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18, 2024

(金漆皮毛)熾熱大三巴



 (金漆皮毛)熾熱大三巴

太 皮


    大三巴牌坊早前被雷電擊落了石塊,位置有點刁鑽,據官方調查,那落石應為早期的修補石料。牌坊有四百餘年歷史,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至今屹立不倒,必然有其道理。

    牌坊旁是哪吒廟,結構甚小,在空間和氣勢上對牌坊未構成威脅,卻也保佑一方水土安寧,住民免受瘟疫侵襲。日前哪吒誕,廟方在廟前平地辦盆菜宴和神功戲酬神,澳門筆會獲邀,我叨光蹭飯。坐的位置可看到牌坊底層,感覺有點怪異,因我視野的一邊是個大香爐。我一直有衝動想去查看落石位置,只是怕座位被人挪到不知甚麼地方,加之美食當前,實不忍稍離。

    那盆菜是我迄今吃過最美味的。雖也是“一鑊熟”形式,但各食材間沒有串味,尤其十分容易將其他食材味道毀於一旦的江瑤柱竟安分守己。席間的花語為文說:慶賀神誕而特意製作的食物,無有不新鮮不好味……我們所食用到的,也是神靈所享用到的,欺神的行為就不要做。

    由於天氣悶熱難當,我由栢寧停車場前往時而熱汗涔涔,遊客又多,恨不得吃上Mario的無敵星星一路撞開途人。吃盆菜時我身體像增生了幾倍毛孔,汗是止不住了,只苦了坐我周邊的女作家和一包又一包陣亡的紙巾。盆菜實在太美味,我只感不虛此行,熱得有道理。

    想不到十多天後,又在牌坊旁再熱一次,這次熱也是同樣有道理。在澳門酒薈的天台,筆會舉行第二期“澳門聲音”青年文學沙龍,不但天時與盆菜宴一樣熱,同樣也有美酒佳餚。佳餚都精緻可口,不說那“重本”的串燒,連切片沙樂美腸也非凡品。更重要是現場有年輕作家和詩人的聲音,而我被深林的夾娃娃故事吸引了。李觀鼎榮譽會長的點評更是精彩,我恨不得拿出身份證將出生年份塗改,當一回年輕人。

    那裡可以望到大三巴牌坊,我又想到找天要看那個落石位置。

Wednesday, December 11, 2024

(金漆皮毛)眼不見 心不煩




 (金漆皮毛)眼不見 心不煩

太 皮


    歐洲國家盃進入十六強階段,我一場直播乃至精華片段也沒看過。過去,我定會用“如火如荼”來形容賽事,畢竟也是半桶水球迷,大賽又怎可錯過?然而今屆我對歐國盃可說是心如止水,要不是打開社交網絡看到朋友帖文,都不知道英格蘭靠悶和對手首名出線。

    出現如此狀況,我總結原因有三方面:

    一是內地體育資訊網站“雪緣園”關停。多年來我賴之以知悉賽果,起床第一件事,是迷迷糊糊撿起手機關掉鬧鐘,打開澳日網頁版看新聞或雪緣園看賽果。後者賽果頁面的版面配置和排列格式已根植我腦中,其詳盡資料庫也十分好用,看其他網站總不慣。自從其不再更新以來,我也沒特意從其他渠道吸收賽事資訊,久而久之,連帶全球足球運動在我的感覺裡好像也偃旗息鼓似的。

    二是本地電視台沒有直播。直播歐國盃是本地電視台多年來優良傳統,一直為不少麻甩佬增添幸福感。最貼心是同時作網上直播,就算我家中電視被女兒的兒童台壟斷,又或深夜不便,我仍可透過手機來“機中窺波”,不看全場,看最後幾分鐘也十分過癮。電視不直播,市面不搞活動,我又甚少看體育版,過去能感受到的氣氛銷聲匿跡。

    三是投注站撤離社區。先旨聲明,我並非鼓吹賭博,只是說個事實,就是遇到一些話題性的賽事,我會小注怡情一下,歐國盃之類的大賽,更會怡情兩下、三下。只是經過不同法例實施,加上場所業權變動,市面的投注站買少見少,馬會經營權結束,那裡的投注站也結業,於是我心血來潮買波的機會就幾乎沒有了(那裡可以偷雞停車,而且投注者十分少)。至於進入其他投注站是要有一定決心的,不能心血來潮,畢竟被熟人看見的機會極高,總有點偷偷摸摸之感。由是觀之,當初那些減少社區賭博風氣的舉措相信是有成效的。

  現在同時進行的還有美洲盃,而七月底還將迎來夏季奧運會。過去這些體育盛事我都十分關注,只是除了前說的原因外,還有個人關注面的變化,已甚少看體育新聞,久而久之,竟對體育資訊“免疫”了。看來我並非半個球迷,而是假球迷。

    有健身專家表示,要減肥,其中一個辦法是關掉電視。何解?主要是因為新聞會帶給人太多負面情緒,增加壓力荷爾蒙釋放,從而導致肥胖。關掉電視,世上就沒有戰爭了嗎?社會上就無殺人放火?非也,只是眼不見為淨,你不去主動接觸這些信息,這些信息也不會找上門來,那麼你就不會常看到小孩被炸掉雙腿的慘狀。

    要不要把社交網站也關了呢?也不一定,因為社交網站的喜好設定和演算法能一定程度將你的眼光局限於自我為中心的一個小圈裡,接觸到的是同溫層信息居多,負面信息你忽略一兩次,就會減少出現。

    話說回來,社交網站上一些表面上看來美好的事物,卻可能更令你容易抑鬱:為何別人有好工作?為何別人伴侶那麼好?為何他朋友那麼多?為何她做甚麼都成功?人們在社交網站上分享的都是美好一面,然而這些“美好”,對他人而言卻可能有負面影響。正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只要眼不見,心就不煩。這正好說明了我為甚麼當下對體育盛事不再有感,原因也許是我已較少透過綜合式的電視新聞和報紙來吸收資訊,取而代之的是被社交網站和手機應用程式的推送牽着鼻子走。

    信息個性化是大勢所趨,另一方面也令我們少了共同話題。我想,近一兩年香港華語片的票房節節上升,是因為大家都想在網絡時代找一個共同話題和記憶點,人們潛意識裡希望拋開成見,並透過具香港身份象徵意義的電影來找到群體的認同。

Wednesday, December 04, 2024

(金漆皮毛)閱讀效率


 

(金漆皮毛)閱讀效率

太 皮


    正如傳統的理財方式是開源節流一樣,加大閱讀量的辦法也不外乎增加閱讀時間和提升閱讀效率,後者有一些秘技,從網上能找到不少分享,我想其核心離不開專心。專心,效率自然能提升。

    偶在小紅書看到有人在讀書博主的筆記下留言,說自己以上班“摸魚”(類似粵話的“偷雞”或“蛇王”,都與動物有關)的時間,三天內讀完《百年孤獨》。我嘖嘖稱奇,假設那人上班全天候讀小說,三天也只是二十四小時而已,看兩本推理小說還可以,讀完該書每一段都相當於一篇短篇小說份量的文字(我的感覺),對我來說是不可能的任務。煲劇能快進,閱讀我真不忍心一目十行,對於這種名著,我更只會用虔誠的地氈式方法來閱讀。

    我的閱讀速度慢,之前好像談過了,不過,我發現,在閱讀沒有頁碼(只有進度條甚或把進度條隱藏起來)、不知道書本厚度的電子書時,我的閱讀速度竟會提升。於是,近年我已不再執迷於實體書(雖然最近“六一八”又買了一大批),打開電腦、手機就能閱讀,有時用手機讀一本簡單的英文公版書,遇到不認識的或有疑惑的字詞、句子,輕鬆點選一下就能翻譯,十分方便。

    雖然我始終很喜歡實體書,尤其書籍散發的油墨或紙張香氣使我癡迷,但某些實體書(特別是精裝書)捧讀時不舒服,放在桌上不是,拿在手上又累人。有時看書看得累了,我就躺下來,那麼閱讀效率不是慢,而是消失了,因為沒有比這更易使我進入夢鄉。不過,當我用電腦閱讀電子書時,竟奇跡地投入和集中,忘了時間,不知疲倦。這不能不歸功於那始終發光的電子屏幕,使我像吸收了高濃度咖啡因一樣。

    我也知道電腦屏幕發出的光對眼睛不好,但反正不看書時也是用電腦來煲劇看電影,視力問題,老了再算。

Wednesday, November 27, 2024

(金漆皮毛)好雨知時節




 (金漆皮毛)好雨知時節

太 皮


    這幾年,好像未試過像今年一樣,接連下了幾個月的雨。當然也不是沒有晴天,但與雨天相比,可忽略不計。

    我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常有像這樣連綿的雨天,也許只是記憶上的誤差吧。我對不少下雨情景印象深刻,新馬路騎樓下那骯髒的水跡、車水馬龍的高士德大馬路撐着五顏六色雨傘的人潮、在內港海上像一群躲雨猴子般緊挨着的漁船,還有台山中街那小集市所在地在雨中成一汪池塘……

    當年內地流行一本小說叫《花季 · 雨季》,後來改編成電影,我在永樂戲院觀看了首映。那女主角來了,只見她離開時等車接送,印象中好像也在落雨——還是電影名字之故,令我記錯呢?

    沒有名山大川構成的美景,小城只會在氤氳的雨霧中透發出濃濃的市井氣息,街上人的臉就像蒙克筆下那些抽象的面貌,迷迷離離,我愛死那些下雨情景了。那時好感性啊!畢竟少年人,時間是批量式的,喜歡浪擲就浪擲。

    以前的雨令我有一種溫柔的體驗。感性需要時間支撐,只有由時間賦予的鬆弛感,才可以撐傘慢慢走在街頭,不用趕着去甚麼地方,不用擔心衣服被弄濕,可盡情傷春悲秋。人一旦匆忙,下雨只會變成抱怨語氣中的“又落雨”,雨像跟人作對,在上下班途中或忘帶傘時傾盆而下。過去,雨是細雨,大雨,大暴雨,最多冠以霏霏或瓢潑來形容,現在無論大人小孩,都關注雨量,透明的雨染上黃紅黑三色,感性已變成理性矣。

    芥川龍之介在短篇小說《妖婆》中,有一幕描寫主角新藏與戀人阿敏及朋友阿泰一同擠在蛇目傘下躲雨,討論如何應對妖婆。我不記得這一場雨在情節中的作用,但那三人緊挨着在河邊草棚下和石材上躲雨的情景,卻幾乎是整篇小說中我最印象深刻的地方。

    日本小說常常出現下雨的情景,令人愛煞。


Wednesday, November 20, 2024

(金漆皮毛)圖書館電子資源:讀者寶庫




 (金漆皮毛)圖書館電子資源:讀者寶庫

太 皮


    最近我看完了當紅作家馬伯庸的小說《長安的荔枝》。此書好紅,在珠海多家書店都看到它被擺放在最顯眼的位置。由於未讀過馬親王的書,每次見到都有購買的衝動,然而家裡的書太多了,排隊等着看的也不少,還是先緩一緩吧!後來,在偶然的機會下,我卻一口氣讀完了此書,不用買,不用借,也不是在網上付費閱讀。

    這個偶然的機會是從澳門公共圖書館的“電子資源”裡找來的。我已不只一次介紹這個電子資源庫(以前叫全民網上閱讀平台,以下以資源庫稱之),這一次因為加入了新的電子書平台,實在忍不住又要分享幾句。該資源庫內容共分七大類,包括電子書、電子雜誌報紙、電子資料庫、兒童學習、線上互動學習課程、特藏資料庫及數碼化館藏資料庫。從資源庫一推出我就是忠實使用者,就算沒特定閱讀的打算,也會時不時瀏覽,好像守財奴點算自己的財富一般。

    事實上,對於閱讀愛好者來說,這個只要身處澳門就能使用的資源庫,確實是一個寶庫。經過多年發展,內容偶有增刪,總的朝豐富的方向發展。

    以“電子雜誌報紙”為例,由最早提供內地出版的一千一百餘種最受歡迎雜誌的“龍源期刊網”開始,到現時已發展至擁有十個平台。我不能不提年前加入的Flipster,該平台收錄了一百種外文電子雜誌,著名的如《國家地理雜誌》及《時代雜誌》等,這些雜誌的實體版或售價不菲,或不易接觸,現在竟然打開就能看到,而且有最新期數。儘管我未必經常閱讀,但彷彿也有了一點“底氣”。

    還有“數碼化館藏資料庫”之“館藏報刊資料庫”,收錄了十九及二十世紀本澳十八種報刊資料,約有六萬八千多版報紙影像。包括早期的報紙《蜜蜂華報》,還有本報前身《新園地》,偶一閱讀,可撫今追昔,增廣見聞。

 我要重點推薦的是“電子資源”庫最近新加入的Lendebook電子書平台,那本馬伯庸的《長安的荔枝》就是在上面看的,不用透過繁複的登入或借閱步驟,點開即可透過網頁版閱讀,輕鬆簡便。

    平台上新書和受歡迎的作品不少,文學作品方面,我就看到有韓國作家韓江和日本東野圭吾的一些著作,當然中外名著也能輕易找到。其他一些人文社科類的書,例如岸見一郎的《被討厭的勇氣》系列和哈拉瑞的《人類大歷史》系列,都能看到。現已收錄一萬一千多本書,讀者可以慢慢睇。

    Lendebook有一個十分突出的優點,就是其在版面呈現上相當精美雅觀,打開頁面,已大大提升了使用者的閱讀慾望。

    此外,資源庫新近還加入了OverDrive,該平台提供不同類型的葡萄牙文及英文電子書、有聲書,滿足了不同讀者的需要。加上原有的udn讀書館、中華數字書苑及華藝電子書等,資源庫提供了大量電子書供閱讀,透過這些資源,閱讀愛好者可以足不出戶,飽覽不同類型書籍。

    我說過我已不是第一次推介了,其實除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分享這個閱讀寶庫外,也有一點“私心”,就是希望推動更多人使用,令資源庫保持活躍的使用率,從而讓有關當局有理由維持,並持續更新。正所謂“投資知識,收益最佳”,特區政府多年來對這個資源庫的資源投放,絕對會有豐厚的投資回報,回報是澳門居民人文素養的提升,精神面貌的改善。其實這個世界上愛好知識、喜歡閱讀的人不少,澳門人擁有這個資源庫,市儈點講就是平白多了一筆無形財富,據此是可堪炫耀的。

    當然,也不得不提另一個閱讀平台——澳門基金會的“虛擬圖書館”,有大量本土出版物,近年經過改版,網站風格煥然一新,閱讀更方便,也值得大家關注。

Wednesday, November 13, 2024

(金漆皮毛)北上消費澳城愁




 (金漆皮毛)北上消費澳城愁

太 皮


    最近常常聽到說居民北上消費,中小企業經營困難,不少店舖倒閉,希望當局出台措施,提振本地消費,幫幫中小企云云。

    “北上”,如果不是褒義,大抵也不是貶義,與“融入大灣區”或者“到內地發展”等所說的是差不多的事情,都是叫大家眼光要放長遠,不要留在澳門塘水滾塘魚。若然在“北上”後面加上“消費”兩字,就乖乖不得了,對澳門的中小企經營者(尤其是北區的)來說,簡直就是面目可憎,恨不得除之而後快。

    其實北上消費不是一直存在嗎?為甚麼現在好像才形成威脅?

    數字反映了一切。按治安警察局統計的澳門居民出入境數字,二○一九年一月至三月的出境數字是七百四十四萬人次(入境差不多),而今年同期則為九百二十七萬,平均每個月多出六十萬人次。雖然數字包含了出境香港、台灣和外國,但對於本澳常住人口中只有不足六十萬人的澳門居民而言,升幅顯著,數字實在不容忽視。

    事實上,澳門也不是第一次受到北上消費的衝擊。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由於大量新移民湧入,北區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商業繁榮,有三家商場鼎足而立,包括南華國貨、來來商場及黃金商場。然而,內地經濟發展,產品價廉物美,近水樓台的北區居民紛紛北上,結果南華國貨和來來商場結業,黃金商場半死不活。整個北區的商業結構幾乎只剩下飲食和超市、藥房等零售。

    只是這一次,受影響的區域由北區擴展至全澳,未受惠旅遊業的中小企戰戰兢兢,雖然未至於倒退到特區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的景況,但生活場所倒閉所形成的悲觀氛圍和負面情緒卻不容忽視。

    更甚者,由於社會各界不停強調北上消費所帶來的影響,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宣傳效果,甚至向那些猶豫要否北上消費的游離分子打了強心針。北上消費再不是窮人恩物,反而是一種潮流趨勢。

   雖然“北上消費”非新鮮事,但過去對澳門零售業或飲食業所構成的衝擊沒現在這麼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內地(尤指珠海)零售業和餐飲業的優勢已今非昔比。

    零售業方面,珠海過往的商業模式與澳門一樣,都以中小型為主,就算有商場甚麼的,賣的多是不知名品牌甚至冒牌貨,且管理不善,總給人欠檔次的廉價感。以往澳門雖非商業發達城市,但知名品牌還是有的,加上購物有保障,澳人自然有留澳消費的理由。至於餐飲業,過去我們到珠海吃飯多光顧大牌檔和農家菜,當地與澳門街的飲食業結構差異化發展,互補不足,各有捧場客,相安無事。

    不過,此狀況隨着珠海商業氛圍發生質的發展而有所變化。這主要體現在大型商業綜合體的湧現,以華發商都為始,隨後富華里、海韻城、環宇城及優特匯等相繼開業,一改以往珠海山寨式和小商品式商場的格局,整體上將珠海的消費場所質素提升了不只一個層次。

    在珠海任何一個商場裡,人們可以流連一整天,吃的、玩的、買的和看的都有,最重要一點是選擇豐富。

    以吃為例,全國各地不同菜系都可吃到,當然也有西餐及其他亞洲菜。各大知名品牌進駐,又有親子場所(波波池、夾公仔舖、教育機構、服飾店和兒童髮型屋等),甚至幾乎都擁有一家大型書店。在澳門,不算博企(現在叫休閒企業)旗下的酒店綜合體,類似的商場只有一家,先不談消費水平,在規模上已比下去。

    況且,內地餐飲業在裝修等形象上的投入是不惜工本的,反觀澳門大部分中小企店舖裝修寒磣,對比起來,後者反而顯得山寨(誰叫澳門舖租這麼貴)。除了硬件,內地餐飲業的服務素質也有長足的發展,最起碼,人力資源的充足保證了服務的到位。

    可以說,澳門中小企面對的,不是澳車北上,也不是二十四小時通關,而是競爭對手變得強大。

    平日飽受生活煎熬、困在小地方裡營營役役生活着的草根階層,在周末北上放風,乃至“裝大爺”也無可厚非。在珠海商場裡較體面的餐廳消費,費用平均只是澳門地方淺窄的食店三分之一,自然就有瀟灑的條件。從另一角度看,其實應該感謝澳門旁邊就是珠海,給低下層的生活闢了一條“活路”,疏導了澳人或有的負面情緒。

    我以前寫過,高鐵、高速公路、電子支付和叫車軟件等成為短途旅遊的利器,現在搭高鐵去長沙只需三個多小時,更不用說其他地方了。澳門中小企面對的,不是一個珠海,而是數以十計的“珠海”。

    澳門與周邊城市互相輸出旅遊業,這看似十分正常,只是澳門得益於這個“貿易”生意的只是一部分人,他們吃飽吃足,另一些人卻等開飯。

    現在是否整個澳門民生區已經“皇朝化”?皇朝區在工作日是十分繁忙的,但一到周末就死氣沉沉。過去支撐居民留澳消費的原因,一來正如前述,是對手較弱,現在已此消彼長,不是在澳門吃不起,而是珠海更有性價比;二來是人情味,有情雖不能飲水飽,卻一定程度支持了社區經濟,可是,隨着老經營者買少見少,某些店舖成網紅店後反臉不認人,新一代顧客又以外賣或網購為主,人情味的脈絡已被打斷。

    有人說要引旅客入社區,我卻認為行不通。第一是旅客不會感興趣(不會有人到香港不去尖沙嘴而只去天水圍),第二對居民生活帶來影響,可能得不償失。就算行得通,舖租就會增加,原有商戶捱不下去就會結業,繼而商品抬價,居民更無消費的理由。

    正如某些新年臨時舖位的競投人年年都說生意差,卻年年都去競投一樣,當中或有玄機。單憑某些片面的觀察或間接的言論,實難作準,還得有官方的實際分析數據,才能對症下藥,為中小企尋求興旺之道。(原載五月份澳門日報)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24

(金漆皮毛)看書如抽絲

 


(金漆皮毛)看書如抽絲

太 皮


    四月二十三日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定的世界讀書日(又叫世界圖書與版權日),選這一天,是因為與莎士比亞等偉大作家的生卒日有關。圍繞閱讀,全球各地有不同活動,諸如書展、徵文比賽或朗讀會等。與慶祝情人節時需有伴侶一樣,世界讀書日也是有門檻的,第一你必須識字,第二你對閱讀要有興趣,否則這年度活動意義不大。

    坦白說,閱讀,是我焦慮的主要來源之一,皆因我是一個作家。世上大部分藝術領域,例如繪畫、書法、歌唱和演戲等,從事者在獲得認可成為藝術家後,基本上只要在技藝上持續下苦功,大抵可以不斷進步,但寫作不行,要寫得好,除了不停地寫寫寫外,還得有大量閱讀,且還包括一般閱讀和針對性閱讀。一般閱讀是指你得看中外名著,得看新的優秀作品,以此保持文學養分;如果你寫小說等,希望內容扎實一點,得針對性地閱讀相關資料,寫長篇小說就更加不得了,簡直就是做研究。

    澳門作家的閱讀要求則更大,除了外國、內地、台灣和香港的作品,還要看澳門本土的,否則本地同行對某一題目已寫得天花亂墜了,你還當新發現寫出來,那就不太好看了。我覺得澳門有些作者寫了一段日子就不寫,堅持不下去,除了寫作是特別累的事外,可能還有讀的原因,讀的壓力比寫的壓力大。據說寫下八十部偵探小說的阿加莎 · 克里斯蒂每年讀兩百本書,平均不到兩天一本,可見真不輕鬆。

    網上有句話叫“買書如山倒,看書如抽絲”(改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我每次看着家裡書櫃,打開各類電子書軟件,到書店和圖書館逛,總有撲面而來的焦慮感。總感慨看書的速度追不上收集書本速度,看了又記不住,有時真不好意思寫,不好意思叫人多閱讀。有時又怨自己入錯行。當年若努力鑽研繪畫或書法(無論成才與否),起碼不用為閱讀而感到焦頭爛額。

  很多事情都可用“二八定律”來解釋,例如二成的人擁有社會八成財富,又如公司裡二成人幹八成的活。閱讀不一樣,買一百本書,能讀個十本八本就不錯,有些人讀得更少;若說能讀上二十本的,那些人是不會囤書或買書的(通常到圖書館裡借)。愛買書和愛看書是兩回事。

    買書是接近病態的行為,這已有“公論”,在社交平台一搜,能發現大量同病相憐的人,可謂吾道不孤。現在,我放在家中、父母家裡和迷你倉的“藏書”,還有電腦裡的電子書,加上能接觸到的圖書館裡的書籍,真的可以用“十世都睇唔晒”來形容。

    我的閱讀是地氈式的,只要選定一本書,那本書一定一字不落地讀完,現在閱讀速度比以前提升,但仍讀得慢,閱讀量撼動不了藏書量。除非我有某位印度人的神力,像驗鈔機一樣十幾秒翻頁看完一本書(作假的),否則大部分書都無緣得我寵幸。

    有段時間我怕逛書店,怕看到書山書海會加重我的焦慮,又怕忍不住買下一堆十年都不看的書;有段時間卻沉迷網上買書,比起逛書店更不受控了,打折和促銷,使我頭腦發熱又多番購買。明明有些書圖書館可以借,但就是忍不了下單時那一刻爽感。買了就好似讀了,真是病態。

    只是,一個讀書人無論如何還得逛書店,比起網站買書有一種隨緣的心態,有時會被展示櫃上一本書的書名、題材、封面和裝幀吸引了,發現那是自己很感興趣的書籍,買回家立刻讀,讀完後感恩遇見。人和書,有時也講緣份。這是網購替代不了的。

    作家莫言在他的微信公眾號說,有讀者問他怎麼看買書不看的問題,他笑謂自己經常買書或獲贈書,能看就看,看不了的就放在書架上,他說這其實也沒關係,還想到個順口溜:圖書久放紙泛黃,裝點書架泛書香,兩百年後回頭看,買了不看又何妨。看來,他是覺得那些書兩百年都看不完。

Wednesday, October 30, 2024

(金漆皮毛)“實體人”


 

(金漆皮毛)“實體人”

太 皮


    二三十年前,若有人問“紙質書”是甚麼,會令你丈二金剛摸不着頭腦。紙質書?那是否有鐵質書?膠質書?還是為了與古代竹簡和地中海羊皮書區分?當然,現在大家都知道紙質書或實體書是甚麼了,其實就是我們過去一直叫“書本”的、用紙張裝訂成冊的東西,添上實體和紙質兩詞,為的是與電子書區分。

    這是一個有趣現象,本來好端端沒有歧義的詞語,基於新事物出現,反而要加以修飾,就像以前歐洲帝王要冠上“一世”來與後人區分似的。過去出現所謂的有聲書後,都未逼得書本要發出紙質的“聲明”,但電子書只是載體不同,卻同樣涉及閱讀,為免混淆,紙質書等新詞新語便應運而生。

    我認為電子書的叫法不嚴謹。書本是用油墨在紙張上印刷文字或圖案後裝訂而成,是內容的載體,對應的是電腦、手機或閱讀器,而非現時一般叫電子書的電子檔案。按內容,應叫電子小說、電子散文集或電子繪本等,只是現在電子書的叫法已約定俗成,且也方便,大家知道指甚麼,無需較真。

    除了電子書,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還有電子貨幣、電子政務乃至電子身份等。其中,電子貨幣出現前已有信用卡,有對應的“現金”一詞,反倒無人用“實體貨幣”(況且此詞有特定含意)。至於電子政務對應的是“親身辦理”,倒不會說“實體辦理”,雖然英語口語會用到Physically一詞。至於電子身份於去年推出後,確實產生了“實體居民身份證”一語。

    未來科技發展,相信大機會出現一種由元宇宙概念和AI結合而成的“電子人”,這電子人在對應的真人死後,仍可運作至其生前設定的日子,甚或只要社會需要,其思想和精神透過儲存在雲端上的演算方式就能長存,並對人類發展進程產生影響。為了區分,現時的人類便會被冠以“實體人”一名。嗯,我好似想到很有趣的科幻小說題材。

Wednesday, October 23, 2024

(金漆皮毛)辣在人為



 (金漆皮毛)辣在人為

太 皮


    日前在北京出席活動,吃飯時,同桌的水月三番四次慫恿:“你做乜唔問攞泰椒?”此位我敬愛的大姐知我每每在澳門出席飯局,總是在菜還未上就先要求侍應“整碟泰椒豉油”,以關心我胃口之名行捉狹之實,要看我如何申領一碟辣椒。

    澳門我是地頭蛇,儘管飯局多數只作為賓客,為吃辣開句口又何妨?畢竟宴會的圍餐都是以清淡為主。然而在京城接受招待則不便造次,況且也不是未踩過雷,例如我要求原隻切圈的辣椒,上來的要不是辣度極低的長青辣椒,就是拿出喧賓奪主的老乾媽來打發我,故此都不想浪費時間。幸好北京吃到的菜餚有不少自帶辣椒粉、鮮辣椒或辣椒乾做調味,已相當冶味。

    在澳門要的“泰椒豉油”,其原料不一定用上泰椒。“泰椒”只是一種代稱,人家知道你要生的和真正辣的辣椒,故使用的可能是一般辣椒、小米椒或指天椒等,總之是辣的,最好辣到你流眼水。我叫泰椒豉油一般在酒樓或供應小炒的食肆,在其他餐廳要求就有點緣木求魚了。

    其實每種食物都應該搭配不同的辣製品。在茶餐廳就用枱面上的辣椒油,吃潮式麵就加醃製的野山椒和青辣椒圈,吃碱水麵得加咖喱,蘭州拉麵和餛飩嘛,要配油潑辣子,Pizza灑上Tabasco,享用日式拉麵則花錢加店主所謂味自慢的辣醬。至於老乾媽太搶味,我一般單獨作為一道菜吃。

    有人認為我吃慣辣,已嘗不出食物的本來味道,其實正好相反,我無辣不歡,於我而言,辣對食物的本味並沒大影響。辣是痛覺,甜酸苦鹹是味覺。當然,是否吃辣有時也得取捨,二三十元一碗的湯麵即管放辣吧,辣到滿頭大汗,侍應看着我嘖嘖稱奇。至於二千多元一位的西餐,那塊菜式名稱中每一個字都能使我心驚膽跳的牛排,我只夠膽小心翼翼地加點黑椒就算了,畢竟吃辣後灼熱的嘴唇還是會影響食物的口感的。

Saturday, October 19, 2024

(金漆皮毛)周末北區消費大獎賞




 (金漆皮毛)周末北區消費大獎賞

太 皮


    “周末北區消費大獎賞”將於八月四日結束。活動開始之初,我曾抽中五十大元,卻因住在咫尺天涯的路環,最終沒來得及使用便成為數碼垃圾。爾後經歷橫跨整個活動期的折戟沉沙(只抽過數次十元),日前終又抽中一次五十元,且天時地利配合,可以趁周日送女兒到北區上暑期活動之機,狠狠地消費一筆。

    天口,為少走冤枉路,我竟預先做攻略,先上官網找到可使用消費優惠的超市,計劃買一些耐放的日常用品,然而,正當我周日懷着有點飄的心情到達目的地,卻吃了個大大的閉門羮,超市與相鄰一些店舖竟然大打其烊。無奈下轉悠兩個街口,發現一家藥房在玻璃櫥窗外貼着一列A4紙,每紙打印一大字組成“北區消費嘉年華”以作招徠,隨即欣然光顧。

    這次消費大獎賞活動,採用“賣大包”方式,消費者只要消費滿五十元就可得三次抽獎機會,且承辦機構獨立計算。如此一來,提振北區商戶生意之餘,也間接助力不同金融機構支付工具的使用率(我就用過七款),一舉兩得。抽獎體驗也不錯,我尤喜歡那種轉盤式的,所謂抽獎嘛,就是這回事。

    周末消費大獎賞可推動消費,商戶和消費者都有得着,坊間反響不俗,未來可多加舉辦。

    遺憾是消費優惠只能在緊接的周末使用,不用的話,金額清零,冇情講。我中了多次十元,老實說,除了街坊,誰會為省下十元專程到北區消費呢?(當然,街坊客幫襯已很不錯)加上不少商戶周日休息,就更加局限可使用的機會。此設計對商戶來說,得益多寡,值得研究。

    不知當中是否有資金流等複雜的金融因素考量,作為消費者,我倒希望未來在推出類似活動時,可考慮將消費優惠的使用期限由緊接的周末改為緊接的四個周末乃至整個活動期。這樣可讓消費者有充裕時間消費,得益的也是商戶。(原載於2024年7月底澳門日報)

Wednesday, October 16, 2024

(金漆皮毛)樓市要有一點辣



 (金漆皮毛)樓市要有一點辣

太 皮


    近日偶遇一舊交,相伴飲茶去。外表看不出他年齡,也許六十歲,也許八十歲,他多年來都是一篷灰白長髯,我姑且稱他“長髯客”吧!我們東拉西扯,他忽發表對樓市的見解,滔滔不絕,囑我為文公之於眾。我說我寫的抒情文沒人當真,他說無妨,表示某些人道貌岸然的發言其實用了情緒綁架的招數,本質上是技巧拙劣的抒情文。我敬其年長又一事無成,特將其言論以語錄體摘錄如下:

    “近日有人要樓市‘撤辣’,首先得看看所謂‘辣招’,是否真的辣?現在的附加稅項主要是針對外地人、買第三套房和買樓後兩年內轉移的,對一般居民來說,這些稅項好比這籠蒸排骨上面的幾片辣椒,影響不大,就像不存在似的。”

    “所謂‘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就算是‘辣招’,也是對想炒樓投資、想趁低吸納的人而言的,但對須改善生活,增加居住空間的人來說,政府對樓市‘減辣’就是一記漂亮的‘甜招’。辣唔辣,要看立場。現在有一點辣,就是有一點甜,其實剛剛好。”

    “你問我不少小業主擔心樓價繼續跌,資產貶值,但這與辣不辣招是無關的,不能捆綁在一起看。你以為完全撤辣樓價就會升嗎?對於小業主,更重要的是穩定樓價,而不是隨便收招。只要經濟發展有合理預期,資產隨通脹合理上升,不用擔心泡沫化,那麼人心就會穩定,暫時的波動也只是帳面上的數字而已。”

    “至於開放投資移民,我想問一句:鄰近地區樓市也不景氣,你憑甚麼要人家放水來打救你澳門市場?在博彩業上已‘網開一面’了,還要再多開一面嗎?事實上,以往投資移民政策實施時,澳門前景並不十分明朗,移民者到來也算難能可貴。現在時代不同,澳門得中央大力支持,發展前景一片光明,年年有錢派,澳門缺的是人才,而非錢財,投資移民應該成為歷史。”

  “長髯客”談興甚濃,我說記不下那麼多,他貼心地將點心紙和鉛筆推給我,叫我將關鍵內容記下,回家再慢慢整理。於是我繼續把整理的內容發表出來:

    “與其開放投資移民,不如搞好專才移民。我們現在社會目標是甚麼?經濟發展,搞好民生,人民安居樂業……手段是甚麼?在鞏固博彩旅遊業的前提下穩中求變,於是政府提出‘1+4’經濟適度多元化,十分好!我們的工作就要朝這目標邁進,只要符合1+4的都應該去做。房地產是不是?不是,房地產過熱,只會窒礙四大重點產業發展。”

    “其實我也有兩層樓揸手,現在樓市跌,我也好肉痛,但總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痛(按:原話如此,也許想表達以前更痛)。我有三個仔、九個孫,現在他們還小,我唔知我幾個孫將來是否有本事買樓,但我希望將來的社會環境容許他們只要老實打工,貢獻社會,就有上樓的希望,不用父母代付首期後,兩公婆還要由二十歲供到六十歲才供完層樓。”

    “我們叫私樓的,在內地叫商品房,這名字好貼切。只要理性,房子按通脹、地段價值和社會環境變化有合理升幅,這是大家都樂見的,這叫保本,叫商品投資。但若然樓宇買賣像十多年前一樣堪比印銀紙,那就是非理性,就是賭,就是資源掠奪,現在總不成要政府幫輸了錢的賭客或炒家埋單吧?”

    “你看這酒樓幾旺!業主都不肯減租……其實引旅客入民生區就是間接幫地產。中小企大多租舖,生意好,業主就加租,逼得小店另覓舖位;又或者出現自置物業的老店結業,只因自己搞生意每月賺十萬,租給別人賣牛雜可能就收到二十萬租金。到底舖位升值對小生意影響大,還是澳人北上對其影響大?我唔知,我只是不想通街都是牛雜。”

    “嘩,乜咁晏?抄好晒未?最近我層樓租唔出,冇乜錢,今餐你請,張點心紙你唔好丢,我幫你諗埋寫乜,呢餐抵請啦!拜拜……” (原載於2024年3月澳門日報,後來政府完全撤辣)

Wednesday, October 09, 2024

(金漆皮毛)閱讀救命

 



(金漆皮毛)閱讀救命

太 皮


    “我讀得書少,你唔好呃我!”李小龍飾演的陳真,在電影《精武門》中使用丹田之勁對着巡捕房探長說。雖然陳真此話只是自我貶抑,實際上他已洞悉一切,卻也不妨認真看待這句話:讀得書少的人,容易受騙。

    這裡的“讀書”是指接受教育,也可單純指看書。

    純粹擔任人類的角色生存,閱不閱讀倒沒所謂;若要有人類高層次的思考,不通過閱讀的幫助是沒可能得到結果的,畢竟不學無術而頓悟人生真諦者萬古罕有。

    曾主持閱讀講座,我強調閱讀的重要性,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有閱讀和無閱讀,一個人在精氣神和運勢際遇方面還是有差別的,但也不忘“戴頭盔”,指出一個人只要掌握生存技能,到了一點年紀,擁有一定歷練,就能達到類似於閱讀了不少書的效果,至少說起話來頭頭是道。畢竟不少人從不閱讀,卻能發家致富。

    說回“呃”的話題。那些被電騙的,不少都是沒有閱讀習慣的人。沒有閱讀習慣,自然就沒有閱報習慣,未能掌握電騙相關資訊。有高官說,被詐騙者不乏受過高等教育人士。想來也合理,文盲又怎會讀得懂詐騙短訊?低學歷者也大多沒機會有數百萬流動資金坐等詐騙。見微知著,受騙者只要有一定閱讀素養,也大概率能瞬間識破“石油工程師”和“退役美軍”們用Google翻譯出來的甜言蜜語。被騙不是騙子高明,而是沒有閱讀習慣,沒有求知慾。

    當然,看到這番話的人都是習慣讀報的,否則就不會連太皮的廢話也不落下了,證明不會是受騙一群;至於那些有可能受騙的,肯定不會看到這篇文章。這說明了此文達不到“警世”目的,白寫了。

    題外話,看新聞,被騙者好多時都是與家人朋友談起才懷疑被騙,這就證明受騙者的家人朋友是知道詐騙手段的,印證我之前寫過的責任分散效應的存在。

    奉勸大家,得閒叫那些有錢的親朋戚友請食飯,聊聊防詐的話題。

Wednesday, October 02, 2024

(金漆皮毛)瞬間轉移的鳥山明





 (金漆皮毛)瞬間轉移的鳥山明

太 皮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說《I · Q · 博士》是我的童年聖經,其實《龍珠》何嘗不是呢?對其熱愛,可說貫穿了我童年到成年時代,至今在家裡有限空間中,還會特意擺放其玩具手辦,當然也少不了仍在雙親家裡收藏着的漫畫和幾大冊閃卡了。

    當我四十幾歲人仍大事無成,鳥山明就已完成了風靡全球的《龍珠》漫畫連載,進入半退休狀態。這是一個多麼難得一見的天才啊!漫畫的情節和人物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那些意想不到、天馬行空的故事走向,那些扣人心弦、毀天滅地的打鬥場面,那些壯烈的犧牲和奉獻,隔一段時間就會在腦海閃現甚或夢中見。儘管後來日漫出現了新世代的優秀作品,但在我心目中,《龍珠》(還有《聖鬥士星矢》)是無法超越的日漫高峰。

    忘不了與弟弟和堂兄弟凌晨守在電視機前看《龍珠Z》的情景,忘不了在課室裡偷看《龍珠》漫畫忘乎所以。《龍珠》除了帶給我正直善良武藝高強的孫悟空,也透過不正經的武天老師,使我知道高人也會賤格下流。還有阿樂和莊子,令我知道了主角會淪為配角,而天津飯,則令我對技不如人的失意角色產生了同情,影響我的審美趣味。如果沒有《龍珠》,我的少年生活大概會失色不少,我與朋友間的交流會缺少了龜波氣功、元氣彈、瞬間轉移和神龍等美好的詞彙。

    在日本漫畫家中,能創造出兩部或以上大IP的不多,除了漫畫教父手塚治虫,再有就是鳥山明和井上雄彥了。當中自然是鳥山明影響最大,對其逝世,全球不少動漫迷可謂同聲一哭。

    在《龍珠》故事中,角色並不會真的死去,他們或者存在於冥界和天堂,或者可以復活。鳥山明也並沒有死,他只是瞬間轉移到天堂,會一直活在每一個看過《龍珠》和《I · Q · 博士》的人心裡。

    感激我生存的時代,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漫畫家。

Wednesday, September 25, 2024

(金漆皮毛)散裝澳門

 


(金漆皮毛)散裝澳門

太 皮


    去年有兩部上映的內地電影在澳門取景,不約而同都不是因為要說澳門故事,而是將小城偽裝成東南亞地區。其中講述網絡詐騙的《孤注一擲》較多人熟悉,關前街和瘋堂斜巷等粉墨登場,為電影渲染出濃濃的異國風情。曾看到有常來旅遊的內地網民反映,其伴侶竟認不出那是澳門,可見本地景物可塑性甚大。

    另一是講述女律師被迫替死刑犯翻案的《拯救嫌疑人》,當中七成外景都在澳門拍攝。在電影中,澳門景物嫁接到一個叫“勵城”的影射馬來西亞城市的地方去,透過拍攝手段、置景和特效,三十幾平方公里的澳門被巧妙地拉展成一個一千多平方公里大城市。

    將舊法院用電腦特效增高一層,就成為莊嚴的政法區地標。在亞馬喇前地拍攝晚上的私樓湖畔名門及周邊大廈,稍加後期製作,妥妥的變成甲級寫字樓。在中央公園,近鏡取兒童遊樂設施,遠景取濠尚等大廈來表示律師所居住的高尚住宅區,如果不熟悉,會將那一帶想像成更廣闊的區域。澳門取景又怎少得了新美安?於是律師和探員在那裡上演一場追逐戲,配以連片的祐漢舊樓,令人感到那是與豪宅區相隔百多公里外的另一城市。義字街只要用特效加幾條橫額,不用置景和找東南亞臨演,就成視覺上的唐人街。還有就是司打口的文青小店加上街上的藝術塗鴉,作為電影中藝術學院學生的居住地可謂合情合理。

    儘管對澳門取景已習以為常,卻仍得佩服導演能將景物聰明地銜接,幾乎沒違和感,把小地方拍出大城市的感覺(尤其劇中人終不是住在舊樓裡了)。甚至沒有近年充斥電影的各大賭場鏡頭,說白了那些賭場辨識度極高,一出現就會被認為打廣告。

    江蘇省被網民謔稱為“散裝江蘇”,雖澳門幅員與江蘇“蚊髀同牛髀”,然而,以《拯救嫌疑人》對澳門景物利用作為例子,我認為也可用“散裝”來形容澳門。

   由於江蘇省每個城市各自為政,尤其蘇南與蘇北之間,地域文化差異大,十三個地級市尤如“十三太保”,互相瞧不慣,這在其他省分是較少有或不明顯的,因此被網民戲稱為“散裝江蘇”乃至“蘇聯”。

    至於為何我說“散裝澳門”呢?首先就像電影《拯救嫌疑人》所體現的,澳門不同區之間的風貌差異極大,個性明顯。例如義字街的煙火氣、議事亭一帶的歐陸風情及路氹城的紙醉金迷等,令人感到澳門的城市風貌是鬆散的,多樣的。

    其次是澳門存在隱性的地域歧視。雖然小城面積不及上海浦東機場的規劃面積或內地一個鎮大,但不同分區因長久沉澱下來的風格,無論是上面提到的城市風貌和居民的精神面貌,都有一定差異,也便產生了隱性(甚或顯性)的地域歧視,最顯著的就是北區洗刷不了非該區居民對那裡“髒亂差”的觀感。我好記得曾聽人說過,有人邀請一位本澳有識之士到北區參加活動,該有識之士竟嗔道:“嗰度好亂㗎!”由此可見一斑。除了地域歧視,還有隱性的出生地歧視,這個我就不展開了。

    當然,上面提到的是一些比較負面的、有道之士不願詳述的情況,一般情況下是不會擺上枱面的,只有那些認為自己出身高貴卻在生活上屢屢碰壁的人會在網絡上拿來說事。

    此外,澳門還有不少散裝的情況,例如澳門要打造成中葡雙語人才的培訓基地,但普羅大眾的葡語水平較低,過去管治階級與平民間形成了語言的隔閡,語言的隔閡又強化了階級,導致有幾百年東西方碰撞歷史的澳門,不同社群間會有河水不犯井水的情況。如今是好了一點,因為社會比較公平,但不同社群間缺乏交流和理解的情況仍然存在。

Wednesday, September 18, 2024

(金漆皮毛)儀式感



 (金漆皮毛)儀式感

太 皮


    自成家以來,今年第一次選擇買年桔過年,而非花卉。家裡空間有限,選擇的自然是“身材”較矮小的桔仔,雖然觀賞性不及蘭花水仙之類,但易於打理,佈滿橙黃小桔熱熱鬧鬧,目測有一百多個,竟感執到寶了。

    本來已到了“月過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休”的年紀,況且有家有室,社交生活就不復舊觀,加上近年的生活便利化程度高,使用由政府、銀行,到超市、商店和食店等提供的服務,都可以一部手機搞掂,導致社交鍛煉減少,用內地時髦(“時髦”這個詞現在已不那麼時髦)的說法,我作為一個內向的I型人,社恐日深,乃至出現“節日恐懼症”了。

    當然,我相信不少人與我一樣,在生活上I人,在工作上是熟練的外向E人。這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工作上的打交道就像“心理帳戶”的投資分類,都是“預咗”的。

    又當然,為人父母,實際上也不能I到哪裡,否則無法作出有效陪伴,難以做合格的雙親。遊戲是兒童的天性和基本權利,要充分發揮這方面的天性和享受這權利,兒童都須彰顯E型的性格,父母隨之也一樣,必須外向,“節日恐懼症”就不好拿來說事了。

    於我而言,過去曾拿傳統節日來說事,現在卻將之作為抗擊日漸強烈的社恐的良藥。其實小時候的我是對節慶充滿美好嚮往的,喜歡節日的禮數和佈置,喜歡那一家人共度假日的熱鬧,喜歡街上的喜氣洋洋。後來人們說這是儀式感。儀式感不等同於節慶,節慶卻一定有滿滿的儀式感。

    儘管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只要在節慶上感到一二之如意,有儀式感,生活就會相當幸福吧。不買年桔年花,不貼揮春,不準備過年食品,日子一樣過,然而想想自己小時候,再看一下天真無邪的女兒,就知道這些小心思,對女兒的成長有重要影響。

  與外國有狂歡節、萬聖節、潑水節和五彩節等充滿熱鬧氛圍的、參與者都是主角的節日相比,中國傳統節日似乎文靜得多,大範圍互動也較少,最熱鬧的新年放煙花燒炮仗也因危險而式微。其他節日也是一般民眾看的(看演出)或擠的(逛景點)時候居多,使得我們對傳統節日產生一種若即若離之感,對一些人來說,節日甚至成為履行人情世故的包袱。

    兒童,可以說是傳統節日的傳承者了,沒有他們的話,我相信最少有一半成人都不會過節。只是兒童也有偏好,同是新曆十月前後的節日,現在的小孩更期待扮鬼扮馬的萬聖節,而在石屎森林裡費煞思量找地方賞月,玩着趣味大打折扣的電子“燈籠”,吃着味道奇特的月餅的中秋節,反而沒那麼熱衷了。

    因此,除了兒童,傳統節日的氛圍,竟還得靠商業來保留。要不是五花八門的粽子充斥市面,要不是提早兩三個月就有月餅廣告,要不是電視老早就兜售賀年廣告套裝,端午節、中秋節和新年的氛圍就會寡淡得多。

    不過,所謂的節日儀式感,也不一定完美、美好,或盡興,有時節日所帶來的遺憾與缺陷,也是儀式感的一部分。

    小時候農曆新年玩爆仗利市,中秋節玩燈籠食月餅,年復一年的聖誕節盼望聖誕老人出現是儀式感;年長後中秋節月餅送來送去最後回到自己手上,年糕到正月十五還未吃完醮雞蛋翻煎加工,聖誕節交換禮物將一件自己沒用的東西換來一件也是沒用的東西是儀式感;以至於寒夜萬家鞭炮聲響自己一個愁悶寂寥,單身狗在情人節時網絡關機,已看化紅塵的大齡單身人士新年期間外遊避年,這些也都是儀式感。

    沒有這種種儀式感,人生歷程就空白得多。當然,雖云各種不怎麼美好的經歷也是儀式感,但還是等兒童長大後自己去品嘗吧!為人父母者,無論如何還得與E人兒童們,共同營造美好而愉快的節日回憶。

Saturday, September 14, 2024

(金漆皮毛)澳門:加強外賣平台監管




 (金漆皮毛)加強外賣平台監管

太 皮


    外賣平台能在澳門取得成功,乃至改變部分澳門人的生活習慣,創造外賣騎手這一新行業,我在多年前真未想過。我當然未想過,我又不懂做生意,至於有沒有其他人想過呢?有,可惜在驗證過程中鎩羽而歸,為後來者鋪路。

    若沒有內地外賣平台的成功經驗、可借鑑的營運模式,以及可照搬的應用程式設計,澳門要自行摸索發展外賣平台,必然困難重重。不過,創辦者們能在如此細小的市場內創造出規模效應,將叫外賣變成居民日常生活一部分,儘管未能說是商業奇才,高手之名卻是當之無愧。

    居住在路環的我,過去一直苦於解決三餐問題,節假日總不能餐餐自煮,又或次次花時間外出用膳。叫個外賣,三十間也找不到一間肯從氹仔送路環,就算肯送也是二三百元低消起跳加二三十元外送費,送來已是兩小時之後。外賣平台出現解決我的“燃胃之急”,至今我仍是忠實用家。點開平台,可選擇的外賣花多眼亂,四十元起送,新客有優惠,且有些騎手能夠十五分鐘左右由氹仔中區將外賣送到我家門口,外賣平台實在造福(或造就)我等胖子。

    外賣平台的成功因素當然有好多方面,其中市場需求是最主要的,只是之前沒有企業能夠找到這個痛點並設法解決,加上內地相關平台的宣傳效應、疫情管控促使人們對外賣的依賴,以及電子消費券的推出等,這一切都為外賣平台的黃金時期打下基礎。現時,外賣平台形成三足鼎立格局,而這也是另一奇葩之處,小小澳門竟容得下三家公司,且各有一定量捧場客。

    同樣是伴隨智能手機應運而生,網約車在澳門一現苗頭就被取締,原因之一當然是不合法。而外賣平台本身市場空白,並沒動到任何人的奶酪,得以成功發展壯大。類似的還有網購代收點,就像舊時米行一樣,總有一間喺左近。

  外賣平台解決了部分居民的“飯碗子”問題,這是值得肯定且稱讚的。然而,肯定也好,稱讚也好,有些問題,我認為還是值得拿出來“抒情”一下。

    第一,作為可能已寡頭壟斷的外賣平台,其運作是否有適當的監管。我們知道,一些涉及有限資源或利益的業務會由政府發出專營權或特許經營權,而外賣平台當然不屬上述範疇,沒它們我們不會活不成,但現時局面必然會出現賽局機制和合謀議價,對餐飲業及其上下游行業影響巨大。若有關方面現階段不建立遊戲規則,未來手上籌碼就沒多少,處理狀況時會有心無力。

    第二,外賣平台運作應進一步透明。外賣平台市場已十分穩定,但它們給人感覺,卻未如專營企業或休閒企業一樣注重形象,未見有優秀公關團隊,也未見參與社區文化和公益活動(就算有也不多)。我們對其整體企業運作一無所知。當然這樣悶聲發大財是聰明做法,然而影響着澳門大量用戶的公司,有怎樣的經營理念和社會責任?我認為這是大型企業不能逃避的問題。

    外賣平台好像都沒有線下客戶服務中心(非指辦公點),雖聲稱能透過線上解決客戶問題,但畢竟外賣服務是線上線下結合的,如沒線下服務中心作門面,又如何對標每日數以萬計活躍用戶?當然這涉及成本問題,我相信企業家有辦法解決。

    第三,外賣平台對商家收費的合理性。對顧客而言,儘管有時羊毛出自羊身上,但顧客大抵是受益一方;至於商家,外賣平台卻是一把雙刃劍,好處為商家帶來生意,壞處是分薄經營所得。近日就看到網上有帖文及有商家打上電台節目大吐苦水,對平台的霸道條款如只能在一家上線,或收取大比例“平台費”,又或回贈活動損害商家利益等,為他們已慘淡的經營百上加斤。要在平台上排在搜索前列,要顯示自己的銷量排名,通通要“科水”。

    外賣平台一方面從顧客賺取收益,另一方面也從商家利潤上分一杯羹,左右逢源。當然,平台不是善堂,賺錢無可厚非,然而,正正因為缺乏監管和透明,我們對其收益無從得知,其對商家收費是否合理也無從比較。早年內地就曾糾正網購及外賣平台的壟斷行為,商家和顧客得益,經驗值得借鑑。

    第四,也是不少人所關注,就是外賣騎手權益是否受到足夠保障和重視。正如以上三點我是從用家體驗、網上資料和媒體報道所得出來的印象,而對外賣騎手,我的印象是他們並沒遭到來自公司太多的不公平對待。騎手反映公司問題內容不多見(主要也是抱怨主管派單偏私之類),反而對顧客抱怨較多。

    從不斷有人入行可知,外賣騎手工作模式有一定吸引力,多勞多得,收益算不俗。然而,作為公司最大資產,也是接觸顧客的第一線,我還是對他們的待遇表示好奇:有沒有公積金?醫療和意外保障如何?是否有培訓和晉升機會?尤其是奬罰機制對騎手配送速度的影響,用戶既希望他們快點將餐點送到,又擔心他們人身安全,畢竟都是騎着人包鐵的電單車送貨,風險成本實在太高。

    外賣平台利用騎手來賺錢和打造漂亮數據,亦應該對標休閒企業或專營公司,為員工謀福利。這也是透明化的問題,作為消費者,也只能表示關心,估估吓。

    無論如何,在可見日子裡,我們一部分人的生活都離不開外賣平台,而外賣平台確實也為商家的生意、為顧客的便利帶來正面效益。外賣平台背後涉及到的大數據處理、物流運輸、全流程電子化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也正契合本澳經濟多元化發展的方向。我和不少人一樣樂見外賣平台的成功,但也實在衷心希望外賣平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進一步透明化,建立企業形象,公平對待商戶,保障員工的利益。(原載2024年8月澳門日報)

Wednesday, September 11, 2024

(金漆皮毛)“馬已停蹄”——澳門賽馬歷史終結




“馬已停蹄”

太 皮



    步賽狗活動數年前結束之後塵,特區政府與澳門賽馬公司簽署解約協議,賽馬專業合約將於今年四月一日起解除,政府也不會再批出新的賽馬經營權。此舉為本地賽馬寫上句號,而澳門的動物競賽活動正式步入歷史。

    報章或以“近四十年”,或以“四十多年”來形容澳門的賽馬史,查實四十年左右只是氹仔的賽馬(及賽馬車)歷程,而澳門最早的賽馬卻可上溯至一八二九年。據“澳門記憶”網站臉書專頁等資料,當年已有英國商人在關閘附近的賽馬場舉辦博彩性質的賽馬,比起同樣將於今年十月終結營運、成立於一八四二年的新加坡賽馬會的歷史還要早。作為澳門第一階段的賽馬活動,其一直舉辦至一八四四年,隨着香港跑馬地馬場將啟用而結束。

    直至上世紀二十年代,再有商人在黑沙環填海區新開闢馬場,舉辦賽事,是為澳門的第二階段賽馬。那時每年舉辦約八至十個賽事日賽事,吸引香港馬匹過海參戰,至四十年代太平洋戰爭爆發為止。

    後來馬場荒廢成貧民聚居地,並隨着社會發展現已遍佈高樓大廈。若在一九八○年代以前在澳門說起“馬場”兩字,指的都是靠近關閘與黑沙環一帶的木屋區所在地,只是近年較少使用這個稱呼而已。原馬場位置至今仍保留不少與賽馬有關的街名,如騎士馬路、馬場海邊馬路及看台街等。

    第三階段的澳門賽馬活動肇始於一九八○年代末,由原有氹仔賽馬車場地改建而成平地賽馬場,並由澳娛公司入主經營,使澳門賽馬活動進入持續十多年的正式發展期。發展過程中引入世界各地的騎師和練馬師,使澳門賽馬質素提升,更加入了亞洲賽馬聯盟。然而,隨着二○○○年左右香港打擊境外博彩,澳門賽馬一沉不起,直至如今即將完成其歷史使命。

    聽到馬會結束營運的消息,我未至於扼腕嘆息,卻也稍感欷歔,畢竟也是一個時代的終結,便計劃在其終止營運之前,到場觀看一下賽馬。



    澳門賽馬會終結的消息,原本在我心裡並沒引起多大波瀾,畢竟這些年舊時物的消逝已是常事,況且我也不賭馬,算上以前做記者採訪,入場看賽馬的次數加起來五隻手指數得完。

    可是,無意中卻刷到了一位朋友的臉書帖文,回憶了她大學時在馬會電話投注部兼職工作的經歷,甚至連員工編號都記得一清二楚,慨歎馬會給了她美好的時光。

    我也才幡然憶起,自己竟曾經也是馬會的一分子,在電話投注部做了一年半的兼職。是的,原來馬會不是那個我只去過幾次的競馬之地,而是我成長的一部分,在那裡我遇到過一些對我有影響的人和事,產生了寶貴的記憶(雖然大部分只餘下印象),無論如何,那是成長的美好印記。

    由於要年滿十八歲才可接觸賭博,因此馬會兼職一般是大學生,我作為超齡中學生,高二下學期一滿十八歲便陪一位同學去見工,幸運地受聘(同學卻落選了),接受培訓後正式上崗。

    我努力回想那時工作的情景,可是不少場面因與一些我下意識不想記起的人和事相連結,加上年代久遠,竟遺忘大部分,幸好我大學時創作的小說《草之狗》,替我保留了一些記憶:

    “這天是星期二,晚上,胡憶深到賽馬會電話投注部上班去。電話投注部設在一個辦公樓裡,那樓座落於主樓一側,在馬廐與賽場旁邊。該部門員工負責接聽客戶來電協助下注,工作較輕鬆,毋須直面客人,沒現金沾手,壓力遠不及現金投注部的大。客戶多來自香港,以馬會提供的免費直撥電話投注,投注額佔總額八成以上。憶深來到自己所在組別,在十幾台一字排開的電腦設備前找了個位子坐下,輸入密碼,戴上耳機。離第一場開跑還有半小時,下注的客戶仍不多。”



    關於賽馬會電話投注部工作的場景,《草之狗》尚有這些描寫:“賽馬開跑前數分鐘是投注高峰期,整個工作空間都是電話響聲、鍵盤聲及員工複述下注單的細語聲;賽事開始,電話也像點了穴般不再響了。組長安排部分員工到休息室吃飯休息,憶深肚子餓,先去吃自攜的便當,一邊與認識的女同事打鬧說笑……”

    我引用的是修訂版本,原版中還有一些描述,例如放break的順序和細節、主角所在的組別是J2組(也是我兼職時真正所在的組別),而主角曾經因顧客賭輸五千元而有點過意不去等,由於無關宏旨或描寫有點幼稚,都刪去了。如今卻慶幸當年有寫出來。

    電話投注部的兼職比起我上一份麥當勞兼職要輕鬆,印象中是逢周二晚上班,周六或周日有一天賽事,與香港賽馬錯開;沒記錯的話,香港賽馬抖暑時,更是一周三天都有賽事。一個月下來,工資能有兩千多三千元,對當時的我來說是相當高了,在M記累死累活一個月也只得千多元。

    尤其我是中學生,不少女同事都是較成熟的大學生。那時戀愛季節,常自作多情,產生好感的女生不少,她們也愛與我聊天(與學校相比是一個天一個地),上班賺錢的同時也沉浸在少男旖旎的幻想中,可謂多姿多彩;我同時也結識了不少投契的男性朋友,友誼維持至整個大學時期,只是後來無疾而終。

    如此說來,馬會的消亡,於我個人而言,又是失去了一份記憶的憑託。

    澳門的土地既然有限,就讓同一塊土地創造不同時間維度的記憶吧!馬會的土地未來能充分利用,為我們的下一代創造獨一無二的記憶。也許可引入主題樂園,猶記當年路氹環球影城計劃跳票,令不少人失望,馬會土地可以考慮完成那個澳門擁有自己主題樂園的夢想,成為亞洲四大環球影城之一。既可與香港迪士尼樂園、橫琴長隆海洋世界互補,又配合4+1經濟多元化發展,實也非異想天開吧!

(原載2024年1月澳門日報新園地)


Wednesday, September 04, 2024

(金漆皮毛)科目三與騎馬舞



科目三與騎馬舞

太 皮


    除非最近不接觸內地的社交平台(抖音或小紅書等),否則好難不看到“科目三”這支怪異舞蹈的身影。

    據網上資料介紹,科目三原指駕駛考試的科目(道路考試),有廣西段子說廣西人一生中像駕駛考試一樣,也要經歷三場考試:科目一唱山歌,科目二嗦米粉,科目三跳舞。後來便有了“廣西科目三”此支魔性十足的舞蹈出現,搭配歌曲《一笑江湖》,立刻在華人社會爆紅。

    社交平台上不時會有一些配合音樂和特定肢體動作的短片被爭相仿效,但通常僅限於平台上流傳,走入現實生活的較少。科目三實為異數,不但火鍋店等場所安排員工表演引客,甚至有北方笑喪喪禮上也出現老者跳科目三,就連以“多人運動”著稱的羅志祥也在演唱會中跳過。科目三出圈,一時之間街知巷聞。

    其實我首次看到科目三時不禁皺眉,覺得這支舞實在老套和令人反胃,通常碰到就劃過了。後來也許是偶爾看到美女帥哥跳,被吸引看了幾次,曝光效應關係,不再那麼討厭了,卻說不上喜歡,畢竟那個羅圈腿式的肢體擺動,加之沒有舞蹈應有的移動和躍動,實在品咂不出任何美感。

    科目三令我想起當年紅遍全球的騎馬舞。騎馬舞走紅全靠其創作者韓國歌手PSY的《江南Style》MV,該MV一度在YouTube霸榜五年,至今有接近五十億人次觀看。儘管與科目三一樣,騎馬舞也有一點魔性,但卻更令人容易接受,也許是依附於充滿節奏的歌曲和有趣的MV吧,整體討喜得多。

    如果科目三最早出現時也是如《江南Style》一樣呈現呢?或許有一點幫助,然而騎馬舞尚且有一些舞動的姿勢,科目三極其量只是扭擺,總感覺不會流行太久。大部分流行的東西都沒有時間穿透力,現在也再沒有人會在公開場合跳騎馬舞了,誰跳誰老套。(原載2024年1月澳門日報,不出所料,科目三現在看已十分老土。)


Saturday, August 31, 2024

(金漆皮毛)澳門科學館:穿古裝探星空




 (金漆皮毛)穿古裝探星空

太 皮


    每個月總會與女兒去科學館一兩趟,一來那裡便宜又好玩,二來也有教育意義。尤其當女兒發現有新展覽時,更會主動要求再去,到達時催促未參觀過的同行者快步跟上,以熟客身份分享。

    科學館有些新展覽值得參觀,如“貼地”的生物多樣性展廳及“離地”的天文科學展廳“觀星者”。其中,後者以各時代的觀星者為線索,融合藝術與科技,配以光影效果,讓訪客認識天文觀測科學史,了解星空後的故事。展覽具一定知識量,較適合青少年及成人,但優美的展廳佈置及豐富的模型圖象也吸引了孩童流連。

    不得不提特備展覽“發現 · 養心殿”主題數字體驗展。此展與故宮博物院合辦,在虛實結合的空間裡,訪客可打破時空局限,仿若親身走進養心殿一樣,透過不同的數字化技術,體驗皇帝在養心殿內的日常工作和清代宮廷生活。在這裡,可模仿皇帝批閱奏摺,或戴上虛擬實境設備,“走進”養心殿後寢區域,又或在數字多寶閣將陶瓷玉器等數字文物隨心所欲地放大旋轉,細意賞玩。

    此特展透過科技與文物的結合,令人更無阻隔地認識和體驗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特展有不同的配套活動,我與女兒第一時間報名參加了“翻‘越’紫禁城互動立體書及微縮模型製作工作坊”,認識了故宮知識之餘,還收穫了三希堂模型。爾後的參觀環節,女兒在乾隆皇帝最喜歡的御書房——三希堂駐足,搞搞震在榻上攤了一陣,“皇帝女”終一嘗皇帝滋味。體感裝置的服飾穿搭及親製御膳的觸屏遊戲,也引起了她的樂趣,樂而忘返。

    科學館辦推廣活動,凡於端午節長周末期間穿着中式服飾的訪客及一名同行者,可免費入場參觀展覽中心和“發現 · 養心殿”特展,還有機會獲贈禮品。

    此文刊登時剛好是活動尾日,事不宜遲,大家趕快穿上中式服裝出發!

Wednesday, August 28, 2024

(金漆皮毛)壞脾氣阿伯



壞脾氣阿伯

太 皮

    幾天前的一個早上,陪老爸到山頂醫院隨診,醫生開藥單後我們便到藥房取藥。只見一個戴黑色鴨舌帽,穿着舊黑色夾克的老人,態度粗暴地責罵勸他離開隊列的保安員。

    山頂醫院藥房取藥並非按診症順序,而是在熒幕顯示編號後才開始排隊,有些人會先站在隊列中,希望排到時剛好能取藥。由於時間不好掌握,往往排到窗口前仍未顯示號碼,故那些人一直站在那裡讓後來者先上,造成妨礙。保安通常會要求預先排隊的人先行站開。

    果不其然,那阿伯排到窗口仍未能取藥,便佔着窗口,恐嚇旁邊的保安,並和其他病人對罵。他不可理喻,聲大夾惡,勢兇夾狼,有點神憎鬼厭。對那阿伯的聒噪,我側目以視,只是事不關己,幫父親領了藥便離開。然而,爾後腦中竟不斷回憶那阿伯的畫面,他如何為自己爭取排隊的“權益”,如何對保安等人投以怨怒目光。他那瘦削的臉像曬乾了的青蛙。

    我忽然覺得他好可憐。無論如何,一個人生活美滿,大抵不會過於無理取鬧。我猜想那阿伯當屬社會底層吧!畢竟一個人的粗暴可能有其自身性格原因,但也可能是對不幸生活的回應,也許是貧窮,也許是無親無故,也許是屢遭侮辱,想必他生活上的不幸無處發洩,只能發洩在處於下風的打工者身上,我甚至懷疑他只有如此才體會到生存價值。

    我常告誡自己,不能將負面情緒轉換場景,例如不能將工作上的憤懣帶到家裡,又或將其他地方的壞情緒帶到工作上,某一場景的人沒理由為你上一個場景的壞情緒埋單,尤其是家人。

    我們每個人都有壞情緒,總得找到機會紓解或宣洩,只有長久處於不幸情緒的壓力底下,才會出現阿伯那深入骨髓的討厭行為。有時候也不是老人變壞了或壞人變老了,而是有些老人越來越不幸了,那些不幸外化出來而已。我希望自己老了不要成為那個阿伯。

Saturday, August 24, 2024

(金漆皮毛)二○二四 四平八穩




 二○二四 四平八穩

太 皮

    二○二三年,朋友圈的關鍵詞是“旅遊”。剛過去的聖誕節假期,有條件出走的親友都出走了,有南下避寒的,也有北上感受真正寒冬的,這在過去兩三年真的沒法可想。我們也剛去完新加坡回來,那裡近期曾出現一周五萬例新冠確診個案,但在街上看到戴口罩的人不及五十分之一。想起之前某些時刻本澳對一兩例確診聞虎色變,大有隔世之感。

    所謂物極必反,以我國為例,這年來就出現報復式旅遊現象,連平常的周末,一些網紅景點也逼爆人。有人不知道這“報復”到底是報復誰——就當是報復自己吧!像“波係圓嘅”一樣,有些概念本來說不清,只能意會。

    二〇二三年我也去了幾次旅行,既有兩千元預算的個人窮遊,也有花費不菲的一家人出國遊。經過幾年波折,我感到吃飛機餐也是美好的。猶記年中相隔三年首次搭飛機,搭的本地航空公司前往上海的航班,我珍而重之地品嘗那被唾棄的飛機餐,先進行隆重的拍照儀式,拿起小麵包切開,塞進整份牛油吃光,再揭開鋁蓋吃飯,當我咀嚼那標配的小唐菜時,簡直要感動得流淚了。吃光沙律,吃光水果,再喝下那杯味淡的咖啡,我感到生活終於回來了。

    當然,並不是人人喜歡旅遊或有條件旅遊,只是較不受限的旅遊畢竟有一點象徵意義吧。我只希望歷史不要重演,在有生之年遇到過去幾年的歷史時刻,一次就夠了。

    本專欄傳統,每年首篇都要說一下新一年的展望:我衷心希望二○二四年世界和平,戰事弭息,國家持續富強,特區和諧穩定;希望家人親友平安、健康和愉快,希望我和家人可達成一些期待已久的目標,並繼續儲錢去一兩次全家旅行;希望女兒由幼稚園順利過渡到小學;在工作上,做好本分,加倍努力;在閱讀上,能按計劃讀一些作品;至於寫作,過去幾年比較沉寂,希望今年有突破吧!(如果沒有呢?行,下年首篇再抄一次。)(發表於2024/1/1澳門日報)

Saturday, January 06, 2024

(金漆皮毛)匪夷所思服務費

Photo by David Dvořáček on Unsplash


 (金漆皮毛)匪夷所思服務費

太 皮

    澳門飲食場所有兩種發牌制度,一種由市政署發牌,街上見到的一般茶餐廳為此類,另一種由旅遊局發出准照,大多設於酒店內,餐飲收費較高,更會收取服務費。

    經過二十年博彩業發展洗禮,相信一定比例的澳門人都享用過高級餐廳的服務。那些優質服務,從預訂、接待,到點餐、享用,整個過程,顧客不一定賓至如歸(事實上我等社恐和充大頭鬼之輩有時會坐立不安),卻一定感到受尊重,對於服務費會給出二字評語:抵畀!

    最近,我卻遇到了奇葩體驗。話說到路氹城某一五星級酒店綜合體裡耍樂,光顧一家以已故名人命名的冰室用午膳。對比那些動輒四位數的高級餐廳,那裡消費畢竟“不貴”,我對服務原本也沒期待,卻想不到大失所望,他們不記得自己在五星級場所裡,只當自己是尋常冰室,上述提到的優質體驗當然沒法可想,連茶水和餐巾紙也得開口要求才有。令我更驚訝的是,這家收取百分之十服務費的場所,竟要求顧客用二維碼點餐。

    我對二維碼點餐一直比較反感,這是將服務的責任推卸給顧客,但在內地,似乎已是大勢所趨,顧客見桌上有個可愛二維碼,就會自動波點餐。然而,重點是,內地餐廳不會收取顧客服務費。

    事實上,內地二維碼收費背後有整個電子化服務理念,包括團購優惠、會員福利和手機結帳等,若只取其中有利自己的一項加以發揮,若非見樹不見林,就是投機取巧。當然,有二維碼點餐又有服務費的餐廳,不是一家獨有,也非澳門專利,鄰近香港也有,但只要其他環節服務好,我覺得可以收貨。要人用二維碼點餐卻沒服務又收取服務費的,我一律討厭。

    我覺得有關方面應該規範,對於沒提供較好服務又收服務費的餐廳(不限於是否有二維碼點餐),應按貨不對辦的方式處理。我並建議,若顧客按要求用二維碼點餐,餐廳須免收服務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