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30, 2019

支持澳門膠袋徵費



支持澳門膠袋徵費
太皮

我們愛清潔,每天均使用大量的清潔和沐浴用品,人是乾淨了,地球卻污染了。不少人都知道清潔用品含有化學成分,對環境有害無益,且塑料器皿也製造垃圾,加重環境壓力。只是我萬萬想不到的是,原來清潔用品裡的「磨沙」,更是破壞環境於無形,真是大跌眼鏡。

以往我以為清潔產品裡的「磨砂」真是一種砂,甚至以為那「砂」是可以消溶的,按摩在臉上,塗抹在身上,癢癢的實在過癮,當然我不會刻意追求所購買的清潔用品帶「磨砂」,但有亦無妨。最近,看到一些報道和宣傳片,才知道那些「磨砂」不是砂,也不可以消溶,卻是一種微小膠粒。那些微小膠粒「窮兇極惡」,不似塑料器皿般可以處理或循環再用,而是直接通過去水道排放於海中,還會吸附大量污染物,一旦被海洋生物誤食,除了會對那些生物構成危害,也可能令食用那些生物的人類的健康受到影響。情況已引起關注,據說外國大型品牌生產商已開始停止在產品中放入膠粒。

說起環保,澳門有關限制使用塑膠袋的諮詢不久前結束。對於膠袋徵費,不同人有不同見解,我是贊成的一方,雖然膠袋徵費的環保目的最後可能會被「賣膠袋費」騎劫,但徵費是一種態度,就好像加收煙草稅一樣,表明了濫用膠袋是錯的。作為一個折衷主意者,我不認為在現代生活可以完全逃避膠袋或其他一次性用品,但卻可以減少使用,也至少可以消除濫用。我到過一些膠袋要付費的城市如台北,遇到膠袋收費的商戶時,大概有三分之二的次數,我是不使用膠袋的,無他,一來不想浪費錢,二來感觀上也覺得用膠袋好似不怎麼好。

我認為澳門的膠袋收一兩蚊不為過,反正自備購物袋也不是甚麼問題。對於我這種怕難為情的人來說,一旦膠袋徵費,我帶着環保袋就不怕突兀了。不過,戴定頭盔先,有時到超市購物一買買幾袋東西,實在很難預備那麼多購物袋,最後還得使用膠袋,但我保證那些膠袋會得到二次利用。

最近,我經常光顧的一間素食店,將外賣盒由一元調升至三元,雖然看來好乸利,我卻認同有關做法,第一,看出店家的自信,第二,可以推動顧客自備打包餐具,第三,一些人索性堂食了,也可提升店內人氣,一舉多得。我以前也喜歡打包,但近年已漸減少,一來是發泡膠的製品據說有女性荷爾蒙,容易令男人發胖,二來確實也不太環保,既然可以坐在店裡吃,就盡量堂食。

膠袋徵費需要,發泡膠盒徵費更是必需,畢竟,你若願意的話,膠袋可以重複使用,至少也可以做垃圾袋或裝狗屎,但發泡膠盒真是一次玩完。有關膠袋及發泡膠盒的收費可以由商戶及專項的環保基金對分,基金用來推動環保,獎勵實行環保的人,循環地落實環保工作。

Thursday, March 28, 2019

少說話,多做事



少說話,多做事
太皮

  俗諺有云:「少說話,多做事。」似乎已不合時宜,當下是講究個性張揚,傾訴重於聆聽的時代,沉默不是金,你越沉默,就越不受重視,只有招招積積牙牙擦擦(自我感覺良好且口舌招搖),才會博得一點兒的尊重與抬舉,哪怕人家背後對你咬牙切齒,反正在人前你就是王。那些不說話的人,在人前沒人會誇獎,在人後也沒有人會記得好比一個課室,學生都穿着白衫白褲,你卻穿着紅衣紅褲,保管老師十年都記得你。

  然而,實情真的如此嗎?真的要「多說話」?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

  有段時間,我很喜歡與人聊天討論,尤其是與那些思維慎密、博學多才、好查根問柢、尊重別人及分析冷靜的人討論,我覺得與那些人討論過後,思路往往可以突然間清晰起來,對問題的見解更深入,簡直就是上了一堂免費的課。最怕與那些感情用事、自以為是的人討論,你不但會碰一鼻子灰,甚至思維倒退。

  幾年前,在雜誌社工作,對住一些老外幾年,大家偶有摩擦,但大多數時候都客客氣氣,畢竟我英文不太好,要是與我爭論,我聽得明他們說甚麼時,他們聽不明我講乜鬼,最後都只會不了了之。他們對我產生了影響,主要在處事態度和對問題的看法上。生活是沒有白過的,只視乎你用感恩的心去看待生活,還是用厭惡的態度。我到現在都很記得,舊老細說過一句:「I don't need more consultants. There are many.」(大意),還有一位設計師同事不客氣地叫我給的意見要有建設性。

  這兩句說話尤如當頭棒喝,對我有影響,令我想到很多很多。在現今時代,不容許我沉默,沉默就表示弱勢,因此無論如何我們都要講,但同時,我們也要多做事,講幾多,就做幾多,這才是學習和實踐的態度。同時,說話與做事,都應該具建設性,說了等於白說,倒不如慳番啖氣(省下一口氣)。

  我的看法是:平時不妨說些廢話,搞吓氣氛,讚美一下別人,這對工作冇壞,但對於要做的實事,若要發表意見就要講出重點,講了就要做,否則你自己就是consultant,搵鬼做嘢去(找鬼去幹活)?故此,「少說話,多做事」還是對的,「少說話」不是叫你不說話,而是要有point,此之所謂「突破盲腸」。

Tuesday, March 26, 2019

物以罕為貴的怪獸級寒潮



物以罕為貴的怪獸級寒潮
太皮

  2016年初一隻怪獸級寒潮侵襲澳門,令不少居民凍到有得震冇得瞓,就算當時擁有一層媲美海豹天然脂肪層的肥膏的我,也難抵受寒流威力,放狗時不得不多穿一條褲子充當「虧佬褲」。因為凍,因為降霰結冰等罕見現象,在鄰埠香港竟然引發起膠事連連,尤其「野蠻勇姐」舌戰警察記者,成為類似巴士阿叔的網絡現象,真是始料不及。

  外國天文台一早預測香港一帶會降雪,大家雖半信半疑,卻又感到振奮,我們這些亞熱帶地區的居民小時候也許都曾幻想過所居住的地方會下雪吧,即使已經在其它地方見過真正的雪景了,但在不應該下雪的地方下雪,所產生的矛盾對立感,還是令人好生期待啊。落雪喎?香港喎?唔係唔吸引啊?

  我在澳門也同樣渴望見到雪。雪是沒有,只有霰,又叫軟雹、冰粒,最寒冷那天,一早起床就看到臉書上朋友貼文,都說車頂有冰粒了,還有很多下雪的「流料」。那天我不外出,一來真的凍,二來要寫作,很不容易等到中午有點雨水了,就在最寒冷的1.6度的時候,我走出露台,在地板上一片淺淺的雨水中,找到了幾粒比原子筆筆頭圓珠大不了多少的冰粒,可我真是高興得不得了了,要立即拍照、上傳、呃like,就好像在街上忽然撿到五百元般興奮。

  這個怪獸級寒潮,未來將成為集體回憶。我們還忽然增加了一些氣象學知識,知道了怎樣區分「雪」、「霰」、「霜」和「雹」,即使很多人都只見過天然的非天然的冰粒。這小小冰粒,在雪櫃裡用手指一撩都有大把,其「100倍加大碼版」在M記買杯可樂就奉送三分之二杯,但這些,又怎及得上天降甘霖般珍貴和罕見啊?同樣的天氣現象,如果發生在長江以北,就沒甚麼看頭了,那就真是大驚小怪了,還是那句:物以罕為貴。

  雖然膠事連連,但在寒風冷雨中,還有一些令人動容的場面:一位手抱嬰兒的女士在山頂醫院看完病後,在雨中等的士,有好心私家車司機仗義載一程;一位老伯穿好衣服忘了拉拉鏈,一位警員細心地幫他逐條拉上,熱心市民更為這位伯伯的淨麵加餸。這些比起「野蠻勇姐」的嘴臉,更值得我們記住。還有那些在寒風冷雨中堅守崗位,為居民和社會默默付出的人,也值得我們尊敬。

  古代經常將大自然異象聯繫到有壞事發生,不過也有瑞雪兆豐年的意思,其實膠與不膠,看你怎麼演繹。



Sunday, March 24, 2019

黃金嫁衣




黃金嫁衣
太皮

  內地三鄉土豪與澳門土豪之後代聯姻,一幀新娘頸上掛滿一圈一圈黃金手鐲(龍鳳鈪),將半個身子遮蓋的照片在網上瘋傳,對此我表示看得十分過癮。這種「穿金戴鈪」的新娘照片久不久就會出現一次,一次比一次豪,一次比一次誇,之前是福建新娘長居榜首,現在廣東的威番一次,將來又會是哪裡的新娘呢?拭目以待,且看三鄉新娘的記錄甚麼時候被人打破。

  想當初還有不少對這種炫富方式的評論,認為是物化女性、認為將婚姻視作賣買關係,只是現在越出越多,評論家都麻木了,不就是土豪做的一場show嘛,就好像土豪喜愛吃穿山甲和娃娃魚一樣,他們的思維方式與一般人確實有分別。

  還有土豪的品味也相當獨特。這次婚禮的男女主角,以皇帝皇后的造形示人,平心而論還是可以接受的,但偏偏找來一班兄弟和姐妹穿上衣不稱身、設計求其(隨便)的清兵、宮女戲服,使整體形象大打折扣。那折扣打到甚麼程度呢?就是連新人車隊的林寶堅尼和法拉利都變得像山寨貨一樣,都變得土味十足。

  炫富的方式有好多種,拍下一粒價值千萬的鑽石是炫富,送女友幾千萬元豪宅是炫富,贏了比賽皆大歡喜派一百幾十萬給工作人員也是炫富,只是在婚禮上讓新娘戴着如此大量黃金手觸的方式,卻是顯得過於俗氣,然而這卻又具有可比性,因此才會一山還有一山高。

  作為屌絲一名,我自然不會認識兩位男女主角,也不可能參加那場窮得只剩下錢的婚禮,不過有香港藝人阿Bob做主持,還有一些歌手做表演嘉賓,婚禮該有一定睇頭。似這家人如此有錢,婚禮已夠排場了,根本不須用龍鳳鈪來證明自己,適可而止就好,如果戴得比平常人家婚嫁時都少,更顯出他們的高貴。當然,土豪不會這麼想。

  話說回來,普通人又怎可能對財富不產生羡慕之心呢?有哪一個營營役役的打工仔不會對那些黃金有一剎那的怦然心動?財富一定程度意味着自由,誰又不喜歡財富了?只是,羡慕歸羡慕,喜歡歸喜歡,這種土豪作風並非大多數人所追求的東西,又或者,對財富的追求不希望透過這種毫無美感可言、粗暴的方式來到呈現。君子愛財,不單要取之有道,還要顯之以美。

  嗯,美國「強力球」15億彩金終於名花有主,又是很多人的夢醒時分。

Friday, March 22, 2019

求求你的助



求求你的助
太皮

  不記得在哪裡看到澳門作家陸奧雷公開其把妹招數之一,就是請對方幫忙,以此來建立聯繫。最近正好又看了一篇文章,介紹到實驗證明,「開口求助,會更討人喜歡」。如此看來,陸奧雷在把妹方面確有天分,到了不驗自明的地步。

  除了在講求團隊合作(例如在公司裡)、大家都分擔責任的情況外,我是一個很不習慣求助的人,並非我以為自己有多厲害可以獨步天下單打獨鬥,而是智商情商都不高,害怕遭受拒絕,徒令自己情緒低落。我也不是沒試過求助,但以碰壁居多,例如有一次請求某位仁兄協助提供一些資料,對方客氣地拒絕了,轉過頭,另一位朋友為同一目的請同一仁兄協助,卻又獲得成功。

  類似情況在我成長過程中不斷出現,每一次都是對自信的打擊,因此不必要的話都不希望求助於人,求人,不如求己。──當然,也有可能在我需要幫助時,別人能夠幫的都已主動幫助了,到我求人時,別人或都愛莫能助,又或者我求人次數太少,找到的都不是願意幫助別人的人。

  如果真要去求人幫助,我會傾向於向陌生人或不熟落的人下手,畢竟他們要是拒絕,對我的人生是最沒殺傷力的。又或者,求至交好友幫助也可以,一來成功機會高,二來對方不幫助的話,我可用粗口罵其一頓來發洩心頭恨,只是至交好友並非萬能,沒可能每件事都能夠對口。

  要是請一般的朋友幫忙,對方若拒絕,就會無形中在自己心底種下一根刺,有句說話叫「幫你係人情,唔幫係道理」,我明白這道理,因此我一定會消滅那根刺,只是我天性並不豁達,要消滅那根刺必須經過一番鬥爭。有些人天生EQ高,被拒絕時不痛不癢,這些人成為人生勝利組的機會較高吧!

  除此之外,中國人有「人情」一說,只要請過別人幫忙,就等於欠人家一個人情了,在中國人的文化圈裡,「求助」不是單單開口就算,背後還有一筆「人情債」。那個「開口求助更討人喜歡」的實驗是外國人做的,在中國人裡是否管用?真是難說。

  最近看了電影《歡姐當自強》(Joy),故事中,有線銷售頻道主管Neil Walker曾經幫過求助的歡姐一把,間接令其成為首屈一指的成功商人,卻絕口不提任何要求回報的話,在最後反而要作為普通客人輪候去拜訪歡姐。這種情節,在中國人的片子裡是不會出現的,劇情的可能性是歡姐主動「報恩」,又或者Neil利用歡姐的人情債來為自己渡過難關。

  說到這裡,我也不是那麼灰,該求助還是會求助的,碰壁就碰壁吧,畢竟個人的力量有限。

Monday, March 18, 2019

印度散記(十三)•孤獨行旅

拉合爾門與500盧比




印度散記(十三)•孤獨行旅
太皮
(旅遊日期:2017.05.28-2017.06.04)

39.尾聲

記憶拉回新德里。那天一早我參觀紅堡(Red Fort )。與泰姬陵一樣,紅堡也是由沙賈汗所建,曾是一座要塞,後來被英國人充當兵營。由拉合爾門(Lahori Gate)進去,經過整齊的市集(Chhatta Chowk)和鼓樓(Naubat Khana),不遠處,是由紅砂岩石柱支撐起的“公眾大廳”(Diwan-i-Aam),遊人在那裡休憩。

轉過公眾大廳,天空突然陰暗下來,雨珠灑落。我在一棵盤結着枯藤的老樹下躲雨,有隻淺黃色夾雜點白的流浪狗走過來嗅我。想起背包裡有一小包酒店贈送的薯片未吃,便拿出來與狗享用。牠把薯片吃光,站在我旁邊沒有離開。

雨勢更大,我不願等下去,以免耽誤行程,便冒雨繼續參觀。狗跟着我,竟成為我此行唯一旅伴。可惜得很,“私人大廳”(Diwan-i-Khas)和“彩宮”( Rang Mahal )等大理石建築都因維修,不讓遊人進入參觀。已是傾盆大雨,鴿子都躲在簷下。遊人想走進那些開放式建築中躲雨,保安不許,然而,那隻一直跟着我的流浪狗卻昂然入內了,保安並沒驅趕也許是常客的牠。牠看着雨發呆。


餵流浪狗吃薯片

流浪狗跟着我走

牠在私人大廳中躲雨,而我在圍欄外


沒有雨具又無處可避的我,發現草地上有一棵大樹,也沒理會是否有被雷擊的危險,跑到樹下。樹葉能抵擋大量的雨,但有時會被一些狡猾的雨珠溜下來。

先是有一個印度大家庭與我一起躲雨,未幾走了,然後一個胖胖的印度人來了。那人衣衫骯髒,拉着一個撿破爛的袋子。我們兩個無言地站在一起。

我忍不住打量他,幻想他的身世,幻想他的營生,幻想他的收入。他身形與我差不多,年紀估計也差不多,也許出身也差不多吧,我比他幸運的只是生活的地區經濟條件好一點而已。我又想當然:我憑甚麼活得比他好?我沒與他交談,不久,他也走了,剩下我一個人。

一陣可怕的孤獨突然將我擊倒。我悄然流淚。每次單獨出遊,到第四五天就會被孤獨感侵佔,就像見不到熱戀情人般鬱悶。那次的孤獨更錐心,也許是下雨的關係,以至我需要鼓起勇氣才能面對。我毅然衝出樹蔭,告訴自己下雨不可怕。回到私人大廳外,狗已不知跑到哪裡去了。


紅堡入口


紅堡入口的市集
紅堡入口的市集

抓幾個印度女子與我合照

鼓樓上有軍事展覽
公眾大廳

英國人在紅堡旁建的軍營

私人大廳

私人大廳

皇帝的私人居停Khas Mahal

建築上躲雨的鴉

40.孤獨行旅

在紅堡躲雨後,孤獨感一直如影隨形,我帶它走過月光市集(Chandni Chowk),背它探訪甘地陵(Raj Ghat),曾與它一起在地鐵站迷路,最後在古特伯高塔(Qutab Minar)旁坐着看雨過天晴的落日,它仍沒有想離開之意,以致我簡直要妒恨那些滿臉掛笑的印度遊人了。

印度思想家克里希那穆提說過:“孤獨有生命力,它有動機,它固執、醜陋,因而我們採取種種形式來逃避它。”那時我逃避不了,只能坦然接受。

正如我在旅途中看見貧窮落後的景象,會提醒自己珍惜所擁有的一切一樣,那份孤獨,也令我更確切感受到生活中有家人和朋友陪伴的重要。旅遊本來帶着逃避日常的目的,卻令我更掛念日常。

隨着時間沖刷,印度之旅的記憶已漸消退,卻仍令我回味。有人說,我們兒時覺得時間蝸行牛步,是因為有太多事情要體驗,要學習,每日都有新鮮事物;年長後,我們因循生活路線,心理自然將重疊的平凡內容省略,從而產生時間過得快的錯覺。


紅堡外

月光市集一帶

小孩的奶茶不錯

月光市集

月光市集

街頭

食店

咖喱角

味道不錯,但怕肚痛,不敢開懷

街頭


儘管日常才是我的真正人生,但我不會用三萬字去描繪,而短短數天的印度之旅,由於感受實在太強烈,使我像兒童體驗人生一樣,哪怕貽笑大方,我還是希望用文字好好回味。曾在網上看過一篇文章,作者說在印度兩年仍為每日遇到的奇葩事拍案驚奇。逗留在此的人尚有這種感覺,何況我這個普通訪客?

又有人說,旅遊是看清楚自己的時機,確實如是。我看清自己的自卑與懦弱,看清自己的無知與厭惡,當然,也看清自己渴望孤獨卻又害怕孤獨的矛盾。

曾幻想過流浪,但莫說年紀漸長兼有家室,旅途中長時間的孤獨我能承受嗎?也許,“流浪”的時間只能以五日為限……還是不要再妄想了,就連同某些我始終看不懂的哲學著作一起,成為我的憾事吧。

儘管旅途中對印度人的感受五味雜陳,並以負面居多,現在回想,卻更多地記得印度人的笑臉,以及他們身上散發的生命韌力,令我想再次踏足這個國家。順帶一提,這次旅程,竟也治好了我曾莫名奇妙地出現的腰痛,不知是哪個神明的眷顧呢?

(全文完,本系列遊記均曾刊戴於《澳門日報‧新園地》專欄“金漆皮毛”)



甘地陵到處是他生前的名句

甘地陵

甘地陵

不同角度的古特伯高塔

不同角度的古特伯高塔


不同角度的古特伯高塔

不同角度的古特伯高塔

不同角度的古特伯高塔

不同角度的古特伯高塔


不同角度的古特伯高塔


再分享幾張新德里的照片
地鐵裡

帕哈拉甘區的菜販

帕哈拉甘區巷中

煙草

街頭

街頭

賈瑪清真寺

賈瑪清真寺

印度報章

印度報章

印度盧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