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22, 2012

(五十九)淺淡梁錦生的《印記》



  繼續厚顏無恥地在《華僑報》上宣傳有競爭關係的友報的出版物,今回,我會再談談八零後寫作者梁錦生的《印記》,至於餘下四本中篇小說佳作,除非在閱讀過程中有令人驚嘆的地方不得不寫,否則我對第二屆澳門中篇小說徵稿獲獎作品的介紹就到此為止,總不能老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雖然《印記》的作者沒有強調,但該小說顯然可歸為詩意小說一類,類似沈從文的《邊城》及蕭紅的《呼蘭河傳》,透發着一種詩意的柔和質感,在輕巧和軟性的敘事中,纏繞着淡淡的哀愁。這種詩意的手筆,也只有充滿靈氣的作者才能駕馭自如,而梁錦生顯然是這類作者之一,他的文字具有一種親和力,你會情不自禁地想看他接下來描寫的是甚麼,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天分。

  小說描寫的是澳門五、六十年代的風土人情,主要圍繞住海月及肥仔偉這對兩小無猜的青梅竹馬展開,兩個主角人仔細細,已經十分早熟地談情說愛,可能會給人有點突兀之感,但由於整篇小說的謀篇布局及詩意的特質,又讓人感到自然自在。《劉胡蘭》劇選角、買棺材、肥仔偉繼母的婆息關係、劉潤倩擴校、小學生畫展等都是讓人印象深刻的場面。

  故事發生的場景也具有典型意義:代表着農業社會的卓家村、代表澳門漁業歷史的港灣(內港一帶),還有余記酒艇、坊會學校及安康茶樓等,為讀者重塑了一個五六十年代淡泊平靜的老澳門。這個表面平靜的地方一直暗暗地起着波瀾,由肥仔偉生父因看着黑人士兵巨大的下體傻笑而被殺,到意指「一二.三事件」的衝突發生,中間的過程一直顯得十分平靜,港灣就像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一樣,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澳門的歷史:一直都平平淡淡,只是偶起波折。

  書中對舊澳門一些典故、一些禮俗及一些歷史的描寫十分真實,令人身臨其境,可見作者久經這方面的訓練,故事雛型也許早在心內成型,對澳門文學來說,這些描寫是一種貢獻。遺憾的是,正如作者自己承認的,小說前半部比後半部精彩,前半部將各個頭緒散開,多頭並進,各自各精彩,但到了後面,卻有點收束不了之感,而且將敘事重心由讀者喜歡的海月和肥仔偉轉移開去,令人感到不知如何。另外,小說的一大特色無疑是純熟而富靈性的語言,但某些語言卻也大大地傷害了本書的可觀性,書中某些句子引用現在流行的一些說法來搞「爛gag」,並且出現次數不少,在我看來實在沒有必要。雖然有這些缺陷,但《印記》始終是一本可讀性強的作品,相信梁錦生未來的作品會愈加純熟,更上層樓!

  最後,讓我離題一下,並打破自己之前許下過的諾言,再多說幾句有關敝作《綠氈上的囚徒》的話。事緣得到各方好友、親朋、熟人、半生不熟的人、生人及各路讀者的大力支持,《綠氈上的囚徒》榮登澳門文化廣場2012年1月份暢銷書排行榜的第二名,成績斐然!只是僅次於九把刀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還排在蘋果教主《賈伯斯傳》(喬布斯傳)之前,在強敵環伺之下突出重圍不特止,「那些年」放在獨立的宣傳位上,《賈伯斯傳》放在推介位置上,而「綠氈」則放在距離門口遙遠的角落中,還能得到這樣的成績,實在是幾生修到,也足以看出澳門人開始對本土文學感興趣!如果有看到「字字屈機」而去購買拙作的,在這裡更要專門說聲:「多謝!」

  (原載於2012年2月21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