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工廈(來源:澳門力報) |
我的工業史1──童年歲月
太皮
雖然澳門尚有不少工廠大廈,但工業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只是本地工業曾經也有過輝煌時期,養活過不少澳門人,小時候,我還以為自己長大後會在工廠打工呢!那時住的是馬場木屋區,外祖父母種田賣菜維生,父親做地盤工,母親及不少親人都在玩具廠打工,而我又喜歡玩玩具,耳濡目染的生活方式,也不知人生會有甚麼與別不同的出路,做工廠總好過耕田紥鐵吧?有這樣的願望也是合情合理,而我尤傾向於做跟車工人,不用坐在流水線旁單調地作業。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澳門較具規模的工廠都集中在北區,我生長的馬場木屋區,除了有農田、有池塘和有海外,周邊還有密密麻麻的工廠。很多家庭的父母或其中一方,都在工廠打工,甚麼「拉長」(「拉」,是流水線英文line的譯音,「拉長」就是一「拉」之長)、甚麼加班、甚麼勤工奬諸如此類,是我們一班小孩子很熟悉的詞彙。
除了打工外,還有一些家庭會從工廠「攞貨」──承包一些簡單的工序,主要是改善不合格玩具零件的狀況,例如一隻變形金剛的拳頭,由於印模時模件接合得不太嚴密,導致一定數量的零件有少量塑膠溢出,形式一小片薄片,鄰居便用開箱刀將那些薄片剔去,雖然一麻包袋有上千件零件,但估計能賺到的錢不會太多。我最喜歡就是見到鄰居將一袋二袋玩具零件堆在住所外面,這給了我順手牽羊的機會。
甚至在木屋區內,也有「正宗」的「生寨廠」替玩具加工。在農田的包圍下,那家佔地約有一兩千平方呎的生寨廠,主要承包的工作是替玩具上色,例如替第一代忍者龜玩具的龜殼上色──將龜殼固定在一件器具上,用噴槍一噴,深綠色便出現在淺綠或棕色的塑膠零件上了。每次經過,都能夠聞到一大陣天那水的味道。只是還得老實說,童稚時也曾希望長大後在那間生寨廠打工呢,能夠一嘗用專業器材替玩具上色的滋味。生寨廠旁是一個垃圾堆,已經堆積了一定高度,經常有些玩具零件丟棄在那裡,我試過走上垃圾堆撿零件。當時不覺得環境惡劣,現在回想,那感覺其實跟現在看到東南亞小孩子在垃圾山翻垃圾的圖像不遑多樣。(待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