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09, 2012

(七十)戲曲與我



  五月一日晚我有幸欣賞了今年澳門藝術節的開幕節目──新編歷史京劇《漢蘇武》,這算是我首次現場完整地看完一齣京劇。我對表演藝術的認識是門外漢級別,難以精切地剖析該劇目每一段西皮和二黃的好壞,但表演總體的編、導、演和製作在我看來都很不錯,感覺良好,尾段高潮處更頗精彩。

  劇目全長三小時,對於由快餐文化哺育長大的我來說,實嫌稍長了一點,如果可以將時間壓縮,那就皆大歡喜了!當然,我知道這是沒可能的,並非所有觀眾都如我一樣只看故事,更多觀眾是衝着那些高超的唱段而來,對他們尤其是當中的票友來說,每一段演唱都如天外來音,平時難得親聽,就像我在現場聽張學友一樣。

  我這門外漢還是不要在此亂彈琵琶,以免丟人現眼,說說其他無聊話吧! 記得小時候,一聽大戲音樂我就會大皺眉頭,澳門能聽到甚麼大戲呢?當然就是粵劇了,那些大戲,明明一句說話好好的不說,偏要矯揉地唱出來,明明好好一個俊哥兒,非要塗上大花面,我不解,電視一播粵劇節目,我便會唱着流行曲跑出街玩。後來飲了文學的迷湯,縱然知道粵劇蘊含大量文學元素,對這種表演藝術仍是不感冒,因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這是阿婆阿公的玩意兒,後生仔女不應老氣橫氣。不過,任劍輝和梅蘭芳的大名我是知道的──呃,梅蘭芳是京劇名家才是……其實年輕時也沒機會接觸京劇,但看樣子也是大花臉,與粵劇也許差不多。

  上大學後,選修戲劇美學,老師是曾經在澳門出席過華文戲劇節活動的朱棟霖教授,有一節他播放了一齣有關三國故事的京劇讓學生觀看,在他的解說下,我才認真的看了一次京劇,感覺是比粵劇好多了,至少不會令人想起老人家。此後,我對京劇自然未產生過特別濃厚的興趣,但這麼多年來,還是或多或少接觸過一些,尤其以前做記者的時候,除了京劇,還接觸了川劇、昆劇、越劇和閩劇等種種可以被稱為“大戲”的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習慣成自然,也就覺得這不是甚麼令人納悶的東西──雖然由始至終這些藝術都以老人家為主要粉絲。由是之故,我對粵劇的看法也有所改變了,對於正式的有着裝的表演,我甚至會耐着性子看一段時間──不過,由那些穿着反光珠片旗袍、捧着曲譜的名媛上陣的粵曲對唱節目,我仍是不怎麼喜歡。

  也許,戲曲於我而言,只是異種的電影,看戲曲我只着重看故事,至於一切唱、唸、做、打,我是無從評價的,如果有更純粹的劇本集,例如像《西廂記》或“元雜劇選集”一類的,我寧願捧着書本來細細閱讀。當然我現在也不會抗拒看戲曲,有機會還是要欣賞欣賞,尤其是到澳門來演出的大多是有來頭的人物,例如今次《漢蘇武》的主角扮演者,便是國家京劇院三團團長張建國,認真難得。(呃,大家看完文章應該知道我與戲曲沒甚麼關係吧,有關係都是硬拉扯的,題目明顯騙人。)

  (原載澳門華僑報2012年5月8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