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26, 2012

(七十七)板樟山(四)

(廣告支持)--> (請查看詳情)

  其實在板樟山頂還有一樣事物十分吸引我,就是那個我們只要在珠海迎賓路就能看到的塔狀建築(以前在澳門也可看到),終於可以近距離觀看這個二十多年來見慣見熟的傢伙,就像老朋友見面一樣,有點激動,但當然未至於要攬攬錫錫。這個塔狀建築叫甚麼來着,我一直不知道,後來查看山腳的地圖,說是「佛山長信局發射塔」,應該是電訊發射站之類的東西吧!以往珠海曾屬於佛山地區,因此有以佛山為名的建築物不足為奇,只是我太相信網絡的力量了,以為回家上網就能找到相關資訊,可是找了半天,還是徒勞無功,真可惜沒有問問在塔下出售飲料的阿姨有關塔的來頭!

  那個阿姨應該是發射塔的管理人,她在塔下擺了一個小檔攤出售飲料和零食,黑黑瘦瘦,一口純樸的斗門話,正開着收音機聽一個不知甚麼節目。我問她有沒有冰凍的飲料,她說有,也不理會攤子的東西,就拿鎖匙開了塔下的閘門進入一個小屋子裡,接着把應該是從冰箱取出來的飲料給我。我二話不說,喝了半瓶,順便向她確定了下山的方向,見那班遊客還未離開,仍然遮擋着觀景和拍照的好角度,便老實不客氣走過去叫他們讓開了,拿起手機拍了幾張照片,天色不好,器材一般,只能將就將就。

  拍了照,便從另一邊的路下山去,反而那段路開揚不少,面向吉大一邊,與面向澳門一邊大異其趣。到得山腰,是廣闊的車道,再走一段,但見有人托着一桶桶的桶裝水步行,桶外滲着水珠,像十分冰涼的樣子,走近前方的岔道一看,有一班本地居民模樣的人拿着大桶小瓶,正在一個水龍頭前排隊裝水呢。我上前詢問,原來那是山溪的水,居民們取水回家作炒菜之用,說十分清甜,我也不理他們說甚麼不可直接飲用的話,央求一個正在取水的阿姐,讓我先掬一把試試。一口喝下,端的是十分清甜可口,沒有水喉水的氯氣味,也沒有土味,令人愜爽,只是害怕水有細菌,不敢多喝。

  離開取水點,不遠處是一個仿葡式建築的「回歸亭」,看來原先應是販售小食飲料之處,但估計已倒閉多時。路上但見越來越多人上山,扶老攜幼,怡然自得,不知是否溪水的功效,上山時見到人就煩的我,那刻竟然心情舒暢起來,對住他們微笑。到達出入口處,已身水身汗,也不逛街,坐車回拱北吃了個甜品,便回家去了。終於征服了高度274米的板樟山,像了結了一個心事一樣,而時間只是用了一個中午。是的,我們應該好好地思考時間和人生。(完)

  (原載於2012年6月26日)


Monday, June 25, 2012

第七篇



這是今年第七篇網誌,因見太久沒更新,就更新一下。今年不知怎麼,雨水特別多,不但雨水多,年初時濕氣也重,害我重病了一場。夏天到了,希望雨水少點吧,換了以前我倒無所謂,但現在每日要放狗,一下雨就好麻煩,幫狗抹身的紙巾也用多了不少。


今屆歐冠盃睇好德國,而西班牙也有可能,因他們在世界盃已打破了一些詛咒,估計有可能冧莊,結果是否這樣,還有一個多禮拜就知道。七月初要去北京上課一星期,想想也覺興奮,畢竟已經四年沒去北京了,上一次去是採訪奧運,很懷念和行家在簋街隊啤吃串燒的時光,但這次去估計會沉悶居多,也許不太想識新朋友,到晚上自己逛逛就算了。


現正着手寫一篇短篇小說,希望能按時完成,寫到一半,發覺效果不太好,可能會爛尾;還準備與朋友合作搞一本漫畫,編了幾頁,開始覺得很吃力,害怕完成不了,不過,無論如何,都希望最低限度完成我那部分。


工作較為忙碌,幾乎沒機會在上班時間做不相干的事情,我自然也沒有想着要幹不相干的事情,只希望下班回家後可以心無旁騖,做屬於自己的事。明年和後年又有文學獎和中篇小說比賽,今年下半年是個好時機將《草之狗》整理好,但沒有死線,自己又沒壓逼感,怎麼說都提不起勁。


《愛比死更冷》及《綠氈上的囚徒》已可在www.24reader.com(光波24書網)付費下載,請大家多多支持!


最近有一個認識的人自殺,我想到了很多很多,現在雖然自己還窮困潦倒,雖然一事無成,但對比很多人,還是相當幸運的,上天大可以賜一個比那自殺者更差的命運給我,而祂沒有,因此我要感恩。

Tuesday, June 19, 2012

(七十六)板樟山(三)



  上山梯道名字就叫「回歸路」,奉勸從來缺少鍛煉的朋友還是謹慎考慮是否要上山為妙,否則「回歸路」隨時變成「不歸路」。景物自然乏善可陳,但容易滿足的我,還是從一些蛇蟲鼠蟻身上找到了一些樂趣,一個掉在水渠裡的蟻巢、一條淺綠色的毛蟲、令人毛骨悚然的蜈蚣,以及一隻從未見過顏色鮮艷的螞蟻,都可讓我樂好一陣子。在網上看到有報道指山上有蛇出沒,幸好我未遇上,不過有蛇是意料中事,沒甚麼可大驚小怪。遺憾山上植物比較單調,也許只是我孤陋寡聞,並未見有奇花異草,比起珠海綠道沿途見到的還要遜色。

  雖然我上山時間是中午,但周日總該有點人氣吧,可是在我整個爬樓梯的過程中,見到的人不超過二十個,少得可憐,估計與山道的設計差勁有關。「回歸路」每一百級石階就有一個數字,我由一百數到一千幾,汗濕衣衫,接近山頂處,有一個小型的觀景點可以向南一覽珠澳風光。稍作休息,見還有百來兩百級,便一鼓作氣,經過一個休息平台後,到達山頂,豁然開朗,但見那裡建有一個紀念澳門回歸的觀景台,地下階磚砌出了澳門九九年回歸的宣傳圖案,不知怎麼,我忽然想到了由兒童演唱的《七子之歌》,暗自納罕。

  平台有約六七個說普通話的遊人佔據着圍欄,看來是一班朋友,雖然比起全國各地旅遊熱點插針不入的情況好得多了,但我還是有點不爽,沿途不見人,一到「精彩」的地方,人就有了。我便轉而觀賞平台上唯一的「景點」──「回歸百子圖」(又名「百子碑」),碑立於一九九九年九月九日,據聞是我國史上(為甚麼不說是「宇宙史上」)第一座數字碑,背後有介紹云:「銘書一幅十階幻方,其數字十行、十列及兩正對角線等和,按《周易》九宮算原理組合……」介紹到這裡,還是相當正常的,但接下來就有點匪夷所思了:「……乃一部數化的澳門歷史,中央四位標示『一九九九.十二.二十』澳門回歸日期,百年雪恥,實現祖國統一大業,有口皆碑,澳門回歸,普天同慶,振我中華。」

  先不說官方甚少用「雪恥」來形容澳門回歸,就算要「雪」,一百年還是少了一點,而且「數化的澳門歷史」更是莫名其妙,而介紹到後面,簡直就成了順口溜,與中國傳統對碑文的尊重及認真背道而馳,可見立碑者文化水平有限。「百子碑」的正面是1至100的阿拉伯數目字,中間田字形分佈四個紅色數字,分別是19、99、12、20,與其餘九十六個數字橫十行、直十列的構成了「碑文」,正如介紹所說,行、列和正對角加起來是等和的,那麼這個等和是多少呢?科技先進,不用畫公式,掏出手機一算,是五百零五,至於這個數字如何表現澳門歷史,就不得而知了。

  (原載於2012年6月19日)

Tuesday, June 12, 2012

(七十五)板樟山(二)


  於是乎,有網上的Google地圖不夠,有舊的地圖不夠,我還是新買了張珠海地圖,有空就打開來審視一番,研究還有甚麼地方可去。珠海是一座城市,有自己的性格,並不是澳門人所簡化的食肆、按摩場所或者街市,只因珠海的歷史傳承較少、建城時間較短、外地移民甚多,故此其城市品位與性格處於形成過程之中,仍然十分模糊。

  比起澳門,珠海已夠得上地大物博了,而板樟山的高度也是澳門最高峰松山的三倍──當然,與五岳站在一起的話,板樟山和松山充其量只算是丘陵。也是心血來潮,四月底與五月初我有一個連假,原本除了板樟山外,還打算在一天內征服澳門數個山峰,包括松山、主教山、蓮峰山及白鴿巢山,但卻沒有成行,只去了板樟山。出發前已做足功課,包括瞭解交通(不想搭出租車,好像會破壞上山的意義)、上山路徑及山上情況等等,想不到最後還是擺了烏龍。

  話說當天早上十時許由澳門出發,過關連吃早餐連搭巴士,到了板樟山南邊隧道口下車,用不到一個小時。我知道上山的入口在附近一個叫金鐘花園的地方,為了不走冤枉路,也為了保險,我在巴士站上詢問了一位貌似本地人的老伯如何上山,那位老伯很大方地告訴我:過了馬路,往前再走一點,就可以看到入口了。我謝過他後,經行人隧道過了對面,由於看過地圖,我下意識認為金鐘花園的入口在遠處,想也不想,就沿着大路行走,卻是越走越覺不對路,已經走了不止“一點”,沿途問人,繞了一圈,終於找到了金鐘花園,原來就在剛才行人隧道的出口傍邊,幸虧那老伯已當然地上了巴士離開,否則一定被他笑死!

  名字是不錯,可金鐘花園這看來建於八十年代的小區已經破舊了。沿小區的一段斜坡路往上走,一路林蔭,感覺良好,到達入口,只見寫着“板樟山森林公園”,其實叫“公園”是有點言過其實的,除了一些觀景台,山上遊樂休憩設施欠奉。入口之後是作為停車場的一片平地,右邊就是上山路徑,在路徑前,又有一個碑寫着“澳門回歸紀念公園”。好了吧!上山的入口與居民小區的入口重疊不特止,一個“公園”還有兩個名字,真有內地“一套班子,兩個牌子”的特色。

  上山路徑自然是修好了的,總共有一千九百九十九級台階,寓意紀念澳門回歸的年份,整個山道的設計體現了珠海政府做完就算、不求精益求精和缺乏創意的風格(這種風格出現在珠海任何地方),整段山道,除了一些平台節點外,幾乎就為了滿足一九九九級台階之數,並未依照山體進行精巧設計,沒有任何樂趣可言,而且樹高葉密,基本上也沒有風景可看,如果不是身邊盡是綠色,真與爬大廈樓梯沒有分別。雖然山道設計粗糙,乏善可陳,但我當時實在沒理太多,因為平時運動少的我,上山時上氣不接下氣,隨時有斃命之虞,所以我關注調理氣息多於一切。


  (原載於2012年6月12日)

Tuesday, June 05, 2012

(七十四)板樟山(一)


  繼去年底與友人初探珠海淇澳島之後,四月底的一個周日,我又窺秘了另一個嚮往以久的珠海名山──板樟山。

  在澳門人心目中,珠海並不如西藏、名古屋、迪拜或者西歐等名字般引人入勝,反而更傾向於平民、市井甚或鄙俗,用「嚮往」來形容,似乎對珠海有點抬舉。對於珠海,我們實在是太過熟悉了,也許我們不察覺,其實我們每天都得與這個鄰居碰面,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經過沿岸,無論是澳門半島還是離島,就總會看到珠海的麟爪,或是拱北、或是香洲、或是灣仔、或是橫琴,但我們總習慣於以澳門為中心去想像珠海,正如香港人之於澳門一樣,除了口岸商場、蓮花路及文華書店外,到底我們有多少人真的對這個過去與澳門同屬香山縣的地方有深入的了解呢?──當然,本來就對珠海或內地沒好感的人,不列入我的提問對象。

  我在珠海的旁邊生活了三十幾年,其實除了有限的地方,對那裡我也是相當陌生的,那裡尚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探求。話說回來,珠海的地方管治、人文建設及經濟環境,總的來說始終不如人意,雖然起步早,但比起長三角的後發城市,實在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

  那麼,為甚麼要用「嚮往」來形容呢?這是因為我對板樟山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我一直在北區生活,在珠海和澳門還沒有那麼多高樓大廈的年代,一天裡無論在甚麼時候,只要往南看就可見到松山和燈塔,往北望,就可遠眺板樟山(小時候不知叫甚麼)和山上電信塔,每次去珠海,板樟山也會像屏風一樣在眼前展開。後來,由拱北去吉大,因要經過板樟山隧道的緣故,我才知道了那座山的名字,且與澳門的板樟堂名字相近,但估計沒有關係。(題外話:「樟」字發音應為平聲,同「章」,如「樟腦」,但不知為何,澳門人將「板樟」連讀時,就會讀成「板障」,希望有方家能夠解釋。)

  雖然朝見口晚見面,但我們人類有一大缺點就是會忽略熟悉的東西,這麼多年來,我竟然從沒產生過要走上那麼山的念頭,直至近一兩年,我忽然覺得自己一直自詡對珠海的認識,但其實有限得很,就像自己每天接觸葡語,卻幾乎完全不懂葡語一樣,總是有點浪費光陰的感覺,於是我就產生了有空就要到珠海遊覽不同的自然景色或文化場所的念頭,期望在對珠海加深了解的同時,也從中加強自己對澳門生存狀態的思考。

  (原載於2012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