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2, 2009

零九蘇州之旅(完)

然好攰,想瞓覺,但如果而家唔寫呢篇嘢,返到澳門唔知幾時先有得寫,所以都係寫咗佢先。今日(應該說剛過去的一日)流水帳是:看小說《白夜行》→大娘水餃→名典嘆啡→桃花塢唐伯虎故居→盤門景區→觀前街→同學婚禮→回酒店看書→與同學吃宵夜和遊車河。

《白夜行》


兩年前看日劇《白夜行》就覺得是一套很棒的作品,後來知道是改篇自一位名叫東野圭吾的作家(也著有“伽俐略”系列)的小說,當時就萌生出學好日語去讀這本作品的願望,因為市面沒有譯本。結果自學了一輪日語,懂得一些簡單的會話後,又因為沒有時間而丟下了,心想看《白夜行》小說是無望的了。想不到後來有人翻譯這本作品,我去年十二月在廣州機場與這本書不期而遇,毫不猶豫就買下了,早前開始看,也帶出來陪我旅行,已看了三百多頁。這本書,比同名日劇更棒,遲點再詳細介紹,好嘢來的!

閶門街景




閶門是古蘇州城的城門之一,《紅樓夢》有一句話:“當日地陷東南,這東南一隅有處曰姑蘇,有城曰閶門者,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林黛玉就有閶門附近出世。


民初特色建築,卻是菜檔


好有Feel的景色


街頭菜販

唐伯虎故居遺址


我以前去過唐伯虎故居遺址兩三次,都是由人民路北寺塔附近騎單車進入的,這次由閶門附近進入桃花塢一帶,又沒帶地圖,心想有一段時間好找(你入過蘇州的小巷就知道了),但我幾乎是憑感覺,毫不猶豫地進入一條小巷,毫不猶豫地選擇自己認為正確的路,結果很快,我便找到唐寅祠了!這個唐寅祠,又叫准提庵,又是蘇州版畫院,還有甚麼甚麼基地之類的名稱,一門幾牌,比內地的政府部門還誇張。


記憶中准提庵就在唐伯虎故居遺址附近,心想找到准提庵,遺址不遠了!正當我為自己的記憶力和方向感沾沾自喜時卻找不着北,弄錯方向,最後要問街坊才找到目的地,幸得街坊都好好人地指點迷津。這個池雖名桃花池,但已是一潭死水,唐伯虎故居名為桃花庵,但現況也是不堪入目。這位港澳居民心中的“聖人”竟然沒得到適當的尊重,令人費解,晚上我與同學談起有關蘇州政府忽視唐伯虎價值的問題,同學給了我一些看法,我有空再談吧。



桃花塢街道辦外的一些唐寅詩句

盤門


據介紹盤門是蘇州城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城門,為水陸城門,我以前只在外圍逛過,今次進內(花二十五元),只見一開始迎接我的是些人工“美景”(唔想貼圖),差點以為沒古城牆看,最後見到城門,才放下心來。這城門最早由伍子胥興建,初為土築,經過歷代修建完善為現在的樣子。圖為可讓馬跑的斜坡。


可以誘敵深入再困死敵人的瓮城(《投名狀》有關於瓮城的情節)



城門


城外望

同學的婚禮



祝他們有情人白頭偕老

晚上又和上年在杭州結婚的璟同學和另一位同學及其太太吃宵夜,末了我坐着璟同學的車兜了一會風,作為這此蘇州之行的最後活動。明日主要都是趕路,沒甚麼好寫,蘇州之行的記事到此告一段落。蘇州,三年之後再見面吧!

Saturday, March 21, 2009

零九蘇州之旅(二)

日(應該說剛過去的一天)我又走了不少路,吃了不少東西,整日肚皮都撐着,而堅持走路是為了吃更多東西。吃來吃去都是小籠包及水餃等,這裡就不贅了,我已打算寫些系列文章投稿,題目已擬好了,叫《小籠包大作戰》及《餃子食記》等,應該都會寫得好搞笑。今日雖然在外遊,但身繫澳門事,總共寫了兩篇稿,真係唔可以唔讚吓自己。

今日行程的流水帳是:寫稿→觀前街吃綠楊餛飩→平江路飲咖啡→皮市街花鳥蟲魚寵物市場→蘇州書城→蒙自米線吃大排→怡園→蘇州古舊書店→行幾公里路到人民橋→盛熙源食小籠包→名典喝咖啡→小睡→寫稿。這兩天寫了太多字,這裡就寫少一點,只貼圖加圖片說明吧:

平江路及忘了看店名的咖啡店


這家咖啡店開在平江路上,位置應該是以前的民宅、廁所或者賣紹興粽的地方,我點了杯維也納咖啡,加了奶油,好膩。店面300呎左右,但還有樓上一層,桌上都放好玩具,還有數十本書供取閱。負責接待的是一個年輕女子,她招待完我後便和朋友坐在一起吃東西,估計是老闆娘之一。我問她這裡的店面是否租的,要不要競投的話。她說是租的,租金一萬。我最初估計要六、七千,一萬元超出我的想象。我說,這裡客人那麼少,不會回本吧?她說是啊,不過等一年後生意應該會好上來。末了她收了我二十八元,但我不知她有否收多,因為看餐牌(手寫的),好像才十八元嘛。


窗外河邊還有張桌子


這裡以前是民工開的生果檔


這條臭溝河(大家不妨看看我之前弄的短片,上篇網誌有鏈結)竟然有三艘載滿老外的小舟蕩過,船夫正在引吭高唱。以前我想過會有這情景,但現在看到還是覺得不可思義。

皮市街


讀大學時有空就會逛皮市街,不一定會買東西,但看看小動物小花草也很愜意。鴿子檔在門口,開頭我想一定是賣給人養的,因為蘇州有很多人愛養鴿子,但正如圖中所見,莫名奇妙地有一攤鴿毛在地上,還有兩樽熱水,難道有人在“湯”鴿?大佬,去街市啦,這裡是愛護動物的地方。


棕色的兔仔,好少見(拍得不太清楚)。


這班狗仔很得意,松鼠狗看着我。


黃金青蛙,未見過,可惜也拍得不清楚,好多雜訊。旁邊的不是簷蛇,而是當地人叫做娃娃魚的動物(正式學名應叫蠑螈或者蜺,當然與大型娃娃魚不同)。



皮市街出來,看到有車被抄牌,牛肉乾貼到車窗上,唔怕被風吹走,不過如果貼得牢的話,司機都幾難搣乾淨。

怡圖



怡圖就在人民路大街上,付十五元入內,是一個與外面煩囂世界截然不同的清淨處所,讓人逃離煩囂本就是蘇州園林的精妙所在。據介紹怡園建於清朝,是較晚的園林,集眾園之所長,圖中所見的複廊(兩條廊共用一堵牆或者說一堵牆將廊道一分為二),便是取材於拙政園。


怡園一景


園林深處,竟有一班老伯老太在打麻將和打牌,情況就像你遊覽大炮台時,突然見到有兩個土生老頭在篤桌球一樣,雖然突兀,但也不失趣味。

遊完怡園,我到了對面的古舊書店買書,該書店也屬新華書店旗下,一樓主要售一些美術、文化、收藏及鑑賞類書藉,二樓則售一些線裝書、明清筆記、史書和文化札記等,三樓出售打折書,大多五折出售,主要是譯林出版社和上海譯文出版社的舊裝翻譯小說,還有大量的古代文學作品,大都十分新淨。我買了本社會類圖書,還有一本講蘇州園林的,以及一套齊魯書社出版的李卓吾點評的《西遊記》。《西遊記》我早看過,家裡也還收藏着,但多年前我就想買點評本,很多時看岳麓書社的李卓吾評《忠義水滸全傳》時,就很後悔以前為何不買同一個出版社的點評本《西遊記》,現在有齊魯書社的,也聊勝於無。古典小說點評本對一般讀者來說可能會很悶,就像時時有人打斷你的閱讀一樣,但對於我等寫小說的人來說,卻是十分重要的讀物。古舊書店三樓其實還有大量值得一買的打折書,雖然是倉底貨,但一定有幾本讓你如獲至寶。

明日將走走桃花塢,去唐伯虎故居遺址(係遺址)憑弔一下,有時間就去今日沒去的盤門景區,然後晚上就要出席朋友的婚禮。

Monday, March 09, 2009

小說雜事(二)


說《愛比死更冷》的Hard Sell邊欄出現了三個月,相信大家都看厭了,現在是時候將它們撤下來,集合在這篇網誌裡並附上原文鏈結,而此Blog文則會鏈結在《愛比死更冷》的封面圖片上,以後再有介紹或評論文章,我除了會發佈在新Blog文之中,也會加入這篇Blog文裡。

評判評語:

殷國明(上海):

  《愛比死更冷》就以生動的筆觸叙述了一代人的精神迷惘史和危機史,凸顯了澳門在社會發生急速變換時期傳統價値體系的崩塌和精神虛空,以及人們如何在肉慾和物慾壓迫下的內心掙扎。小說波瀾起伏,細節感人,具有可讀性和感染力。

張堂錡(台灣):

  《愛比死更冷》是以澳門為背景的靑春戀愛小說,劈腿、背叛、癡戀、失戀、毀滅、性愛等典型元素都有,故事以林朗與何艾的愛情為主軸,穿揷了雙方各自其他的 戀愛過程,最終譜下一齣令人感喟的悲劇。澳門的語言、環境,使本文具有澳門色彩,但一半的重心在大陸。作者的文筆流暢,也能營造懸疑性,具有一定可讀性。可惜結尾過於倉促,給人未完之感,不妨再多加着墨。

廖子馨(澳門):

 《愛比死更冷》寫一個人的幾段愛情,從天眞純情到情慾騷亂、以至於毀滅自我……這部小說寫出了由愛情導引的人生縮影。有的人的愛情是簡單的,他們能控制自己的慾望;但有的人卻被慾望牽引,在自己每個不同的成長階段都留下“愛的烙印”,也許有的烙印只是一次愛的紀念,有的卻是致命的傷害。小說裡的愛情比較“自然”,讓我們不覺就想到:有的澳門人是這樣談戀愛的。

  (上述文字刊登於2008/10/10《澳門日報》

其他評論

承鈺:

  看罷這本《愛比死更冷》,若要用兩個字來蓋括這故事,我相信是“情慾”。主人翁林朗發於自然對情及慾的追求,推進了他這個歷時十年的人生故事。從學生時代情竇初開,林朗對兩位女同學——周柏及何艾的情感取決,主要左右於他的慾念。就是故事中其他男、女角色幾乎都以慾先行。在佛家中的身三惡業,淫慾便是其中之一,有慾念是很正常的,但去到一個縱慾的程度,放下了事業、家庭或友誼的話,將來要吃惡果似乎是肯定的事。《愛比死更冷》似乎就是在說這個由情慾種下的惡因,輾轉之下仍要吃下情慾惹來的果。

刊登於2009/2/18 《澳門日報》

梁錦生:

  男主角林朗的愛源於很“小孩子”式的追求平等,他好像從不會反思“我為甚麼確實需要這樣一個愛人”。他跟周柏初戀,純粹是一種生理需求;接着,跟何艾好上,似乎隱藏着一種權力的彰顯——因她夠“索”,與她一起夠“威”;之後跟糜如澄的“姐弟戀”,經“親情”掩護和她悉心照顧下,便好像甚麼事情也不用考慮;最後單戀雯雯,是源自生活上各方面的失敗,走投無路,唯有自作多情。

刊登於2008/12/14《澳門日報》,略作刪節

亞洲週刊:

  本書是二零零八年澳門中篇小說徵稿活動的得獎作品。活動評審殷國明指本書以生動的筆觸叙述了一代人的精神迷惘史和危機史,凸顯了澳門在社會發生急速變換時 期傳統價值體系的崩塌和精神虛空,以及人們如何在肉慾和物慾壓迫下的內心掙扎。小說波瀾起伏,細節感人,具有可讀性和感染力。

刊登於2009/01/04 《亞洲週刊》書介

孫暐皓(台灣作家):

  這部小說融合了兩岸四地的文化,像是提到了台灣人到了上海,像是脫韁的野馬,什麼鬼事都幹的出來,而作者也精闢的描述了精蟲溢腦的高中男生……對一個台灣人而言,我想這樣的作品是很新鮮的,因為小說場景不再只是停留在台北,也不是國境之南,而是對岸的澳門與上海。許多澳門獨有文化,像是不上學只想當荷官,對北妹(大陸妹)的歧視等等,都能讓大家多了解不同地方的在地思想……277頁的著作,如果前面可以更緊湊的話,應該會是一個不錯的電影題材。

作者著有《泰北愛無間》一書,虔誠基督徒。本段文字摘自他的部落格:葛倫.貝勒.紫禁城

其他相關文章

澳門中篇小說徵稿6得獎作品新書發佈 /《愛比死更冷》 (2009.11.26)

形勢兇險,急待拯救! (陸奧雷/2008.11.29)

昨舉行推介會引領讀者走進心靈世界 得獎小說四作者分享心得(2008.11.30)

Saturday, March 07, 2009

小說雜事(一)



二歲以前,幾乎沒看過純文字書,更加沒想過要出書,到書看得多了,就很想出版一本書,那時也就開始留意澳門本地的出版訊息,一度將澳門的作家奉為圭臬,覺得能在澳門出書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也覺得那些在澳門出書的人,定必是高收入人士,出入受人景仰。後來當然知道不會有這麼一回事,但對於出過書的人,內心總有一點欣慕,縱然我自己知道要出一本書有錢就得。好了,現在自己出書了,終於感到那是甚麼一回事,就是不外如事--我沒有因為出書已成為知名人士、沒有因為出書而受人敬仰、也沒有因為出書而積累財富、社會地位也沒因出書而有所拔高,我依然是那個死肥仔,做着吃力的工作。出了一本書,就好像只是發表了一篇文章一樣。

  我這樣說不是對那些想出書又出不了書的人說風涼話,只是我一時的感受而已。其實這種感受在我大學時連載小說一樣,我剛獲得連載時也以為有甚麼了不起,後來連載了,也不會有人理會是誰寫的,不過那時在電視台實習,好明顯就是一個菜鳥,也受了一些委屈,但心裡想着自己的小說正在報上連載,在阿Q精神勝利治療法的作用下,心態還是好的。只不過連載過後我的好運也就結束了,換來的是連續不斷的噩運。

  現在書是出了,獲得不少朋友認真閱讀,也有一些好評,我就覺得自己的人生沒有浪費,畢竟我死後還有一個文獻留下來。小說已出版了三個多月,這個網誌的宣傳也是時候撤一撤了,過天再弄吧!心情唔多好,本來還有很多話想說,但今次先說這些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