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18, 2011
《哈利波特》的彈指十年
剛過去的七點半看了《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2》。雖然人物力量的設定始終令人疑惑,但最後一隻的劇情確實推進得好好,特別是哈利在聚思鏡中觀看石內卜的記憶一段,剪輯者盡顯功架,看得人熱淚盈眶。我特別喜歡這種隱藏主要角色的描寫,這是長篇的最主要魅力之一。短篇、中篇,擺明車馬,主角就是主角,配角就是配角,只有大長篇才有機會讓卑微的人物在故事發展的過程中發光發熱,奈威和珍妮都是一例,這種特質可作為長篇小說的重點之一。
我對《哈利波特》的感情不是太深厚,之前的七部影片也是在這兩個星期內煲完的,原著也沒有看過,但在這兩個星期的這程中,卻也對HP(Harry Potter)的劇情、人物和電影作過了一些研究,反而有點想看原著了,而且想看英文原著,總覺得這種充滿英倫文化風味的小說,無論翻譯者翻譯得如何出眾,都難以呈現出原著的韻味。說歸說,真的拿來看真不知等到牛年馬月。
作者J.K.Rowling的故事,縱使大家未看過小說,估計都已經耳熟能詳了,這種由攞綜援一躍而成全英第十二名富有女人的故事,萬中無一,相信難以複製。不過,她的故事倒有一點值得學習的,就是無論發表的過程是如何的坎坷,最重要的一步是先把作品寫出來,如果連作品都沒有,哪怕有人說要為你印一百萬本書,你也沒東西可以給人。我查維基的資料,看到HP原來並非由Rowling親自投稿,而是由代理協助推銷給出版社,作者不用費神,如果中國也有這種玩意的話,對我來說也是一種不錯的鼓勵,既不用花心機去推銷作品,也不用面對作品被拒絕時的難受。
此外,如果我沒誤會那意思的話,Rowling在HP出版之前,就已獲得了資助,讓她可以專心寫作,如果澳門也可能有基金支持作者寫作的話,你說有多好?雖然可能會有議員或者討論區的質詢或臭罵,但最少我們寫作人可以為後人留下些精神文明的東西,總好過賽車手拿幾百萬去歐洲撞車,撞完車回來在GP三級方程式攞包尾。
說回《哈利波特》,主角「哈利仔」Daniel Radcliffe中了童星魔咒,身材矮小長不高,估計這之後他應該難有大發展的機會,或者到他四五十歲時,可以做一些性格演員也說不定。(《星球大戰》的男女主角後來也是紅不起來,反而夏里遜福憑《奪寶奇兵》大紅大紫)神奇的是他的樣貌與《魔戒》男主角Elijah Wood有點相像,也是小時了了,大時走樣的類型。(不過如何走樣,都不會及《星戰前傳》中,黑武士的童年扮演者走樣)。雖然哈利仔走了樣,但他這些年來已賺了不少錢,況且將來他應可繼續分紅,專心在舞台上表演,可能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藝術家也說不定。另一個死於身高的童星是《寶貝智多星》的主角Macaulay Culkin,比我還矮的身高在西方很難混下去。
如果沒有記錯的話,在還沒有很多人認識《哈利波特》之前,《南方周末》曾為《哈利波特》引進中國進行了一版(半版?)的報道,當時就介紹了Rowling成功的經歷,而且還有一些作品節錄,由於當時說這系列小說的對象是兒童,因此我也沒認真的看,不過在南周上有一版(半版?)的報道,應該有一點來頭,就記住了。後來也有朋友的弟弟被小說吸引而閱讀全書,澳門的小孩被這麼厚的小說吸引喎,更讓我覺得這部小說的神奇,不過,這麼多年來卻再沒與哈利打交道,因為有時想想,為一系列電影而牽情十年,卻是一件挺累人的事,漫畫《百分百感覺》就是一個例子。其實分十年來看,或者一次過看完,卻是兩種不同的感受,前者是與文藝作品一種相知相交的過程,後者則是一次純粹的觀賞經程。當年《魔戒》與《哈利波特》一同上演,為了看《魔戒》而錯過了《哈利波特》(因為讀書時沒錢花),可《魔戒》我卻只看了頭兩部而沒看第三部,由瘦了幾個碼的Peter Jackson執導的魔戒前傳將最快於明年上映,看來也是時候重煲《魔戒三部曲》了。彈指十年,真是眨眼易過!早抖!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