義感、好心做壞事和烏龍百出的情狀,使人感到可愛又可親。還有那個總是倒楣的大番薯,那個總是正正經經卻沒有性格的秦先生,以及那個總做壞事但最後自食其果的趙先生,他們都像我們熟悉的人物。

  小時候,看《老夫子》是看笑話,長大後,看《老夫子》就是為了感受那一種對現實的無可奈何,然後身同感受地笑一笑。其實,老夫子除了帶給我快樂的童年外,還是我的語文老師,很多四字詞語,例如“得不償失”、“弄巧反拙”、“虛有其表”、“無濟於事”及“各有千秋”等,最初我都是從《老夫子》中學來的。到現在,我還是那麼喜歡《老夫子》,也希望《老夫子》可以繼續出版下去。



(四)純真的懷念

  在無線歌唱比賽節目《超級巨聲2》上,看到一位十二歲的小朋友聲嘶力歇地演唱張學友的名歌《餓狼傳說》,一邊唱一邊做着怪異的舞蹈,最後還裝模作樣地弄出假音,自己忽然有種想嘔吐的感覺。不禁慨嘆,現在的兒童越來越早熟了,四、五歲就滿口粗言穢語,十一、二歲就以為自己天下無敵。互聯網的無遠弗屆,令到少兒過早地接觸成人資訊,在虛擬的世界裡,少兒更可以將自己偽冒成大人,與中年人談情說愛!這一切怎敎兒童不早熟?當然不是個個都這樣,但小部分“老人精”卻是令人反感。

  這時候,不得不讓人想要回溯一下從前的單純。近日,一位被網民稱為“夏雨荷”的女子,其十八年前在西湖邊拍下的清純照片在網上受人熱捧,人們從照片中看出了審美的變異,呼喚着最初的單純。說到純眞,不知現在的“90後”,有多少人看過宮崎駿的著名動畫《龍貓》呢?這部沒有打鬥,也沒有肌肉的作品,如果現在推出的話,還會受到多少人喜愛?《龍貓》的好,就在於其純眞、其單純,仿如一個童年的夢,在你跌跌撞撞的人生中,給你美好的忠吿與安慰。

  還記得《龍貓》推出時我還在讀小學,那時學校特意抽出兩節課時間,讓我們這班大多來自貧困家庭、家裡沒有錄影機也甚少有機會上電影院的學生觀看這部動畫,我們全情投入,與故事主角大卷草子(原名草壁皋月)和大卷次子(草壁梅)同喜同悲,與她們一起分享發現大龍貓的驚喜,這些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呢。

  不知不覺,《龍貓》經已面世二十二年了。《龍貓》在 1988年由吉卜力工作室與德間書店合作推出,是宮崎駿執導的著名作品,電影借作品中兩個小孩子的經歷,描寫了日本人在經濟高速發展下回歸自然的潛意識及一縷淡淡的鄕愁。電影推出後獲得成功,奠定了宮崎駿動畫大師的地位。

  作品具有濃厚的自傳色彩,關於“山精”的傳說也是宮崎駿幼年在家鄕暫住時聽來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50年代末,為了便於照顧患病而住進醫院的妻子,大學敎授大卷先生與兩個女兒搬進鄕間一個森林旁的老房子。老房子裡住着很多“煤炭屎鬼”,但只有小孩子能發現。隨着故事的展開,由妹妹次子發現森林的守護者小龍貓開始,慢慢兩姐妹又發現了中龍貓和大龍貓,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在故事中慢慢鋪展出來。難忘次子在大龍貓肚腩上睡覺,以及草子在巴士站與龍貓一起等巴士和送雨傘的情節,也難忘貓巴士載着兩姐妹去探媽媽的情景。値得一提的是,中龍貓和小龍貓在日語原版中是不會發聲的,但在粵語版中,牠們卻會發出“吱吱喳,泵泵把”的聲音,相當過癮。

  《龍貓》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沒有痛不欲生的生離死別,只有脈脈溫情,那種兩小無猜的鄰家男孩女孩的描寫,那種為見母親一面而離家出走的情節,那種對神秘自然的執着和嚮往,現在還有多少作品肯去描寫?這不禁讓我懷緬八十年代的情懷。現在還有孩子對山精和煤炭屎鬼感興趣嗎?

  那單純而充滿離奇幻想的年代,越來越遠了。與其看着那些只會打架的寵物小精靈,我倒不如幻想自己與龍貓一起站在深夜的大樹頂上大叫鬥大聲,叫響四分一世紀前的童年夢幻。

   但願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龍貓!



(五)關於《忍者小靈精》的一些印象

  市面那些賣“淥嘢”的外賣店成行成市,可供選擇的食品也越來越多,尤其是蔬菜類,種類繁雜,任君挑選,而以前則只以娃娃菜為主。記得小時候,賣“淥嘢”的小店更幾乎清一色只有香腸、魚蛋和豬皮,大槪到了九十年代,才忽然出現了兩種未見過的新食物,分別是“蟹柳”和“獅子狗卷”。蟹柳的名字容易理解,但獅子狗卷卻很使人可疑,難道這東西是用狗肉來造的?

  當然不是!原來獅子狗卷的正名是“竹輪”,為日本一種地道的傳統美食,只是當年引入香港和澳門時,沒有人知道應如何稱呼這種東西,不知哪個高人,竟然想起了卡通《忍者小靈精》中的角色獅子狗最喜歡這種食物,因此就將之命名為“獅子狗卷”,並一直流行至現在。

  也許八、九十後的朋友會對“獅子狗”云云感到莫名其妙,但說起《忍者小靈精》,相信不少七十後的朋友都會感到溫情脈脈。那是我童稚時特別喜歡的一齣卡通,當年好像是在《430穿梭機》的時段內播出的,除了周星馳的《黑白僵屍》外,最令人期待的就是這套卡通了。影響之下,我和小朋友們玩的時候就會自稱“在下”,會一邊跑步一邊說“忍忍忍忍忍”,甚至學小靈精向友伴耳語“咁咁咁咁咁”,以為朋友真能知道自己在說甚麼。當時《忍者小靈精》很受歡迎,“時興隆”為推銷魷魚絲產品,還特意附送這卡通的塑膠公仔。中學時玉皇朝出了港版,我省吃儉用儲錢買了一套。

  除了主角小靈精和獅子狗外,故事中的角色健仔、甘麥基、柔美及小玲瓏等,還有忍者流派“伊賀派”和“甲賀派”,也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此外,由小太陽兒童合唱團主唱的主題曲,我到現在依然能朗朗上口:“又越過高山又越過谷,忍者身體似飛機天空任意飛,正直善良靈精令人哋歡喜。”忍者是神秘的和被神化了的人物,也許到現在我們還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但《忍者小靈精》和後來諸多有關忍者的動漫作品(如《火影忍者》等),令忍者在我們的文化生活中佔了一地位,小靈精可說是這類漫畫的濫觴。2004年,更被改拍成電影,由香取慎吾主演。

  《忍者小靈精》是《哆啦A夢》作者藤子.F.不二雄早年的合作者藤子不二雄Ⓐ(安孫子素雄)的代表作,作品直譯是“忍者服部君”,而台譯則為“忍者哈特利”或“忍者小叮噹”,講述的是小靈精寄居在健仔家所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尤其是小靈精與甘麥基這死對頭間的種種趣事,令人捧腹開懷,而他們的關係也充實了日本漫畫體系中亦敵亦友的宿敵世界觀。小靈精日日在健仔家打坐和無所是事,甘麥基卻是健仔的同班同學,同樣喜歡柔美,上學時穿學生裝,與小靈精決鬥時很快又換了忍者裝,這一特別的設定大大充實了作品的可觀性。

  藤子不二雄Ⓐ在成就上自然不及他已故的拍檔,他的光芒也一定程度被掩蓋,但《忍者小靈精》這部作品,卻無論如何在日本的動漫史上佔有一個重要的席位。無線電視引進這套卡通的時候是1983年,至今已差不多三十年,換了十多年前,我們要重溫卡通的片段甚至主題曲絕對是困難至極的事,但數碼時代的來臨,卻讓我們與回憶的距離拉近了,同時由於頻道的增多,連無線兒童台也曾經重播了。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上youtube找找,或許可以找到一兩集來看看。

(約寫於2010年左右,原刊於《澳門日報》動漫玩家,署名麻油王子)

Wednesday, June 03, 2020

漫兩拍:談幾本愛情漫畫--《百分百感覺》《午夜計程車》《小甜甜》《Touch》





漫兩拍:談幾本愛情漫畫--《百分百感覺》《午夜計程車》《小甜甜》《Touch》
太皮



(一)再見,百分百女孩!

  終於,《百分百感覺(FEEL100%)》還是完結了,這套只有十六期的精裝漫畫,由最初雙月刊,最終變成了「雙年刊」,經歷的年期剛好也是十六年;男主角之一許樂的髮型最初由「蛋撻頭」,繼而到Skin Head,接著是短髮和結局時的長髮,幾個不同的造型反映了十多年間香港潮流的轉變。

  其實,「百」的故事簡單得很,圍繞著一段三角戀展開,兩個男主角同時愛上了女主角,然後是戀人間的離離合合和猜猜測測,就是這麼簡單和老掉牙的橋段,十多年來一直吸引著讀者追看,還被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在香港這個只容得下暴力漫畫的市場,不能不算是一個異數。

  主編劉雲傑九十年代初在完結不太受歡迎的《段段情濃》後,便開始著手繪畫「百」。那個時候,是香港偶像氾濫的時候,也是《yes!》雜誌掀起明星閃咭風潮的時候,彷彿一切都應該與青春和偶像有關,第一期的《百分百感覺》,許樂便畫得有點像黎明,女主角Cherrie則有點像周慧敏。那是充滿了遊戲性的一期,許樂與另一男主角Jerry用類似《龍珠》中的力量感應器去探測百分百女孩Cherrie的能量值,由於分數過高,機器爆炸。人物設定及畫功確實討好,漫畫一創刊便俘虜了少男少女的心。

  初期的「百」還是欠缺浪漫的,創意有餘,深度不足;後來,「百」轉型了,由原本的吵吵鬧鬧,到集中於對愛情的深思:愛與被愛、付出與自私、單相思與熱情如火,這些亙古的愛情命題借助唯美的畫面及動人的筆觸,增強了渲染力。結局是,許樂決定放棄心裡仍裝著Jerry的Cherrie,遠走他方,最後投入一直默默關懷著自己的Jackie懷抱。作為一個讀者,我真的為許樂鬆了口氣,畢竟,他可以解脫了,而他最後對Cherrie說的那段話,也令我深有感觸,因為我彷彿也曾說過。

  周杰倫的《半島鐵盒》有一句是這樣的:「為甚麼陪我看這書的你要走?」十多年了,正如劉雲傑說的,你也許已由中學生變成父親了,而陪你一起看《百分百感覺》的人還在身邊呢?還是已經離得很遠很遠?





(二)午夜的愛--手塚治虫的《午夜計程車》

  筆者最初看漫畫時,只喜歡看那些有棱有角,打到飛起的漫畫風格,很長一段時間,對日本“漫畫教父”手塚治蟲的漫畫都不感興趣。隨着欣賞水平的提高,我逐漸喜歡上他的作品,特別是晚期那些幾本玄之又玄而又充滿哲理的作品,例如《神秘洞》、《多羅羅》及《三個阿道夫》等,我認為這些作品才是經典。到目前為止,手塚最讓我驚嘆的作品不是《小飛俠》,不是《三眼小子》,也不是《怪醫秦博士》,而是《午夜計程車》。

  《午夜計程車》的主角名叫“午夜”,故事以“夜晚有許多種面貌,有一個男人逐一窺視着黑夜的臉龐,他的名字叫做午夜”拉開序幕。午夜是一名的士司機,為了籌集藥費醫治成為植物人的女友,每晚華燈初上,就駕着的士做生意賺錢。雖然主角幾靚仔,但人物職業沒特色,又不是大人物,剛開始看的時候不抱太大期望,但看到主角一次又一次地遇到特殊的乘客,又為乘客解決問題,慢慢被那些故事的情節吸引。

  《午夜計程車》的故事架構和其他日本連載漫畫一樣,由於每周一回的關係,為避免讀者記太多情節,經常是一周講一個故事。故事的構成與《怪醫秦博士》差不多,每期有新人物加入帶出新故事,主角又是故事的主要參與者,然後各個單獨的故事又逐漸揭露作者的意圖。這種長短篇結合的敘事模式後來被廣泛地利用,既不怕讀者忘記劇情,又可讓讀者對主角有更深入的了解。

  午夜的生財工具的士,有很多特殊功能,例如識飛、識潛水、識伸出腳來走路等。他對那部的士珍之重之,任何人都不可亂動,不可破壞,讀者看來,會以為午夜只是一個普通的戀物狂,然而,故事發展到最後,卻出人意料地披露的士的真身,讀者這時才豁然開朗,知道這個漫畫原來是一個令人感嘆的愛情故事。雖然SF過了頭,但卻不失其哲理意義。資料顯示,由於結局一話太出人意表,初版單行本並沒收錄在內,到了後來出版才重新收錄。如果這本漫畫沒有結局一話,其寓意就大打摺扣,之前所發生的故事甚至會顯得毫無意義。

  《午夜計程車》是手塚治蟲的晚期作品,那時鳥山明、車田正美和池上遼一等漫畫家開始上位,為這位殿堂級的老前輩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這部作品顯出了手塚的刻意求變,但要擄獲新興漫畫迷的心,卻有點力不從心。縱然如此,這部漫畫自有其強烈的生命力,成為不少漫畫迷心目中的“邪典”。





(三)鬚眉為之流淚的《小甜甜》

  現在說起“小甜甜”,年輕一代大概想到的會是已故香港龔姓女富豪,她與風水師之間的關係撲朔迷離,引人注目。女富豪生前有段時間喜以“孖辮”示人,因為酷似日本漫畫家五十嵐優美子及兒童文學家水木杏子所創作的少女漫畫《小甜甜》(Candy Candy)的女主角,所以才有這個外號。說起《小甜甜》,我認為這一經典作品不能等閒視之,除了其開創性的叙事手法外,當中的愛情觀也頗堪玩味。

  記憶中,最早接觸的卡通片中包括了《小甜甜》,但當時男孩子性格,覺得主角小甜甜黃色頭髮、滿臉雀斑的造型不甚討好,因此故事也記不住。直到九十年代中期,香港玉皇朝於某年書展期間推出新的漫畫版本,基於當時對漫畫的狂熱,我毫不考慮便收集了,一看,便不能釋手。

  《小甜甜》故事簡單明快,很容易便將我吸引住。故事講述成長於美國孤兒院的小甜甜,最初被收養後屢遭虐待,雖然生活環境惡劣,但她依然保持純潔美麗的心靈,而支撑着她的,是在山丘上遇到的“王子”的一句話:“小朋友,你還是笑起來比較可愛。”及後,小甜甜被後來處處守護她的歐德禮老爺收養,期間她遇上了最初的愛情對象安東尼,然而安東尼卻不幸墮馬身亡。傷心的小甜甜遠赴美國讀書,認識了第二個愛人狄里斯(台譯陶斯),但放蕩不羈的狄里斯極不專一,移情別戀。世界大戰爆發,小甜甜在當護士期間認識了失憶的阿爾拔(台譯阿利巴)先生,用心照顧,互生情愫。最後,小甜甜發現,阿爾拔先生原來就是歐德禮老爺,歐德禮老爺也就是山丘王子。

  我很記得,在看到最後一幕時我哭了起來,躱在被窩中泣不成聲,被故事中單純而又“從一而終”的愛情深深感動。其實故事不用太複雜,越簡單的故事越可以感動人。《小甜甜》的故事,闡述了兩種愛情觀:一是“愛情就在身邊”,小甜甜尋尋覓覓,最後發現原來自己最愛的人,一直就在身邊守護着自己,而且自己之所以成為自己,也與他關係重大;二是“愛情中的誰先誰後”,漫畫描述安東尼和阿爾拔是兩個長相很相似的人物,那麼,到底是因為小甜甜在山丘上已經愛上了阿爾拔才對安東尼有好感,還是因為安東尼才愛上阿爾拔?這個眞是不得而知。這兩個概念頗堪讀者細味。

  少女漫畫最初不是由女人創造,而是由日本“漫畫之父”手塚治虫開創先河,而五十嵐優美子等又跟着發揚光大,《小甜甜》大概是一個高峰吧。《小甜甜》的故事情節借鑒了兒童文學《長腿叔叔》,令我想深究的是,《小甜甜》的阿爾拔先生是否有戀童癖之嫌呢?





(四)永恆的青春

  澳門電視台經常播放舊電影大家都知,有些舊片更是播完再播,就好似《無間道》系列和《黃飛鴻》系列,筆者有時無意中轉去澳門台都會見到,還有一部經常播放的電影是由漫畫改編的《Touch》,印象中好像播過三四次,但我沒有一次正經地看,因為演員與我心目中的形象實在差太遠了。說起由安達充創作的漫畫《Touch》,那眞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筆者正式閱讀這部漫畫是在少年時期,深深被作品中充斥著的愛與理想所感動,甚至被其改變了對愛情的看法。

  《Touch》在香港播放時就用這個英文名字,後面再加中文“接觸”,在大陸和台灣卻叫做《鄰家女孩》或者《棒球英豪》,可能對兩地的觀衆而言這個名字很有情感份量,但我卻覺得不知所謂,完全不及原名傳神。《Touch》主角是三個同年出生的年輕人,他們包括一對孿生兄弟上杉達也和

上杉和也,以及住在鄰家的靑梅竹馬淺倉南,故事主要圍繞著他們的成長、愛、理想和死亡展開。

  主角達也及和也從小就是運動天才,也是相互愛護的好兄弟,兩兄弟除了樣子相像,其他方面就大相徑庭:和也努力上進,充滿愛心,是明靑校園的當家投手,也是明靑女生的偶像;達也雖然運動細胞好,但個性懶散,玩世不恭,被弟弟遠遠甩在後面。在同學眼中,達也只不過是個當配角的笨哥哥。然而,這可能只是達也不想與弟弟相爭,才故意做出的樣子而已,也許只有從小一起長大的南南看得出來。和也從小為了實現與南南共同的理想而努力不懈,於是三角戀便形成了:和也愛南南,但南南對他只有友誼;南南和達也相愛,但達也愛護弟弟而沒有再進一步。這種微妙關係一直持續到甲子園決賽的前夜,故事最大的轉折發生了,和也在前往賽場途中為了救一個小孩而被車撞死,本來三個人的生活一下子改變過來。接下來,就是達也和南南必須面對的成長。

  故事一方面是達也為完成弟弟的夢想而奮鬥,一方面又描寫了達也及南南相互之間愛情的壓抑,整部漫畫都充斥著淡淡的哀愁,除了表達球賽時運用一些橫線代表動態外,畫面基本上都是一些靜態和簡單的線條,空空的街道,稀疏的人流,寂靜的咖啡館,一切都像在靜態中行進,而且盡是一些無關痛癢的描寫:達也和小南家的肥狗小胖打架打輸了、偶爾想偷窺南南洗澡卻瞄到了她的老爸……彷彿和也的死讓達也的生命歷程變得顫抖,而畫面和故事的平靜卻極力壓抑著這種顫抖。最後,為了弟弟和南南的夢想,達也決定參加棒球隊,並憑天賦和努力,在魔鬼教練柏葉英二郎指導下,取得了甲子園入場券。

  《Touch》用散文的風格表現故事,每一個鏡頭都像在泛白的陽光下進行,用這樣的風格來描寫壓抑的愛情和理想,使整部作品出現了一種令人難以形容的美感。故事的最後,達也在實現了夢想的同時,發現了一直埋在自己最深處的力量,在河邊,他終於向南南說出了:“上杉達也愛著淺倉南,比世界上任何人都要愛她!”愛情一直都在身邊蟄伏著,而你不去驚動它,為的就是在最完美的一刻獲取刻骨銘心的感人力量。

Tuesday, June 02, 2020

「燊哥」何鴻燊



燊哥
太皮

    賭權開放前能替何鴻燊打工,雖說“撈偏”,卻是光榮,代表脫貧乃至步入小康,但平民若以另種方式與燊哥“結緣”——染上賭癮,則一世貧困。燊哥“一體兩面”,整體對澳門絕對是貢獻多於損害,畢竟賭場“掠奪”的多為外地人,上世紀九十年代工業式微,更得靠賭場來支撐。沒有何鴻燊及其伙伴,也就沒有今天的澳門,甚至連大賽車都沒有。

    自小對“何鴻燊”之名已如雷貫耳,其傳奇人生和風流韻事令人津津樂道,豐富話題性對其生意起到宣傳效果,現在看來算是成功的營銷。想不到我在電視台實習時就有幸親睹這位“神話人物”風采,後來入職某報社當記者,因報社背景關係,有機會高頻率追訪他,獲他回答過我的提問,遺憾卻未有機會專訪。

    燊哥不像我少時想像般有股兇神惡煞的神氣,也許年紀大吧,他相當平易近人沒有架子,連他那些大叔保鑣在一般情況下都與他一樣笑笑口。燊哥會主動問傳媒有無問題想問,又講得出記者名字,更會主動與我們眼神接觸打招呼,有問必答,幾乎每段話都有point,絕對是記者寵兒。友人說,有他在場不愁沒新聞。

    燊哥所說的話,要原文照錄才夠傳神,任何轉寫和修飾都屬破壞。當時澳博每年搞除夕聯歡晚宴,最精彩部分是燊哥講話,記得“送猴迎雞”那次他教人追女仔,我找到當時自己所寫的報道內容,相信單讀文字也能感受到燊哥的神采與風趣:

    「雞年追女仔,老老實實,如果你雞聲雞氣,雞啄唔斷,又手無縛雞之力,同時又雞咁膽,兼夾雞碎咁多禮物,咁我認為機會好微,一定追唔到;應至少學吓我,我金雞獨立,聞雞起舞,兼夾手重,送禮要送成粒雞心咁大粒嘅寶石,仲加多句雞腸:I love you,學我咁樣,我包你有機會追到!」

    燊哥之後,相信無論在香港或澳門都再難有如此一個人物,社會的風氣也難再現燊哥式的採訪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