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30, 2023

(金漆皮毛)醉意

Photo by Dylan de Jonge on Unsplash


(金漆皮毛)醉意

太皮

    其實我是有點醉了。我若不醉,不會向那胖阿姨說:“二十年前我經常光顧。”還得借着醉意,才鼓起勇氣說那句話。

    在蘇州十全街找到評價不錯的LA NUIT酒吧,路邊坐下,點了一杯三隻猴子威士忌和一杯忘記名字的雞尾酒。選三隻猴子只是價格較便宜,純飲。我靜靜地坐,很熱,對面桌有兩個女子在聊天,我無聊,一直在觀察她們,但面對我的那位連眼角餘光也沒飄過來。微醺,我又要了一杯威士忌,這次加冰,大概是黑牌吧,貴的不捨得。

    喝罷,我便沿着鳳凰街往宿處走。路上,我又買了罐啤酒,開始唱歌了。我大概二十年前起不敢隨時隨地唱歌,不知哪來的自信喜歡唱歌,也不知哪來的沒信心不敢再高歌。

    一直走,走到臨頓路與大儒巷旁的路口,我碰到了二十年前的自己,他正站在一個攤檔前點餐,打包一份蛋炒飯,一份魚香茄子。他和我打照面,年輕的臉上仍有對未來未經雕琢的冀望。我不敢跟他打招呼,躲在另一個攤檔的椅子上偷偷觀看。那是胖阿姨的夜宵攤,她負責下單和準備食材,丈夫負責製作。

 未幾,食物煮好,裝在兩個白色盒子裡。二十年前的我飢腸轆轆,接過食物,騎着自行車走了。他不知道我,但我知道他,他應該是在寂寥的晚上,看書看得累,肚子餓,直奔胖阿姨攤檔。

    借着醉意,我鼓起勇氣,向二十年前自己的背影喊話:“二十年前我經常光顧。”對他說,也是對胖阿姨說:“你好像沒有變老,還是二十年前的老樣子!”

    “老了!”我醉眼朦朧,聽到了回應,不知誰在回應我。

    接着我就走到大儒巷與平江路之間的積慶橋,坐在橋面上,倚着圍欄,望着頭頂的樹發呆。我其實很高興,我充實地又活了二十年。幾年才重遊舊地一遍,就讓自己好好地懷舊吧!畢竟人生還有幾多個十年?

Saturday, December 23, 2023

(金漆皮毛)食花生

 

Photo by Dan Cristian Pădureț on Unsplash

(金漆皮毛)食花生

太皮


    自小愛食花生。這個“食花生”沒有特殊含意,非指看熱鬧或“吃瓜”,意義單純。

    這喜好又得從幼年講起。馬場木屋區晚上,富記士多門外,勞累了一整天的莊稼漢和地盤工,用瓶裝汽水盆疊成的桌椅,打赤膊,開一瓶青島啤或者九江雙蒸酒,倒一包花生,興高采烈地坐着聊整天的見聞。

    他們吃的是一種叫天府花生的產品,那時木屋區也只能買到此一牌子。花生個大,味淡,補充能量一流。那時,就很羨慕大人的輕鬆自在,我之所以愛吃花生,也許受到這種印象的加持。

    後來知道了天府之國乃四川盆地,此花生來自四川。小時候能吃到的預包裝花生還有印尼萬里望花生。花生細小,肉質緊湊,入口鹹香。主要有兩個品牌,一為時興隆,“少少鹹,多多脆”的廣告語深入民心;另一是三角嘜,是少有能夠成功佔有市場並屹立多年的本澳品牌。我的評價是前者精緻,後者粗放,味道不相伯仲。

    中學時,家母會在拱北買散裝花生。有一種紅泥花生,味道甚佳,晚上我一邊與家人看《真情》,一邊就能自個兒吃下兩斤。家母知我愛吃,索性都整袋買回來。早前寫文章提到此事,心念一動,到淘寶一搜,一如所料搜到相關產品,買回來一試,味道和口感都大感失望,且吃起來髒兮兮的。到底以前為何愛上?也許是出產者不同或自己口味已改變吧。

    這些都是現成炒貨,母親則會弄水煮花生,鹹香可口,殼內滲了點鹽水,好味。吃不完晾乾,卻不怎麼好吃了。

    現在,“大而無當”的天府花生已在市場少見,萬里望花生仍有不錯銷路。近年市面上出現廣東省出品的預包裝甜酒花生、蒜香花生、鹹香花生和陳皮花生等,我每款都試過,基本均可納入可口之列。北區有某超市販售核桃花生,如萬里望花生般小個,卻鬆脆多汁,抓住了我的味蕾。

    不過,有專家認為,花生對身體卻是“有害”的。

    一般而言,一粒花生有四分一碳水化合物、四分一蛋白質,餘下的一半是油脂。我國作為花生生產和出口大國,一些改良品種,油脂更高。

    作為堅果中的草根階層,在脂肪有害論時期,食花生的問題主要是其油脂量過多。不記得在哪裡看到有專家說堅果雖然營養好,但每次吃少於十粒為妙,原因是脂肪對身體不好。但除了家裡清蒸或白烚的食物外,有哪些食物會少油脂呢?油脂等同美味,只是你吃的時候看不到而已。

    油脂作為三大營養素一員,近年已逐漸得到平反。花生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多,據稱能減少“壞膽固醇”,然而,其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中卻富含Omega-6脂肪酸,專家認為這種脂肪酸會引起身體的發炎反應,相對而言,Omega-3較有益。

    按資料,若過量攝取Omega-6脂肪酸,會導致人體發炎,使內分泌和免疫系統出問題,一如肥胖,也是身體發炎的一種表徵。然而,Omega-6脂肪酸在人體中卻有重要任務,包括保護細胞結構、調節代謝機能和免疫反應,並可促進凝血作用,是很重要的營養素。

    我們日常使用的食油,包括大豆油、芥花籽油以及玉米油等,幾乎都含有大量Omega-6,花生油Omega-6的成分,更可謂出類拔萃。慶幸的是,大豆和玉米都存在大比例的基因改造產品,而現時花生似乎還沒有轉基因品種投產。

    除了Omega-6外,眾所周知,花生的“害處”還有黃曲霉毒素(致癌元兇之一),這當然不是花生獨家,米和玉米也有,花生只是更具代表性。

    此外,花生能引致過敏,以西人較多,食一粒花生也能致命,這是我沒法可想的。

    資料說花生是由葡國人從南美帶到澳門,再由澳門傳入內地的,澳門在花生發展史上可謂佔一席位。當年葡國人藉口晾曬貨物從而定居澳門,未知那些貨物中是否就有花生?若然有,誇張地說吧,在澳門食花生,食的也是歷史。

Saturday, December 16, 2023

(金漆皮毛)周餅倫與游鴻明

游鴻明在珠海商演


小紅書上的“周餅倫”


 (金漆皮毛)周餅倫與游鴻明

太 皮

    河北保定一個賣雞蛋灌餅的小販,因長相酷似台灣著名歌手周杰倫,突然竄紅了,攤檔不時大排長龍,他更自稱為“周餅倫”(又稱“粥餅倫”),開設視頻帳號宣傳。這位老翻真的長得很像正版,尤其是低眉幹活的時候,餅印一樣。最近北京有煎餅商家看準這位網紅的話題性,邀請他出席活動,大起宣傳之效。

    說到爆紅的小販,我會聯想到香港去年曇花一現的街市豬肉佬阿威,可惜他冇咁大個頭戴唔到咁大頂帽,明星夢已煙消雲散。不過內地市場大,受眾類型多,且周餅倫主打一個模仿,能順勢發財也未可知。

    據了解,周餅倫並沒刻意模仿,只是天生長得像而已。其實內地模仿明星的風氣一直盛行,最多人模仿的當數劉德華,周杰倫和謝霆鋒等的模仿者也不少。有些人模仿得假可亂真,曾經有商人以“山寨周杰倫”來作為產品代言人,配上一個使人誤會的潦草簽名,令不明就裡的消費者信以為真。甚至有人搞明星演唱活動,請來台灣歌手“伍佰”,卻在過程中被揭破是冒牌貨。

    由於有這種種情況,以至日前我在珠海一商場意外發現台灣歌手游鴻明,作為某家具品牌代言人將到場表演時,第一想法就是:會不會請來假的游鴻明?尤其是看到佈景板選用了他一張二十多年前的硬照,更惹我懷疑。(後來我發現游鴻明近來的活動都用那照片做宣傳,也許是本人指定。)

    我懷着半信半疑的心情,終於等到演唱開始了。一曲《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悠悠唱起,那磁性嗓音和假音轉換,獨有的“游式唱法”,是我大學時期聽到唱碟都爛的熟悉歌聲,台上的大叔是我那時甚喜愛的台灣歌手游鴻明無疑了!對,他就是那個與美女女兒合照的游鴻明!

    我大喜過望,近距離欣賞他演唱着我至今仍不時重聽的《下沙》,甚是感動,想起大學時期的春花秋月,想起那些波瀾的情感,不無感慨。然而游鴻明老了,我也老了。

Wednesday, December 13, 2023

電信詐騙:人傻錢多?

Photo by Sander Sammy on Unsplash


 (金漆皮毛)人傻錢多?

太 皮

    最近從社交平台上見到不少人都收到來自WhatsApp的陌生人短訊。若你也收到那些短訊,便會知道內容大概是將你“當成”張三李四,問你對其有否印象,當你說找錯人,對方便打蛇隨棍上說好有緣要交個朋友之類。發訊者又打粵語又用WhatsApp,企圖令你放下戒心,但真正懂粵語的人會知道對方是裝的。

    能放上網分享者大多不會受騙,還會反問對方在KK園區生活如何。那麼會有人受騙嗎?從頻密公佈的電信詐騙案情來看,我相信肯定有。

    電信詐騙案屢屢發生,要不是有些騙案情節離奇金額可觀,作為新聞受眾,我真有點麻木。

    最近公佈的兩宗案件,其中一宗私企女管理層被騙二千八百萬元還要“戴罪立功”協助詐騙,另一宗廿八歲年輕男子被騙走七百萬元,都令我“精神為之一振”。雖云各有前因莫羨人,但看到他們有那麼多錢被騙,總感到自己在財富方面的不爭氣。其實不少人一生都賺不到那麼多錢,他們卻被騙徒足不出戶空手套白狼,我實在不知說甚麼好。

    “公檢法”騙局涉及“資金審查”,騙徒要你交出個人和銀行帳戶資料,乃電信詐騙中最殘忍的,通常受騙者戶口會被清零,一生努力甚或父輩的努力付諸流水。

    有人說,那些人“身有屎”,才會被假公安“拋窒”。別人的情況我不太了解,但如果真的身有屎,提供資金審查不是死路一條?

    若我行得正企得正,就算我真相信“公安”說我發佈詐騙短訊或賣假疫苗,也情知一定是誤會或被誣告,由得他們去查,根本不用怕。況且,自己戶口有幾多錢其實也是私隱,憑甚麼要給你審查呢?由於我“玩壞”了一兩通詐騙來電,未能進一步驗證騙徒的手法了。

    我認為,在預防電信詐騙的工作上,出現了兩方面的障礙。一是大眾都同情受害人,忽視了受害人本身的問題,二是理所當然地認為其他人都知道詐騙手法,而沒有動機作出提醒。

 我說在電騙案中受害者也有責任,可能會被唾罵,皆因這是不折不扣的blame the victim。然而,只有如此才能喚醒那些貪心和沒有常識的潛在受害者。

    只要沒有犯罪主體,只要能夠有效制止犯罪行為的實施,任何犯罪意圖都不能產生結果,一般情況下沒可能譴責受害者。然而,電騙有其特殊性,因犯罪主體在境外,且具極隱蔽的渠道和反偵查手段,境內執法部門鞭長莫及,只能透過勸止滙款等方式將損害減至最低。

    電騙利用人性的弱點:恐懼和貪念,來達到目的。“公檢法”騙局的受騙者缺乏常識和缺乏對執法部門行動能力的理解而產生恐懼,而“殺豬盤”投資騙局和“工程師送禮物”等,就是受到貪念所驅使。在這些前提下,所謂的受害者,如果對其或父輩辛苦得來的金錢有所珍惜,多關注社會時事,遇事找人商量,不貪心,電騙案大概可大幅減少。

    也有一些令人同情的情況,例如長者被“猜猜我是誰”誑騙親友出事急須用錢、有人為幫補家計而墮進刷單騙局,又如當年內地曾發生大學新生接到假冒學校來電被騙去學費而自殺的事件等,都不應在“譴責”之列。

    上面是我認為的第一個對防詐工作的障礙,至於第二個就容易理解得多。我們不少人透過警方案情公佈,對騙子手法了然於心,理所當然地認為同溫層社交圈子的人都知道這些手法,而沒動機主動提醒親友。心理學上有所謂的“責任分散效應”,指的是個體單獨面對一件事責任感會很強,但當眾人面對同一件事,如緊急情況,出手幫助的機會就會降低。面對電騙,在提醒與不提醒之間,似乎也存在這些心理因素。

    因此,建議我們每個人都多走一步,向長者和貌似機靈的後輩講解最新的電騙情況,讓他們有所提防。建議有關部門將電騙案輯錄成典型案例,透過銀行向客戶分發,以減少電騙受害者的出現。

Saturday, December 09, 2023

(金漆皮毛)澳門取景

《別叫我賭神》劇照



 (金漆皮毛)澳門取景

太皮


    記得以前觀看那些在澳門取景的影視作品時,總特別留心街道實景的過渡和轉場是否符合現實。我對劇集《十月初五的月光》一組場景特別深刻,明明上一個鏡頭在新馬路,轉頭就去了祐漢,那時覺得很突兀、很奇怪……

    近年在澳門取景的外地影視作品越來越多,較知名的如香港電影《放逐》、《伊莎貝拉》、荷里活電影《非常盜2》、《尚氣與十環幫傳奇》和劇集《巨輪》等。當中呈現的基本上都是一些特色街景的銜接,有時人物明明是在半島行走,轉瞬就出現在離島,十分夾硬。

    早前看了在澳門取景的、周潤發主演的電影《別叫我“賭神”》,情節老套肉麻,演繹手法有濃濃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風味,說不上好。當中也有不少場景的轉換與上面那些影視作品情況一樣,只是這次,我沒有再感到夾硬的感覺了。換了以前,看到電影出現人物在半島踩單車過程中望着路氹賭場的大屏幕的畫面,我一定覺得難以接受,然而,也許是近年經過上述作品的訓練,已經適應了吧。

    其實,全世界大部分影視劇集都沒可能百分百呈現拍攝地點的現實原貌,只是我們對外國、外地不熟悉,才不會覺得異樣。也許香港觀眾也能判斷港產片中的場景轉換與現實中的差異,但由於在當地取景的電影量大,觀眾已習以為常,只要不是上一個鏡頭在中環,下一個鏡頭去了大埔就可以。

    一句講晒,是我少見多怪。可以這樣理解:那些取景地也在參與演出。演員扮演角色,那麼取景地也能展現特色配合拍攝工作,影視中的澳門只是一個叫“澳門”的角色而已。

    不過話說回來,澳門是比較特殊的地方,可取景的地方不多,來來去去都是那些場景,且某些街景是長年不變和獨一無二的,不像外地有些地方長得很像(荷里活電影故事發生在美國卻常在加拿大取景),澳門觀眾覺得某些電影的場面怪怪的也無可厚非。

Saturday, December 02, 2023

(金漆皮毛)意外的分享

Photo by Jason Goodman on Unsplash

 


(金漆皮毛)意外的分享

太 皮

    一位同事說起他上下班開車時,都愛聽綠邨電台,“好多舊歌,好正!”

    我不以為然,認為現在用Apple Music之類的應用程式,基本甚麼歌都可以聽,哪怕是好舊的歌,何須等電台不知何時才播放自己喜愛的歌曲呢?

    口上這樣說,我有時還是會收聽一下綠邨,一來我沒有新歌特別想聽,二來不用煩去聽甚麼歌,三來享受意外聽到觸動自己的歌的喜悅。第一第二點好理解,第三點自己也覺得奇怪,想聽觸動自己的歌,打開播放程式找一首不就可以?

    後來,無意中看到一些資料,提到為甚麼我們在商場或電台聽到一首熟悉的歌時,會特別感受到喜悅。心理學家分析這有兩個原因,其中一樣是意料之外的驚喜。

    心理學認為,人最容易被無預期的喜悅所打動。想一想我們有多少次留下愉快的旅遊記憶,不是去了一個原先沒安排的地方嗎?不是吃了一頓原先沒預料的美味?按規劃的旅遊行程當然愉快,但意外的行程更令人回味。

    對某些人來說,意外之喜並非好事,尤其是循規蹈矩和怕麻煩的人,現在網絡發達,不少人做甚麼事情前都要做一份巨細無遺的攻略,到超市購物也要做攻略,按部就班滿足需要,大大降低了產生意外驚喜的喜悅。不過,通常做足做滿攻略的人也喜歡分享,他們滿足於分享所帶來的喜悅,而這,也正是聽電台歌曲感到喜悅的另一種原因。

    手機播放程式的歌雖然是串流,但你會感到只有自己一個在聽,你不大聲播出來,別人就不知道你聽甚麼,電台或商場播放的歌則不然,你會知道有成百上千的人聽着一樣的歌,有不少人正同時被一首歌觸動。人是群體動物,當分享美好的事物,就會感到愉悅。

    當然,分享有時也會帶來不愉快的後果,第三者的分享會令你我同時愉快,但你與我之間的分享可能就會產生“酸葡萄效應”。

 我們接受分享而感到喜悅,有一個先決條件:平等且不涉及利益與比較。

    從電台聽到一首歌而感到愉快,因為那是不認識的人選擇分享出來的,但如果你認識那位DJ,情況就不一樣,就會思考其選歌標準,從而產生複雜的情感。

    人是群體動物,似乎天性喜歡分享,然而這種分享是要求回報的,原始人打獵回來分享食物,因是原始部落分工明確,沒打獵的人也沒閒着。自從農業社會,就無分享這支歌仔唱,私產的觀念出現,擁有生存資源的人會將利益最大化,窮人只有累死累活。

    情感的分享看似沒有實物的分享那麼講求利益,但實際上也存在很多利益計較。在互聯網時代之前,我們的情感分享僅局限於家人和真正要好的三五知己,大家處在同溫層,血緣和情感的紐帶甚為強韌,這樣的分享,動機和交換條件都頗為單純。

    社交平台誕生以來,分享就有點變味,尤其“朋友圈”,任何人掃個碼都可成為朋友,以致圈中三教九流,不再局限真正熟人,做朋友也得講“權限”,而我們又庸人自擾地思考哪些內容該發,哪些不該發。

    哪怕你的“好友”都是原本認識的人,也不見得就可心安理得地分享。我們的分享,說白了也有部分炫耀的心態,這些分享對其他人來說並沒產生甚麼情感價值,反而是我們希望有人點讚,獲得情感的滿足。別人的點讚,並不一定真心為你感到高興,只是希望你也給其點讚而已。

    有一句毒雞湯是這樣說的:“這個世上除了父母之外,沒有人真的希望你好。”分享容易引起友人間的攀比,因為熟,才會容易產生比較的心態,你不會同某個相隔十萬八千里的同齡人相比誰活得好,但你會跟條件相若的朋友或同事比。攀比不了,就會有酸葡萄效應。

    話說回來,上面說的這些在很多情況下卻不一定管用,皆因根本就不會有人關心你分享的生活,更遑論嫉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