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日報圖片 |
(金漆皮毛)鄉 · 家 · 關
太 皮
小時候聽老師說澳門與內地親近,皆因澳門有與內地陸路相連的關閘——拱北口岸,不似鄰埠,“回鄉”幾乎依靠交通工具,做甚麼事都得隔山買牛。後來我當然知道還有各種各樣原因,但陸路相連,步行往返,這種“地緣”因素,卻不容忽視。
過了一個關,算是到了內地,到了廣東,或到了珠海,也可以說“回鄉”。以前澳門人用作通關往內地的證件叫“港澳居民回鄉證”,其實不少澳門人已無鄉可返,或不經常返鄉,仗着“回鄉”名義,北上食飯、買餸。
這個“鄉”字,看來有點土氣,也易令人對內地的發展有所誤解,但也體現了情感維繫,至少對一部分人能產生感性的影響。後來“回鄉證”正名為“往來通行證”了,感情色彩給抹掉,只是坊間仍沿用“回鄉證”作為俗稱。
澳門人興之所致地“回鄉”,像上個世紀的事了,現在過關得提前準備,最少有三個步驟:預約核檢、前往檢驗及提早轉粵康碼通關憑證。想起年少時到珠海浪蕩半天懷揣二十元,現在連核檢費也埋不了單。不過,也有例外,上周三珠澳突然宣佈通關,政府決定當日免費的核檢結果也能通關用。
通關消息一出,青茂口岸連續兩日人流逼爆。可以不回鄉,但不能不回家。前往內地,對很多人來說,包括澳門居民和外地勞工,已非回鄉,而是回家,除了一些“鋌而走水”者外。
消息公佈時,太太正在外面買東西,只見兩個外地僱員模樣的人互道喜訊,出現重見天日的表情,其中一個打電話,對那頭說:“乖女,爸爸今天回家,開唔開心?”喜不自勝,合不攏嘴。
珠澳同城化說了好久,但這個同城掣肘於制度與文化,難以突破。由澳門前往珠海,仍會是“回鄉”、回家和過關的混合體,這也算是澳門特色吧?(原載於2022年8月8日澳門日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