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28, 2006

我有壓力,你有壓力,你做乜挑釁我啊!


  老早就看過「巴士判官」(巴士阿叔,The Bus Uncle)的片段,開頭人o地說似林尚義,我初看片段時頭兩分鐘都以為係,看下去,才發覺林尚義是「阿叔」的代名詞,但那位仁兄聲線真係幾似林尚義。 (未看過片的話請拉到文章下面看一看)

  到現在,這片段已經有過百萬的點擊率了。其實,這種罵人現象經常在我們身邊發生,只是很多時候是兩個人對罵,極少像「巴士判官」般一面倒的由一個阿叔向一個羔羊般的少年發火。香港很多人--甚至係專家、學者和媒體(包括外國的)都對這次事件作了深入的探討,互聯網的討論就更是多不勝數了,甚至海外的網民都將片裡精湛的粗口翻譯成外文公之於世。

阿叔對白成經典

  阿叔的對白:「未解決!未解決!未解決!」「我有壓力,你有壓力,你做乜挑釁我啊!」「我屌你老母...條o野唔係o係你老母o個度!」成為了經典對白,香港甚至有學校禁止學生講那些不涉及粗口的對白,可見阿叔之影響力。「巴士判官」片段亦激發了網民的無盡創意,多個版本看得你哭笑不得,深感自己創作力的匱乏,香港人確實好有創意。

  我除了覺得這是一次廣東話粗口的精彩演繹及充份體現了廣東話的生命力外,對於這個片段的看法,我認為顯現了人性中的渥浞面(可能係真實的人性):整件事過程中竟然沒有人橫加勸解或者索性叫阿叔收聲,想深一層,在場其他人甚至比那位被罵的年輕人更懦弱。

  這段片的隱藏標題應該叫做「欺善怕惡」,體現了弱肉強食的社會中,大蝦細的千古不變的定律。假設當初那位年輕人(好像叫ElVIS,簡稱A君吧)拍阿叔一下之前,一早知道阿叔是如此窮凶極惡的話,我估他就不會拍了。同時,如果拍那位阿叔的年輕人一睇就似黑社會或者生得好大隻,我估阿叔最多也只敢睥他一眼。

兩弱相遇成鬧劇

  E君無疑是一位弱者,在開始被阿叔辱罵的時候不作反抗,我們可以理解為:他不想與阿叔一般見識,而係想做個文明人和謙謙君子,但隨後阿叔一而再,再而三地口頭羞辱A君的老母,可知阿叔已看穿了E君無料到的真面目,E君的無能助長了阿叔的氣焰和放肆--不停地屌人老母,甚至具象地說放條o野入人o地老母度,但是E君還只是手指指,一點都不激動,只說:「呢o的係我o地之間o既事,唔好搬人出o黎!」搬誰?老母是也!被人蝦了,正義站在自己一邊,卻還不敢大膽說:「你唔好鬧我老母!」試問這種人唔蝦蝦邊個?此位阿叔既不是自己老闆,也不是自己老友,畀佢踩到上心口都不反抗,所為何事?

  那位阿叔在片段中看似一位強者,實際上是一位可悲的弱者。我可以猜想到,他在正常生活中遇到了很多委屈,卻又不懂紓發:他同樣是被人踩到上心口、同樣日日畀人口頭屌老母、同樣經常因為拍膊頭的小事而被人屌,卻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無從紓發怨憤,積鬱在心,遇到一些小事就可以江河缺堤。好多人將壓力向身邊最親近的人宣泄,我估阿叔平時都一樣,但可能他的身邊人都離他而去了,他再找不到宣泄的渠道,卻遇到了E君這個傻仔。也許,對待強者,阿叔一味忍讓,對待弱者,他卻睚眥必報,我想應該係這樣,欺善怕惡的人都是這樣。怕惡的人並不可惡,可惡的是欺善的人。阿叔和E君兩個不同性質的弱者,在充滿了其他弱者的車廂裡相遇,上演了一幕讓人啼笑皆非的鬧劇。

精人出口,笨人出手

  語言決定一個民族(族群)的思維模式,思維模式決定一個民族(族群)的性格。廣東人(包括住在香港和澳門使用廣東話的人)已經將一切行動力和暴力融入口頭裡了,廣東人的處世哲學是「精人出口,笨人出手」,這種明哲保身的思想已融化到廣東人的血液裡頭。因此,廣東好像從來只出產生意人,而沒有出產過快意恩仇的漢子,也許這是語言高度進化的關係吧。與普通話相比,廣東話無論在詞性的靈活、詞源的吸收都比普通話強得多。

  不記得是從朋友的BLOG還是作家的專欄(好像係陶傑)上看到的,說從中國的電影和電視所描繪的主角可以看出,中國人再不崇拜漢子了,來來去去描繪的都是些耍小聰明和使詐的小人物及官紳,中國的演員中沒有一個符合漢子的資格,反而在韓國及日本的電影和演員中,還或多或少有一些英雄漢子的形象。未知這種現象是不是我們中國人越來越怕事,越來越怕承擔的性格所導致呢?好似扯得遠了。

  以下係各個短片的鏈結:

  

  巴士阿叔字幕版

  巴士阿叔之《煞科》版

  巴士阿叔之《給愛麗斯》版

  巴士阿叔之REMIX

  巴士阿叔大戰國泰Alan Ho (推薦)

  巴士阿叔之有線新聞

  巴士阿叔之斷正(疑似個案)

  巴士阿叔大全集 (資料齊全,不容錯過)

  巴士阿叔成為世界新聞(qoos)

  巴士阿叔之外人關注

  太多,不能盡錄,而且會越來越多,我都好期待。

  同場加映:可愛妹妹仔

Thursday, May 18, 2006

「雙」與近鏡:《伊莎貝拉》觀後


  自己一個人跑到永樂看七點半檔的《伊莎貝拉》(正常情況下總是一個人的,不正常情況下才會兩個人或多人),整個戲院只有三個人,我,和一對情侶(夫婦),此外還有一個在電影末段竟然講手機影響觀眾的帶位(雖然只有可憐的三個客人),與一周前看《黑社會之以和為貴》的爆場(二院)和只有三個吉位相比,差別很大,這彷彿向我說明了一個事實:這個事實不是說文藝片沒人看,而是這個地方黑社會多(嘿嘿)。

  總體來說,這套片不能說太好,也不能說太差,說不過不失也不恰當,因為有些地方總讓人感覺驚喜。故事雖說是在澳門發生,可除了勉強將男主角說成是澳門司警,一些街道確實是澳門的地方外,我真係想不出故事到底跟澳門有多少關連。整套電影給我的感覺是:導演希望挖掘已經失去的澳門情懷和懷舊味道,希望那在回歸之前親身感受過的人和情境在鏡頭下重新活現(好像說彭浩翔以前有個澳門女友),可是吃力不討好,彭浩翔根本找不到那個神緒。

時間、記憶與遺忘

  在故事方面來說,故事表達的是一個在時間的推移中,記憶與遺忘的命題。影片一開始,導演刻意打亂了時序,以此暗示記憶的沒有理性:你認為發生了,原來沒有發生;你認為沒有發生的,卻早已經出現。從馬振成(杜汶澤飾)以為同張碧欣(梁洛施飾)上過床,到張碧欣及其母都以為(或認為)成是欣的父親。彷彿說明,記憶是混亂的,只有遺忘是真實的。於是張碧欣的母親,實際上是暗線的主角Isabella張麗華(賈曉晨飾)一廂情願認為與其他男人生的孩子,就是當初為馬振成懷有的身孕。

  影片中不停出現的插白字幕向觀眾強調時間的重要性,於是觀眾一邊遵從暗示以理性的時間觀念去期待故事的進展,一方面又受弄於導演的時間錯位,獲得了異常的快感和專注。故事進展下去,暗示時間和記憶和遺忘三者關係的載體在片中出現,那便是以Isabella為名的一隻狗(記憶)。小狗一開始便失蹤(遺忘),張碧欣無論如何都找不到,就算借助外力(阿成)還是找不到,但最後卻與小狗不其而遇,然而,小狗已被新主人(時間)命名為當當,已不認得舊主人了,張碧欣發現千辛萬苦找到的東西,竟然與原來不一樣,因此她抱著小狗哭起來了。葉錦鴻導演的《半支煙》講的是人的記憶被抹殺的可悲,而《伊莎貝拉》講的是記憶與遺忘互相角力下的失真。

  除了這些外,其實故事很簡單,就是說澳門回歸前夕,知法犯法的司警馬振成要一個人「哽曬」所有與同僚一起幹的罪行,期間遭遇張碧欣,與張碧欣一起尋找小狗,從中掀開腦中的記憶,並與張碧欣發展出一段亦父女親情、亦男女愛情的異色情緣,這在阿成與其皮質醇偏高的上司黃秋生(又係佢)之間關於張碧欣的問答有所暗示。

「雙」與記憶失真

  無論從敘事過程、拍攝手法,都看得出導演暗示的一個字:「雙」。戲中有很多拍攝手法相像的鏡頭,例如一開始阿成與妓女忍不住在走廊開始搞o野的鏡頭,以及之後張碧欣酒醉被阿成挾回家的鏡頭。阿成向人爆樽,又被阿欣爆樽,最後兩個一起研究爆樽。阿成送Isabella坐車去落仔,張碧欣騎電單車送阿成去出庭。Isabella既是人的名字,也是狗的名字。等等,也在說明一個道理,時間在重覆,重覆的過程中,記憶在重建,失真也在這個過程中發生。黃秋生在第一次出場時說的「牛肉靚」的話,正好為貫徹全篇的「雙」作一個注腳。

  在演員方面,最讓人驚喜的算是梁洛施(算係澳門的光榮)了,雖然有些地方拿捏得不是好準,但演得夠放,有些地方演得不錯,睇好佢拿新人獎。杜汶澤演麻甩佬真係演得唔錯,尤其佢想張碧欣幫他吹簫一幕,真係演得好有味。曾國祥(曾志偉個仔)演的痴情於張碧欣的中學同學也算過得去,真係好很戇直。

片面理解的澳門

  我說過,這部電影可以與澳門無關,選澳門做背景只是導演一廂情願的情意結。全部電影對澳門作片面的理解及解釋,正如幾乎整套影片都只有近鏡一樣。影片的主調是時間的衰敗,因此導演選用的拍攝地點都是十分頹敗的,把澳門拍得像五、六十年代似的。也許,這符合了香港的市場和香港人的審美觀念,畢竟,香港人並不希望澳門發展得太現代,因為一直以來澳門都是作為香港人的度假勝地而存在的,除了賭之外,澳門應該很純潔才是,把澳門塑造得現代一點,在香港的電影市場也就沒有看頭了。所以,幾乎所有澳門頹敗的地方都被攝入鏡頭了,益隆炮竹廠、婆仔屋附近的舊屋,離島的街巷。有一幕講兩個主角在龍環葡韻閒蕩,路邊突然出現一檔水果檔,女主角突然買了兩片西瓜與男主角一起吃,看得我傻了眼。也許我太熟悉澳門了,這些細節影響我欣賞這齣電影的投入程度。

  很多年前我以為無記的《十月初五的月光》宣傳了澳門,後來卻知道那確實是宣傳了,但卻是反面宣傳。由於故事動人,這套電視劇後來在大陸廣泛播放,名字叫《澳門街》,也從那時開始,我和我那些在大陸大學讀書的師妹就不停被人問:「澳門人是不是每天吃豬扒包?」「澳門人用甚麼牌子的單車多?」「澳門人很喜歡吃牛肉乾嗎?」香港人將他們對澳門的理解傳播到全中國去。也許,《伊莎貝拉》將有異曲同功之效。不要忽視電影的傳播作用,曾經有大陸女學生因為看得多《古惑仔》,逼不得已過境香港時不敢落機,害怕一落機就被人斬死,要機組人員好說歹說才搞定。

  真期望澳門有一位導演,可以將澳門人的真實情感反映出來。澳門人與其他地方的人一樣有真摯的情懷,只要拍攝的情感是真摯真誠的,就會在這個世界有市場。希望澳門能出一個電影天才吧!

  說回這套電影,尾段說到張碧欣的母親Isabella為了忘記阿成而將名字改為Ella,但後來張碧欣又說母親幫狗仔改名做Isabella是因為自己也叫這個名字,這裡我就不知道是電影犯駁還是導演另有深意了。

  圖片來自:《伊莎貝拉》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