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5, 2024

(金漆皮毛)散裝澳門

 


(金漆皮毛)散裝澳門

太 皮


    去年有兩部上映的內地電影在澳門取景,不約而同都不是因為要說澳門故事,而是將小城偽裝成東南亞地區。其中講述網絡詐騙的《孤注一擲》較多人熟悉,關前街和瘋堂斜巷等粉墨登場,為電影渲染出濃濃的異國風情。曾看到有常來旅遊的內地網民反映,其伴侶竟認不出那是澳門,可見本地景物可塑性甚大。

    另一是講述女律師被迫替死刑犯翻案的《拯救嫌疑人》,當中七成外景都在澳門拍攝。在電影中,澳門景物嫁接到一個叫“勵城”的影射馬來西亞城市的地方去,透過拍攝手段、置景和特效,三十幾平方公里的澳門被巧妙地拉展成一個一千多平方公里大城市。

    將舊法院用電腦特效增高一層,就成為莊嚴的政法區地標。在亞馬喇前地拍攝晚上的私樓湖畔名門及周邊大廈,稍加後期製作,妥妥的變成甲級寫字樓。在中央公園,近鏡取兒童遊樂設施,遠景取濠尚等大廈來表示律師所居住的高尚住宅區,如果不熟悉,會將那一帶想像成更廣闊的區域。澳門取景又怎少得了新美安?於是律師和探員在那裡上演一場追逐戲,配以連片的祐漢舊樓,令人感到那是與豪宅區相隔百多公里外的另一城市。義字街只要用特效加幾條橫額,不用置景和找東南亞臨演,就成視覺上的唐人街。還有就是司打口的文青小店加上街上的藝術塗鴉,作為電影中藝術學院學生的居住地可謂合情合理。

    儘管對澳門取景已習以為常,卻仍得佩服導演能將景物聰明地銜接,幾乎沒違和感,把小地方拍出大城市的感覺(尤其劇中人終不是住在舊樓裡了)。甚至沒有近年充斥電影的各大賭場鏡頭,說白了那些賭場辨識度極高,一出現就會被認為打廣告。

    江蘇省被網民謔稱為“散裝江蘇”,雖澳門幅員與江蘇“蚊髀同牛髀”,然而,以《拯救嫌疑人》對澳門景物利用作為例子,我認為也可用“散裝”來形容澳門。

   由於江蘇省每個城市各自為政,尤其蘇南與蘇北之間,地域文化差異大,十三個地級市尤如“十三太保”,互相瞧不慣,這在其他省分是較少有或不明顯的,因此被網民戲稱為“散裝江蘇”乃至“蘇聯”。

    至於為何我說“散裝澳門”呢?首先就像電影《拯救嫌疑人》所體現的,澳門不同區之間的風貌差異極大,個性明顯。例如義字街的煙火氣、議事亭一帶的歐陸風情及路氹城的紙醉金迷等,令人感到澳門的城市風貌是鬆散的,多樣的。

    其次是澳門存在隱性的地域歧視。雖然小城面積不及上海浦東機場的規劃面積或內地一個鎮大,但不同分區因長久沉澱下來的風格,無論是上面提到的城市風貌和居民的精神面貌,都有一定差異,也便產生了隱性(甚或顯性)的地域歧視,最顯著的就是北區洗刷不了非該區居民對那裡“髒亂差”的觀感。我好記得曾聽人說過,有人邀請一位本澳有識之士到北區參加活動,該有識之士竟嗔道:“嗰度好亂㗎!”由此可見一斑。除了地域歧視,還有隱性的出生地歧視,這個我就不展開了。

    當然,上面提到的是一些比較負面的、有道之士不願詳述的情況,一般情況下是不會擺上枱面的,只有那些認為自己出身高貴卻在生活上屢屢碰壁的人會在網絡上拿來說事。

    此外,澳門還有不少散裝的情況,例如澳門要打造成中葡雙語人才的培訓基地,但普羅大眾的葡語水平較低,過去管治階級與平民間形成了語言的隔閡,語言的隔閡又強化了階級,導致有幾百年東西方碰撞歷史的澳門,不同社群間會有河水不犯井水的情況。如今是好了一點,因為社會比較公平,但不同社群間缺乏交流和理解的情況仍然存在。

Wednesday, September 18, 2024

(金漆皮毛)儀式感



 (金漆皮毛)儀式感

太 皮


    自成家以來,今年第一次選擇買年桔過年,而非花卉。家裡空間有限,選擇的自然是“身材”較矮小的桔仔,雖然觀賞性不及蘭花水仙之類,但易於打理,佈滿橙黃小桔熱熱鬧鬧,目測有一百多個,竟感執到寶了。

    本來已到了“月過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休”的年紀,況且有家有室,社交生活就不復舊觀,加上近年的生活便利化程度高,使用由政府、銀行,到超市、商店和食店等提供的服務,都可以一部手機搞掂,導致社交鍛煉減少,用內地時髦(“時髦”這個詞現在已不那麼時髦)的說法,我作為一個內向的I型人,社恐日深,乃至出現“節日恐懼症”了。

    當然,我相信不少人與我一樣,在生活上I人,在工作上是熟練的外向E人。這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工作上的打交道就像“心理帳戶”的投資分類,都是“預咗”的。

    又當然,為人父母,實際上也不能I到哪裡,否則無法作出有效陪伴,難以做合格的雙親。遊戲是兒童的天性和基本權利,要充分發揮這方面的天性和享受這權利,兒童都須彰顯E型的性格,父母隨之也一樣,必須外向,“節日恐懼症”就不好拿來說事了。

    於我而言,過去曾拿傳統節日來說事,現在卻將之作為抗擊日漸強烈的社恐的良藥。其實小時候的我是對節慶充滿美好嚮往的,喜歡節日的禮數和佈置,喜歡那一家人共度假日的熱鬧,喜歡街上的喜氣洋洋。後來人們說這是儀式感。儀式感不等同於節慶,節慶卻一定有滿滿的儀式感。

    儘管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只要在節慶上感到一二之如意,有儀式感,生活就會相當幸福吧。不買年桔年花,不貼揮春,不準備過年食品,日子一樣過,然而想想自己小時候,再看一下天真無邪的女兒,就知道這些小心思,對女兒的成長有重要影響。

  與外國有狂歡節、萬聖節、潑水節和五彩節等充滿熱鬧氛圍的、參與者都是主角的節日相比,中國傳統節日似乎文靜得多,大範圍互動也較少,最熱鬧的新年放煙花燒炮仗也因危險而式微。其他節日也是一般民眾看的(看演出)或擠的(逛景點)時候居多,使得我們對傳統節日產生一種若即若離之感,對一些人來說,節日甚至成為履行人情世故的包袱。

    兒童,可以說是傳統節日的傳承者了,沒有他們的話,我相信最少有一半成人都不會過節。只是兒童也有偏好,同是新曆十月前後的節日,現在的小孩更期待扮鬼扮馬的萬聖節,而在石屎森林裡費煞思量找地方賞月,玩着趣味大打折扣的電子“燈籠”,吃着味道奇特的月餅的中秋節,反而沒那麼熱衷了。

    因此,除了兒童,傳統節日的氛圍,竟還得靠商業來保留。要不是五花八門的粽子充斥市面,要不是提早兩三個月就有月餅廣告,要不是電視老早就兜售賀年廣告套裝,端午節、中秋節和新年的氛圍就會寡淡得多。

    不過,所謂的節日儀式感,也不一定完美、美好,或盡興,有時節日所帶來的遺憾與缺陷,也是儀式感的一部分。

    小時候農曆新年玩爆仗利市,中秋節玩燈籠食月餅,年復一年的聖誕節盼望聖誕老人出現是儀式感;年長後中秋節月餅送來送去最後回到自己手上,年糕到正月十五還未吃完醮雞蛋翻煎加工,聖誕節交換禮物將一件自己沒用的東西換來一件也是沒用的東西是儀式感;以至於寒夜萬家鞭炮聲響自己一個愁悶寂寥,單身狗在情人節時網絡關機,已看化紅塵的大齡單身人士新年期間外遊避年,這些也都是儀式感。

    沒有這種種儀式感,人生歷程就空白得多。當然,雖云各種不怎麼美好的經歷也是儀式感,但還是等兒童長大後自己去品嘗吧!為人父母者,無論如何還得與E人兒童們,共同營造美好而愉快的節日回憶。

Saturday, September 14, 2024

(金漆皮毛)澳門:加強外賣平台監管




 (金漆皮毛)加強外賣平台監管

太 皮


    外賣平台能在澳門取得成功,乃至改變部分澳門人的生活習慣,創造外賣騎手這一新行業,我在多年前真未想過。我當然未想過,我又不懂做生意,至於有沒有其他人想過呢?有,可惜在驗證過程中鎩羽而歸,為後來者鋪路。

    若沒有內地外賣平台的成功經驗、可借鑑的營運模式,以及可照搬的應用程式設計,澳門要自行摸索發展外賣平台,必然困難重重。不過,創辦者們能在如此細小的市場內創造出規模效應,將叫外賣變成居民日常生活一部分,儘管未能說是商業奇才,高手之名卻是當之無愧。

    居住在路環的我,過去一直苦於解決三餐問題,節假日總不能餐餐自煮,又或次次花時間外出用膳。叫個外賣,三十間也找不到一間肯從氹仔送路環,就算肯送也是二三百元低消起跳加二三十元外送費,送來已是兩小時之後。外賣平台出現解決我的“燃胃之急”,至今我仍是忠實用家。點開平台,可選擇的外賣花多眼亂,四十元起送,新客有優惠,且有些騎手能夠十五分鐘左右由氹仔中區將外賣送到我家門口,外賣平台實在造福(或造就)我等胖子。

    外賣平台的成功因素當然有好多方面,其中市場需求是最主要的,只是之前沒有企業能夠找到這個痛點並設法解決,加上內地相關平台的宣傳效應、疫情管控促使人們對外賣的依賴,以及電子消費券的推出等,這一切都為外賣平台的黃金時期打下基礎。現時,外賣平台形成三足鼎立格局,而這也是另一奇葩之處,小小澳門竟容得下三家公司,且各有一定量捧場客。

    同樣是伴隨智能手機應運而生,網約車在澳門一現苗頭就被取締,原因之一當然是不合法。而外賣平台本身市場空白,並沒動到任何人的奶酪,得以成功發展壯大。類似的還有網購代收點,就像舊時米行一樣,總有一間喺左近。

  外賣平台解決了部分居民的“飯碗子”問題,這是值得肯定且稱讚的。然而,肯定也好,稱讚也好,有些問題,我認為還是值得拿出來“抒情”一下。

    第一,作為可能已寡頭壟斷的外賣平台,其運作是否有適當的監管。我們知道,一些涉及有限資源或利益的業務會由政府發出專營權或特許經營權,而外賣平台當然不屬上述範疇,沒它們我們不會活不成,但現時局面必然會出現賽局機制和合謀議價,對餐飲業及其上下游行業影響巨大。若有關方面現階段不建立遊戲規則,未來手上籌碼就沒多少,處理狀況時會有心無力。

    第二,外賣平台運作應進一步透明。外賣平台市場已十分穩定,但它們給人感覺,卻未如專營企業或休閒企業一樣注重形象,未見有優秀公關團隊,也未見參與社區文化和公益活動(就算有也不多)。我們對其整體企業運作一無所知。當然這樣悶聲發大財是聰明做法,然而影響着澳門大量用戶的公司,有怎樣的經營理念和社會責任?我認為這是大型企業不能逃避的問題。

    外賣平台好像都沒有線下客戶服務中心(非指辦公點),雖聲稱能透過線上解決客戶問題,但畢竟外賣服務是線上線下結合的,如沒線下服務中心作門面,又如何對標每日數以萬計活躍用戶?當然這涉及成本問題,我相信企業家有辦法解決。

    第三,外賣平台對商家收費的合理性。對顧客而言,儘管有時羊毛出自羊身上,但顧客大抵是受益一方;至於商家,外賣平台卻是一把雙刃劍,好處為商家帶來生意,壞處是分薄經營所得。近日就看到網上有帖文及有商家打上電台節目大吐苦水,對平台的霸道條款如只能在一家上線,或收取大比例“平台費”,又或回贈活動損害商家利益等,為他們已慘淡的經營百上加斤。要在平台上排在搜索前列,要顯示自己的銷量排名,通通要“科水”。

    外賣平台一方面從顧客賺取收益,另一方面也從商家利潤上分一杯羹,左右逢源。當然,平台不是善堂,賺錢無可厚非,然而,正正因為缺乏監管和透明,我們對其收益無從得知,其對商家收費是否合理也無從比較。早年內地就曾糾正網購及外賣平台的壟斷行為,商家和顧客得益,經驗值得借鑑。

    第四,也是不少人所關注,就是外賣騎手權益是否受到足夠保障和重視。正如以上三點我是從用家體驗、網上資料和媒體報道所得出來的印象,而對外賣騎手,我的印象是他們並沒遭到來自公司太多的不公平對待。騎手反映公司問題內容不多見(主要也是抱怨主管派單偏私之類),反而對顧客抱怨較多。

    從不斷有人入行可知,外賣騎手工作模式有一定吸引力,多勞多得,收益算不俗。然而,作為公司最大資產,也是接觸顧客的第一線,我還是對他們的待遇表示好奇:有沒有公積金?醫療和意外保障如何?是否有培訓和晉升機會?尤其是奬罰機制對騎手配送速度的影響,用戶既希望他們快點將餐點送到,又擔心他們人身安全,畢竟都是騎着人包鐵的電單車送貨,風險成本實在太高。

    外賣平台利用騎手來賺錢和打造漂亮數據,亦應該對標休閒企業或專營公司,為員工謀福利。這也是透明化的問題,作為消費者,也只能表示關心,估估吓。

    無論如何,在可見日子裡,我們一部分人的生活都離不開外賣平台,而外賣平台確實也為商家的生意、為顧客的便利帶來正面效益。外賣平台背後涉及到的大數據處理、物流運輸、全流程電子化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也正契合本澳經濟多元化發展的方向。我和不少人一樣樂見外賣平台的成功,但也實在衷心希望外賣平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進一步透明化,建立企業形象,公平對待商戶,保障員工的利益。(原載2024年8月澳門日報)

Wednesday, September 11, 2024

(金漆皮毛)“馬已停蹄”——澳門賽馬歷史終結




“馬已停蹄”

太 皮



    步賽狗活動數年前結束之後塵,特區政府與澳門賽馬公司簽署解約協議,賽馬專業合約將於今年四月一日起解除,政府也不會再批出新的賽馬經營權。此舉為本地賽馬寫上句號,而澳門的動物競賽活動正式步入歷史。

    報章或以“近四十年”,或以“四十多年”來形容澳門的賽馬史,查實四十年左右只是氹仔的賽馬(及賽馬車)歷程,而澳門最早的賽馬卻可上溯至一八二九年。據“澳門記憶”網站臉書專頁等資料,當年已有英國商人在關閘附近的賽馬場舉辦博彩性質的賽馬,比起同樣將於今年十月終結營運、成立於一八四二年的新加坡賽馬會的歷史還要早。作為澳門第一階段的賽馬活動,其一直舉辦至一八四四年,隨着香港跑馬地馬場將啟用而結束。

    直至上世紀二十年代,再有商人在黑沙環填海區新開闢馬場,舉辦賽事,是為澳門的第二階段賽馬。那時每年舉辦約八至十個賽事日賽事,吸引香港馬匹過海參戰,至四十年代太平洋戰爭爆發為止。

    後來馬場荒廢成貧民聚居地,並隨着社會發展現已遍佈高樓大廈。若在一九八○年代以前在澳門說起“馬場”兩字,指的都是靠近關閘與黑沙環一帶的木屋區所在地,只是近年較少使用這個稱呼而已。原馬場位置至今仍保留不少與賽馬有關的街名,如騎士馬路、馬場海邊馬路及看台街等。

    第三階段的澳門賽馬活動肇始於一九八○年代末,由原有氹仔賽馬車場地改建而成平地賽馬場,並由澳娛公司入主經營,使澳門賽馬活動進入持續十多年的正式發展期。發展過程中引入世界各地的騎師和練馬師,使澳門賽馬質素提升,更加入了亞洲賽馬聯盟。然而,隨着二○○○年左右香港打擊境外博彩,澳門賽馬一沉不起,直至如今即將完成其歷史使命。

    聽到馬會結束營運的消息,我未至於扼腕嘆息,卻也稍感欷歔,畢竟也是一個時代的終結,便計劃在其終止營運之前,到場觀看一下賽馬。



    澳門賽馬會終結的消息,原本在我心裡並沒引起多大波瀾,畢竟這些年舊時物的消逝已是常事,況且我也不賭馬,算上以前做記者採訪,入場看賽馬的次數加起來五隻手指數得完。

    可是,無意中卻刷到了一位朋友的臉書帖文,回憶了她大學時在馬會電話投注部兼職工作的經歷,甚至連員工編號都記得一清二楚,慨歎馬會給了她美好的時光。

    我也才幡然憶起,自己竟曾經也是馬會的一分子,在電話投注部做了一年半的兼職。是的,原來馬會不是那個我只去過幾次的競馬之地,而是我成長的一部分,在那裡我遇到過一些對我有影響的人和事,產生了寶貴的記憶(雖然大部分只餘下印象),無論如何,那是成長的美好印記。

    由於要年滿十八歲才可接觸賭博,因此馬會兼職一般是大學生,我作為超齡中學生,高二下學期一滿十八歲便陪一位同學去見工,幸運地受聘(同學卻落選了),接受培訓後正式上崗。

    我努力回想那時工作的情景,可是不少場面因與一些我下意識不想記起的人和事相連結,加上年代久遠,竟遺忘大部分,幸好我大學時創作的小說《草之狗》,替我保留了一些記憶:

    “這天是星期二,晚上,胡憶深到賽馬會電話投注部上班去。電話投注部設在一個辦公樓裡,那樓座落於主樓一側,在馬廐與賽場旁邊。該部門員工負責接聽客戶來電協助下注,工作較輕鬆,毋須直面客人,沒現金沾手,壓力遠不及現金投注部的大。客戶多來自香港,以馬會提供的免費直撥電話投注,投注額佔總額八成以上。憶深來到自己所在組別,在十幾台一字排開的電腦設備前找了個位子坐下,輸入密碼,戴上耳機。離第一場開跑還有半小時,下注的客戶仍不多。”



    關於賽馬會電話投注部工作的場景,《草之狗》尚有這些描寫:“賽馬開跑前數分鐘是投注高峰期,整個工作空間都是電話響聲、鍵盤聲及員工複述下注單的細語聲;賽事開始,電話也像點了穴般不再響了。組長安排部分員工到休息室吃飯休息,憶深肚子餓,先去吃自攜的便當,一邊與認識的女同事打鬧說笑……”

    我引用的是修訂版本,原版中還有一些描述,例如放break的順序和細節、主角所在的組別是J2組(也是我兼職時真正所在的組別),而主角曾經因顧客賭輸五千元而有點過意不去等,由於無關宏旨或描寫有點幼稚,都刪去了。如今卻慶幸當年有寫出來。

    電話投注部的兼職比起我上一份麥當勞兼職要輕鬆,印象中是逢周二晚上班,周六或周日有一天賽事,與香港賽馬錯開;沒記錯的話,香港賽馬抖暑時,更是一周三天都有賽事。一個月下來,工資能有兩千多三千元,對當時的我來說是相當高了,在M記累死累活一個月也只得千多元。

    尤其我是中學生,不少女同事都是較成熟的大學生。那時戀愛季節,常自作多情,產生好感的女生不少,她們也愛與我聊天(與學校相比是一個天一個地),上班賺錢的同時也沉浸在少男旖旎的幻想中,可謂多姿多彩;我同時也結識了不少投契的男性朋友,友誼維持至整個大學時期,只是後來無疾而終。

    如此說來,馬會的消亡,於我個人而言,又是失去了一份記憶的憑託。

    澳門的土地既然有限,就讓同一塊土地創造不同時間維度的記憶吧!馬會的土地未來能充分利用,為我們的下一代創造獨一無二的記憶。也許可引入主題樂園,猶記當年路氹環球影城計劃跳票,令不少人失望,馬會土地可以考慮完成那個澳門擁有自己主題樂園的夢想,成為亞洲四大環球影城之一。既可與香港迪士尼樂園、橫琴長隆海洋世界互補,又配合4+1經濟多元化發展,實也非異想天開吧!

(原載2024年1月澳門日報新園地)


Wednesday, September 04, 2024

(金漆皮毛)科目三與騎馬舞



科目三與騎馬舞

太 皮


    除非最近不接觸內地的社交平台(抖音或小紅書等),否則好難不看到“科目三”這支怪異舞蹈的身影。

    據網上資料介紹,科目三原指駕駛考試的科目(道路考試),有廣西段子說廣西人一生中像駕駛考試一樣,也要經歷三場考試:科目一唱山歌,科目二嗦米粉,科目三跳舞。後來便有了“廣西科目三”此支魔性十足的舞蹈出現,搭配歌曲《一笑江湖》,立刻在華人社會爆紅。

    社交平台上不時會有一些配合音樂和特定肢體動作的短片被爭相仿效,但通常僅限於平台上流傳,走入現實生活的較少。科目三實為異數,不但火鍋店等場所安排員工表演引客,甚至有北方笑喪喪禮上也出現老者跳科目三,就連以“多人運動”著稱的羅志祥也在演唱會中跳過。科目三出圈,一時之間街知巷聞。

    其實我首次看到科目三時不禁皺眉,覺得這支舞實在老套和令人反胃,通常碰到就劃過了。後來也許是偶爾看到美女帥哥跳,被吸引看了幾次,曝光效應關係,不再那麼討厭了,卻說不上喜歡,畢竟那個羅圈腿式的肢體擺動,加之沒有舞蹈應有的移動和躍動,實在品咂不出任何美感。

    科目三令我想起當年紅遍全球的騎馬舞。騎馬舞走紅全靠其創作者韓國歌手PSY的《江南Style》MV,該MV一度在YouTube霸榜五年,至今有接近五十億人次觀看。儘管與科目三一樣,騎馬舞也有一點魔性,但卻更令人容易接受,也許是依附於充滿節奏的歌曲和有趣的MV吧,整體討喜得多。

    如果科目三最早出現時也是如《江南Style》一樣呈現呢?或許有一點幫助,然而騎馬舞尚且有一些舞動的姿勢,科目三極其量只是扭擺,總感覺不會流行太久。大部分流行的東西都沒有時間穿透力,現在也再沒有人會在公開場合跳騎馬舞了,誰跳誰老套。(原載2024年1月澳門日報,不出所料,科目三現在看已十分老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