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30, 2021

終極的美味

日式拉麵是我心頭好


 鄉魂旅思(一二四)

終極的美味

太皮

  繁忙而事多的生活打亂寫作陣腳,仗着網媒不怕“開天窗”的“優勢”,我無視編輯一而再、再而三的“溫馨提示”,厚顏拖稿。其實也不是故意的拖,而是真的難以進入狀態,畢竟不是本業,能緩得一時得一時,有時磨啊磨,磨出一兩段,又擱下了筆。

  今番決意重新上陣,一看之下,“愛吃粉麵”的中集發佈日期已是八月中,慨歎時光匆匆,真是要且寫且珍惜啊,趕緊埋尾,否則編輯一怒之下炒我魷魚,到時就唔怨得邊個!

  繼續講粉麵。近年澳門經濟發展迅速,市民的口袋豐滿了,加上旅客需求,天下美食遂歸於一城,在澳門能吃到的麵食已不再局限於過去的廣式麵條了。

  外國的,除了紥根已久的緬甸麵食,還有新馬喇沙麵、越南河、日式拉麵、韓式冷麵乃至近期開始出現的泰國船麵。那些麵食的“改良版”或多或少過去都曾在澳門出現過,現在流行的則是較為正宗的版本。當然也可算上意大利麵,只是意大利麵不會以湯麵的形式出現,與本文所提及的各式麵食似乎有點不搭配。

一碗油淋淋的河粉是脂肪大餐,也為味蕾與食道帶來快感


  中式的,也陸續有桂林米線、重慶小麵、福建鹵麵、上海白麵、山西刀削麵、蘭州拉麵、四川酸辣粉、台灣牛肉麵及潮式麵食的滲透,愛吃粉麵的人,一定覺得在澳門生活十分幸福。可以說,中外主流麵食,在澳門基本上都能吃得到了,相當一部分還當之無愧地可稱為“美食”。(粉麵的種類實在太多,不能盡錄)

  至於拱北能吃到的麵食也是爭妍鬥麗,甚麼山西哨子麵、花溪牛肉粉、柳州螺絲粉、南京鴨血粉線湯等,已不讓以往吸引我的酸辣粉專美。

這是日本吃到的拉麵,簡簡單單,美味爆燈


  在上面提到的麵食中,日式拉麵及越南河可謂我近年的大愛。可能從小吃街頭咖喱魚蛋長大吧,我偏向於濃味的食品,濃湯的日式拉麵正合我胃口。最記得小時候看日本動漫和日劇,常常看到劇中人大啖拉麵的場景,那時就對拉麵極為嚮往,後來在珠海口岸商場吃到味千拉麵,雖然也不能說差,但由於是集團經營,總難有一種令我“入魂”之感。我真正喜歡上日式拉麵,是由澳門正式有小店形式經營的拉麵店開始,我一店一店吃下來,才感到日式拉麵的真正風味,漸漸確立了其在我心中的地位。後來去過日本旅行,嘗過在地的拉麵,我知道自己這一生也離不開日式拉麵了!

鮮湯加辣椒的南洋麵食,睇到流口水


  越南河也是一樣,最初吃到的也是經過改良的版本,儘管那版本甚具東南亞風情,只是好像還欠缺些甚麼,後來澳門開了一些較正宗的越南河食店,可選擇的就多了,吃到的也更正宗。喜歡越南河的湯夠鮮美,加上魚露、辣椒和九層塔,美味指數爆燈,諗起也流口水。在澳門,吃日式拉麵加塊紫菜加啲葱都要收貴幾蚊,越南河的特色是有一些配料如青菜豆芽等可以添加,好像奉送一樣,雖然計算在成本內,卻也可給食客一種特殊的體驗。(在越南當地吃河粉,更往往配有一兜鮮蔬菜)

  不得不提,越南河的母親──潮式麵食在九十年代中大規模出現在澳門,其與廣式麵線不同的配料,例如蠔仔、牛丸及豬雜等,還有各種可以添加的辣椒辣醬,其實也是我的心頭好,也一道是我吃麵的主流。

  話說回來,包括潮式麵食在內,上面提到過的那些粉麵,都不能算是澳門的本土麵食。

  澳門的本土麵,只有廣式麵食,主體是幼麵、粗麵、河粉和米粉,當中,最正宗的感該是幼麵(我沒求證),其他都是衍生品。有趣的是,從小到大我都不怎麼喜歡幼麵(銀絲麵),原因我在前文說過,是因為機械製造的幼麵吸水後口感極差,被我唾棄了。求學時我一般吃河粉和粗麵,工作後則主要吃米粉和河粉,至於幼麵,實在提不起勁。

  近三四年因主要吃素,廣式麵食品嘗的機會減少,今年開始調整了一下飲食習慣,雖不常吃肉,但偶爾也會吃一些。最近基於一些特殊原因,我特意找了一些廣式麵食來品嘗,尤其是找那些標榜手打竹昇麵的(據說竹昇麵放在湯裡很久都不會吸水,但我沒做實驗),結果發現過去一直忽略的幼麵竟然如此美味,幼麵中那爽滑、煙韌及彈牙(即是普通話說的夠筋道)的口感,在其他麵食中絕對找不到替代品,才驚覺自己竟一直無視本土麵食之佳品,實在感到汗顏。

  我也幡然想起,中學時在工人球場踢完波,最愛就是在一邊的工人茶餐廳,吃一碗淨幼麵加腩汁,那美味,至今一直難以忘懷。(愛吃粉麵‧下)

(原發表於2018年10月)

藏在湯裡的麵,等待你嘗一口

撈麵一般加半底,這樣層次分明的麵條,誰會忍得住口?



Wednesday, October 27, 2021

就是這個味道!

對上一次回蘇州,吃的過橋米線和炸大排。



 鄉魂旅思(一二三)

就是這個味道!

太皮

萬人迷碧咸為澳門金沙集團拍的葡撻廣告,雖然被萬千澳門網民唾棄,但宣傳效果已達,相信內地觀眾也受落,對於金沙集團來說,澳門人的反對應該不痛不癢吧?我沒得罪澳門網民之意,只是實話實說。

兜了一個大圈,其實我想說的是碧咸最後吃到葡撻時那句不咸不淡的普通話金句:“就是這個味道!”

簡單粗暴的一句話,比起澳門電視上經常看到那些無釐頭slogan強大萬千,絕對能夠媲美蔡瀾的“食餅有餅味”,或唐英年的“捍衛核心價值是最核心的核心價值”,又或黎天王的大量金句——初聽有啲膠,但嗒落有味。

我們有些人,應該會好希望尋回昔日曾品嚐過的美味,然後像咸爺那樣說一句“就是這個味道”吧?

可是,又有多少人有這個幸運?

接上回文章。在蘇州讀書時,蘇式麵條也許不是我最愛的麵食,反而其他省份的外來物種,包括砂鍋米粉和蒙自米線等,令我掛念更多。

我仍然難忘第一次吃蒙自過橋米線的經驗,蒙自是雲南的一個地方,而在蘇州吃蒙自過橋米線的食店,店名就叫“蒙自過橋米線”。第一次去那裡,也是姐姐帶我去的。一個直徑大概15CM的大湯碗裝滿熱湯,面上一層豬油,配上幾個小碟,分別盛着一片豬肉、一片雞肉、兩隻鵪鶉蛋、一些菜苗和豆芽、一些豆皮、兩個麵筋,還有一碗米線,將所有材料倒進湯裡攪一攪,就成為一份美味的過橋米線了。

那時真是未見識過大蛇屙尿,覺得新奇有趣,那麼一大碗米線,以為吃不完吧,卻不知道一下子就吃光了,而且還吞下兩塊椒鹽炸大排!炸大排被槌至鬆軟,用薄薄的加了蛋漿的麵衣包裹,外脆內軟,一口咬下,香酥入魂。

每次回蘇州,吃蒙自米線必然是我的行程之一,雖然店面裝修了,但價錢依舊便宜,那坐着收銀的女人(估計是老闆娘)依然“睥睨眾生”,而米線,仍舊好吃。當然,我與那食店之間尚有其他故事,這裡就不詳說了。

在網上搜到的砂鍋粉,雖然是同類的食物,但與我當年吃的卻不同。


除了過橋米線,還有陪伴了我無數個孤獨寒夜的砂鍋粉絲,尤其是無牌攤販朱大姐製作的。朱大姐在蘇州大學本部外的顧亭橋上擺賣,炮製砂鍋粉絲也沒甚麼獨門秘方,就是用一個小小的朱紅色砂鍋,注入適量的水,水開始翻滾時,陸續放入木耳、火腿腸片、叉燒片和臘肉片等物,再放入小唐菜和米粉,外加鹽、雞精和味精(你沒看錯),幾分鐘後就是美味的砂鍋粉絲了。

這也許是不上道的街頭食品吧,連來歷也說不清,只是在那幾年裡,每逢深夜無眠,我就會從寓居的地方騎車去吃上一碗。尤記寒冷冬夜,我一邊呵出熱氣,一邊與朱大姐閒話家常,等待着砂鍋粉絲做好,朗月像一塊晶瑩的冰塊般掛在天上,不知怎麼,感到又迷離又淒美。回憶啊!總是那麼美好。

可惜得很,畢業後第一次回蘇州,發現朱大姐已進駐店面了,再回去,已找不到她。更甚者,我也再難發現有專門售賣砂鍋粉絲的地方,就算有,也不是那味道了。我真的好想如咸爺一樣,說出那句“就是這個味道”啊!

至於蘭州拉麵和山西刀削麵,我都是在蘇州讀書時首次嚐到的,也成為我心頭好之一,那時真覺得澳門的麵食好少啊!然而,當我回到澳門,我才發現自己錯了,我忘記了也曾一直愛吃一種粉麵——緬甸粉麵。

椰汁雞麵(網圖)


以前台山區有間叫如意小館的緬式粉麵店,曾搬過幾次舖位,一直維持低廉的價格,當中,我最愛吃椰汁雞麵和緬甸撈麵。那店出品的椰汁比較濃稠,味道也柔和,與澳門其他緬甸食店的出品大異其趣,我由中學一直食到幾年前開始彈性素食為止。

原本我以為可以一直吃下去,但我似乎忽略了店主會老、店舖會加租的真理,據說他們位於三角花園附近的店因業主加租,最後索性不幹了,當我知道那店已結業時,我甚至憎恨起澳門的網民來:為甚麼那些與我不相干的店舖結業都有人大肆張揚,而我喜愛的店舖消失卻沒人提起?我知道我有點無理取鬧,但我真的很遺憾自己沒法再吃一次。我不是不愛其他店舖出品的緬甸粉麵,只是如意小館的,除了味道不同,還有我的青春情懷。

“就是這個味道”,真是談何容易。

(愛吃粉麵.中)


Saturday, October 23, 2021

粉麵入魂

蘇式湯麵網上圖片


 鄉魂旅思(一二二)

粉麵入魂

太皮


  關於日式拉麵有句話叫“一麵入魂”,意思是廚師將靈魂注入拉麵裡,形容食物的美味,但若果我要曲解這句話,我可以說:“粉麵,是進駐我靈魂的美食”。

  要不是為了減肥,我實在不會放棄每天吃米飯、粉麵和麵包的機會。澱粉質這種碳水化合物,與糖一樣,人吃過後血糖急升,心情愉悅,且會令人上癮。當然,澱粉質最大的副作用就是使人肥胖,健康與美食角力,我不得不棄卒保車,減少澱粉質的攝取。

  按照我近四十年的個人進食經驗,大部分食物只要吃得多,就會令人生厭,然而澱粉類主食卻不會,例如米飯,每日吃,都仍然覺得可口,辣椒䜴油撈飯,也能將就一餐。如果要我選哪一類主食最合我胃口,實在好難揀得落手,但事實勝於鴻辯,在我減少澱粉質的食用之後,一有機會,首選還是吃粉麵。

  廣式粉麵是我麵食經驗的基礎,人生中一切對粉麵的判斷,深受其影響。過往吃粉麵幫襯街邊檔為主,牛腩、雲吞、豬皮和雞翼,這些,都是我以前的至愛。粉麵一定要加腩汁,如果湯底是軀殼的話,腩汁就是靈魂。

廣式雲吞麵


  由於小時候住北區,吃的麵大概都是機器製麵,筋度不足,而街邊檔一般要打包,幼麵的話,打包回家後麵通常都已汲了湯,軟腍腍的,口感不佳,一直不是我杯茶,我愛的反而是河粉,放置一會兒後雖然會斷掉,但口感仍好,一邊將“碎飲飲”的河粉撥落口,一邊把湯喝完。當然我也會光顧店舖和街市的面檔,只是習慣使然,選的還是河粉和米粉居多,麵的話也多吃粗麵,要撈粗。

  我中學時養的一隻狗,等着我每天中學放學歸來,我吃粉麵時牠就跳上沙發坐我旁邊,等我分些牛腩或雞翼骨給牠,每當我將粉麵吃完,放下筷子,舉起湯碗喝湯時,牠就知道再沒吃的了,立即跳下沙發走開,屢試不爽,一隻現實的狗。

  小時家貧沒條件長途旅行,而短途旅行還是在廣東境內,尤其一關之隔的拱北,當年也沒甚麼新奇的菜式可供品嚐,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在拱北蓮花路的一條巷子中,出現了一間四川酸辣粉麵店,才打開拱北匯聚南北美食的任督二脈。尤記當年,即拱北新的邊檢大樓還未落成啟用的年代,那麵店生意盈門,不少食客是澳門人,還要等位。酸辣粉,有白粉(桂林米粉)和薯粉之分,當年五蚊人仔一碗,可以加不同的料,我通常要牛丸(其實將一粒牛丸剪成四小塊)和排骨,再加一瓶康師傅檸檬紅茶,如此配置,相信是當年經濟低迷時,一些現在四十歲左右的澳門人的青春集體回憶吧。

    雖然現在有時還會過拱北,但那巷子已少進入,不知麵店還在不在,還是不是同一老闆在經營,就算仍在,當年光顧的食客,大概已不會再光臨了吧?畢竟已事過境遷。正如那些當年曾與我一起光顧那店的女孩,今天已不再遇上。

蘇式湯麵網上圖片

酸辣粉網圖



  大概那時才知道,粉麵不止廣式,還有很多式。後來到蘇州求學,首嚐蘇式麵食,那些細滑的白麵條、清清地但又有點油膩的湯頭,以及與廣式麵食大異其趣的“澆頭”(配料):燜肉、爆魚和素交等,開拓了我味蕾的未知區域。麵是按“兩”來計算的,沒有“加底”“扣底”,一般人吃二兩,大食的吃四兩。雖無腩汁,看起來不夠廣式麵食吸引,但蘇式湯麵的湯頭有其獨門秘方,色水平平無奇,卻是嗒落有味。

  澳門淥麵一般用一個類似水桶的湯鍋,而在蘇州一些著名的麵館可看到煮麵的“鍋”簡直就像一個水池一樣,廚師們圍着那個“鍋”,各自製作麵食和餛飩等。用膳時間,麵館人頭湧湧,吸吃麵條的“𠽌𠽌”聲此起彼伏。

  少不了一提的,還有崑山奧灶麵,在我心目中與一般的蘇式麵沒分別,只記得當年在蘇州時姐姐帶我到麵館初嚐,我吃了一碗麵,而她優雅地吃了好多鴨頸。

  (愛吃粉麵.上)


Wednesday, October 20, 2021

澳門人,有壓力

 




鄉魂旅思(一二一)

澳門人,有壓力

太皮

  在澳門,最大的壓力,應該是住房壓力。

  除了住房,其他的壓力,都在“可控”範圍。

  坊間早有一句擲地有聲的論調:“澳門街的人,識得呼吸就找到工作。”

  確是如此,失業率只有1.8%,基本就是全民就業,這個數字,在回歸初期是7%以上呢。

  收入也不低,中位數是16,000元,儘管,facebook高登起底組有關“收入又拖了後腿”的帖子引起你共鳴,但其實,你也慶幸只拖了一點點。

  生活成本嘛,說高不高,說低不低,有七八十元難食到嘔的皇朝區某些茶記套餐,也有二三十元溫馨又好味的北區美食,視乎你的取捨。

  交通上,開車的話,政府停車場貴極,也只是六元一小時,早少少、行遠少少,大概都可以找到位,連珠海某些停車場收費也比澳門貴;公交的話,事實上也不算太差,因為澳門始終細小──當然,首先你要擠得上巴士。至於黑的,那已不關澳門人的事,只是一種傳說。

  澳門塞車問題嚴不嚴重?見仁見智,一般時候不太嚴重(就算畀人插都係咁話),但一到雨天,某些地段就是災難性塞車了。

  工作壓力嗎?一定有,沒有壓力的話,我們同動物就沒分別,人的進化,很大程度是環境壓力所使然的。沒壓力,我們現在可能連猩猩也不如。現在,我們能做的是緩解壓力,畢竟壓力除了使人成長,也產生壓力荷爾蒙啊,會使人肥。

  其實,動物一樣有壓力──若然牠們生活在狹窄的地方,就會產生壓力,如動物園的獅子,不停地轉圈。是的,動物與人一樣,生存空間不夠,就會面臨壓力。

  就像動物園的獅子,我認為,澳門人,最大的壓力,是住房的壓力。

  不知從哪裡聽到過,有人說,鄰埠的人之所以喜歡搞街頭運動,是因為居住空間不足,當他們待在家裡不舒適,自然會有更多動力走到街外參與活動。這講法我當然有保留,但也不全是毫無道理。

  猶記得當年,某城中富人曾揚言,澳門樓價好快升到三千呎,年輕人快啲買樓。

  當時澳門樓宇呎價還在千多元,很多人都說富人言論不負責任。後來大家才知道他的好意,因為樓價很快就升到五六千元一呎,並繼續離地地升。

  好難想像,樓價幾年就升了幾倍。不是說現在的人負擔不起任何一種類型的樓宇,一些唐樓的上車價確實還能承受,正如剛才所說的吃飯一樣,有貴夾唔飽的,也有價廉物美的,只是人望高處啊,當你擁有瓦遮頭,卻感到難進一步改善環境時,總會感到一點灰心。

  買樓者是有殼蝸牛,是地產商的“提款機”,但有些人,連想成為“提款機”的資格也沒有。慶幸自己還是有個安樂窩吧!

  一位朋友的父親曾說:“買不起樓不是澳門的樓價貴,而是你沒有本事。”

  這句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是他說這句話時澳門的樓還是千多二千元一呎,現在不知他還會不會這樣會──也許會,畢竟,有本事的人實在太多,而作為平凡的人們,還得繼續努力,只有自己能打救自己。(原發表於2018年7月)


Saturday, October 16, 2021

關於咪錶柱的文藝想像

澳門《力報》圖片


 鄉魂旅思(一二零)

關於咪錶柱的文藝想像

太皮

  澳門的街道泊車費多年來只加了一次:二小時泊車咪錶位由每一小時二元變成六元,五小時則縮水至四小時且每小時由一元增加至三元,雖說只加一次,但事實上過去曾經存在街邊位不用入錶、抄牌不用交罰款,乃至長泊咪錶位唔入錶冇人處理等“灰色”情況,因此,駕車成本不是增加一次,而是逐步“調整”了好幾次。

  作為擁車者,我人之常情自然不希望加重生活成本,卻又樂見近年空置咪錶位及停車場泊位增加,平心而論,現在的泊車情況比過去確有所改善。至於如何進一步加快車位的流轉率,就得靠政府的智慧了,不過我覺得有一個先決條件是要考慮的,就是有意見曾說的家庭用車的剛性需求,除非澳門民不聊生,否則這需求會一直存在,過激的經濟手段未必取得好效果。

  說回咪錶位。過去我們慣用的是那種每個車位獨立對應的咪錶柱,泊好車就入錶,方便快捷,除非咪錶公司人員來不及清理錢箱,否則“食錢”的情況不多,用戶除了希望增加電子支付的方式外,基本也沒甚麼投訴。

  換了營運公司後,咪錶柱也更新換代,據交通事務局網頁介紹:“現時使用的咪錶收費設備為‘一管多’運作模式,可接受投幣,及受澳門金融管理局監管的經營機構所發行的電子貨幣卡的付款方式。”看似先進了,但由於市民一時之間未能適應,加之裝置經常“食錢”、入唔到錢及出現甚麼“刷鑰匙卡”字眼而未能拍卡等情況,曾一度引起投訴及嘲笑,只是經過一段日子,市民也已經逐漸適應和接受了,好唔好用就見仁見智。我個人認為,該種裝置的使用尚可接受吧,卻又因所謂的“一管多”而多了一重煩惱,就是趕時間時,還要考慮泊位與咪錶之間一來一回的時間呢。

  至於舊咪錶柱,現在已陸續清拆,其實我有一個想法,就是保留那些咪錶柱,改變其功能,變成泊車位的“號碼牌”,因為現在地上的白色號碼既不美觀又難看清,有時又會甩色,倒不如美化及改裝原有咪錶柱,在咪錶上清晰寫上泊位的號碼,並與文藝界及文創界合作,如在咪錶柱上寫書法或塗鴉等,既可廢物利用,又可增添城市文藝氣息,何樂而不為呢?之前有關部門就曾動過垃圾筒的心思,畫上彩妝,或在空置地段的圍牆上繪圖,效果也不俗。

  當然,如果舊咪錶柱真的要拆卸,也可打新咪錶裝置主意啊,透過部門合作,利用其黃色主體作一些文創活動,或用來做公益廣告之用(商業廣告也可,收益要歸政府),有助增添城市的生氣與活力。 (原發表於2018年7月)


Wednesday, October 13, 2021

格力犬

 



鄉魂旅思(一一九)

格力犬

太皮

  某地(因為有報道引述當地人表示,原本狗肉節不出名,但因為反對而令其出名了,所以今後還是辜隱其名吧)的狗肉節又再舉行,不知多少被偷、被毒、被搶的狗隻遭殃。

  也許,有人說,吃狗是人家的風俗,應尊重,不應反對,但其實已有很多報道,證實那個甚麼狗肉節只是近年由商人吹出來的,正如小龍蝦一樣,並沒有所謂的傳統,就算有,也不會大肆宣傳;又有人說,狗肉美味,但如果真的是美味的話,按照優勝劣汰的發展規律,牠們一早就取代豬肉了,據說,美味的只是醬汁而已;又有人說,那些狗是狗場飼養的,但其實狗不是豬,圈養起來有難度,成本高,而更多資料和報道證明,那些供食用的狗,大多都沒有來源證明,新聞圖片顯示各種類型的狗雜處一籠,更不符合飼養的邏輯。

  其實那些被食用的狗,不知多少是偷來的,牠們被抓前一刻,還得到主人的疼愛,轉眼間,就由天堂落到地獄。傷的是狗,傷得更深的是人。

  狗,幾乎是所有動物中,少有會跟人類對視的動物。獅子老虎不會,熊貓長頸鹿不會,牠們會看你,但看的是你的整體,不是你的眼睛;鳥兒不會,大部分鳥類甚至不會直面看着人類。狗,之所以能夠成為人類朋友,人類之所以“優待”牠們,不是沒有原因的。眼睛是靈魂之窗,對人來說是,對狗來說也是,當你看着狗的雙眼,你會感到那種暖化人心的能量。

  那邊廂吃狗,而這邊廂,平行時空下,澳門狗場格力犬的下場一直掀動着港澳兩地乃至台灣愛護動物人士的心。我曾寫過兩篇文章,反映了我對狗場的心路歷程,由喜聞樂見,到知道絕望真相後的反感。自從那次知道狗隻受傷就會被人道毀滅後,我就不再踏足狗場半步了,同時也關注格力犬的生存狀況。《賽狗的悲鳴》《Bye Bye狗場》

  逸園賽狗場還有不到一個月就成為歷史,至今,六百隻退役格力犬的下場仍充滿未知數,備受關注。觀乎各方報道,似乎狗會此前安排領養的活動未盡人意,而異地領養的手續繁複時間漫長,有動物愛護團體則希望將所有狗隻運往較適合生存的西方國家,政府則仍沒表態是否出手協助……可以說,格力犬的前景堪憂。

  有朋友問我,澳門是否適合養格力犬?雖然我有養狗經驗且正在養狗,但對格力犬的研究,除了停留在“牠們跑得好快”的印象外,就是從網上看到的一些資訊:牠們溫馴,實際上並不好動;牠們忠心,不愛吠;牠們只有梗毛沒有絨毛,易打理;牠們需要放風時間……因此,我不敢冒稱專家。

  我只能說,養格力犬與養所有一切犬種一樣,你得有時間陪伴和打理牠們,你得與牠們交朋友,還要風雨不改地每天溜放牠們,此外,也要包容牠們吠叫及寂寞難耐時咬爛家中物件的習慣。我樂見家裡有條件的澳門人去領養格力犬,不過,要做好養牠們一生的準備(平均壽命10-15年),若中途遺棄,當初就不應給予愛;也希望狗會能確保格力犬不要流入不法之徒或目的不純的人手中。

  狗會說將於7月1日下午三點至六點,再舉辦最後一次領養日,希望有條件的朋友可以前往了解,也希望大家可以在臉書打上 #格力犬 尋找資訊,當中包括很多有用的資料,例如華子鋒的介紹等(https://www.facebook.com/jorgevalente.macau/posts/254247191822509),可以令大家了解更多。 

(原刊於2018年6月)


Saturday, October 09, 2021

世界盃吹吓水:賭波係條不歸路



 鄉魂旅思(一一八)

世界盃吹吓水:賭波係條不歸路

太皮

  幾年前趁在內地機場等機,我買了本作家孔二狗著的《賭球記》,在等機時及在機上讀完。書講的是作者親歷及透過業內人士爆料的內地賭波黑幕故事,例如網上博彩公司如何經營下線代理大賺其錢等,也講述了不少賭徒傾家蕩產的案例,如有人把經營得不錯的髮廊賣了還債,又或有人卡冚卡借貸度日連父母血汗錢都輸埋等。

  書中有一處講述一個小有成就的老闆初嘗了些甜頭後沉迷賭波,越賭越大,有一次,他投注英冠球隊,邀約朋友一同睇波,但英冠一般不會直播,朋友覺得奇怪,卻原來所謂的“睇波”,只是看着足球比數網站更新的賽果而已。該場比賽,老闆買的是下盤(小球),幾人聚精會神地盯着屏幕,比數在90分鐘內一直維持0:0,但補時階段,賽果接連變動,兩隊波連入三球,導致老闆損失慘重,轉眼冇了幾百萬(大概)。──買過波的人應該知道這情節和場面十分真實,而此書的有關描寫確也令我印象深刻。

  2018年俄羅斯FIFA世界盃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當然也是賭徒排隊送錢給博彩公司的狩獵季節(對博彩公司來說)。據統計,2014年巴西世界盃,全球足球博彩規模達2200億美元,幾乎是今屆世界盃參賽球隊冰島2017年GDP的11倍,若加上外圍波,數字只會令人難以想象。

  觀乎由寫此文為止的世界盃賽事,都比較難以“捉路”,一些擺明會大勝的球隊,卻頻頻小球交易甚或輸波,例如德國對墨西哥一場,縱然資深球迷知道坐擁“Sam哥”的墨西哥唔係咁容易對付,但德國贏面始終看高一線,因此“標準盤”或外國賭波公司才有的德國“勝及和”(即德國不輸)應該有不少受注。可是德國卻輸了,而且一球不入,此結果令不少彩民及球迷眼鏡與波飛碎了一地,大呼打假波。

  對德國輸波,內地有人寫了段子,很搞笑,在此分享一下:

  

天台上人好多,風聲稍微有點兒大,我擠在人群中,卻絲毫沒有感覺到。人群慢慢移動,方向是天台的邊緣,從樓底有規律地傳來“嘭”“嘭”的撞擊聲。

  我走到天台邊緣,那裡還有兩個人在維持秩序,都穿着德國隊的隊服。能看出來,是正版的,應該價值不菲,現在卻糊滿了鼻涕和眼淚。我前面一個人,似乎有點兒猶豫,維持秩序的人幫他理了理頭髮,和揉皺的球服,拍拍他肩膀低聲說:“走吧,往前一步,就能忘掉這恥辱,我們稍後也會跟來!”

  “啊~~~~~”

  “嘭!”……

  天邊露出魚肚白的時候,天台上恢復了平靜,只有滿地撕爛的下注單,在微風中無規則地滾動著,就像沒頭的蒼蠅,和德國隊隊員。


  也許排隊跳樓比較誇張,但因輸波而失去常態的人應該不少,從網上片段看到,美斯在阿根廷對冰島射失十二碼後,球迷要打爛電視機洩憤呢,詛咒美斯全家也是家常便飯。

  足球賽果被操控的說法已不是新鮮事,造假波醜聞也時有出現,但正如所有賭博一樣,博彩公司在開盤時已有賠率優勢,而且賠率也會浮動,操盤手透過製造盤口變動的假象也能起到吸引賭資朝對博彩公司有利的方向流動,博彩公司基本已立於不敗之地。另一方面,每屆世界盃吸引的賭徒“新血”,也能確保賭注的“平衡”,因為新老賭徒有不同的投注傾向。

  正如《賭球記》所說,2002年日韓世界盃是殺新賭徒的,因為他們不諳足球,以為名氣大排名高就看高一線,結果該屆連連爆冷,新手輸到底褲都冇;至於2006年德國世界盃痛宰的則是老球迷,皆因老球迷見慣風浪,都知道盤口會出古惑,勁旅也會“贏波輸盤”,結果該屆強隊大發神威,把弱旅打得落花流水,老球迷打錯如意算盤,損手爛腳。

  那麼,今屆又是一個怎樣的光景呢?

  還是那句“冇路捉”,不過,我估計非傳統強隊會打入四強。冠軍隊方面,歐洲球隊已冧莊三屆,正所謂風水輪流轉,雖然南美球隊今屆好像缺少冠軍相,但相信今屆冠軍還是應該出自南美,或至少是歐洲的二流球隊吧(先旨聲明,開賽至今,本人貼的賽果“五估四唔中”,躋身燈神行列)。

  至於賭波嘛,年輕人還是不要嘗試,因為真是一條不歸路!

(原發表於2018年6月)


Wednesday, October 06, 2021

歲月是把殺豬刀

 



鄉魂旅思(一一七)

歲月是把殺豬刀

太皮

  本周大事連連,從“特金會” ,到“賭王”何鴻燊榮休,到2018年世界盃開鑼,再到“616”遊行,由世界到本地,由政治、經濟,到體育、交通,實在精彩得令人目不暇及。但為何,我總感到時間匆匆?

  說起世界盃,我覺得那是現代社會一個提醒時光飛逝的重要形式,每逢這四年一度的盛事臨近,友儕間就開始回顧起過去幾屆的精彩片段、經典場面和英雄人物,說着說着,你們就開始爭拗起說的到底發生在哪一屆。你以為發生在四年前,原來那是八年前那一屆,他以為是八年前的,卻原來已經是1998的事了。1998年出生的嬰兒,如今已二十歲,當中或許已有人出現在世界盃的大國腳名單上吧。

  二十年對一個剛誕生的生命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時光,但對於年紀較長的人,也許,這二十年只是匆匆地走走過場而已。

  我覺得時間是個騙子。在生命最初的時候,牠會用五花八門的體驗來欺騙你,令你覺得時間過得很慢。你是白紙一張,發生的一切都是新鮮的,你也有好多事情和感情要體驗、要學習,再加上有不少事要等到年長一點、等到十八歲才可以做,忙不迭的體驗、學習與期盼,令時間變得長了,以致當一個老者回憶人生時,那十多二十年的光陰,佔據了回憶容量的一半。

  當你脫離年輕人行列,年紀漸長,而你學習到的知識已足以自立,生命歷程中除了結婚生子這較為模糊的界線外,並沒有小時候那種由小學到初中,由初中到高中,再由高中到大學的階段性經歷,成長後的人生都是社會階段,於是乎一下子,你覺得時光匆匆易逝,就像今年,不知不覺已過了一半,你我都被歲月這把殺豬刀宰了個措手不及。尤其當你發覺錯過一些事情和機遇時,你多想回到從前追回失去的光陰啊。

  我們覺得時間過得奇快,或許有幾個原因。一來,生活過得相當忙碌,平日上班的時間已比求學的時間為多,你既要處理工作,又要應對公司內部和外部的人際關係,遇到委屈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不能像小時候有父母依靠、有老師來主持公道,也沒有過一年就變個環境的說法,這些都夠你心力交瘁了,回到家還要照顧家庭──儘管家庭是一個令人開心的地方,一個心靈的避風港,但這個避風港,你仍得花費大量心神去維持;二來,我們大多數人學習新事物的心都淡了,以為自己已經懂得很多,又或者認為某些事物既然在你成長過程中引不起注意,今後也應該不會再起作用吧?思維形成定勢,白紙縱有空間,你也會自行將之撕掉,留下已經填滿的一切。於是乎,你待在舒適區裡,遇到的一切都是已經經歷過的,也許不少人正應了“三十歲已經死亡”的說法,我們都在延挨時日。

  那麼,有甚麼方式可以令時光不要走得太快呢?也許,就是不忘初心吧!這裡的“初心”,是赤子之心,仍然將自己看成一張白紙(當然不能“表現”得像一張白紙,否則只會被人“蝦到上心口”)。無論多麼老大,我們都應該像小孩子一樣去接受和學習新鮮事物,不要讓過去發生過的事情影響行動,也不要被所謂的“成就”成為眼睛的孽障;我們也應該像小孩子一樣,感激遇見的一切,敞開懷抱,接受不同的人和事。同時,我們也應該多一點到戶外、到山野,像小時候一樣,不甘屈身於小小的房間裡。總之,我們仍然要盡可能地“經歷”。

  當然,要做到這一切又談何容易呢?但也許,多做一點,或多或少會有助“延緩衰老”吧!(發表於2018年6月)


Saturday, October 02, 2021

蠟青味有詩意




 鄉魂旅思(一一六)

蠟青味有詩意

太皮

  在死亡皇后島,紫龍遭遇了當時遇過的最強對手──“暗黑四天王”中實力超群的暗黑天龍座。此前,阿瞬與暗黑仙女座對決,前者成功擊敗後者,袖手旁觀的暗黑天龍,打算漁人得利,從已經筋疲力歇的阿瞬身上搶奪黃金人馬座聖衣部件,然後,紫龍出現,保護阿瞬。

  本身因修復聖衣已經大量失血的紫龍戰鬥力大不如前,但為了友情,他還是奮死力拼,可惜,他根本就不是暗黑天龍的對手。暗黑天龍不解紫龍如此狀態何以仍然返回戰場。

  紫龍說:為了友情!

  暗黑天龍聽罷惱怒失笑,打算結果星矢及阿瞬;紫龍見狀,理不得白羊座穆的警告,使出絕招“盧山昇龍霸”,危急關頭打敗對方。然而,由於經脈運轉,紫龍流血不止,眼看就要斃命,更要命的是,他竟見暗黑天龍站了起來,對方竟還未死,還向他伸出一指。

  這一次,暗黑天龍的手指不再是發出衝擊波,而是點了紫龍穴道,替其止血,救其一命。暗黑天龍是被紫龍對友情的付出所感動,並且在死前獲得了紫龍的友誼,在其懷中含笑而逝。

  以上是TV版《聖鬥士星矢》的情節(與漫畫版有不同),小時候第一次看就印象深刻,之後DVD重看,依然深受感動。早幾日腦中突然彈出這些畫面,也不是無緣無故,而是因為聞到蠟青(瀝青)味。比起視覺和聽覺,氣味、感覺和味道,似乎更能勾起人們一些塵封已久的記憶,而這種“普魯斯特效應”,也是有科學根據的。

  公司附近又掘路,掘路之後自然會鋪路,鋪路使用蠟青。公司位處海邊工廠區附近,那裡特有的街影、通風、工業物料的氣味,混和出一種特有的氣息。蠟青的氣味和那特有氣息加在一起,令我有一剎那彷彿回到二十多三十年前,看到那個穿着拖孩在漁翁街一帶蹓躂的骯髒小孩,那時,他正為《聖鬥士星矢》深深着迷。

  在我小時候,北區好像就沒停止過建設,我看着土地由冇變有、道路又由冇變有。我居住的馬場木屋區旁,新設的道路一條又一條,工人在道路一旁燒蠟青,那惡臭的氣味多吸一口都不舒服,然後蠟青用來鋪路了,新鋪的道路經太陽一曬,蒸騰着熱氣,散發出一種隱隱的、鈍重的、濃稠的塑膠味,混和着我童年記憶。

  那種令人反感的味道,竟然起到勾起回憶的作用,真是始料不及呢!

  就好像有人說,我們要感謝那些曾經傷害我們的人,沒有他們,我們也就不能成為今天的樣子。也許,有些人曾經令你無地自容痛不欲生,也鑄造了你的性格乃至人格(不一定好),影響至今,但,回想起來,那些經歷也就是蠟青味,討厭,卻又是生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