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10, 2022

(金漆皮毛)澳門漢堡大流行

 

香港獲獎漢堡品牌: Honbo

美國知名品牌Shake Shack

澳門本土網紅品牌:Dino Burger

(金漆皮毛)

漢堡大流行

太 皮


    最近澳門街似有“漢堡大流行”之勢,除了有外地知名品牌進駐,澳門街自創的漢堡品牌也深受居民和旅客歡迎,評價不俗。除了在進行飲食管理的時候對漢堡包只能望梅止渴,一般情況下我對這類由澱粉質夾裹着碎肉的食品(還有小籠包和餃子等)是毫無招架之力的。近期一家一家漢堡包專門店吃下來,體驗不錯,感到大多實至名歸,不像一些拉麵網紅店令我有“中伏”之虞,希望質素能夠保持。

    除了漢堡包專門店外,現時一些設於四五星級酒店內的酒吧或適合一家大小用餐的餐廳,所提供的漢堡也同樣具質素,在澳門的漢堡包愛好者,總算可以不假外求矣。在今輪“大流行”之前,印象中,數年前曾有一家漢堡包店以手打牛肉漢堡打響名堂,為那個仍以連鎖快餐店漢堡包為主流的年代帶來驚艷,可惜只是曇花一現,後來好像因生意紛爭而結業。

    上面提到那些優質漢堡,標榜用高級牛肉製成,用上和牛和安格斯之類,煎得脂香四溢,敷上芝士等配料,用同樣煎香的麵包夾住,一口咬下,油脂溢漏,美味無窮。疑似使用粉紅肉渣、麵包批量烘熱的工業性連鎖漢堡又怎可媲美?當然,難以媲美的還有價錢,專門店的漢堡動輒上百元,快餐店最貴的漢堡才四五十元。然而,以性價比來說,後者卻已輸幾條街,更不用說牛肉的份量少得多。

    吃漢堡,離不開炸薯條,就像蝙蝠俠要有羅賓或阿福協助,又或全盛期的周星馳總是搭配着吳孟達。我習慣先吃漢堡再吃薯條,美味酥脆的薯條能為漢堡帶來餘韻。這裡的薯條是個泛稱,大概可分成四類,一是原形切條,二是製成薯角,三是薯格,四是打成薯蓉後重塑成形。如能製作得宜,第一類是最好吃的,而第四類一旦冷卻,口感奇差,好像連漢堡的味道也會大打折扣。

    吃過專門店汁液濃厚的漢堡包後,再吃連鎖快餐店的漢堡,除慨嘆後者患上萎縮症越來越細小,與廣告的賣相越來越背道而馳之外,還會感到缺少油脂,乾柴柴,難以入口。當然,連鎖快餐店的產品都經過精密設計,沒有油份,大概是不怕顧客吃到滿嘴成手都是油吧!話說回來,快餐店的終極武器其實是炸雞塊和兒童餐玩具,憑此可以不滅。

    少年時在快餐店兼職,幾乎每日烙牛肉餅或吃漢堡包,那時心想,漢堡也不過如此吧!後來看得多荷里活電影,見到戲中人一口咬下汁液迸發的漢堡,往往會念念不忘,才知道漢堡的世界好大。

    大概在十多年前吧,澳門要吃到高質漢堡仍然不易,除了連鎖快餐店,幾乎難找第二家。那時在雜誌社工作,有位同事是美國華人,某年回家避暑,從小被美國流行文化“洗胃”的我,竟然提出不情之請:請她從美國帶回“真正”的漢堡包給我吃。

    想不到她竟然履約,捎了兩個比起快餐店出品而言顯得碩大無朋的漢堡給我。雖然上機前已隔了一夜,又經過十多二十小時的長途機和一個多小時的船程,卻仍然美味,那是大喜過望的我急不及待吃下一個漢堡時的感受。把漢堡包如此舟車勞頓帶回來,一般人未必肯幹,她的一“包”之恩,實感人肺胕。

    如果我沒理解錯,在英語地區,漢堡包(hamburger或burger)只能用來叫使用免治牛肉為餡料的類別,其他的則叫作三文治,但粵語地區的三文治一般是使用方包的。故此,連鎖快餐店便將牛肉的叫漢堡,餘下的大多叫包,如魚柳包,不叫三文治。別的出售漢堡類食品的店舖一般也會把使用圓形麵包的統稱為漢堡,如炸雞漢堡等。內地有些情況更進一步將“漢堡”簡稱為“堡”,我想,是因為叫“包”或“包子”的話,便會變成中式食物,不夠洋氣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