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01, 2017

鴨涌河公園廿幾周年誌慶


鴨涌河公園廿幾周年誌慶
太皮

  我一直有個疑惑,何解鴨涌河公園會被命名為“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而非“市政孫中山紀念公園”呢?何以不乾脆叫“孫中山市政公園”、“孫中山紀念公園”或學內地叫“中山公園”,又市政又紀念,實在佶屈聱牙,也難怪改名二十多年,不少街坊仍喜叫 “鴨涌河公園”。話說回來,“鴨涌河”這名字本來就有點畫蛇添足,“涌”本就有河之意,只是特指鹹淡水交界處之河汊,是廣東話常用語,正似沙家浜的“浜”字是江蘇一帶的用語一般。

  根據資料顯示,公園始建於一九八七年,在一九九零年豎立孫中山銅像,園名由當初的鴨涌河公園改為現名。因是由垃圾堆填區改造,故被認為是本地最先進行環保試點的產物。儘管當初下決定的官員十分英明,但都不及設計者的天才來得耀眼,能夠依據垃圾山現成地勢,創設一個集合園林景觀、動植物欣賞、有山有水、可動可靜、多種體育設施兼備、有圖書館有廣場,甚至可以燒烤的場所,不要說澳門沒一個公園有條件超越,我相信這公園的複合性、實用性、功能性、環保實踐及建築設計美學等,與其它地方的公園比也是數一數二的,唯一欠缺的只是歷史和人文痕跡。

  公園前身是著名的“垃圾山”,小時候我曾隨較年長朋友到那裡玩耍,當時雖仍有垃圾堆填區模樣,卻開始覆蓋泥土並長出鮮花野草了,周邊還有溪沼,可以捉蟛蜞,只因我是馬場那邊的小孩,去到那裡便被台山小地霸轟走,未能細細感受周邊風光,直至公園建成,我搬至台山後,公園才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場所。

  在成長的各個時期,我在公園留下了不同足跡:小學時,我在那裡和家人友伴燒烤,捉蜻蜓做標本交功課;中學,我在那裡跑步鍛煉,我喜歡那高低起伏的緩跑徑,與同學坐在池邊欄杆上,談論好笑話題,但我更喜歡一個人跑,看湛藍天空,感到未來一片美好;戀愛時,也曾與女孩到那裡,躺在綠色長椅上數星星;長成之後,公園也是我常探望的老友,而我的手信卻是她不願看到的肥腫身體。現在,則換了我妻子經常到那裡跑步。

  鴨涌河公園陪伴我成長,也陪伴不少西北區居民成長與老去,她無時無刻不充滿生命力,我感謝她二十多年來對西北區居民的奉獻,希望她長命百歲!

(二零一三年九月二十三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